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与用人策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与用人策略(上)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与用人策略(上)
主讲人:卜宪群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教授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与用人策略。
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的大国,历史的脉络绵延不断。
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优秀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
而在制度文明当中尤其以政治制度文明而著称于世,在政治制度文明中又以选官制度的完善和用人策略的精彩而为古今中外所赞叹不已,留下了数不清的溢美之词和民间的传说。
比如说周文王遇姜太公,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箫何对韩信,三顾茅庐等等。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经就认为,现代西方的官僚制度渊源于中国秦以后的历史。
1983年曾经任美国联邦人事总署署长的艾伦·坎贝尔教授来中国讲学时就曾经说:“当我接受联合国的邀请来中国讲授文官制度的时候,我深感惊讶,因为在我们西方所有的政治学教科书中,当谈及文官制度的时候都把它的创始者归于中国。
”当然,对这些佳话我们要有辩证的认识,但是我们的祖先在选官制度与用人策略上的发明创造这是历史事实。
这些积极的发明创造是我们中华文明得以不断发扬光大的一个制度保证。
因此,我们对这样一些赞美之词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它的确构成了我们中华优秀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最近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的继承者和弘扬者。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我们对民族的优秀文化应当有所了解,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用人策略应当有所认识。
如同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我们的领导干部应当具有历史文化素养,具有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要有历史眼光。
他还特别的指出,选人用人的历史经验今天仍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我们今天所讲的中国古代的选官与用人问题,就是按照习近平同志所说的那样,是从传承和总结历史经验,培养历史意识、素养和历
史眼光,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需要为出发点。
历史上的选官用人问题内容非常的丰富,涉及到选官用官,监督管理等等多方面。
限于时间的问题,今天我主要讲四个问题。
一是先秦时期的选官用人,主要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起源,奴隶制时代的选官用人以及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的选官用人制度。
二是中国封建时代的选官用人,主要谈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
三是谈一谈中国古代的吏治观,主要谈中国古代选官用人的理论指导思想是什么。
四是对中国古代选官用人问题进行若干的分析,探讨他们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意义。
一、选官制度的起源与先秦时期的选官用人方法
下面我讲第一个大问题,选官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的选官用人方法。
(一)历史传说时期的选人用人方法
首先我们讲其中的第一个问题,历史传说时期的用人方法。
选官用人制度是与国家的产生同步的,而在国家产生之前的漫长的历史时期是属于原始社会时期。
在原始社会时期是原始氏族民主制度作为选官用人的基本方法。
在那个时期国家还没有产生,我们今天所讲的原始社会所谓的选官用人的方法那只是一个历史传说。
