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中考历史二轮复习卷:北方民族的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历史二轮复习试卷:北方民族的融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
1、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
他们变法和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
A.促进了民族融合B.学习了汉族先进的文化
C.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D.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曾定都洛阳的朝代有( )
①曹魏②西晋③前秦④北魏⑤东晋
A.①②③④B.③④⑤C.①②④D.②③④⑤
3、“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三十(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材料反映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的改革措施是( )
A.迁都洛阳B.改用汉姓
C.改穿汉服D.使用汉语
4、下列现象出现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的是( )
①鲜卑贵族改用汉姓②鲜卑族改穿汉族服装③君臣一律用鲜卑语讨论国事④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5、学者晁福林说,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把民族融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下列有关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表述:①让鲜卑贵族改用汉姓②将都城迁往咸阳③鲜卑贵族必须说汉话④鼓励鲜卑人穿汉服,正确的是( )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①④
6、右边是小明同学整理的某皇帝施政政策要点。
这些政策产生的结果应是( )
A.推进大一统格局
B.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C.加快江南经济开发
D.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7、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三十(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为故为,
当加降黜(降职或罢官)。
”这一举措是()
A.秦始皇统一文字B.汉武帝独尊儒术C.孝文帝厉行汉化D.武则天重用酷吏
8、“魏主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这段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项措施( )
A.迁都洛阳B.改用汉姓C.改穿汉服D.改说汉话
9、迁都是一个国家的重大事件,其中因接受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
A.盘庚迁殷B.北魏孝文帝迁都到洛阳
C.周平王迁都到洛邑D.苏维埃俄国首都迁到莫斯科
10、龙门石窟中的宾阳中洞建于北魏迁都洛阳后,洞中主佛服饰已具有明显的汉文化特点。
影响这一特点形成的历史事件是( )
A.张骞通西域B.孝文帝改革C.文成公主入藏D.郑和下西洋
11、“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就是断绝“北语”即鲜卑语的流传,而把“正音”即汉语作为官场通用的语言。
此次改革是( )
A.商鞅变法B.孝文帝改革
C.忽必烈改制D.戊戌变法
12、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的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B.南方人民大量北迁
C.北方地区经济发达D.北方少数民族发展迅速
13、北魏孝文帝改革带头纳汉女为妃,让弟弟娶汉女为妻;改姓为元;对30岁以下仍讲胡语者“降爵黜官”。
孝文帝的这些措施()
A.得到了全体贵族的支持B.有利于北魏统一全国
C.促进了民族融合D.阻碍了汉族文化发展
14、中国古代有位改革家,果断地抛弃本民族落后的东西,积极吸纳汉族的先进文明,使本民族得到快速发展,并且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他是()
A.商鞅B.秦始皇C.张骞D.北魏孝文帝
15、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三十(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为故为,当加降黜(降职或罢官)。
”这一举措是()
A.秦始皇统一文B.汉武帝独尊儒术
C.孝文帝厉行汉化D.武则天重用酷吏
16、九年级(1)班正在进行有关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探究活动,下列史实与这一主题无关的是( )
A.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B.唐朝时,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
C.元朝时,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D.明朝时,戚继光抗倭
17、“北魏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在光极堂赐群臣以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
”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 )
①采用汉姓②改穿汉服③学说汉语④提倡与汉族联姻⑤发展经济
A.①②③④B.②③③④C.①④⑤D.②③⑤
18、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A.整顿吏治B.迁都长安C.汉化政策D.改革田制
19、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维护了顽固贵族的利益B.最高统治者支持
C.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潮流D.促进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20、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是()
A.受到北方其他民族的侵扰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
C.扩大鲜卑族的地位和影响D.接受先进文化,巩固统治
21、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下列人物中,顺应历史潮流进行改革,从而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是( )
A.北魏孝文帝B.汉光武帝C.汉武帝D.秦孝公
22、“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
A.盘庚B.隋炀帝C.北魏孝文帝D.元世祖
23、小明在查阅资料时,发现中国古代有一位少数民族皇帝,要求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这位皇帝是()
A.前秦苻坚B.北魏孝文帝C.西夏元吴D.金太祖阿骨打
24、民族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大特点,那么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最基本原因是
A.反对各族的斗争B.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长期交往
C.各族之间的战争D.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改革
25、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维护了顽固贵族的利益
B.最高统治者支持
C.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潮流
D.促进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26、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是()
A.受到北方其他民族的侵扰
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
C.扩大鲜卑族的地位和影响
D.接受先进文化,巩固统治
27、4世纪时,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著名战役是()
A.长平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28、结束三国鼎立局面,完成统一的国家是()
A.西晋B.东晋C.前秦D.宋
29、下列史实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①魏鲜卑族人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②马球游戏从波斯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③玄奘前往天竺求取佛经精义
④辽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统治汉人
A.中外交往B.民族团结C.国家统一D.文化交融
30、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是( )
A.受到北方其他民族的侵扰
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
C.扩大鲜卑族的势力和影响
D.接受先进文化,巩固统治
二、填空题()
31、相关链接(6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请根据提示信息,链接成完整的史实)
【小题1】河姆渡原始居民的主要粮食作物————
【小题2】荒淫无道,施用炮烙等酷刑的商朝暴君————
【小题3】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离骚》的创作者—————
【小题4】我国春秋晚期杰出军事家孙武编著的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小题5】.推行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政策,改鲜卑姓氏为汉姓的北魏皇帝————
【小题6】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作者—————
五、问答题()
七、综合题()
32、(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乃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要求南迁的鲜卑族一律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北师大版教材
材料三忽必烈即位之后大力推行以采用汉法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推行重农政策,……取得显著成效。
——北师大版教材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君”是谁?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次改革的性质。
(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实行这些改革的主要历史作用?(1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两例说明忽必烈重视农业的主要表现。
(2分)
(4)综合上述改革,从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1分)
33、(8分)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商君”改革的两项措施。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是如何为“始皇”“并天下”奠定基础的?(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材料二中提及的“北魏”、“西魏”、“北周”等政权的更替示意图。
“从平城到洛阳”后,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政策对民族关系发展有何历史作用?(2分)(3)据材料二,隋朝统一的基础是什么?比较材料一、二,两次改革的历史作用有何相同之处?
