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提升训练:第5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编者选题表
考点角度题号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
北魏孝文帝改革1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2决策的合理性3
科举制的影响4
地方行政管理体系5
监察制度的影响6综合7
一、选择题
1.据《魏书·高宗纪》载:“北魏初年官吏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
”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在改革中()
A.实行俸禄制并整顿吏治
B.推行均田制
C.设立三长制
D.推行新的租调制
解析:A“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意思是说北魏的官吏巧取豪夺,贪得无厌,贪污受贿盛行。
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严惩贪官污吏,同时实行俸禄制。
2.(2019·广东湛江一模)下表是两晋南朝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
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西晋东晋南朝宗室外戚19%~38%7%19%~38%
世家大族49%~64%78%49%~64%
A.官僚体系日益遭到破坏
B.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
C.皇权势力逐渐走向衰微
D.社会发展出现了严重倒退
解析:B宗室外戚代表皇权势力,在西晋和南朝还有一定实力,东晋则势力衰微;世家大族代表门阀势力,在两晋南朝势力强大,尤其是东晋。
两者在官僚体系中比例的变化反映了两种政治势力斗争激烈,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官僚的来源,并不涉及官僚的任命,材料无法说明官僚体系遭到破坏,A项错误。
皇权势力存在反复,不能说明“衰微”,C 项片面。
门阀势力在南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衰落的迹象,唐朝后期基本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历史进步,D项错误。
3.(2019·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唐太宗贞观三年“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这一做法()
A.削弱了门下省审议权
B.有利于决策的合理性
C.一定程度上削弱皇权
D.加强了尚书省执行权
解析:B材料“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说明参与
决策的人较多,有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加强皇权,故B项正确,C项排除;题干与门下省审议权、尚书省执行权无关,排除A、D两项。
4.(2019·山东潍坊一模)唐代前期的宰相中,科举出身者很少。
唐玄宗开元元年到开元二十二年间,宰相中科举出身者有十八人,占这一时期宰相总数的三分之二。
唐宪宗以后,进士在宰相和高级官员中更占据了四分之三的绝对优势,终唐一代再没有发生变化。
这反映了唐朝()
A.宰相权力不断加强
B.社会阶层日益固化
C.士族势力逐渐削弱
D.官僚体制渐趋成熟
解析:C“唐宪宗以后,进士在宰相和高级官员中更占据了四分之三的绝对优势”,说明唐朝科举制的推行,扩大了统治基础,削弱了士族的势力,C项符合题意。
唐朝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皇权加强,故A项错误;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与官僚体制成熟与否无关,故D项错误。
5.(2019·北京燕博园测试)隋统一中国后,隋文帝废郡改州,实行州、县两级制。
唐初,承袭隋制仍为州、县两级。
贞观元年,唐太宗设十道,唐玄宗时期,改为十五道,设置十五道采访处置使,从此形成道、州、县三级地方行政体系。
这表明()
A.唐朝地方行政管理较为混乱
B.地方行政管理体系趋于完善
C.唐朝藩镇割据形势异常严峻
D.采访处置使均由文官来担任
解析:B由材料隋朝实行州、县两级制,唐初承袭隋制,后改为道、州、县三级制可知隋唐时期地方行政管理体系不断调整,总体趋势是不断趋于完善,以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唐朝由初期承袭隋制实行州、县两级制到唐玄宗时设道、州、县三级制都是根据具体国情进行调整,并非地方行政管理的混乱,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隋到唐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并未涉及藩镇割据,故C项错误;材料未反映采访处置使是否均由文官担任,故D项错误。
6.(2019·湖南长郡中学月考)唐监察机关御史台与刑部(司法行政机构)、大理寺(最高审判机构),合称三司。
每遇重大案件,大理寺卿会同刑部尚书和御史中丞共同审理,称“三司推事”。
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中央集权B.有利于司法公正
C.强化了君主专制
D.降低了行政效能
解析:B由材料“每遇重大案件,大理寺卿会同刑部尚书和御史中丞共同审理,称‘三司推事’”可知这一制度的出现是对一般刑事审判的补充,在遭遇重大案件时,通过三个部门共同审理,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监督,可利于司法的公正,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能得出有利于中央集权这一结论,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皇帝与中枢权力的关系,不能得出强化了君主专制这一结论,故C项错误;“三司推事”注重的是司法公正与否,而非行政效能的高低,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7.(2019·山东德州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汉政权建立后,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大力放宽政策,轻田租促农业。
政治上,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后来进一步确立了郡县制的主体地位。
汉武帝时形成中外朝制度,由三公九卿为代表的外朝官和皇帝侍从官即内朝官共同执政。
——杜庆余《论国家制度建设与汉代兴衰的关系》材料二唐太宗全面革除隋朝弊政,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均田制。
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其他官员以“参预朝政”等名号也可为宰相,后来进一步形成了成熟的政事堂制度。
发展科举制度,健全府兵制,强化监察机构。
——任士英《盛唐气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初期制度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唐制度建设的意义。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西汉……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材料二“唐太宗全面革除隋朝弊政”得出,汉、唐均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根据材料一“大力放宽政策,轻田租促农业”、材料二“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得出,汉、唐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根据材料一“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材料二“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度……进一步形成了成熟的政事堂制度”得出,汉、唐都对前朝基本制度加以继承,并有所发展;根据材料一“汉武帝时形成中外朝制度”、材料二“三省长官共为宰相……也可为宰相”得出,汉、唐都注重权力间制约、强化皇权。
第(2)问,据材料并结合汉、唐制度建设的特点从社会稳定、矛盾缓和、社会经济发展及政治制度等角度
分析意义。
答案:(1)特点:注意吸取前代教训;减轻农民负担;注重对前代制度的继承与发展;重视对权力的制约,强化皇权。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意义: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防止宰相专权;有利于减少决策与施政错误;促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