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县玉米纹枯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玉米纹枯病,又称玉米白褐杆菌病,是由玉米白褐杆菌(Fusarium spp.)引起的一种病害。
该病害主要表现为玉米叶片出现红褐色或黄褐色的线形病斑,病斑上有带状的黑色纹路,直径逐渐扩大,最终导致玉米叶片枯死。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问题。
以下是关于玉米纹枯病的发生原因以及防治措施的详解:1. 发生原因:玉米纹枯病主要由土壤中寄生的玉米白褐杆菌引起。
这些菌株可以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并通过玉米种子传播。
发病与气候条件、土壤氮素含量以及土壤pH值等因素有关。
2. 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较强的玉米品种是预防纹枯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一些抗纹枯病的玉米品种。
(2)土壤处理:在播种前进行土壤消毒处理,可以有效降低玉米纹枯病的发生。
常用的土壤消毒方法有化学消毒和热力消毒。
化学消毒可使用甲基溴化物等药剂,热力消毒则是利用高温蒸汽或热水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
(3)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
通过综合考虑土壤养分状况和玉米的生长需求,合理追施磷、钾等营养元素,同时控制氮肥的施用量,以减少病菌在土壤中的繁殖。
(4)轮作与间作:玉米纹枯病具有一定的土壤传播性,因此实行适当的轮作与间作是控制病害传播的有效措施。
可将玉米与其他作物进行轮作,或在玉米田间种植一些抑制玉米白褐杆菌生长的物种。
(5)病害监测与早期防治:及时进行病害的监测,并尽早采取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
早期防治方法包括喷洒杀菌剂、人工拔除病叶等。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原因主要与土壤中寄生的玉米白褐杆菌有关。
预防和控制该病害需要选用抗病品种、进行土壤消毒处理、合理施肥、轮作与间作以及及时防治等综合措施。
通过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可以减少玉米因纹枯病带来的损失,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玉米纹枯病防治三措施

玉米纹枯病防治三措施
玉米纹枯病是危害玉米的重要病害,主要侵害叶鞘,也可危害叶片、果穗及苞叶。
发病严重时,能侵入坚实的茎秆,但一般不引起倒伏。
该病在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除危害玉米外,还可以侵害水稻、小麦、大麦、高粱等多种禾本科作物以及棉花、大豆等双子叶植物。
近年来,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一般发病率在70-100%,减产10-20%,重发区减产35%以上。
一、清除菌源:一是清除病株并进行翻耕。
铲除田边杂草,消灭越冬菌源,减少次年初次侵染源。
二是在发病初期摘除病叶。
及时剥去基部感病叶鞘和叶片,集中烧毁,以切断病害发生途径,防止继续扩大蔓延。
在发病严重地区,可于中耕除草时,剥除植株基部的病叶鞘,并结合用药涂茎基部病叶鞘。
二、栽培防治:栽培防治是在高产的前提下,利用耕作栽培措施以控制纹枯病的发生和发展,既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平衡,也有利于寄主作物的生长发育。
一是选择优良抗病的杂交种。
如目前生产上推广的鲁单981、金海5、农大108等品种。
二是注意及时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减轻发病程度。
三是不偏施氮肥,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等,以减轻病害。
三、药剂防治:使用药剂重点防治玉米基部、保护叶鞘。
可选用5%井岗霉素水剂1000-1500倍液,每亩用量为50-22.5毫升,对水22.5-30公斤喷雾;或用40%菌核净
1000倍液喷雾,或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
玉米纹枯病综合防治和治疗办法

玉米纹枯病以菌核的形式在土壤中越冬,也能附着在玉米秸秆上越冬。在来年玉 米种植后,菌核萌发侵染玉米植株,引起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产量下降
玉米纹枯病会导致玉米叶片枯 死,影响光合作用和养分传输 ,进而导致籽粒干瘪、产量下
降。
品质下降
纹枯病会导致玉米倒伏,影响玉 米的整齐度和收割效率,从而使 玉米的品质受到一定影响。
增加种植成本
由于纹枯病会导致玉米产量和品质 下降,农民需要加强防治,增加农 药和人工成本,从而增加了种植成 本。
02
玉米纹枯病的综合防治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
轮作
不同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有较大差异,选择 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性强的品种可以有效减 少纹枯病的发生。
合理安排轮作作物,尽量避免连作,可以降 低纹枯病的发生概率。
合理施用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补施锌肥等微 肥,有助于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
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农药
使用井冈霉素A、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农药,对玉米纹枯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生物菌剂
