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人教版高一全册历史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石中学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三字经》是中国传统儿童启蒙读物,自问世以来,屡经增改。
以下节录的“叙史”部分,序号处填入正确的是( )
周武王,①,八百载,最长久。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②,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唐高祖,起义师,③,创国基。
……太祖兴,④,号洪武,都金陵。
A.①始诛纣②嬴秦氏③除隋乱④国大明B.①始诛纣②除隋乱③国大明④嬴秦氏
C.①除隋乱②始诛纣③国大明④嬴秦氏D.①嬴秦氏②始诛纣③除隋乱④国大明
【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替,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题干中周武王平定商朝讨伐商纣,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是秦始皇,唐高祖推翻的是隋朝,明太祖建立的是明朝,所以选择A项,BCD排除。
【答案】A
2.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
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 A.西周B.秦朝 C.西汉D.宋代
【知识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分封制,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题干中将古代的划分为三个阶段,郡县制是在战国以后,封建时代是指西周时期的分邦建国,以蕃屏周,所以正确的选择是A项,BCD项属于是郡县时代。
【答案】A
3.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
这表现在( )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知识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西周的宗法制,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题干中要求的是宗法制的内容,根据所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所以正确的是B项,宗法制中分
为大宗和小宗,权力和财产地位不一样C错误;宗法制不是在协调婚姻关系D错误;A项内容在西周以前就已经存在。
【答案】B
4.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
“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
A.率土之滨,莫非王臣B.皇权至高无上
C.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D.书同文,人同伦
【知识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建立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制度,该制度突出特点是皇权至上,B项正确;A项内容是西周时期的内容;C项是皇权至上是表现;D项是秦始皇加强专制在文化上的措施,故排除ACD项。
【答案】B
5.仔细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
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主要说明了古代山东地区( )
A.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加强B.行政区划范围由小到大
C.在全国的政治地位提高D.行政机构设置由繁到简
【知识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题干中左图是分封制之下的山东,该制度下的地方拥有世袭权力,独立性较大;右图是在山东设立的郡县,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加强了中央集权,所以从图一到图二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A项正确,BCD排除即可。
【答案】A
6.关于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②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直接原因③以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为主要特征④从此结束了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知识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根据所学,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秦朝暴政,排除②,秦建立了大一统的国家但不是从此就结束了国家的分裂局面,排除④,所以正确的选项是A项,BCD错误。
【答案】A
7.“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该制度是( )
A.秦朝三公制B.秦朝“朝议”制
C.隋唐三省制D.明朝内阁制
【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隋唐的三生六部制,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题干中说政府设立中书省、门下省,其中门下省具有“当行驳正”的职能,所以可知是在描述三省六部制,C项正确,A项中三公指的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D项中内阁不符合题意;B 项是内外朝制度,是削弱相权的措施,所以排除ABD项。
【答案】C
8.《元史·百官志》:“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
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
”据材料可知,元行省( )
A.最初是中央派出机构B.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C.削弱了中央集权D.辖区广阔且权力较大
【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题干中“国初,”“未有定制”“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可知行省制度最初是中央的派出机构,A 项正确,B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C项表述错误,该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A
9.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道:“(某种制度)用意是在政府与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这才是中国政治制度根本问题之所在。
”下列制度符合钱穆所讲范畴的是( )
A.三公九卿制B.行省制
C.科举制D.内阁制
【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选官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题干中涉及的是“在政府与社会间打通一条路”,让社会掌握政治和运用政治,而科举制通过考试将社会中有才华的读书人能够进入仕途符合题意要求,C项正确;AD项都是中央机构B是地方上的行政机构,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C
10.明太祖说:“夫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
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为吸取这一教训,明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
A.消除地方割据 B.抑制、清除权臣,加强皇权
C.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D.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
【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明朝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题干所述元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所以明太祖吸取教训要压制权臣来加强皇权,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地方行政C排除;没有涉及到思想文化的专制,排除D 项;A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答案】B
11、西周周王分封的诸侯主要有()
①异姓功臣贵族②同姓王室贵族③先代帝王后代④边远氏族部落首领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知识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联系所学,
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包括同姓诸侯和异性诸侯,还包括先代贵族和功臣,没有边远氏族部落首领,所以排除④即可,正确答案是C项。
【答案】C
12、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请你判断,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A、周王
B、鲁国国君
C、卿大夫
D、士
【知识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时期的宗法制,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根据宗法制原则,包括大宗和小宗,而且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在鲁国国内处于大宗的是鲁国国君,卿大夫则是小宗,所以正确的是B项,解答此题注意题干中的“鲁国”这一范围的限制,所以CDA项不是鲁国国内的大宗。
