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配合针灸拔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配合针灸拔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
床研究
杨传崇;董秀真
【摘要】[目的]探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配合针灸、拔罐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

[方法]将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采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配合针灸拔罐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针灸加拔罐治疗。

治疗两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并半年后随访比较其复发率。

[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75.0%,总有效率为96.7%,半年后复发率为4.0%,对照组治愈率为50.0%,总有效率为81.7%,半年后复发率为28.6%,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配合针灸拔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的特点。

【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3(000)007
【总页数】3页(P914-915,916)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定点)旋转;针灸;拔罐
【作者】杨传崇;董秀真
【作者单位】平阳县中医院浙江,平阳 325401;浙江省平阳县妇幼保健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9
非手术疗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疗法。

绝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非手术疗法得到缓解或治愈[1]。

单独使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针灸、拔罐治疗该病患者疗效确切,已被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但其治愈率低,疗效不稳定,容易复发。

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笔者采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配合针灸、
拔罐方法治疗60例,同时设对照组(针灸加拔罐组)进行对比研究,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120例均为我科门诊或住院患者,并经CT或MRI检查确诊。

按照诊
疗先后查随机数字表随机分组,单数为治疗组,双数为对照组。

120例病例中男
62例,女58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60岁,平均(52±12)病程最短3天,最长6年。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突出部位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病情比较组别例数L4/5 L5/S1 L3-S1治疗组对照组
突出部位(例)男女性别(例)年龄(岁,x±s)病程(月,x±s)60 60 32 30 28 30 40±15.6 41.2±13.3 7.3±1.6 7.5±1.3 40 39 16 18 4 3
1.2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①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②腰痛并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时疼痛加重。

③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④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过敏或迟钝,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阳性,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踇趾背伸或跖屈力减弱。

⑤CT/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1.3 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自愿参加并配合治疗观察者。

1.4 排除标准排除脊柱炎症性病变、骨折、脊髓马尾肿瘤、脊椎滑脱症、大块髓核突出引起严重神经功能障碍、马尾神经受压需要手术者,合并有糖尿病、冠心病及Ⅱ级(含)以上高血压等不能坚持完成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患者端坐在专门的复位椅子上(也可以反坐在靠椅上)。

术者先以冯氏触诊法明确受累椎体棘突,用一只手拇指固定定位,令患者一只手扶着自己的后头部,另外一只手抱在自己的胸前,助手在前面用双腿固定患者与躯干旋转相反的大腿,同时用两只手分别扶住患者近端的肩和远端的腋下区,准备助旋;术者引导患者的躯干前倾并旋转,旋转过程中躯干前倾的角度要保持基本一致,以定位拇指能够感觉到手下棘突处在旋转扭力的中心位置,当旋转力抵达极限时,再继续靠旋转惯性施加力量(尽量不用爆发力),即可达到手法目的。

此时一般(并非
必然)可以听到或感觉到关节的弹响声;术者进入收势,保持手法实施的姿态,慢
慢旋回患者躯干;术者在手法实施的棘突局部按照肌纤维韧带的走向做简单的理顺手法,手法完毕。

此法1次/3d,5次为1疗程。

疗程间不休息,治疗两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2.1.2 针灸疗法主穴:腰阳关、取病变腰椎相应夹脊穴及病变腰椎间隙穴位。

配穴:疼痛沿下肢后面循环取秩边、殷门、委中、承山、昆仑等穴;疼痛沿下肢外侧循环取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等穴。

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针刺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用30号毫针1~1.5寸刺入主穴,夹脊穴斜向脊柱,腰阳关、病变腰椎
间隙穴直刺,臀部、下肢穴用30号毫针1.5~3寸直刺,得气后接KWD-808电
针仪,连续波30min,中强刺激,以患者能耐受为准。

每日1次,12次为1疗程,休息3d,继续下一个疗程。

两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2.1.3 拔罐疗法每次针刺完毕,即用直径5cm大号玻璃罐吸拔针刺部位,用闪火
法拔罐且留罐10min,取罐后用75%酒精棉球擦拭拔罐处皮肤。

每日1次,12
次为1疗程,休息3d,继续下一疗程。

两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2.2 对照组行针灸及拔罐治疗,方法同治疗组,不做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

每日
1次,12次为1疗程,休息3d,继续下一个疗程。

两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2.3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评定。


床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度以上,能恢复原工作;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2.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1.0版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使用(±s)表示所得数据,计量资料比较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使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治疗结果
3.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由表2可知,治疗组治愈率为75.0%(45/60),明显高于对照组50.0%(30/60)(χ2=8.0,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6.7%
(58/60),明显高于对照组 81.7%(49/60)(χ2=6.99,P<0.01),差异均
具有非常显著意义,提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例(%)]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组别例数治
愈好转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对照组60 60 45(75.0)*30(50.0)13(21.7)
19(31.7)2(3.3)11(18.3)96.7**81.7
3.2 两组患者随访半年复发率比较由表3可知,治疗组与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
4.0%(2/50)、28.6%(10/3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
5.54,P<
0.05),提示治疗组疗效稳定,复发率低。

表3 两组患者随访半年复发率比较[例(%)]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别例数复发例数复发率治疗组对照组50 35 2 10 4.0*28.6
4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机制,一般认识是机械压迫、无菌性化学炎症、自身免疫。

但在长期的探索与临床实践中认识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原因除了以上三种原因外,还有局部瘀血论学说、腰椎平衡论学说、细菌感染学说、神经根周围粘连学
说等[3]。

腰椎间盘突出后,使椎间关节所受应力改变,一方面椎间纤维环松弛,
椎体间有较大的滑动度,导致上下关节突关节的压力以及摩擦力增加;另一方面椎体下移,相邻关节突重叠加大,导致椎间孔狭小或神经根管狭窄,压迫神经根产生类似椎间盘突出的征象。

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可以使病变部位痉挛的肌肉和筋节舒畅放松,经络气血通畅,达到纠正脊柱内外的平衡失调,松解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的位置关系,减轻神经根鞘膜和硬膜周围的无菌性炎症病变所导致的化学刺激,改善椎间盘的血液供应的作用,使纤维环的弹性增强,功能加强,利于髓核发生位移,这样可以使突出或膨出的椎间盘发生程度不同的回位,促进受损伤的神经根恢复正常功能,恢复脊柱的力学结构。

另外肌肉痉挛,肌力不平衡,也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病理机制的一个关键因素,即外支架不平衡[4]。

如果只处理椎体絮乱,调整
内支架,外支架絮乱不纠正,容易再次错位,即稳定不住。

通过临床观察,我们发现科学性针刺、拔罐疗法对解决肌肉的问题有着非常独特的疗效,而且针刺后拔火罐,可拔出机体深部瘀血而起到引流减压和改善组织代谢,促进肿胀或水肿的吸收,从而达到温经散寒、活血化瘀、通而不痛的目的。

脊柱(定点)旋转复位配合科学性针刺、拔罐疗法,前者调节脊柱骨关节力学絮乱,后两者缓解肌肉痉挛、调节脊柱肌肉力学絮乱,从而消除脊柱僵硬症状和突出椎间盘的应力,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

从表2和表3看出治疗组治愈率75.0%,总有效率96.7%,半年后复发率4.0%,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明脊柱(定点)旋转复位配合
针灸、拔罐方法治疗本病,可以累加发挥作用,具有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的优点,是非手术治疗LIDP的理想方法,临床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21.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
[3] 王遵来.特色脊诊整脊[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26-227.
[4] 冯天有.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组织损伤的临床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