使用含有拮抗微生物的生物菌剂,如木霉菌、放线菌等,能够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减轻病 害的发生。
04
防治玉米纹枯病的实践建 议
玉米纹枯病综合防治和治疗 办法
2023-11-04
目 录
• 玉米纹枯病概述 • 玉米纹枯病的综合防治 • 玉米纹枯病的治疗办法 • 防治玉米纹枯病的实践建议 • 结论和展望
01
玉米纹枯病概述
定义和症状
定义
玉米纹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由立枯丝核菌引起,在 玉米生长过程中发生较为普遍,对玉米产量和品质造成较大 影响。
清洁田园
合理密植
防治和治疗玉米纹枯病有办法

04
防治和治疗建议
综合防治方案
01
02
03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 ,加强田间管理,保持田 间排水畅通,减少菌源。
生物防治
利用有益微生物,如真菌 、细菌等,对病原菌进行 生物防治。
化学防治
使用杀菌剂,如三唑酮、 井冈霉素等,对玉米植株 进行喷洒,以控制病害蔓 延。
治疗注意事项
及时发现
定期观察玉米植株,发现 纹枯病症状时及时采取治 疗措施。
生长发育受阻
01
玉米纹枯病会导致植株生长缓慢,株高和穗位高降低,茎秆变
细,果穗发育不良,结实率降低。
产量下降
02
由于玉米纹枯病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会导致产量大幅下降
。
品质下降
03
玉米纹枯病还会影响玉米籽粒的品质和营养价值,使玉米籽粒
变得干瘪、瘦小,甚至失去利用价值。
02
预防措施
种植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是预防玉米纹枯病发生的重要措施 。不同的玉米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有差异,根据当地的气候 条件和种植环境,选择适合的抗病性强的品种。
VS
在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如拔节期 、抽穗期等,适当增加浇水次数和 水量,有助于保持土壤湿度和促进 玉米的生长。
轮作和套作
轮作和套作能够减少玉米纹枯病的发生和传播。
轮作是指同一地块上不同作物轮换种植,以减少病原菌的积累和传播。套作是指在同一块地上同时种植两种或多种作物,利用 不同作物对病原菌的抗性差异,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喷洒农药
使用杀菌剂、杀虫剂等化学药剂对玉米植株 进行喷洒,可以杀死病原菌和害虫,减轻病
害的发生和危害。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玉米纹枯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农作物病害,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对玉米纹枯病的发生原因、症状特征、防治方法等进行详细介绍。
玉米纹枯病主要由真菌伯克菌所引起,主要通过种子传播和土壤传播。
潮湿多雨的天气条件和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丰富是该病的易发环境。
土壤中存在的伯克氏细菌也是玉米纹枯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为了预防玉米纹枯病的发生,我们需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有效控制。
二、玉米纹枯病的症状特征玉米纹枯病一般在玉米苗期、生长期以及果实成熟期发生。
病害初期,玉米叶片上出现黄绿色的小斑点,随后逐渐褪绿而变黄,形成不规则的黄色斑点。
而后,这些斑点开始变浅,出现红褐色病斑,形成纹枯病斑,最终导致植株花药被感染死亡,影响玉米的授粉和传粉。
果实的受害,将出现黑色、软腐、生长缓慢等症状。
如果发现玉米出现上述症状,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1. 种子处理在种植前,可以对玉米种子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止玉米纹枯病的发生。
可以选择较为常见的抗病种子,也可以将种子浸入含有有效成分的杀菌剂中,用以清洗玉米种子。
2. 预防措施充分改良土壤,保持土壤肥沃和通风,降低土壤中真菌和细菌的密度,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生长。
如果发现玉米地出现了纹枯病疫情,要及时将病株拉掉改善排水,保持空气流通。
在干旱条件下减少过湿,否则将增加真菌的繁殖速度和感染植物的可能性。
3. 合理施肥适度增加磷、钾等微量元素的营养供应,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
减少过量施用氮肥,以降低病菌的感染可能性。
4. 生物防治选择一些能促进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生物有益剂,也可以通过种植玉米纹枯病抵抗性更强的玉米品种来防治玉米纹枯病。
5. 喷洒农药对玉米纹枯病严重区域,可以喷洒一些有效的农药,如霜霉灵、三唑酮等,以防止病原菌的传播和扩散。
6. 养护管理及时修剪病株,清除病害叶片和病害的果实,并且采取适当措施保证足够的光照、空气流通。
严格控制水分,避免盲目浇水,防止植物过多吸收过多水分,助长细菌和真菌的繁殖。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玉米纹枯病是由纹枯病菌引起的一种主要危害玉米的病害。
该病害在我国分布广泛,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科学合理地防治玉米纹枯病对于提高玉米产量和农民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病害的发生规律、病原菌的特点和防治方法等方面介绍玉米纹枯病的防治。
一、病害的发生规律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气候、土壤和病原菌等因素密切相关。