【答案】B
13、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政治制度的运作。
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
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分封与宗法关系的说明,最为恰当的是()
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侯国不再以周天子为大宗
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再分封诸侯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小宗
C.周天子是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内部再分封诸侯国的大宗
D.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
【知识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宗法制,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根据宗法制的内容,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在周天子面前诸侯是小宗,在诸侯国内,诸侯则是大宗,并且大宗和小宗在政治上是君臣隶属关系,在血缘关系上是兄弟关系,根据此原则可知C项正确,BDA项错误。
【答案】C
14、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其领地内享有的权利不包括 ( )
A、设置官员
B、自称天子
C、建立武装
D、征派赋役
【知识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题干中考查的是受封诸侯享有的权力,包括建立武装、设置官员和征收赋役,但是不能自称天子,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CDA排除。
【答案】B
15、下列对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影响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基本政治格局
B、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
C、直接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D、巩固了国家统一
【知识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影响,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根据所学,直接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朝的暴政,这不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符合题意的是C项,BDA项是秦朝该制度的积极影响。
【答案】C
16、秦朝的郡县制与西周的分封制更能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
A、郡县官员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是地方行政的管理机构
C、郡县官员与皇帝是君与臣的关系
D、郡县官员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知识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郡县制,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解答习题注意题干中的要求“更适应封建集权”,A项表述错误,郡县长官应由皇帝任免,B项表述正确,但是不能体现出“适应封建集权”,C项表述错误,D项表述正确,起到了加强封建集权的目的。
【答案】D
17、下列关于秦朝中央官制说法正确的()
A、中央有三个最高官职,九个主要职能部门
B、丞相处理全国政事,太尉负责军事事务,御史大夫地位高于丞相
C、三公中丞相地位最高,但受御史大夫的牵制
D、御史大夫有兵权,太尉不常设
【知识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中央官制,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秦朝建立之后在中央设立了三公九卿制,A项中九卿是指中央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不是确数;B项中“御史大夫地位高于丞相”表述错误;C项表述正确;D项中御史大夫负责的是监察系统。
【答案】C
18、秦时,在中央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对该制度的评价正确的是()
A.继承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B.削弱了皇权
C.随着秦朝的灭亡而取消 D.使各部门相互配合、相互牵制,皇帝独揽大权【知识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三公九卿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题干谈到的是中央机构,不是地方机构A项错误;秦朝中央的三公中没有削弱皇权B项错误;三公九卿制度在汉初并没有被取消C项错误;三公九卿各司其职皇权独尊,所以D项正确。
【答案】D
19、贾谊在《治安策》中建议:“欲天下之治,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国。
”西汉政府采取的哪项措施反映了这一主张()
A.削夺列侯的爵位 B.削夺王国的封地C.颁布“推恩令” D.九卿有事,上报中朝【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朝的地方行政,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和材料的理解能力。
题干中针对汉初的地方割据,贾谊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和‘“推恩令”内容相符,所以C项正确,BA项内容从属于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机构的内容,排除D项。
【答案】C
20、“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 A.削减节度使的实权B.实行更戍法
C.设置转运使D.派遣文官担任知州
【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和历史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
题干中宋太祖告诉赵普说,五代地方割据百姓受害,今选儒生在地方治理,即使贪污也不会如武将那样祸害之深,所以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D
21、史书记载:“始置诸州通判…故长与知州争权。
”反映的朝代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的地方行政,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题干中“通判”“知州”都是宋朝设立的,所以正确的是C项,排除BDA项。
【答案】C
22、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A .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 .九品中正是 D . 科举制
【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的选官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根据所学在隋唐时期开创的是科举制,所以正确的是D项,A项是战国时期实行的C是魏晋时期实行的B项是汉朝时期实行的,排除ABC项。
【答案】D
23、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
”材料表明元朝设立行省制是为了()
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通知区域 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和材料的理解能力。
题干中“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知设立行省的目的是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牵制官与官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B项,没有涉及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C项,没有涉及扩大区域和财政开支,所以DA项正确。
【答案】B
24、我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
A、废丞相
B、在中央设内阁
C、创设八旗制度
D、设军机处
【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的军机处,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根据所学所学,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是军机处的设置,所以D项正确,AB项是明朝时期加强皇权的表现C项也不是君主专制发展顶峰的体现。
【答案】D
25、我国内阁决策制度形成于()
A、明太祖时
B、明成祖时
C、清顺治时
D、清康熙时
【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内阁,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根据所学,在明太祖时期废除了丞相,明成祖时期形成内阁,所以正确的是B项,CDA错误。
【答案】B
26、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解答题目要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词语“本质”,明清时期内阁的设置,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皇权,原有制度不能正常稳固统治秩序而采取的这些措施,正是明清时期封建制度逐步衰落的表现,所以正确的是B项,CDA项不符合题干中“本质”的要求。