34、阅读下列材料后判断:
材料一(商鞅)在全国范围废除井田制度,实行土地私有制度。
……准许民间买卖田地。
此后秦政府虽仍拥有一些国有土地,如无主荒田、山林川泽及新占他国土地等,但后来也陆续转向私有。
……商鞅虽死,秦惠王和他的子孙都继续实行商鞅的新法,所以秦的国势继续发展。
——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材料二北魏孝文帝下令禁止穿胡服,改穿汉服;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改说汉语,如有违犯,当加降黜;又下令改繁复的鲜卑姓为音近或意近的汉姓,如拓跋氏改为元氏等。
他还积极提倡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联姻。
他的改革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以上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相应的括号内划“√”;违背了以上材料表达的意思,请在相应的括号内划“×”;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划“○”。
商鞅变法中国家奖励努力耕织的人,惩罚弃农经商和因懒惰而贫穷的人。
()
商鞅变法后,土地私有制度在秦国逐渐确立起来。
()
北魏孝文帝禁止鲜卑人在任何场所说鲜卑语,必须说汉语。
()
北魏孝文帝在多方面采取措施促使鲜卑族汉化。
()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3分)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请回答:
(1)材料一是中的卫鞅指谁?他的思想是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思想?材料中的孝公指哪国的国君?(3分)
(2)在材料一的人物变法时期,要获得爵位最直接的办法是什么?这一人物变法的作用是什么?(4分)
(3)材料二的“诏”令(禁用鲜卑语)是谁颁布的?你还能举出他改革的其他措施吗?(6分)(至少举出两项)
36、自秦汉以来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形成和发展,在此历史的进程中发生了众多的历史史实,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秦始皇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1分)
(2)西汉政府为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采取过哪些措施?(3分)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各族人民交往增多,为革除旧习、吸收汉族文化进行了一场改革其名称是什么?(1分)这场改革的重要意义是什么?(2分)
(4)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我国各族发展状况不同,为此我国采取了什么民族政策?(1分)处理好各民族间的关系有何重大意义?(1分)
(5)请你为促进和巩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献言献策?(1分)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______ 《史记》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材料二:江南之国为盛矣。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
…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意指江南出产的丝棉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
______《宋书》材料三: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
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
那些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经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
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如果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
请回答:
(1)《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司马迁《史记》里描述的汉朝时的江南有什么不同?(2分)
(2)为什么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开发?(6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对我国经济的发
展有何重大的影响?(2分)
(3)与此同时,我国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材料三中,为顺应这种趋势进行改革的皇帝是谁?(2分)这段材料反映了他改革的哪项措施?(2分)
38、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拔。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
——《资治通鉴》
阅读材料回答:
(1)“魏主”指的是谁?
(2)诏令说的是什么改革?
(3)“魏主”的改革还有什么内容?
(4)“魏主”的改革有什么作用?
39、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拔。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
——《资治通鉴》
阅读材料回答:
(1)“魏主”指的是谁?(1分)
(2)诏令说的是什么改革?(2分)
(3)“魏主”的改革还有什么内容?(4分)
(4)“魏主”的改革有什么作用?(2分)
40、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就是各个民族不断交流、融合所产生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
材料二(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一改姓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
(1)迁往中原的“北方民族”主要有哪些?(2分)
(2)“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哪些有利因素?(2分)
⑶材料二、三反映了历史上哪一次重要改革?两个诏令提出的具体改革措施分别是什么?(3
分)
⑷这一改革与材料一中的历史现象,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共同影响?(2分)
41、(6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请就以下两次著名历史变革,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注:大家熟知的《敕勒歌》原为高车族创作,后来被译鲜卑语,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以汉语为正音,《敕勒歌》才被译为汉语保存流传下来。
【小题1】举例说出商鞅之法中使“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的措施?(3分)
【小题2】孝文帝改革有什么重要的意义?(1分)
【小题3】请就孝文帝改革后“汉人胡化”,“胡人汉化”各举一例。
(2分)
42、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秦朝时期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哪个少数民族的进攻?西汉时期为促进汉族与该民族的友好交往的汉族宫女是谁?东汉末年以来,除该民族与鲜卑、羯之外,还有哪两支少数民族陆续内迁?