具体而言,以下几个方面是影响纹枯病发生的主要因素:1.气候条件:纹枯病菌对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气候条件有一定的适应性。
一般来说,发病较重的地区温度较高,湿度较大,并且有大量降雨。
日照强度较弱也是纹枯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2.土壤条件:纹枯病菌对土壤pH值、肥力和通风状况有一定的要求。
一般来说,土壤pH值偏碱性、缺乏腐殖质、通风不良的土壤更容易发生纹枯病。
3.病原菌的侵染途径:纹枯病菌主要通过种子、根系和叶片等途径侵入玉米植株内部,引起病害的发生。
二、病原菌的特点玉米纹枯病的病原菌是纹枯病菌,属于革兰氏阳性菌。
该菌具有以下特点:1.菌丝:纹枯病菌的菌丝呈褐色或黑色,细长而坚韧。
2.孢子:纹枯病菌的孢子呈弯曲形状,颜色为黑色。
三、防治方法针对玉米纹枯病的特点,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方法:1.合理选择品种:选用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是预防纹枯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在品种选育中,应注重纹枯病抗性的筛选和培育。
2.清除病株:及时清除病株和菌源,控制病害的传播。
在病害初期,可以通过人工将病株剪除并焚烧,减少病害在田间的扩散。
3.病害预警和监测:定期巡查田间,发现病害早期症状时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可以通过设置病害监测点,采集病样并送检,及时了解病害的发生情况。
4.土壤处理:改善土壤条件是防治纹枯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可以通过土壤消毒、施加有机肥料、调节土壤pH值等方式改善土壤环境,降低纹枯病的发生风险。
5.药剂防治:在病害发生早期,可以使用有效的药剂进行防治。
一般来说,可选择广谱杀菌剂或抗生素喷施,以杀灭纹枯病菌,减少其侵染玉米植株的能力。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
玉米纹枯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通过种子、土壤和空气传播。
该病在玉米生长期内会对植株造成严重危害,从而影响产量和质量。
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预防和控制玉米纹枯病至关重要。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 避免病原侵入
通过选择健康的种子和种植材料,并加强田间管理,以减少病原菌的入侵。
在土壤消毒时要做好防护措施,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
2. 种植抗病品种
通过选用具有抗病性的玉米品种,可以有效地降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3. 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可以提高玉米植株的抗病性,减少病害的发生。
特别是钾肥和磷肥的施用有助于减轻玉米纹枯病的危害。
4. 做好土壤和田间管理
保持田间的通风透光,及时清除病残体和杂草,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减少水分和养分竞争,降低病原体在田间的密度。
6. 及时防治
发现病害症状后,应立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常用的防治方法包括喷洒合适的杀菌剂和生物制剂,加强通风透光,保持地面干燥,避免地膜或秸秆覆盖。
7. 合理灌溉
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对于减少病害的发生至关重要。
过度或不足的灌溉都会增加玉米纹枯病的发生风险。
要合理控制灌溉水量和频率,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特点及有效防治措施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玉米纹枯病是感染立枯丝核菌所导致,此病原菌还会侵染其他禾本科作物,例如:水稻、小麦、高粱等,会对玉米的叶鞘、果穗与茎秆造成危害,一般情况下,病斑呈现圆形或不规则型,还会导致茎秆松软、组织解体,直至果穗萎缩、腐烂,若病菌蔓延到茎秆内部,会造成籽粒不饱满、整株枯死等情况。
一、玉米纹枯病的发生特点1、病原玉米纹枯病和水稻纹枯病都是担子菌亚门真菌,菌丝前期无色,呈现倒棍棒状,前端有四个担孢子,为卵圆形。
菌丝适宜生长温度大约为29摄氏度,当温度为10摄氏度以下与38摄氏度以上暂停生长。
病菌入侵的温度区间是23到35摄氏度,温度适宜的情况下,再配以高湿条件,大概22小时可完成感染,病菌在酸碱度为2.5到9.8之间都能生存,阳光可限制菌丝生长,但促进菌核形成。
2、发病症状在玉米苗期到花粒期都会出现纹枯病,从拔节到穗期较为严重,特别是抽雄前后,叶梢和叶片受损严重,甚至形成空秆。
叶鞘发病时,会在附近地面出现暗绿色水渍形状斑点,慢慢形成椭圆形状,四周褐色,中间灰绿色,最终形成灰白色。
在高湿情况下出现病斑,周围暗绿色,病斑蔓延迅速,能够相互结合形成纹状大斑。
病情严重的叶鞘经常会导致叶片枯萎。
雌穗感染后,苞叶颜色变成灰白直到干枯,雌穗无法正常吐丝授粉,直到慢慢干枯,在发病时能够看到一层白色粉状物。
3、侵染循环病菌以菌核的形式在土壤中过冬,还能以菌丝的形式在病株茎秆与杂草上过冬,为下一年的主要感染源。
当春耕播种出苗后,菌核会附着在玉米苗株的叶鞘周围,在适宜条件下,生长出菌丝,菌丝在叶鞘上蔓延进入叶鞘缝隙中,从叶鞘里面的表皮气孔进入,经过五到七天之后出现病斑。
病菌进入后,在植株组织内进行扩张,朝外长出气生菌丝,在病变组织周围的叶鞘、叶片间扩展蔓延,条件允许时,每提升一个叶位大约5天,玉米纹枯病以竖直拓展为主,抽雄吐丝时到达高峰期,危害性最强。
4、发病条件耕地菌核越冬残存量和玉米前期发病程度有紧密联系,前一年发病轻的田地明年病情也不会严重。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玉米纹枯病是由土壤真菌引起的一种疾病。
