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概论心得体会
从一个具体的历史时期谈谈学习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
10市营1班邝小云
很庆幸选课的时候,坚持了自己的兴趣,时间也证明了,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我喜欢中文系,但是阴差阳错的,我就读的是管理系。

我曾经为此苦恼,后来转念一想,我可以曲线爱文嘛。

于是,去年的限选课,我选了丁楹老师的《唐宋诗词鉴赏》,我受益良多。

这次选上《中国文化概论》,可以说是再续前缘吧。

在我念小学的时候,我没有“国家”这个词的概念。

我只是想,为什么叫“中华”呢
后来,还是这本书解决了我的困惑。

“‘中华’之得名,由来已久。

‘中’,意味居四方之中。

‘华’,本意为光辉、文采、精粹,用于族名,蕴含文化发达之意。

元人王元亮说:‘中华者,中国也。

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

(《唐律疏议释文》)”。

作为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公共课教材,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祖国悠久、丰厚文化遗产的简明文本,使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特征有所把握,并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有所思考。

于是,我们可以遨游在不同的朝代,感受不同时期的人文、精神风貌,由此当朝掌权者的功过得失,我们可以略见一斑。

而这,完全归功于,在那段封建社会漫长的发展道路上,出现的众多历史学家,丰富的历史典籍,完备的修史制度,以及良好的史学
传统。

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

的确,中国古代史学是座瑰丽的宝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当我看到那幅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以一种高科技的形式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的确是惊呆了。

除了动态式地呈现画上的每一个场景,令我大开眼界的是,它还延续了某些场景的故事情节。

例如,那个大船过桥的画面,在显示屏中,它不仅生动再现画中人的面部表情,而且整个画面栩栩如生,似乎就在眼前发生,让人有置身其中的感觉。

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原画中并没有夜景的部分,经过专家们对相关史书典籍的研究,他们呈现了汴京城丰富多彩的夜间生活这一切就发生在我国举办的上海世博会的展览期间
看到这一切的成就,难道我们不由衷地感到自豪吗
也许,由于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我们享受了更多的外来先进文化的成果,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崇洋媚外。

我始终觉得,每一个国人都应该熟知中国传统文化。

因为它是中国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东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具有重要的价值取向的作用。

只有热爱中国文化,才能使国人更加自豪,才能使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在“地球村”中生存,并枝繁叶茂。

“尽信书不如无书”,“融”是创新式的融会贯通。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异彩纷呈,完美的人格特征和深厚的文化素养,需要中国文化的氤氲化育。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工具,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是我们与古人交流的载体,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给我们以无穷无尽的美的启迪和享受,成就斐然的科学技术让我们对这片古老而又日日常新的国土心生敬意。

中国文化需要更新和建设,但决不能消失。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永葆生命力。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学习告一段落,但我还会继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文学概论怎么学习
首先我们要认真阅读考试大纲,遵循大纲进行复习。

复习备考要抓住十六个字:“掌握概念、理清思路、联系实际、全面分析”(一)掌握概念:理论课程首先要求概念要清楚。

文学概论各个章节涉及的基本概念术语都要准确把握。

掌握概念,当然要背,但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建议大家首先抓住每一条定义的中心词,然后逐层分析它的修饰语,看它们是怎样从各个方面界定这个中心词的。

这样层层剥皮,搞清概念定义的来龙去脉,就能达到对概念的准确理解。

而且即使到考试时记忆有失误,漏掉一些内容,但由于把握住了概念的核心,也就不至于全部都是牛头不对马嘴,彻底丢分。

(二)理清思路:这一点包含两层意思。

首先是理清全书理论的整体思路。

我们学习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它的理论基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我们看我们这本教材有两个基本的观点,一是: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它是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

换言之,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惟一源泉。

我们回答理论问题,就要立足于这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第二个基本观点,就是文学是四个要素组成的动态系统,分析许多文学问题,都要从这四个方面全面论证。