原始氏族民主制度可以分为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两大阶段,在这种社会形态下,各氏族部落的公共权利机构是氏族民主议事会,由氏族的全体成员集体讨论部落内的一切事务。
我们今天发现的属于仰韶时期的半坡遗址,距今大约7000到5000年的姜寨遗址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民主议事公共场所的遗迹。
氏族首领由氏族民主议事会选举产生,如何选举这些氏族的首领呢?他们主要是看他对于氏族的功劳以及他本人的技能,还有本人的信誉等等。
当然,这还是一种社会分工。
他们
与后世的官吏还不能等同,大约到距今5000年前后中国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相当于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时期。
这个时期社会开始出现了阶级和阶层的分化,出现了部族集团和部落联盟。
比如说像华夏集团,东夷集团等等,都产生在这个时期。
我们古史传说中的皇帝、炎帝也都是属于这个时期的。
在这一个时期,早期文明产生,各部落和部落联盟内,他们的首领已经具有了更大的权力。
但是氏族民主制度依然还在,在这个时期产生氏族首领的方法依然是通过原始氏族民主制度来进行推举产生的。
根据古史传说,在炎黄时期还有一种选人用人的方法,就是禅让制。
比如说传说中的尧在他年老之后要求四域,也就是四方的部落首领选举推举出他的接班人。
这些部落首领就推举了舜,舜作为了接班人。
传说舜他是盲者子,母孝,弟傲,也就是说他的家庭环境很不好。
父母兄弟都不是很和睦,但是舜这个人他能够把这些家庭内部的人都很好和睦的团结在一起。
尧又把他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看他治家的能力,结果舜治家治理的非常好,和尧的两个女儿相处的都非常好。
家治好了,还要看他别的能力。
尧又让舜去学习五教,历任各种官职。
结果他把各部门的都治理的井井有序,最后尧又让舜进入山林之中,结果舜在山林之中经历了风雨雷电而不迷失方向。
尧最后说,你经过了三年的实际锻炼有了成绩,我把帝位让给你,面带不悦之色。
尧把地位让给舜并带有不悦之色并不是说他不高兴,而是尧自己感觉到他的德不如舜,这个就是所谓的禅让制。
在禅让制下权力不是转让给家族同姓,而是要交给有德有能的人。
是否有德有能要经过一系列的考验,权力的转移不是个人说了算,而是要经过各部落联盟首领的同意。
此外,舜把位置传给禹,大体也是这样一个途径。
这些讲的是那个时期的选官用人,要经过多层面的考察。
当然,这一些并不是完全的历史事实,我们说这是一个传说。
但是,它也大体反映了国家产生之前选官用人的若干状况。
中国有一部很有名的书叫《礼记》,当中《礼运》篇讲到了所谓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就是这样一个道理,那个时期不是说只把权力传给自己的亲人,传给自己的儿子,是一个天下为公的时代。
这是后世的儒家所赋予的那个时代的一种理想的色彩,我们不能把它作为完全真实的历史去谈。
这是历史传说时期的选官用人的方法。
(二)世卿世禄贵族等级分封制下的选官方法
下面我们讲一下贵族制下面的选官用人的制度,我们知道选官用人的制度是在国家建立以后才正式产生的。
刚才我们所说的所谓的原始氏族民主制度,那个时候国家还没有产生,所以说只是把它称作为传说时期的选官用人的方法。
国家产生以后选官用人首先是国家政权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一再强调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是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
所以阶级、国家出现以后所产生的官吏他首先是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
伴随国家产生而产生的官吏的类型和权力职能,除了作为阶级的工具以外,我们还要看到另外一方面的职能,就是社会的职能。
因为国家的产生是受社会一定历史发展阶段所决定的。
国家与社会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决定国家,而不是国家决定社会。
所以说国家出现以后产生的官吏除了作为阶级压迫的工具之外,他还有承担相当一部分的社会责任。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经指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的,而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的时候才能够持续下去,一切政治权力体现总是与某种经济的,社会的职能为基础的。
因此,我们在看待中国古代国家官吏起源、选官用人制度起源的时候,我们既要看到它作为阶级工具这样一方面的情况,同时也要看到我们中国古代官吏的起源也与其他官吏国家文明的官吏的起源道理一样,也承担着社会的职能。