(2)建立北魏的是哪个少数民族?谁在位时进行了改革?其主要措施有哪些?(至少写出4条)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4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材料二: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三十(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为故为,当加降黜(降职或罢官)。
”
请回答:
(1)材料一这句话出自何人之口?(1分)由他主持的变法法令中,最有利于封建制度确立的内容是什么?(1分)他的思想体现哪一学派的观点?(1分)
(2)材料二的内容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事件?(1分)这件事情有何影响?(1分)
44、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
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
——引自《资治通鉴》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史上的什么变法?(1分)
(2)根据材料一指出变法的主要内容。
(2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主是指谁?本诏令提出了什么具体改革措施?(2分)(4)两次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分)对当时的社会发展有何共同作用?(1分)
4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3分)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材料二: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请回答:
(1)材料一是中的卫鞅指谁?他的思想是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思想?材料中的孝公指哪国的国君?(3分)
(2)在材料一的人物变法时期,要获得爵位最直接的办法是什么?这一人物变法的作用是什么?(4分)
(3)材料二的“诏”令(禁用鲜卑语)是谁颁布的?你还能举出他改革的其他措施吗?(6分)(至少举出两项)
46、材料题(本大题共16分)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变法改革,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材料二: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
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引自《魏书》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卫鞅”是谁?“孝公”是哪国国君?“卫鞅改革”的作用是什么?(8分)
(2)材料二中“魏主”是谁?“魏主”将都城迁到哪里?“魏主改革”的作用又是什么?(8分)
47、汇入潮流篇(6分)
56个民族56枝花,56个民族是一家。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自古以来,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在和平与战争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民族联系不断加强,最终形成一个大家庭!分析下列情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人穿鲜卑的衣服,说鲜卑话,曾担任“白鹭官”,没有俸禄,但战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己。
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人的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
请回答:
(1)上述情境中,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
(2)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源于历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1分)
(3)分析情境中“白鹭官”后人的变化,说明这次改革具有怎样的积极作用?(1分)
48、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材料二鲜卑姓氏改为汉姓表
请回答:
(1)孝文帝改革是在什么样背景下进行的?(2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是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材料三与孝文帝改革哪一内容有关?(5分)
(3)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还采取了什么措施?(1分)
(4)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如何?(2分)
49、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
谓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
————《资治通鉴》材料二: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
————《魏书》请回答:
(1)材料中的魏主指谁?(1分)
(2)材料一的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1分)
(3)材料二中魏主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1分)
(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迁都的原因是什么?(2分)
(5)除上述内容外,魏主还有哪些改革措施?(3分)
(6)魏主的这些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
50、根据“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关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0分)
(1)指出在“商鞅变法”的六条主要措施中,最不受当时特权阶级奴隶主旧贵族欢迎的是哪一条措施,并说明理由。
(3分)
(2)指出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一条措施,并说明理由。
(3分)
(3)商鞅变法由于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最后惨遭旧贵族的车裂之刑而死,但变法却使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北魏孝文帝改革时也受到了守旧势力的种种阻拦,但孝文帝不顾一切进行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北方的民族融合,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从这两个事例中,你可以得出哪些启示?(4分)
51、根据“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关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指出在“商鞅变法”的六条主要措施中,最不受当时特权阶级奴隶主旧贵族欢迎的是哪一条措施,并说明理由。
(3分)
(2)指出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一条措施,并说明理由。
(3分)
(3)商鞅变法由于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最后惨遭旧贵族的车裂之刑而死,但变法却使秦国富强起来,为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北魏孝文帝改革时也受到了守旧势力的种种阻拦,但孝文帝不顾一切进行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北方的民族融合,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以上这两个事例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有什么启示?说说你的看法。
(4分)
试卷答案
1.D
2.C
3.【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孝文帝改革,其中材料反映的是关于改习汉语的表述,所以学生可知选D项,ABC项不是材料内容的表述。
4.【解析】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根据课本所学,在孝文帝改革中并不是要求君臣使用汉语,年龄30岁以上的没有做出严格的要求,所以含有③的均排除,正确的是A项。
5.【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难度不大,只要熟练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即可,其中
①④符合其改革的内容,②中孝文帝把都成迁往了洛阳③中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6.【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孝文帝改革,通过观察图片中的改革内容“迁都”“穿汉服”等可以看出,然后结合课本结果是促进了民族融合,选D项,ABC不是孝文帝改革的结果。
7.C
8.D
9.B
10.B
11.B
12.A
13.C
14.D
15.C
16.D
17.A
18.C
19.C
20.D
21.A
22.C
23.B
24.B
25.C
26.D
27.D
28.A
29.D
30.D
31.
【小题1】水稻。
【小题2】商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