玉米纹枯病的主要症状是玉米叶片的颜色变为黄色或褐色,叶片上出现黑色的纹理,叶子逐渐枯死,最终影响到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本文将介绍玉米纹枯病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方法。
一、发生原因玉米纹枯病的主要发生原因是土壤中的真菌,尤其是罗斯腐菌和青枯菌,可以侵入玉米根部和茎部并繁殖。
这些真菌会分泌一些毒素,破坏玉米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使其受到死亡威胁。
此外,以下几点也会增加玉米纹枯病的发生率:1. 土壤酸性过高。
2. 土壤中缺乏养分。
3. 土壤排水不良。
4. 不合理的耕作和田间管理。
二、防治方法1. 良好的土壤管理良好的土壤管理是防治玉米纹枯病最重要的方法。
土壤测试可以确定土壤pH值,将其调节到6.0至6.5之间,这有助于提高土壤中钙、镁、钾、磷等养分的有效性,提高玉米对这些养分的吸收。
此外,通过添加有机物质和复合肥料,可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
2. 选择优良品种选择抗病性强、适应性好、品种稳定的玉米品种,可以减少受到纹枯病的侵害。
适应性好的品种可以提高产量,缩短生长期,从而降低病害的风险。
3. 采取防病措施在播种前,可以将种子用药剂浸泡,以防止玉米纹枯病的发生。
在播种后,在病株出现之前,可以在田间喷施化学合成药物,如三唑磷和吡菌醚等,以防止玉米纹枯病的发生。
但是应正确阅读药物说明,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使用,从而避免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4. 精细管理栽植时应保持空间合理、排水顺畅,并及时除草和松土。
定期施肥和除虫,以保持作物健康生长状态,减少病害的发生。
总之,玉米纹枯病对于玉米的生长和产量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通过科学、正确地土壤管理、选择优良品种、采取防病措施和精细管理,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玉米纹枯病的发生。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摘要】玉米纹枯病是玉米生长中常见的病害之一,对玉米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首先介绍了玉米纹枯病的病原及症状表现,然后分析了该病的发生原因,包括气候、土壤、种植密度等因素。
接着详细阐述了玉米纹枯病的防治方法,包括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两种方式。
在提出了玉米纹枯病的综合防治措施,强调了预防胜过治疗的重要性。
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呼吁更多的科研人员投入到玉米纹枯病的防治领域,为玉米生产提供更好的保障。
本文将有助于加深人们对玉米纹枯病的认识,提高防治意识,促进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玉米纹枯病、病原、病症、发生原因、防治方法、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综合防治措施、未来研究展望1. 引言1.1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玉米纹枯病是一种常见且危害较大的病害,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玉米纹枯病的病原、病症以及发生原因,以便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
在防治玉米纹枯病时,我们可以采取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措施,通过使用合适的农药或生物控制剂来遏制病害的发展。
通过综合运用多种防治措施,我们可以更有效地控制玉米纹枯病,提升玉米产量和质量。
未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玉米纹枯病的防治方法,探索更多可能的防治途径,为玉米生产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保障。
希望通过不懈努力,我们能够更好地防治和控制玉米纹枯病,实现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玉米纹枯病病原及病症玉米纹枯病是由细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期间。
病原菌为拟杆菌属(Xanthomonas),主要通过叶片伤口或气孔侵入玉米植株内部,造成病变。
病症表现为叶片上出现黄色斑点,随后逐渐扩大为长条形黄色条纹,这些条纹类似玉米叶子的纹路,因此得名“玉米纹枯病”。
随着病情的加重,叶片会出现枯黄、枯褐或水浸状病斑,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导致叶片变黄、枯萎。
受害部位还会出现细菌性渗出液,造成交叉感染,加重病情。
在玉米穗部,病变开始表现为棕色或黑色条纹,逐渐蔓延至整个穗部,导致穗部变软、产量减少。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玉米纹枯病是玉米上的一种常见病害,也是一种严重的真菌病害,严重危害农作物的生产。
该病害最早发生于美洲,如今已经遍布全球的玉米栽培区域。
本文将从病害的发生和病原菌的特征,以及防治措施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玉米纹枯病的相关知识。
一、病害的发生1.发病期:在玉米生长季节中,6月至8月是发病高峰期,当天气潮湿闷热时,病害发生的可能性更高。
2.病害症状:玉米纹枯病的病害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茎秆、玉米穗等处的菌丝、菌核及其产生的孢子。
病害初期玉米叶子顶端开始出现黄斑,随着病菌的侵染,黄斑向下扩展,形成黄色带白边的条纹,同时叶子和茎秆中形成一些菌核。
当菌核破裂时,会产生一些孢子,这些孢子会随着雨水或者风吹落到地里,进而引发新的病害。