理清思路的第二层意义,就是回答每一个具体的理论问题,都要把握住其逻辑推理的脉络。

比如回答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我们就要立足于辩证唯物论的
基本原理,首先指出文学的源泉是社会生活,然后说明文学对生活具有能动性和反作用(31题,7分)。

再比如讲马克思所说的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原理(33题,7分)。

先说是谁在哪篇著作中说的,再谈其基本观点,最后说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把握住这些推理的层次,你就可以层层分析,从容论述,而不怕思路卡壳,丢三落四了。

总之,学习理论课程,关键是理解,理解了就好记忆。

把握住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甚至不用照搬书上的话,用自己的话来说,也能准确圆满地回答好问题,获得好成绩。

因此,在准备理论题目的时候,就要首先理清论述的要点。

记住这些要点,就可以胸有成竹地应对考试了。

(三)联系实际:任何一种科学的理论,都是来自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

文学概论更是一门紧密联系文学实际、具有鲜明实践性品格的理论课程。

文学概论中讲的许多理论,都是在文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同时,要真正学好文学概论,还必须能够运用所学理论来分析阐释具体的文学现象。

因此,学习文学概论课程,特别强调要具备起码的文学素养,要有中外文学作品、文学史的基础知识。

就拿应对考试来说,现在每一年考试的试题中,都有联系实际分析论证的题目,这类试题的赋分占总分的20-25%左右,也就是说,分值是相当高的。

所以考生必须做好实际材料方面的准备,不要在举例说明上丢分。

如果自己找实例没把握,害怕不准确,可以用书上阐述这一理论问题时举的例子。

所以,对教材上分析比较细致全面的作品实例,要在复习时认真阅读,尽可能在考试答卷时用上。

(四)全面分析: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

辩证法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方法。

它也应该成为指导我们学习理论、回答试卷问题时的理论武器。

前面说回答理论问题时要理清思路,要把握各个问题的答案要点,就属于全面分析的范畴。

此外,我们还要坚持辩证法、两点论,反对片面性。

这是我们分析、论证理论问题时必须把握的一个思想原则。

比如,分析西方谚语:“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个问题当然主要是讲文学鉴赏的主观性和个人差异性。

但谈完这一点,还必须指出:尽管一千个读者心中的哈姆雷特各个不同,但他们又毕竟是哈姆雷特,不是奥塞罗或李尔王,所以,这里实际上也有文学鉴赏必须服从文学形象的客观规定性问题。

这样谈问题,就比较全面了。

麻烦采纳,谢谢!
艺术概论心得体会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原发布者:kjvwujji28481
艺术概论心得体会1从刚开始选择这门课程时并不知道这门课程能学到什么有什么用,但是接下来的了解和学习使我大开眼界。

艺术来源于生活,也创造于生活,更是美于生活。

这个网络课程让我很受益,讲了很多优秀 -的作品,而欣赏这些优秀作品能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有助我们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更有利于我们大学生向前发展。

学生姓名:李迎港学号:2015140540115艺术概论的心得体会2现在的网络课程视频让我们现在掌握相关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学好艺术概论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与艺术密切相关,掌握这些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可以互相沟通,相得益彰。

同时对加深对艺术理论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坚信学习了艺术概论这门课程后,自己的艺术修养艺术气息都会慢慢上升,努力的完善自己。

学生姓名:李迎港学号:2015140540115艺术概论的心得体会3我们要把从课程上学习的基础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是学好艺术概论的根本法则。

理论来源于实践,其生命力在于对人的实践行为的概括和指导。

理论如果不联系实际,就是教条,不但无益甚至有害。

艺术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精辟地理解专业课所讲授的内容,提高我们对生活的艺术感悟力;反过来,较高的艺术感悟力对于提升我们的艺术理论水平,促进我们对艺术现象的理论思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生名字:李迎港学号:2015140540115艺术概论的心得体会4学习艺术概论要注意结合中外
谁能帮我写一篇对比较文学概论的认识的论文,3000字左右的不可能给你做作业吧,论文这东西还得自己写才行,给你一些资料,你参考一下,3000字不算多,拼拼凑凑就完了,毕业论文还要5000字呢。

