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对西方文学的影响刍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主义对西方文学的影响刍议
作者:林池容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38期
林池容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21)
摘要:在漫长的西方文学发展史上,人文主义思想开辟了全新的思维视角,开始更多的关
注人与其本质。
大多西方文学题材与主题都是倾向于现实生活的描写和对人权的肯定,强调个
性解放,抨击禁欲主义;突出理性思维,反对封建和蒙昧。
近代文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对其精
髓进行了传承和创新。
关键词:人文主义;西方文学;影响
中图分类号:B50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143-02
人文主义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来的特点不同,但都是“由于欲对治或
反抗某种文化上的偏蔽而兴起”即是外在的反显观解进入人文主义,而非源于人自身主体证悟
进入人文主义。
一、疏析西方文学与人文主义
古典文化的代表即古希腊的文化,在西方甚至在全世界都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希腊神话故事,是具有永久魅力的话题,具有超长的渗透力,超越时空的限制。
通过故事中诸神的人格化,导出人文精神,向受众群体展示古希腊文化成就。
古希腊有着斐然的文学成就,希腊早期文学
的主要成就有神话、史诗、抒情诗和寓言,无一不蕴含着人文主义色彩。
Humanism一词作为一
种思潮、哲学理论和世界观,始于19世纪欧洲。
在当代汉语中被翻译为:人道、人本、人文主义,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人文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个人的
尊严、兴趣与价值观。
强调了人们之间相处需要容忍,反对施暴,崇尚交往中思想上的自由。
在道德问题上人们寻求答案中,用启蒙运动中的人文主义代替了宗教,但都没有打开“道德主
体之门”,这也是文学思想受到限制的主要因素。
可是,对于当时来说已经是一大进步。
崇高“真善美”、鞭挞“假丑恶”的主要思想体系的形成,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用“人权”开始反对“神权”,用“现世”反对“来世”的说教,用“真实的幸福”反对“禁欲
主义”。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反映的主旨精神为通过科学理性的理念来反对封建迷信,救治了
文化上的偏执与流弊。
二、勾勒人文主义对西方文学的影响
启蒙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18世纪法国大革命前为夺权做的舆论铺垫。
文学作品宣传涉及到人性观、理性观的文学理论,但仍然存在宗教神学的遗留的历史唯心主义世界观。
之后的浪漫
主义文学,继承和发扬了人本主义理念,颠覆西方资本主义旧的价值理性。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兴起,通过描写环境和生活细节,烘托人物性格,对人物心理的描写深入细致,对主人公内心
矛盾变化的揭示,反映了文学的人民性。
1. 人文主义对英国文学作品的影响。
Robinson Crusoe《鲁滨逊漂流记》是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作品中:我完全不顾父愿,甚至违抗父命,也全然不听母亲的恳求和朋友们的劝阻。
我的这种天性,似乎注定了我未来不幸的命运。
将主人公刻画成新兴资产阶级的人物代表,扫
除封建残余,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揭露社会弊端,表现了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也揭示人的感
性世界的困惑,展现了资本主义的私有观念和占有欲。
理查生的代表作《克莱丽莎》书信体的
形式阐释了人物在家庭生活中的内心哀婉感伤情感,可谓是感伤主义文学之首创。
18世纪末19 世纪初,英国文学进入浪漫主义时期,作品多为崇尚自然、返朴归真,主张内心涌动的真实情感。
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表现为对资本主义现实的失望与不满,把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希望
寄托在理想世界。
由于在资产阶级大革命中贵族阶层逐渐落魄的现实状态中,作者个人抱负实
现不了,因此作品多为悲剧。
通过对失望与忧郁的描写,借此表示反抗,构筑了新人文精神。
华兹华斯的诗歌,赞颂自然美景的疗效作用,净化人的心灵,给人力量,视大自然为灵感的源泉。
19 世纪30 年代后,英国文学进入批判现实主义时期。
如文学巨匠狄更斯的作品,多是揭
露资本主义金钱交易的种种罪恶的社会真相。
从人文主义角度创造了劳动者的形象,抒发了对
弱小者深深地同情,渗透人道主义观点。
《大卫·科波菲尔》表现了金钱对婚姻、家庭和社会
的腐蚀作用,揭示当时社会现实。
萧伯纳通过剧作启迪人的灵魂,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
虚伪,引导人们弃恶从善。
2.人文主义对法国文学作品的影响。
启蒙主义阶段,法国文学作品主要反应新兴资产阶级
的现实生活。
如伏尔泰的作品《老实人》、《天真汉》,人文主义者主要对当时贵族和宗教乐
观主义进行了批判,对现实社会黑暗的讽刺。
卢梭在《忏悔录》中主张“自然”,强调了个人
的价值与尊严,认为回到自然,才能净化灵魂。
人文思想观体现在“人最值得珍贵的东西就是
他自己”的经典话语中。
狄德罗在《论戏剧艺术》、《美之根源及性质的哲学研究》倡导戏剧
改革,利用严肃剧宣传人文思想的道德教化。
在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
历史背景,诞生了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以1801年夏多勃里昂发表中篇小说《阿达拉》为开始的标志。
有代表性的如雨果的作品《巴黎圣母院》,这个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更加关注历史的、民族的、社会的主题,表现出浓厚的政治色彩和社会乌托邦倾向。
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
思想。
现实主义文学在法国主要反映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上的时代生活风貌。
司汤达的作品《红与黑》,用历史的、具体的人生图画来反映社会生活,再现客观现实,对人
物的内心冲突和思想感情瞬息间的变化描写非常细腻。
小说对社会罪恶、社会矛盾的暴露性和
批判性是显而易见的,力图通过客观真实的生活画面,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唤起人们对灵魂
重大价值信仰,鼓舞人们勇敢地走向理想生活。
3.人文主义对俄国文学作品的影响。
18世纪末至19 世纪初,俄国启蒙主义文学代表人物
一般是开明进步的贵族知识分子,以罗蒙诺索夫为奠基人,著作有《从彼得堡到莫斯科的旅行》,著名诗人伊普宁的诗《人》与《上帝》等,冲破古典主义成规向现实主义过渡。
俄国写
实主义文学是怀有伟大目的,能够更有效地启蒙民众。
俄国19世纪文学,交织着启蒙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思潮。
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9世纪20 年代,普希金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
出代表,他的长诗《叶普盖尼.奥涅金》反映了俄罗斯人民要求民族尊严、国家独立、社会进步的愿望和心声。
在俄国,现实主义形成于19 世纪30~40 年代,批判封建农奴制及其残余。
人文主义作品力图描绘社会生活的客观发展规律,强调文学的人民性。
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从人的角度出发,利用美学观点深刻阐释了“美”的标准。
列夫?托尔斯泰的巨作《战争与和平》,利用各种人物的心灵辩证法描绘心理过程本身,反映了文学的
人民性。
把目光投向文艺复兴、启蒙主义时代面向现实的传统和古典主义文学的讽刺倾向。
各国社会背景差异决定了文学人文主义观点表达的不同,都对现实主义制度和现实给予深
刻揭露和抨击,表达出人民生活向往。
但人文主义文学受历史、阶级因素的限制并未找到解决
问题的根源。
参考文献:
[1]陈晓敏.从《红与黑》看司汤达的现实主义[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S1).
[2]陈兵.启蒙主义与十八世纪英国文学[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01).
[3]林琳“. 我”与权威———从女性主义叙事学角度解读乔治·艾略特与冰心的小说[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01).
基金题目:基于分层次教学下大学英语阅读技巧与效率的研究与实践(编号:YC1218,课
题主持人:林池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