二、病原菌的特征玉米纹枯病的主要病原菌是有丝分枝菌门的赤壳属真菌,属立枯组。
该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有颜色,孢子上有许多细小的鳞片,核孢子个数较多,可在玉米叶片、茎秆、芽、穗,以及其他植物病害材料上找到。
此外,病原菌在土壤中也能存活,因此病害在连续种植玉米同一田地时容易发生。
三、防治措施1.种植抗病品种:在选择玉米品种时,应该选择抗病品种,这些玉米品种具有抗病性强、产量高等优点,在预防玉米纹枯病时十分有效。
2.种植植物混种:在玉米园林中栽种一些抗菌植物,如大蒜、洋葱、韭菜、茴香等,能够阻断病原体的传播,从而发挥一定的防治作用。
3.优化排水体系:由于病原体在潮湿环境中生长繁殖的速度更快,因此优化排水系统,确保排水畅通,能有效的减少病害的发生。
4.化学防治:在玉米纹枯病发作的时候,可以采用化学防治手段,经过科学的配比和喷洒方式,能够较好地控制病原体,并防止其在一定范围内扩散。
总之,最重要的是在预防和控制病害时要采取综合防控措施,通过调节土壤、优化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增强植物的抵抗力,抑制病害的进一步扩散,千万不要追求单一措施的效果,应该多种措施结合,全面提高玉米园林抗病能力。
玉米纹枯病防治和治疗技术办法

实践应用三:使用生物药剂预防
总结词
使用生物药剂预防玉米纹枯病具有环保 、安全的优点。
VS
详细描述
生物药剂具有选择性高、药效持久、对环 境友好等优点。可以使用井冈霉素、春雷 霉素等生物药剂进行预防。在使用生物药 剂时,需要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避免产 生药害。
玉米纹枯病防治和治疗技术 办法
汇报人: 2023-12-05
目录
• 玉米纹枯病的基本概述 • 玉米纹枯病的预防措施 • 玉米纹枯病的治疗方法 •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技术 • 玉米纹枯病防治和治疗技术办法的实践应
用
01 玉米纹枯病的基 本概述
玉米纹枯病的定义
01
玉米纹枯病是一种在玉米生长过 程中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主要由 立枯丝核菌引起。
玉米纹枯病的发病原因
01
02
03
04
气候条件
湿度较高、温度适中、光照不 足等条件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
。
品种抗性
不同品种的玉米对纹枯病的抗 性存在差异。
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不足,特别是缺乏氮 肥和磷肥的土壤容易引发纹枯
病。
连作地块
连作地块由于病原菌积累较多 ,纹枯病的发生也较为严重。
02 玉米纹枯病的预 防措施
03
药剂选择
根据玉米纹枯病的发病程 度,选择不同的化学药剂 ,如三唑酮、井冈霉素等 。
喷洒技术
按照药剂说明,掌握好浓 度和喷洒方式,均匀喷洒 在玉米植株上,确保防治 效果。
使用间隔
根据发病情况,每隔7-10 天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3次。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玉米纹枯病是玉米上常见的一种真菌病害,主要由纹枯病菌引起。
纹枯病菌侵入玉米植株后,会造成玉米叶片出现黄褐色、线形的条纹,并最终导致植株死亡。
纹枯病对玉米产量和品质具有严重影响,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非常重要。
一、合理选种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是防治纹枯病的基础。
目前已经有一些对纹枯病具有较强抗性的玉米品种,如TB系列、SKY系列等,可以优先选择这些品种种植。
二、土壤改良纹枯病菌在土壤中可存在多年,因此要选择土壤适宜的地块进行种植,并进行适当的土壤改良工作,改善土壤排水性能和透气性能,减少纹枯病菌的滋生和繁殖。
三、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预防纹枯病的重要手段。
要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玉米生长期需求,进行科学施肥。
适量施用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增强玉米抗病能力。
四、病害监测定期对玉米田进行病害监测,及时发现纹枯病的初期病斑,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在发病初期,可以通过对病株进行剪除、焚烧等方式进行清除,减少病原体的传播和侵染,从而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五、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绿色、环保的防治纹枯病的方法。
可以利用一些抑菌菌剂,如枯草杆菌、拮抗真菌等,进行种植前或种植时进行喷洒,增强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
六、化学防治在病害严重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目前市面上有一些广谱杀菌剂可以用于防治纹枯病,如三唑酮等。
但是使用化学药剂需要注意剂量和频率的控制,以避免产生抗药性和对环境的污染。
七、轮作休闲轮作休闲是一种有效的防治纹枯病的方法。
因为纹枯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多年,通过将玉米与非寄主植物进行轮作,可以减少病原体的存活和传播,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合理使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定期监测、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手段,以保障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减少病害损失。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玉米纹枯病是一种常见的拼音病害,对于玉米的生长和产量产生很大的影响。
