复利的威力和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利的威力和难题
作者:秦合舫
来源:《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3年第09期
做投资的人大部分都听说过这个印度的古老传说:舍罕王打算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宰相西萨·班·达依尔。
国王问他想要什么,他对国王说:“陛下,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1个小格里,赏给我1粒麦子,在第2个小格里给2粒,第3小格给4粒,以后每一小格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
请您把这样摆满棋盘上所有的64格的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吧!”国王觉得这要求太容易满足了,就命令给他这些麦粒。
当人们把一袋一袋的麦子搬来开始计数时,国王才发现:就是把全印度甚至全世界的麦粒全拿来,也满足不了那位宰相的要求。
这个故事已经广泛流传,应用到投资上体现的就是复利的威力,被投资者捧为股神的巴菲特能够成为超级富豪,靠的就是年复一年的复利增长。
很明显,如果让一个人在一个固定的财富和倍增的棋盘麦粒上做比较,大部分人都知道,后一个选择比前一个选择的收益要大得多。
但是把这个模型在现实中稍微一变形,或加上一些限制条件,该选择什么就不会那么想当然了,我们从这个故事中获得的就不是简单的数学计算,而是经营和管理上的感悟。
比如加上投入和风险,这个模型就成了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打工还是创业”的选择问题。
和创业比较,打工在初期的收益往往是高很多的,因为创业的初始收益可能不是一个麦粒,而是播种,是投入和负收益。
因为每个人拥有的初始资源不同,有的人有钱投入,能熬过赔钱阶段,有的人则必须要马上通过现实的收益维持生活。
初始资源上的差异,吃苦耐劳的精神、坚持的意志和品质上的差异会让不同的人在选择上产生分化。
但如果仅仅因为投入和吃苦,那么受未来高的多的收益的驱动,仍然会有很多人愿意选择创业,但更大的挑战是风险,是不确定性。
并不是每个人“吃得苦中苦”,就能成为“人上人”,走过创业路,走上金光大道的成功者脚下,是更多失败者倒下的“尸首”,而只有个别人能够获得倍增的棋盘。
更进一步,这个故事说明持续增长的收益要远高于一次性的机会收益,但人们往往难以抵挡机会的诱惑而偏离甚至放弃持续增长的轨道,当你转身检视路边的贝壳的时候,前进的道路可能已经属于别人了。
比如,很多企业的做法都是看到什么行业赚钱就进入什么行业,很多投资人热衷于通过内幕消息赚钱,这些做法都可以算作机会收益,难以持久。
即使我们搞明白了这些道理,但是能够找到自己的持续增长之路的企业和投资者仍然少之又少。
原因在于,能够持续增长的“道”往往简洁而不简单,就像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为大家所耳熟能详却难以复制一样。
因为简洁而有效的模式背后往往需要的是更深厚的功力,包括对未来的准确的洞察力。
我们的企业还处于“为学日益”的阶段,忙于在模仿和跟随中做大规模,但到要成为苹果这样的超级企业,则必须能够“为道日损”,形成类似于“核聚变”一样的爆发力。
回头再说到投资上,一些人从股神的投资轨迹中总结出来的投资理念根本经不起推敲。
比如说要长期的价值投资就是捂股。
其证例一是说美国股市长期看一直是增长的,所以捂股长期看是肯定有赚的,但美国股市长期增长的背景是整个20世纪是美国世纪,如果没有这个基础,股市的长期增长趋势就要打折扣。
另即使在美国股市里,长期看具体的公司也是风云变幻,几十年前的风云公司可能现在早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更不要说能捂出来价值。
其证例二是长期拿万科股票的股东收益翻了几十倍,但纵观二十年中国股市,又有多少人能有幸拿到万科股票呢?现在你又知道那一只股票会是未来的万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