【答案】B
27、梭伦改革的主要历史影响是()
A.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B.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C.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了顶峰
D.使雅典城邦达到空前繁荣
【知识点】梭伦改革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梭伦改革,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根据所学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的民主,所以A项正确,雅典民主的确立是在克利斯提尼时期B项错误,雅典民主达到顶峰是在伯利克里时期,所以C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A
28、雅典民主政治顶峰时期,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A.五百人会议 B.十将军委员会
C.公民大会 D.陪审法庭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根据所学,在雅典民主权力的分配中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所以C项正确;B项是负责军事事务的;D 项是负责法律的;A项中的五百人会议是在公民大会休会期间处理城邦事务的,排除ABD项。
【答案】C
29、在雅典,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联邦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的主要目的是()A.高薪养廉B.对为国家作出贡献的人的一种补偿
C.以吸引妇女参政 D.为鼓励和保证公民参政的积极性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题干中涉及的是国家为鼓励公民参加政治活动而发放工资津贴,所以正确的是D项,AB项表述错误,C项中的妇女不具备公民的资格。
【答案】D
30、千百年来,罗马不仅指一段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更代表一种宏伟而博大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指()
A.深奥系统的哲学思想B.建筑风格
C.追求知识、敢于冒险的民族精神D.博大缜密的法律
【知识点】罗马法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律,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根据所学,罗马留给后人的最“宏伟和博大的精神”指的是其法律,该法律超越了时间和空间,具有永恒性,所以D项正确;ABC项不能体现出对世界影响的深远和可适应性。
【答案】D
二、材料分析题:(31小题14分;32小题13分; 33小题13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材料二春秋之世,鲁之朝(周)王者二,……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
问题:
(1)材料一中,西周分封制对诸侯做出了什么规定?(4分)周王和诸侯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2分)
(2)材料二揭示了什么重大问题?(2分)
(3)综合上述材料,从西周到春秋,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2分)其主要原因何在?(4分)
【知识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试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在材料中“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反映的是诸侯要朝见天子,否则受到处罚;二者是君臣关系;(2)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时期分封制的瓦解,从材料中“春秋之世,鲁之朝(周)王者二,……而如齐至十有一”可以看出,学生概况得出即可。
(3)本题考查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第一问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王权衰微的趋势,第二问学生可以结合分封制的内容和影响的角度来作答,注意写出分封制之下诸侯的独立性很强是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
【答案】(1)诸侯要按期朝觐述职,违者要受处罚。
周王与诸侯之间是一种君臣关系,诸侯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2)春秋时期,王权衰弱,周王不再受诸侯尊重(3)自西周晚期周朝统治开始发生危机,王权日趋衰落,逐渐失去对诸侯的控制。
原因:分封制下诸侯虽是周王的属下,但在领地内却是国君,享有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独立性,一些诸侯趁势坐大,
不再服从周王的命令。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
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1)材料一反映唐代推行的哪种制度?(2分)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唐代中央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分)
材料二《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
(2)汉、唐、北宋、明朝统治者为防范相权过重的威胁,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8分)
【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试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第一问从材料中“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可以看出是三省六部制;第二问答出该制度的影响即可,涉及到皇权的加强,行政效率的提高等方面即可。
(2)本题主要考查汉、唐、宋和明朝政府加强皇权的措施,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学生作答只要根据课本基础知识分别答出内外朝制度、三省制度、北宋设立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使来分散相权,明朝废除丞相等知识点即可。
【答案】(1)制度:三省六部制。
特点:三省相互监督和补充,分工明确,提高效率;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2)措施:①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度,频繁任免丞相,任用布衣为相;
②唐朝实行三省制,分散相权;③北宋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枢密院分割军权,三司分割财权;④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罗马人相信,在人类之外客观存在着一种必须服从的力量,这就是约束人类的自然法则,法律的目的是保证人类“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
材料二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
──《民法大全》材料三在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因为它们与罗马法制不相符合。
──马克思(1)材料一体现了哪些思想?(3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有什么矛盾?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3)依据材料三可知罗马法的实施有何积极作用?(6分)
【知识点】罗马法
【试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律,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和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
从题干中“自然法则”、“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
”中即可得出答案;(2)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律,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和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材料一中提出是人生而平等,但是材料二中“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说明二者的不一致性,展现了法律的阶级属性,维护的是奴隶主的利益;(3)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律的积极作用,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从材料中“在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看出该法律维护了帝国的统治;“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体现的是法律的阶级属性,学生还可以根据所学内容答出该法律的世界意义。
【答案】(1)自然法思想、人人平等思想和天赋人权思想。
(2)材料一中说“人生而平等”,而材料二却规定奴隶和隶农必须服从主人。
这说明了罗马法保护奴隶制度,对奴隶和隶农是不平等的。
(3)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持和稳定帝国统治。
它维护奴隶制度,保护统治阶级政治经济的利益,巩固帝国社会基础。
保护公民平等权利和私有财产。
罗马法是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