本文将全面介绍玉米纹枯病的发生机理和防治方法。
玉米纹枯病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
主要是由玉米皮层水平枝黄单胞菌引起的。
玉米棉纹枯病的发生与干旱、高温、土壤含盐量过高、土壤瘠薄、病原菌等多种因素有关。
具体原因如下:1.干旱和高温玉米纹枯病发生和病害程度与干旱和高温有很大的关系。
在干旱和高温条件下,玉米的生长速度受到限制,玉米叶片的光合作用弱化,使得玉米免疫系统降低,从而导致病害的发生和扩散。
2.土壤瘠薄和土壤含盐量过高如果土壤瘠薄,缺乏肥力,玉米生长差,就会从根部开始慢慢枯萎。
如果土壤盐分过高,那么玉米受到的胁迫也会更加明显,更容易病菌侵染。
3.病原菌玉米棉纹枯病的病原菌主要有黄单胞菌,是一种革兰阴性菌。
黄单胞菌以细菌形态形态出现,是人和动物的肠道中常见的菌落。
黄单胞菌的毒力很强,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入侵玉米植株,导致玉米棉纹枯病的发生。
二、玉米纹枯病的危害玉米纹枯病对玉米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破坏玉米的叶片和其他器官玉米棉纹枯病会在玉米植株的叶片、叶鞘、茎基等处引起褪色、紫色、裂缝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导致干枯,影响植株正常地生长和发育。
2.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由于病害的危害,玉米的产量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如果病害严重,可导致玉米的品质下降,甚至不能收获。
1.选用抗病品种选择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纹枯病最基本的措施。
目前市场上有很多抗病品种,可以选择符合当地环境条件的品种进行种植。
比如HT1、SK1、SC215等品种都有玉米纹枯病抗性。
2.加强地力管理保证土壤肥力,选择土壤肥沃、排水性好的土壤进行种植,合理施肥、适时浇水、保持良好的通风和光照条件,使玉米植株生长健壮,提高其抗病能力。
3.定期消毒定期使用有效的腐熟物或化学农药进行消毒,降低玉米纹枯病的发生率。
消毒时应将玉米土壤以及玉米周围的废弃物进行清理消毒工作,杀死植株中的黄单胞菌,防止病害的传播。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纹枯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对玉米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危害。
本文将探讨玉米纹枯病的发生原因、防治措施。
发生原因:
1.土质不良:土壤中含有过多的盐分和重金属,或土壤缺乏养分,会导致植物的抗病力下降。
2.栽培技术不当:种植密度过大,留白不足,会使植株间空气循环不佳,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和抗病力。
3.天气条件:多雨和高湿度的气候有利于病菌的生长,是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防治措施
1.管理土壤:在种植前,彻底清除病原体,选择适合生长的土壤,我们可以通过去湿化、消毒及覆膜等方式防治土传病害的发生。
此外,在播种前施上化肥,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
2.注意栽培技巧:适宜的密度、留足间距,有利于空气和阳光的循环,减少了植物因摩擦而受伤的几率,进而增加抵御病原体的能力。
此外定期修剪和清理杂草是抵御病害的可行方法。
3.化学防治:有针对性的使用化学品,能有效控制病菌的生长和繁殖,防止它们进一步蔓延。
但是,化学品对土壤和植物有一定的伤害,若过量使用,会降低植物的健康度,进而影响产量和品质。
4.生物防治:采用自然方式,引进天敌、有益细菌等微生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害的发生。
但是,生物农药起效缓慢,增加了抗病时间。
总结:
防治玉米纹枯病是种植玉米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只有掌握完整的防治技术,才能更好地保护玉米生长。
我们应该始终关注天气情况,密切观察玉米生长的微小变化,保证种植环境的干燥、通风以及土地养分的合理化管理,保护种植的玉米免于病害。
玉米纹枯病怎么治?玉米纹枯病的危害与防治

玉米纹枯病怎么治?玉米纹枯病的危害与防治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经济作物,具有很高的种植价值。
而在玉米的种植过程中,常常会受到纹枯病的侵染,主要危害玉米的叶鞘和果穗,造成减产和经济损失。
那么,玉米纹枯病怎么治?现将玉米纹枯病的危害与防治介绍如下。
一、玉米纹枯病的危害症状纹枯病主要发生在玉米籽粒形成至灌浆期,苗期和生长后期很少发生。
主要为害叶鞘和果穗,也可为害茎秆和叶片。
发病初期多在基部1-2茎节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后扩展融合成不规则形或云纹状大病斑。
病斑中部灰褐色,边缘深褐色,由下向上蔓延扩展。
穗苞叶发病也产生同样的云纹状斑。
果穗发病后秃顶,籽粒细扁或变褐腐烂。
严重时根茎基部组织变为灰白色,次生根黄褐色或腐烂。
多雨、高湿持续时间长时,病部长出稠密的白色菌丝体,菌丝进一步聚集成多个菌丝团,形成小菌核。
二、玉米纹枯病的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①选用抗(耐)病的品种。
②实行轮作,合理密植,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结合中耕消灭田间杂草。
③合理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
④发病初期摘除病叶,并用药剂涂抹叶鞘等发病部位。
⑤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铲除田边杂草,消灭越冬菌源,减少初次侵染源。