这些资料没有发完,有字数限制,你给个邮箱,剩下的发在你邮箱里,对你很有帮助的,随便润色一下就可以交了。

比较文学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的文艺学分支。

它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

作为一门学科,它兴起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比较文学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的《比较文学教程》(1816)中,但该著作未涉及它的方法与理论。

使这一术语得以流行的,是法国文学批评家、巴黎大学教授维尔曼(1790~1870)。

1827年他在讲授中世纪和18世纪法国文学课时,曾几次使用“比较文学”和“比较分析”等术语,两年以后他将题名为《18世纪
法国文学综览》的讲稿出版。

1865年后,“比较文学”作为专门术语而被普遍接受。

19 世纪70年代后,比较文学在欧美各国有了很大发展,其中心在法国。

1931年法国保罗•梵•第根的著作《比较文学论》,第一次全面总结了近百年来比较文学发展的理论和历史,主张把文学研究划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三大范畴。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

1952 年《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年鉴》在美国创刊,按年总结比较文学发展的成绩与问题。

比较文学研究,不同国家的学者强调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以第根、伽列等为代表的法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影响研究,以韦勒克为代表的美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平行研究,以阿历克谢耶夫和日尔蒙斯基为代表的俄罗斯学者则认为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不可分,应该同时并重。

在中国,鲁迅、茅盾、郭沫若等曾广泛比较研究过各国文学的发展,如鲁迅的《摩罗诗力说》、茅盾的《俄国近代文学杂谈》等。

20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介绍外国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理论。

陈铨的《中德文化研究》、钱钟书的《谈艺录》、朱光潜的《诗论》等,在某个方面对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奉献。

7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在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成绩斐然。

产生于19世纪的比较文学,是专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研究,即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学与文学,或者文学与其他的艺术形式、意识形态的关系的新型边缘学科。

从世界文学的角度着眼,充分揭示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文学所持有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探索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乃至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比较文学的任务。

歌德是比较文学的先驱。

世界上目前主要有法、美两派。

前者注重研究一国文化对另一国文学的影响;后者注重研究在相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民族文化的比较,找出异同及缘由,以找出共同的规律。

什么是比较文学呢
让我们先从发生在中国文学史上并持续达千年之久的一桩“公案”谈起,并循此步步走近并认识比较文学。

远在唐代,就有人对南朝时吴均在《续齐谐记》中所写的“许彦鹅笼”故事的来源作过研究。

“许彦鹅笼”故事说的是,阳羡(即今江苏宜兴)地方一个名叫许彦的人,在途中遇到一位十七、八岁的书生,这位倒在路边的书生声称脚痛,要求坐进许彦的鹅笼里。

许彦以为是说着玩的,谁知书生真的入笼与双鹅并坐,而许彦提起鹅笼竟不觉得重。

等走到树下休息时,书生出了鹅笼,说要设宴答谢许彦,说完就从口中吐出美酒佳肴来款待许彦。

过了一会,又从口中吐出一位芳龄十六的美女来陪伴宴饮。

又过一会,书生酒醉睡着后,此女子竟从她口中也吐出一个二十三、四岁的男子来作伴。

许彦正同此男子寒暄之际,书生却象要醒的样子,美女忙又吐出丝绵屏风来遮住,并同书生一道睡了。

可那男子却从他口中也吐出年约二十的女子一道饮酒嬉戏。

过了许久之后,听到书生响动声时,此男子忙将二十岁的女子吞入口内;年方十六的美女醒后,也忙吞入那男子,并独对许彦而坐。

书生起来后,就次第吞下美女与各种餐具,然后留下一个大铜盘给许彦留作纪念,并告别而去。

晚唐时与李商隐、温庭筠齐名的诗文家段成式,在他于九世纪中期写成的《酉阳杂俎》一书中,通过与印度佛经《譬喻经》中的“梵志吐壶”比较后就曾说过:“释氏《譬喻经》云:昔梵志作术,吐出一壶,中有女子与屏,处作家室。