中国的古代的官吏的起源,我们现有历史的记载,大约是在公元前21世纪。
公元前21世纪禹的儿子启通过斗争夺得天下,建立了夏王朝,从而标志着中国古代国家的产生,由此公天下演变为世袭制的家天下。
文献记载夏王朝也有一套中央和地方的官吏,有同姓也有异姓,来自于不同的部落。
这些官吏产生的条件,有的是根据他的才能,有的是根据他的道德,但是他们都要接受夏王的任命。
但是,由于夏王朝的历史我们现在还没有完全从考古学上得到印证,所以说夏王朝的真正的选官用人制度的具体情况我们今天还不是十分的清楚。
夏王朝之后是商,殷商。
商代的历史,我们今天已经通过考古发
现得到了证实,商代的官僚的类型已经很多了。
商王之下有执行政务、事务、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职官。
围绕这些职官的设置,商代必定形成了相应的选官用人制度。
比如说尚书里面就记载了商王盘庚所说的“人惟求旧,器惟求新”,也有商汤用伊尹(音)这样的传说记载。
当然,商王朝具体的选官用人制度由于文献材料十分有限,我们今天也不是特别的清楚。
据说商王用伊尹的时候,因为伊尹这个人非常的有能力,出身卑微,社会地位很低,因为他开始的时候很会做饭,做的饭菜很好吃。
商汤是通过这样一种契机认识了伊尹这个人的能力,后来他把伊尹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取代商王朝以后的西周王朝,相对来说它的历史我们今天已经比较清楚了,西周王朝在国家形态上采取的是宗法等级制度。
在选官用人制度上,就是所谓的世卿世禄制度,这是我们中国古代最早的可以确认的一种系统的选官用人的方式。
这种制度它是与宗法制度互为表里的。
《左传》环公二年记载:“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世卿世禄制度是我们现在可以确认的中国古代最早的、比较系统的一种选官用人的方式。
世卿世禄制度是一种什么制度呢?简单的说就是官吏是由各级贵族——有中华血缘关系的贵族来担任的。
官吏是不通过选举产生的,是世袭的,世代为官。
世卿世禄的一个总体的原则就是中华血缘关系,你有什么样的血缘身份,你就会有什么样的官职和地位。
当然,在世卿世禄制度下面,选官用人也不是说完全不讲贤德。
比如说我们中国古代的关于用人的德和才的思想,很多都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比如说我们大家很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周公。
周公这个人就很勤奋俭朴,虔诚待事,是一位有才能的政治家。
召公也是一位深受老百姓爱戴的政治家。
这种制度下面可以产生有贤德的人,但是它从制度的层面上却又没有办法保障有才有德的人能够被选拔上来。
有没有才,有没有德,完全是看个人的天分。
比如说周初的召公,这个人很亲民,也是非常有能力的一位官吏。
但是他的后代却不行,我们现在已经发现的材料当中就记载了他的后代有一位叫召伯虎的,
这个召伯虎他曾经说一句很有名的话,叫“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君主要让老百姓说话,不要把老百姓的口都堵住。
但是召伯虎这个人,根据我们新发现的材料来看,他不是一个亲民的人,比如说我们出土的材料当中记载了西周的有一个人叫琱生(音),他因为多占了土地和奴仆而受到了周王的调查。
这个琱生(音)就用贿赂的办法买通了召伯虎的母亲和父亲,因为周王是派召伯虎去调查琱生的案件的,结果这个艄伯虎处理这个事情就不是非常的公正。
他收了琱生的钱以后,就把这一件事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所以这样的一种制度,它很难从制度的层面来保证官吏的公正廉洁。
虽然在这种制度下面也产生了不少有贤德、有才能的政治家。
(三)春秋战国时期选官用人方法的剧烈变革
中国古代选官用人制度的一个重要的变化时期是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人才辈出的时期,也是世卿世禄选官用人制度衰落的一个历史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这种选官用人发生变化的政治与社会基础就是以中国古代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这样的一个大的历史前提。
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取得政权和巩固政权的需要,在选官用人制度上大大的突破了世卿世禄的选官用人制度,采取了一套新的选官用人制度。
这一时期选官用人制度的特点是什么呢?这一时期选官用人制度它在策略与方法上出现了多样化的一种状况。
选官制度、用人制度首先是要把有才能的人选拔出来,并且利用他们的才能和智慧来治理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选官用人制度的方法之所以为后世所称道,主要是那个时代各个国家大都选拔了许多了优秀的人才来做官。