2.药剂防治:①用种子重量0.02%浸种灵拌种后堆闷24-48小时。
②玉米抽雄期喷5%井冈霉素AS1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WP500倍液,或40%菌核净WP1000倍液,或50%多菌灵WP6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WP1000-2000倍液,或50%苯菌灵WP1500倍液,或50%腐霉利WP1000-2000倍液,或50%退菌特WP800-1000倍液。
【本人结语】做好玉米纹枯病的防治工作,是实现玉米种植产量效益的关键。
上文中为大家介绍了玉米纹枯病的危害与防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玉米纹枯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以玉米的幼苗和秧苗期为主要感病期,严重影响了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下面将详细介绍玉米纹枯病的防治方法。
一、病害症状:1.玉米幼苗期:叶片出现红褐色斑点,渐渐扩展成褐色的纹状病斑,病斑间隔较开,叶片呈现枯死。
2.玉米秧苗期:病斑融合成较大的黄褐色斑,感病植株生长较慢,整个苗期发育不良。
二、防治方法:1.合理田间管理:(1)选择优质种子:选用健康的种子,种子表面无病斑和霉菌,尽量购买经过检验合格的种子。
(2)间隔种植:合理控制栽植密度,减少植株之间的接触,有利于传播病菌的阻断。
(3)良好通风排水条件:玉米田保持较好的通风排水条件,有助于减少病菌的滋生和传播。
2.药剂防治:(1)药剂浸种:可以将种子浸泡在1%的过氧化氢溶液中,浸种15-30分钟后拿出晾干。
(2)喷雾药剂:在玉米苗期出现纹枯病的病斑上喷洒药剂,控制病情的扩散。
常用的药剂有高露洁50%可湿性粉剂、亚细亚胺等。
(3)合理施肥:玉米缺乏营养容易感染纹枯病,因此要合理施肥,保证玉米健康生长,提高其抵抗病害能力。
3.轮作防治:(1)合理轮作:利用玉米耕种间歇期进行合理轮作,可以避免连作玉米,减少病菌在土壤中的积累。
(2)绿肥种植:轮作时可以选择一些抗纹枯病的绿肥作物,例如菜心、田菁等,可以抑制赤霉菌的生长。
4.病株处理:发现病株应及时清除和焚烧,避免病菌在田间传播,减轻病害的发生。
总结:玉米纹枯病对玉米的生长和产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在防治过程中,要注重合理田间管理、药剂防治、轮作防治和病株处理等多种手段的综合应用,加强对病害的防治研究,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达到预防和控制纹枯病的目的。
秀山县玉米纹枯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秀山县玉米纹枯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摘要介绍玉米纹枯病发病症状,针对秀山县玉米纹枯病发生特点,分析发生原因,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玉米纹枯病;症状;特点;原因;防治;重庆秀山玉米是秀山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1.1万公顷以上。
玉米纹枯病是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常年发生早,流行快,发生面广,危害严重。
近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玉米纹枯病危害呈加重之势。
1危害症状玉米纹枯病主要由半知菌亚门的立枯丝核菌侵染所致,主要为害玉米叶鞘,也可为害叶片、茎秆、苞叶、果穗。
发病初期多在基部1~2茎节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后扩展融合成不规则形或云纹状大病斑。
病斑中部灰褐色,边缘深褐色,由下向上蔓延扩展。
一般在玉米拔节期开始发病,抽雄期病情发展快,吐丝灌浆期受害重。
穗苞叶染病也产生同样的云纹状斑。
斑面病症前期表现为蛛丝状物(病菌菌丝体),中后期表现为白色疏松的绒球状物(由菌丝纠结而成的幼嫩菌核)或茶褐色萝卜籽粒状物(老熟菌核),菌核易脱落。
果穗染病后秃顶,籽粒细扁或变褐腐烂。
多雨、高温持续时间长时,病部长出稠密的白色菌丝体,菌丝进一步聚集成多个菌丝团,形成小菌核。
玉米连茬种植的田块,土壤中积累的菌源量大,发病重;高肥水条件下,玉米生长旺盛,加之种植密度过大,增加了田间湿度,透风透光不良,容易诱发病害;倒伏玉米使病、健株接触,为病害传染扩散创造了有利条件,使病情加重。
6~7月份,降水次数多,降水量大,易诱发病害。
2发生特点病菌以菌丝和菌核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
翌年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直接穿透寄主表皮或气孔侵入致病,发病后病部产生的气生菌丝通过接触进行再侵染。
病菌发育适温为28~32℃,菌核在27~30℃和有足够的水湿时1~2d就可萌发为菌丝,6~10d又可形成新的菌核。
连续阴雨或天气湿闷有利发病。
过分密植、施氮过多、连作或前作地为水稻纹枯病严重的田块本病往往发生严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秀山县玉米纹枯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摘要介绍玉米纹枯病发病症状,针对秀山县玉米纹枯病发生特点,分析发生原因,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玉米纹枯病;症状;特点;原因;防治;重庆秀山
玉米是秀山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1.1万公顷以上。
玉米纹枯病是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常年发生早,流行快,发生面广,危害严重。
近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玉米纹枯病危害呈加重之势。
1危害症状
玉米纹枯病主要由半知菌亚门的立枯丝核菌侵染所致,主要为害玉米叶鞘,也可为害叶片、茎秆、苞叶、果穗。