梵志少息,女复作术,吐出一壶,中有男子,复与共卧。

梵志觉,次第互吞之,拄丈而去。

余以吴均尝览此事,讶其说以为至怪也。

后来,还有多人提及此事,直到鲁迅,才对这一“公案”作了透彻明断。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然此类思想,盖非中国所故有,段成式已谓出于天竺(即古代印度)…当又为梵志吐壶相之渊源矣。

魏晋以来,渐译释典,天竺故事亦流传世间,文人喜其颖异,于有意或无意中用之,遂蜕化为国有,如晋人荀氏作《灵鬼志》,亦记道人入笼子中事,尚云来自外国,至吴均记,乃为中国之书生。

鲁迅说得极对,这一故事源自印度,随佛经传入中国后,开始还说这是外国道人,如晋代荀氏所作的《灵鬼志》中说:“太元十二年,有道人外国来。

到了南朝吴均手里,就被吸收消化成了纯为中国的人、事与地点了。

当然,这种“蜕化为国有”的过程,一直绵延到现当代。

1981年台北出版的台湾作家张晓风的小说《人环》,就进一步将许彦鹅笼的故事,演变为有心理活动、环境衬托与细腻描写的当代小说了。

然而,其题材、基本故事情节与主要人物关系,依然如故。

象鲁迅与段成式二人,对中印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学作品进行的这种研究,比较其相似,追溯其渊源,探究其联系与原因,实际上就是一种比较文学的研究。

由于各民族的文学之间,在历史上存在着大量的相互交往的联系,因此就出现了如下文学现象:日本的古典小说《源氏物语》中,就运用了不少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能七十二变,就吸收了印度佛经中神猴哈奴曼会三十六变的成分,孙悟空大闹天宫又发展了印度佛经《贤愚经》中顶生王闹天帝宫殿的故事;相传李白首先创作了《菩萨蛮》,但据考证,《菩萨蛮》是古代缅甸的乐调,经云南而传入中原;更早的《楚辞•离骚》,开头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维庚寅吾以降”。

这难以理解的“摄提”、“孟陬”等词,有的专家研究认为,它们是从国外传入的星座译名,极可能是希腊文,也可能是撒马里亚语等。

这类研究,由于主要是寻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交往联系,研究其渊源、媒介、流传、翻译、接受等等的影响事实,所以就叫它为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

这一类研究,一百年前兴起并盛行于法国、德国,并一度还曾主宰了比较文学的全部领域,因此“影响研究”的成绩可谓硕果累累,有关“影响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也较成熟完备。

凡着重这方面的研究,因其主张研究各民族文学现象之间确实存在的影响事实联系,因此对持有这一观点的学者及其方法,大家习惯称之为“影响研究”学派。

又因为在20世纪50年代的国际比较文学界的争论中,其争论的一方多是法国学者,故又被称为“法国学派”。

这一学派对比较文学的认定,可以梵•第根和基亚对比较文学所下的定义为代表。

梵•第根在1931年的《比较文学论》一书中说:“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而基亚于20年后出版的《比较文学》中说得更明白:“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的关系史。

比较文学工作者站在语言或民族的边缘,注视着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在题材、思想、书籍或感情方面的彼此渗透。

然而,无论在中外文学还是各国文学之间,也无论是诗歌、小说、戏剧、散文,还是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或是文艺思潮、流派和运动之间,都还存在着众多的并无影响事实联系却又十分相似的情况。