汉代的王充说过一句话,他说六国之时,“贤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形象地说明了那个时代人才的重要性和流动性的特点。
春秋战国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各国在用人的制度和方法上也不完全一致,即使在一国内部前后历史发展的不同的阶段也并不完全相同。
春秋战国的时期的选官用人有三方面的特点。
一是用公开求贤的方式招揽人才。
国君用下求贤令的方式来求取各地的贤才。
比如说秦
国在秦孝公时期认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秦孝公就下了求贤令,只要有人能够出谋划策,出奇迹,能够让秦国强大就给他高官,封给他土地。
著名的历史人物商鞅就是在见到秦孝公的求贤令之后,从魏国到秦国来的。
后来商鞅所主持的变法是秦国由弱变强的一个关键。
还有像燕昭王他也发愤图强,招募人才,燕国人郭隗以千金买骨的故事,劝燕昭王以重金招揽人才。
郭隗说了一个什么故事呢?他说有一个国君让他的臣下去买千里马,以千金去买千里马。
结果这个臣下找了很长时间,只用500金给他买来了一堆千里马的骨头,这个国君就很生气。
他说我让你给我买千里马,你为什么给我买来一堆骨头。
这个臣子说,你既然能够用500金买一堆千里马的骨头来,那么一定会有人把千里马给你送来。
郭隗用这个故事说服燕昭王,他主要的目的是自荐,自我推荐,他认为自己就是千里马,燕昭王也是用这种求贤的方式来招揽人才。
齐国在齐宣王、齐威王的时候所办的稷下学宫也是为齐国求贤,汇聚了大批的人才。
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用求贤的方式招揽人才,这是一个特点。
春秋战国用人的第二个特点是求贤若渴,用人不限资力。
春秋战国时期有为的君主,求贤若渴,用人不讲究身份资力。
比如,齐桓公重用出身低微并且刺杀过自己的管仲为相,使齐国的势力蒸蒸日上。
还有一个像百里奚,百里奚是楚国人,家境贫寒,但是他才学过人。
他曾经在晋国做过奴隶,晋国准备把他作为陪嫁的奴仆送到秦国去。
在中途百里奚逃跑了,后来在楚国给人家养牛。
秦国在秦穆公的时候听说百里奚是一个千载难遇的人才,想用重金把百里奚赎回来。
后来有人跟秦穆公说,你要用重金去买百里奚楚国必然不给你,你就用非常低廉的价钱,用五张黑公羊的羊皮去换他,楚国一定会给你的。
后来秦穆公就用这样的方法,把百里奚请到了秦国。
百里奚后来确实为秦穆公的称霸立下了汗马功劳。
商鞅治国的时候,才30多岁,百里奚到秦国的时候已经年过70,可以看到当时的各国君主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并没有考虑他的身份,也
没有考虑他的年龄,而主要就是看治国的能力,有没有才能,这是最重要的。
春秋战国时期选官用人的第三个特点是不限地域国籍,相信举荐,并且委以重任。
春秋战国时期在当时非常严酷的政治形势下,各国不得不采取非常宽泛的方法来选官用人。
采取一种为我所用的策略,当时各国用人不限地域和国籍。
在春秋战国当中,秦国是重用他国人的典型。
为秦国历史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许多人都不是秦国人,比如说刚才我们讲的百里奚,还有商鞅,后来的范雎、李斯都不是秦国人。
但是这些人都为秦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春秋战国选官用人的途径主要就是说招募、荐举,还有另外一个就是功劳。
当时所采取这样的一种方法,看有没有功,秦国采取二十等爵,你立多大的功给你多大的官。
这个官和功是相等的,这也是一种方法。
这几种方法当中荐举或者说举荐是当时最为普遍的一种选官用人制度。
荐举可以分为自荐和他荐,鲍叔牙举荐管仲是他荐,郭隗就是自荐。
所以,举荐是当时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选官用人的方法。
我们大家熟悉的一句话,孔子讲的“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当时的举荐制,非常普遍。
所形成的这样一种选官用人的方法,孔子讲的“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是晋悼公时期的祁奚,他推荐他的仇人解狐和他的儿子祁午先后来接替他的职务。
解狐是他的仇人,祁午是他的儿子。
孔子说讲的“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就是这样一种方式。
灵活多样的选官用人方法的存在,春秋战国时期在选官用人方法和制度上,显得非常的活跃。
当时也形成非常现实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观。
《史书》记载,当时很多的游士为了获得一官半职而对自己自身的尊严也都不顾了,不把它放在眼上了。
韩非子就讲了,医生为病人用嘴吸脓血,为了治伤,他并不是跟这个病人有什么骨肉之亲。
