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不教教材教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不教教材教什么
作者:邵艳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2年第09期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话已经说了很多年,做起来却真的有点难:姑且不说“教材是课程标准的有效载体,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托,其实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也不说“一线教师教育教学任务繁重,课程系统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匮乏”,单说每学期一度甚而几度“以本为本”“就地取材” 的考试就足够让教师们把教材奉为“圭臬”了。
你说,不教教材教什么?
教学生吗?那么,怎么教?还是得用教材教!“新理念”也好,“旧理念”也好,“理念”只有一个:教材是广大一线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抓手,要用好用足,别无其他“念想”。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钻研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那么,怎么教或者教什么才能够“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回归:教在教材不足点
教材虽然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众所周知,它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
囿于种种因素,教材内容或多或少会背离课程标准“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 的要求,教教材必然会给教学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此时,教师就有必要对教材进行删繁就简式的复原,让教学回归目标原点、回归学生生活经验。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教材《b、p、m、f》有两幅图画:丁丁听广播,冬冬在泼水。
教材编排不足明显就出来了:首先小学生意识里少有广播的概念;其次学生基本不说“泼水”,大多说“倒水”。
教学时需要绕很多弯子才能让学生学到“b、p”的发音。
一位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步骤:
1.简笔画一幅:山坡缓缓,水波粼粼。
学生很快从“山坡、水波”读音中了解“p”和“b”的发音。
2.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b、p”各像什么。
学生很快找到相似的东西:数字“6、9”;苹果和气球;个人的玩具等等,较快掌握“b”和“p”的形状。
二、生长:教在知识延伸点
语文是“工具性”的,“工具”的零部件可以说就是知识。
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我们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小学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依赖知识的教学。
知识就是语文教学的“皮”,“皮之不存,毛之焉附?”语文教学首先要抓好知识这张“皮”。
教学《最后的姿势》,笔者从以下几个点拓展知识,生长知识:
1.在“人生的价值”处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公保尔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关于人生价值的名人名言和事例;近几个年度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等。
2.在课文的背景处教:汶川地震的灾难状况以及在这次灾难中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为谭千秋英雄形象提供波澜壮阔的背景,同时感受中国脊梁们的民族精神。
3.在谭千秋舍身护生处教:救人与自救。
学生在钦佩谭老师高尚人格的同时,懂得一些地震逃生自救的知识。
三、提升:教在能力培养点
《语文新课程标准》共有50处提到“能力”,读写听说,方方面面,林林总总,课程标准将其统称为“语文能力”。
如同只有将“零部件”组装起来,工具才能成为工具一样,语文能力就是组合语文知识、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它是语文工具性的集中体现。
教学要依托教材,在能力培养点做好文章,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抓住童话开篇第一句话“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进行朗读训练。
师(生齐读第一段后):再读读第一句话。
(引导学生注意“冷”“雪”“黑”三个重点词)
师:当你细读每句话,读到重点词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词后面传递给我们的信息。
现在,再读这句话,味道就不一样了,来读读。
(生随老师手势齐读:一种语调越来越高;另一种是语调越来越低。
)
师:你看,还是这句话,我们又读到了一层意思,再读就更不一样了。
来,我们把阅读到的滋味送到句子中去,继续读。
(生再读,两种语气:由弱到强,由强到弱,)
一句话让学生读三遍,每一次学生都有不同的体悟。
窦桂梅老师教好诵读这个能力培养点,学生的诵读水平自然能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四、升华:教在情思悠长点
语文是人文性的。
文章不是无情物,“缀文者情动而辞发”,以文载道;“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作者也好、编者也好、读者也好、教者也好,都是
一个个鲜活的、有思想、有感情的生命个体。
课堂教学要充分挖掘文本的“情动” 处、“载道”处,较好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师(激昂地):这些天,日本政府不顾中国人民的感受非法购买钓鱼岛。
同学们,你们说,怎么办?
生(齐大声):打!
师(意味深长地):是啊,日本政府倒行逆施,践踏中国主权,确实该打。
但是,打仗靠实力,靠国力。
我们的国家之所以被人欺辱,原因就在于实力不强。
肖邦的祖国(生:波兰)被瓜分,也是这个原因。
华沙起义时,肖邦在干什么?华沙起义失败后,他还在干什么?
生(陆续地读):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成音符……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师(深情地):同学们,现在我们不需要去钓鱼岛战场,如果有战场,我们小学生的战场在哪里?(生:沉思)我们能做些什么?
生1:在教室里学习。
生2:学习,学习,再学习。
师(充满激情地):是啊,我们唯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强大,我们的祖国才能繁荣昌盛,我们的民族才能傲立世界民族之林!
五、发散:教在主题同化点
主题教学就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下,围绕一定的文化中心横向选编相关教学材料进行教学策略和内容整合的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方式。
主题教学的意义在于其既能紧密结合课程知识点,又能推动主题的进一步深入,当下甚为流行。
窦桂梅老师教《晏子使楚》,选编《胯下之辱》:
师:韩信“看了看”和晏子“看了看”有什么不同?
生:都是在审时度势。
师:韩信“看了看”和晏子“看了看”又有什么不同?
生:韩信“看了看”后决定:“好汉不吃眼前亏”,立马钻裤裆。
生:晏子“看了看”后决定:“大丈夫可杀不可辱”,不钻狗洞。
师:为什么?
窦桂梅老师抓住“受辱”情节,发散材料,对比阅读,同化并深化了“尊严”这一教学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