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过无声之美:“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无独有偶,英国诗人济慈在他的《希腊古瓮颂》中也写道:“听得见的声音固然美,听不见的声音则加倍幽美。

同为抒写对意中人的倾慕之爱,明代《乐府吴调》中有一曲写道:“变一只绣鞋儿,在你金莲上套;变一领汗衫儿,与你贴肉相交;变一个竹夫人,在你怀儿里抱;变一个主腰儿,拘束着你;变一管玉萧儿,在你指上调;再变上一块香茶,也不离你樱桃小。

而欧洲的诗歌、小说也常有这类描写,古希腊的诗人写过:“愿变为心上人的口边之笛。

西班牙十七世纪剧作家罗哈斯民剧中也写过:“愿变为意中人腰间之带。

甚至在德国文学中还写过:“愿变为心上人身边的跳蚤与虱子。

还有一些作品,不仅人物性格相似,连反映性格的细节也几乎一样。

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莫里哀的名作《悭吝人》中的阿尔巴贡,同中国古典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都同样爱钱“胜”命,悭吝而无情,如阿尔巴贡要掐掉两支蜡烛中的一支,才称心如意;而严监生要灭剩油灯芯中的一根,才咽气罢休。

在白居易与济慈、明代《乐府吴调》与欧洲古代戏剧、《悭吝人》中的阿尔巴贡与《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等之间的异同,并非彼此有过“影响联系”,而是作家们在各自民族的现实生活中观察、体验与加工塑造的结果。

要说受到“影响”,倒是在东西方各自文化体系与文学传统中可追溯到各自的源头。

如严监生之前的元杂剧《看钱奴》中的贾生,就同严监生临死前的吝啬劲十分相似,不同的是贾生要儿子舔尽沾了油渍的手指方肯咽气;更早的可追溯到北魏《笑林》中的“俭吝老人”,甚至战国时《商君书》中的“东郭敞”,都是以爱物胜过爱人的吝啬与贪欲而影响后世。

同样,莫里哀塑造的阿尔巴贡,可上溯到古罗马剧作家普拉图斯
的喜剧《一罐金子》中的守财奴,和更早的古希腊作家西俄夫拉斯培斯的论文《性格论》,因为论文里勾勒出了吝啬人的性格类型。

崇尚古典主义并又热衷于从古希腊罗马文学中汲取创作题材的新古典主义作家莫里哀,受其欧洲文学传统的影响,连他本人也直言不讳。

因此,在研究这二者相似的问题上,就要撇开影响研究而从经济、政治和社会历史等方面去探索其“文心相通”的规律。

通过对阿尔巴贡与严监生这组中外文学形象的比较,可以更清楚地发现:贪欲与吝啬尽管古已有之,然而到了资本降世之时,由于金钱渐渐成为取代封建社会等级与特权的一尊“至圣”,于是在市民中最早出现的那批商人资产者身上,吝啬就是他们积累财富与货币的一种手段,又同他们拼命猎取剩余价值的贪婪与世俱存,从而构成了他们性格习惯与心理状态的一大特征:吝啬到将一钱一物都视为一本万利的万能之神的典型性格,才各自成为中外文学史上的不朽艺术形象。

这种对各民族文学所作的比较研究,由于其研究的对象是彼此之间并无直接影响交流的各民族文学,恰如互不相交的平行线,因此,被称为比较文学中的另一大类—“平行研究”。

又由于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美国学者首先提倡与实施的,故又被称为“美国学派”。

20世纪60年代,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雷马克教授,其给比较文学所下的定义最被学界称道:“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这一定义,除了强调对并无相互影响或联系的各民族文学的平行研究也是比较文学外,它还提出了比较文学还应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或信仰等“表现领域”的关系研究,即被学界称之为“跨学科”研究,也属比较文学。

如将心理学、生理学的“通感”说来研究文学创作中的修辞手法,就可视为一种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了。

对事物的繁多,如何描写
无声的景物又如何描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