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教学类型:复习课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中考说明》解读:
2011年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选择继续延续2010年的模式——课外文言阅读材料。
《南京市2011年语文中考指导书》提出了2011年语文文言文命题的内容是:一是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是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一般用法;三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四是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并能简要分析和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分值及题型:
分值约14分,第一小题一般为解释加点的实词(4分);第二小题一般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以选择题形式出现(3分);第三小题一般是翻译句子(4分);第四小题一般是拓展题(4分)。
一、文言实词辨析
1.通假字辨析。
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形式,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中的“止”通“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
还如:A.甚矣,汝之不惠
B.河曲智叟亡以应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A项中的“惠”通“慧”,B项中的“亡”通“无”,C项中的“畔”通“叛”。
【练习】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②一厝朔东
③ 百废具兴④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⑤将军身被坚执锐⑥为天下唱
教师点拨:
【复习方法】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课下注释中有解释,复习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分册集中整理,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2.接下来请同学们讨论这样一个例子,注意例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率妻子
..”
..邑人来此绝境
(请一个同学先翻译这个句子,然后教师总结)从这个句子中可以看出“妻子”“绝境”两个词都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妻子”在文中是两个词,指“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中则是一个词,仅指“丈夫的配偶”;“绝境”文中指“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没有出路的境地”。
像这些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词就是古今异义词。
这类词是考察的重点,也是我们容易失误的地方。
下面请同学们做练习。
【练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词义的区别: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越.明年
③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复习方法:教材中这类词大部分都有注释,在以后的复习中,我们可以像复习通假字一样进行集中整理,但如果一个一个去找,可能太麻烦,建议大家在复习中要进行合作:三个人一组分年级整理,最后再汇总,这样能很好的发挥集体的优势,做的更好一些。
3.下面请同学们再看一道题。
【例题】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
①此人可就见,而不可屈致也。
②自此指物作诗立就。
师生共同分析:。
①句中的“就”是“接近、靠近”的意思,②句中的“就”是“完成”的意思。
同样是“就”字,但意思却大不一样。
象这样的词就是一词多义。
师:在文言文里面,一次多义主要以单音词为主,做这一类题时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意思来分析。
请同学们在合作讨论的基础上做下面的练习,做完后请举手回答。
【练习】解释下面各组中加点词语,体会它们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区别。
①今以蒋氏观.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既克,公问其故./广故.数言欲亡
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④广故数言欲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学生回答略
教师点拨:【复习方法】复习过程中①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做好笔记,见到一种新的解释就记录下来。
②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并能在阅读中加以运用。
4.文言实词里我们要复习的第四个知识点是词类活用辨析。
词类活用辨析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常常是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某种用法的词临时作另一种用法。
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原本是名词,这里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打洞”。
再请看下面几道例题:【例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将军身被坚.执锐.②君将哀而生.之乎
这两道题考查对词类活用的辨析。
①句中的“坚、锐”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坚”指坚固的铠甲,“锐”指锐利的兵器。
;②句中的“生”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活下去”;下面我们相互讨论再做几道这样的题。
【练习】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并说明其活用情况。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②其一犬坐于前
③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④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⑥公将鼓之
教师总结:【复习方法】辨析词类活用的前提是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意思。
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文言词语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确定其活用的方式。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在复习时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句并认真分析、体会。
以上是文言实词的一些用法,接下来我们复习文言虚词的有关内容。
二、文言虚词辨析
文言虚词的数量少,但使用频率高,用法也比较复杂。
在中考试题中,文言虚词一般不作为测试重点,只要求考生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进行区别,以有助于理解文言语句。
如【例题】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虽我之死
B.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C.而乡邻之生日蹙
D.殚其地之出
这道题要求将“之”的用法区别开来。
“之”有时做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B、C、D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有时做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只补充音节,A句中的“之”就是语气助词。
【练习】区别下列各组中加点文言虚词的用法。
①苛政猛于.虎也战于.长勺积于.今六十岁矣
②其.一犬坐于前一狼洞其.中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④学而.不思则罔学而.时习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请学生进行解释。
教师总结:【复习方法】①掌握常用虚词“之、其、而、然、则、乃、以、于、且、者、乎”等的一般用法。
②通过比较分析,体会文言虚词的作用。
③为常用虚词的每一种用法列举两、三个典型例句。
第二课时
三、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
1.文言句式理解。
文言文中有些与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不同的句式,掌握这些特殊的句式,有助于对文言语句的理解。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等。
【例题】选出属于被动句的一项。
A.菊,花之隐逸者也B.士卒多为用者
C.甚矣,汝之不惠D.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这道题考查辨析文言句式。
其中A项是判断句,C项是谓语前置句,D项是定语后置句,只有B项是被动句(“为”表被动)。
【复习方法】①掌握特殊句式的特点,特别是其标志性词语。
②选择部分典型的例句认真分析、体会,掌握特殊句式的基本翻译方法。
【练习】从下面的语句中找出判断句和被动句。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③其印为予群从所得④屠惧,投以骨
⑤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⑥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⑦苛政猛于虎也⑧见渔人,乃大惊
⑨刿曰:“何以战?” ⑩君将哀而生之乎
2.文言语句翻译。
文言语句翻译一般是中考的必考内容,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①留。
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
②补。
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
③删。
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
④换。
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
⑤调。
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例题】翻译下面一句文言文。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译文:
【复习方法】①选择部分文言语段,运用上面讲到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练习,特别要注意那些需要补充和调整的地方。
②每段文字翻译之后,要与原文认真核对一遍,看看意思是否完整、准确,语言是否通顺、规范,如有不妥,再斟酌修改。
【练习】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②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四、句读
例:1、今齐地方千里
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5、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正确停顿前提:
(1)正确理解句子含义,使朗读停顿与句译一致。
(2)弄清词与词在结构上的关系,再确定停顿的位置。
停顿方法:
1.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句子的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盖”、“故”、“惟”等。
2.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
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动词----宾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
【复习方法】①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
②句中短暂停顿,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可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练习】划分下列句子的停顿。
(1)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2)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4)可以一战
五、文意分析
阅读文言文,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还应该能够对文意进行简单的分析,以便于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观点和表达方式。
【复习方法】①注意从整体上理解把握文章的内容和观点。
②注意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和前后句之间的联系。
③认真分析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所表达的意思。
【练习】根据《愚公移山》中“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河曲智叟亡以应”一段,回答以下问题:
①选出对这段文字分析错误的一项。
A.这段文字写的是愚公对智叟错误观点的驳斥。
B.开头一句中的“笑”,写出了智叟自作聪明的神态。
C.“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的“长息”,写出了愚公因移山艰难而愁苦的样子。
D.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
教师总结:
中考试题中对文言文的考查,除以上几个方面外,有时还涉及一部分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在此就不作详细分析了。
根据中考改革的精神,对文言文的考查形式,正逐步由单项考查向综合考查过渡。
也就是说,单项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正逐步减少(特别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单项考查),取而代之的是文言文综合阅读试题(考查的知识能力点没有大的变化)。
从真正提高文言文学习水平和复习备考和谐统一的角度看,文言文复习遵循上面谈到的复习方法和复习内容就可以了。
友情提示:范文可能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供参考!最好找专业人士起草或审核后使用,感谢您的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