卖棺材的人他都想别人去死,他说人不死则棺不卖,人不贵则舆不售,这些都是当时形成的一种非常功利的价值观。
他说人臣之于君,非有骨肉之情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
君主跟大臣之间并并不是因为骨肉之亲,而是迫于形势不得不这样去做。
一系列非常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在这个时期就形成了。
春秋战国选官用人制度从总体上看,它是比较散漫的一种选官用人的方法。
不管是用人或者不宜用者的价值观念应当说都是非常功利的,这样一种功利化的选官用人的方法,既不利于制度化地把真正有德有才的人选拔上来,也不利于国家对人才的使用和管理。
二、自秦至清: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用人制度
下面我们讲第二个大问题,自秦至清,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用人制度。
秦汉大一统,国家建立以后,春秋战国时期那种散漫的选棺方式及其价值观念已经不能够适应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选官用人制度的需要了,迫切需要一套服务于国家和服务于新的政治形势下的选官用人的体制。
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促使更多的社会阶层需要参与政治,作为其利益的代表。
所以,秦汉及其以后选官用人制度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主要有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三种主要的方式,我们分别介绍。
(一)秦汉察举制下的选官用人
一是从散漫到整齐,秦汉察举制下的选官用人。
首先,我们谈一下秦的选官用人,公元前221年秦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事件,但是由于秦王朝的历史太短,它只存在了短短的15年,在选官用人制度上还没有形成一个非常完善的体制,秦代用人的体制,主要就是军功制和文法吏制。
文法吏就是对文书、法律、律令、行政规则非常熟悉的一批人。
当然,也还有其他一些选官用人的制度,但都很零散,比如说荐举,任子制度等等,都不占主要的地位。
秦的这种选官制度,一直延续到汉朝。
汉朝的用人也基本上是以军功和文法吏两种为主。
《史书》上记载了汉初具有军功的人占据着各级官僚队伍,特别是高层。
《史记·张丞相列传》说:“会天下初定,将相公卿皆军吏。
”《汉书·任敖传》说:“汉兴二十余年,天地初定,公卿皆军吏。
”《汉书·儒林传》也说:“孝惠高后时,公卿皆武力功臣。
”这一些记载都说明了一点,从秦到汉初军功阶层是当时的高级官吏的主要来源。
原因很简单,因为天下是他们打下来的,他们必然要占据着高官。
在中下层基本上都是一些所谓的文法吏,史书上对这些人的情况也有很多的记载。
《汉书·贾谊传》就说:“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
然其遗风余俗,犹尚未改。
……俗吏之政务,在于刀笔筐箧,而不知大体。
”《汉书·董仲舒传》也说到:“今为先王德教之官,而独任执法之吏治民”。
这样一些话语明显的带有贬义在其中,指责汉初以来的各级官僚不是军功就是文吏,骂他们的人也把他们叫俗吏,说他们不知大体。
所以在汉初几十年当中主要是继承秦以来的选官用人体制,已经造成了社会的很多问题。
当时的很多政论家就强调,如果我们还不调整我们的政策,我们也会像秦王朝一样很快就会走向灭亡了,这是一个方面。
还有一个方面,经过汉朝几十年的发展,军功阶层及其后代都已经凋敝了。
新兴的其他的社会阶层广泛的出现,军功阶层长期占据着高位的一种选官制度,也为社会所不容忍。
所以,从汉武帝开始就产生了一种新的选官用人制度,这就是察举制。
具体地说,察举制度是由董仲舒提出、建议的,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在元光元年,也就是
公元前134年,正式颁布了察举的命令,命令每郡国要向中央察举人才。
所谓的察举制度简单的说就是经过考察以后再推举,完善的察举制度是在汉武帝时期形成的,这是汉代最有影响的制度,贯穿到整个两汉。
察举制度不仅为国家提供了大批的人才,也深受当时社会的推崇。
察举制度主要的内容是什么呢?主要有四点,(1)面向全体“吏民”,只要是有国家合法的正式在编户籍的人都可以作为察举的对象;(2)举主为郡国守、相,郡太守和郡侯国的相都有察举的权力;(3),岁举,就是每年举行一次;(4)每郡国有人数限制,大约是一到两个人,这就是察举制度主要的内容。
从察举制具体的实施来看,察举它又分特科和常科两种。
特科是皇帝根据需要而临时制定的科目,比如说像贤良方正,贤良文学,还有明经、明法、敦厚、有道、明阴阳灾异、勇猛知兵法等等。
常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