发病初期多在基部1~2茎节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后扩展融合成不规则形或云纹状大病斑。
病斑中部灰褐色,边缘深褐色,由下向上蔓延扩展。
一般在玉米拔节期开始发病,抽雄期病情发展快,吐丝灌浆期受害重。
穗苞叶染病也产生同样的云纹状斑。
斑面病症前期表现为蛛丝状物(病菌菌丝体),中后期表现为白色疏松的绒球状物(由菌丝纠结而成的幼嫩菌核)或茶褐色萝卜籽粒状物(老熟菌核),菌核易脱落。
果穗染病后秃顶,籽粒细扁或变褐腐烂。
多雨、高温持续时间长时,病部长出稠密的白色菌丝体,菌丝进一步聚集成多个菌丝团,形成小菌核。
玉米连茬种植的田块,土壤中积累的菌源量大,发病重;高肥水条件下,玉米生长旺盛,加之种植密度过大,增加了田间湿度,透风透光不良,容易诱发病害;倒伏玉米使病、健株接触,为病害传染扩散创造了有利条件,使病情加重。
6~7月份,降水次数多,降水量大,易诱发病害。
2发生特点
病菌以菌丝和菌核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
翌年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直接穿透寄主表皮或气孔侵入致病,发病后病部产生的气生菌丝通过接触进行再侵染。
病菌发育适温为28~32℃,菌核在27~30℃和有足够的水湿时1~2d
就可萌发为菌丝,6~10d又可形成新的菌核。
连续阴雨或天气湿闷有利发病。
过分密植、施氮过多、连作或前作地为水稻纹枯病严重的田块本病往往发生严重。
由于栽培制度、管理条件、气候及防治等因素影响,秀山县玉米纹枯病发生及危害有加重的趋势,其发生表现出以下特点。
2.1发病偏早
秀山县春播玉米一般5月下旬至6月上旬开始发病。
如2003年始见期为6月13日,2004年为5月25日,2005年为6月8日。
2006年6月1日田间始见病株,较2005年偏早7d,较常年偏早11d;始见期病株率0~2.0%,平均为1.0%,比2005年低1.3个百分点;病情指数0~0.5,平均0.3,是2005年的0.5倍。
2.2流行快
玉米纹枯病6月份病情发展较慢,如2006年6月11日病株率平均为3.3%,病情指数为0.90,6月26日病株率平均为11.0%,病情指数2.30,7月中旬发展迅速,7月11日病株率达26.3%,病情指数为5.60,30d病株率增加23.0个百分点,病情指数扩大6.2倍,7月下旬达发病高峰(见图1),2006年7月21日观测区达发病高峰,病株率平均为35.0%,最高达55.0%,病情指数平均为15.53,最高为24.20。
2.3发生面广,危害严重
秀山县玉米纹枯病常年高峰期病株率为25.0%~30.0%,产量损失10.0%~15.0%,近年来病株率均超过35.0%,产量损失15.0%~20.0%,发病明显加重。
2005年6月12日,秀山县植保站在梅江镇吏目村、两路村玉米制种基地普查,病株率平均42.0%,最高达到100%。
由于栽培制度改变、粗放型的田间管理,加之气候条件有利,秀山玉米纹枯病发生面积逐年增加,危害加重。
1998年玉米纹枯病发生2 000hm2,产量损失40t;2000年发生面积增加到5 300hm2,损失产量70t;2006年玉米纹枯病发生面积6 500hm2,实际损失产量80.0t。
3原因分析
3.1品种抗性较差
近年来,秀山县玉米主推品种如蠡玉系列、奥玉系列、三北系列、东单60、渝单系列、湘玉10号等,多数品种的抗(耐)病性较差。
3.2栽培制度的改变
一是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劳力缺乏较为普遍,秀山“水改旱”面积逐年增加,特别是水源较差的稻田,稻田改种玉米面积增长较快,2006年达1 400hm2;另一方面表现为耕作粗放,田间管理较差,人为加重了玉米纹枯病的危害。
二是近年来推广的玉米品种,多数植株高大,叶片郁蔽,有利于玉米纹枯病的发生。
三是由于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半紧凑型玉米种植面积增大,种植密度大,氮肥施用量增大,田间小气候适宜,有利于玉米纹枯病的发生流行。
3.3气候条件有利
秀山县常年(1958~2006年)5月下旬平均气温22.4℃,相对湿度79.2%,6月平均气温24.4℃,相对湿度80.9%,降雨量206.5mm,阴雨日20.6d;7月平均温度27.3℃,相对湿度78.3%,降雨量172.4mm,阴雨日18.3d。
因此,5~7月高温高湿的气候特点有利于纹枯病发生及蔓延。
2006年玉米纹枯病发生发展受气象因素影响较大。
5月下旬平均温度23.5℃,比2005年增高2.2℃,降水量42.5mm,是2005年的0.46倍,相对湿度67.0%,比2005年减少15个百分点;6月平均温度24.7℃,比2005年减少1.6℃,降水量144.6mm,是2005年的1.7倍,相对湿度76.0%,日照时数76.7h(见表1)。
由于受上述气象因素影响,2006年病害始见期较2005年及常年偏早;病害前期发展较慢,病情突增期明显。
3.4防治技术水平低
玉米虽是秀山县主要粮食作物,但农民对玉米病虫害普遍不够重视,防治水平较差。
化学防治不力是近年来玉米纹枯病发生危害较重的重要原因。
4综合防治措施
4.1农业防治
(1)选用抗(耐)病品种。
叶片过于宽大,生育期长的杂交品种发病重,如丹玉6号;叶片大小适中并向上倾斜生长的品种,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好,发病轻,如豫玉25等品种。
(2)实行轮作。
勿在前作地水稻纹枯病严重发病的田块种植玉米,勿用带病秸秆作覆盖物。
在发病初期,剥除玉米植株下部的部分有病叶鞘,可减轻发病,也不影响产量。
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株,并进行深耕翻土,以消灭越冬菌源。
(3)合理密植。
一般肥力地植4.5万株/hm2左右,提倡宽窄行种植或与甘薯、蔬菜等套作;注意开沟排水以降低田间湿度,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及时中耕消灭田间杂草。
4.2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鞘烧毁,并喷施25%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
喷药重点为玉米基部,保护叶鞘。
一般间隔7~10d再用药防治1次,连喷2次,提高药剂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