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15课调整色彩与色调三、调整色彩平衡》作业设计方案-初中信息技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自编模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整色彩平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
一、作业目标
本节课的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图像色彩平衡的调整方法,加深对色彩原理的理解,提高对图像处理软件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作业内容
本课时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1. 理论知识学习:学生需预先学习色彩的基本原理、色彩平衡的概念及其在图像处理中的重要性。
2. 软件操作实践:学生需使用指定的图像处理软件(如Photoshop、美图秀秀等),打开提供的原始图片,学习并实践如何调整色彩平衡。
3. 创意应用:学生需根据所学知识,对图片进行色彩平衡的调整,并尝试通过改变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绪或主题,如春日暖阳、秋叶静美等。
4. 作品保存与格式转换:学生需将调整后的图片保存为指定格式(如JPEG、PNG等),并确保图片质量与清晰度。
三、作业要求
针对本课时的作业要求,学生需注意以下几点:
1. 认真阅读作业指导书,明确作业内容和要求。
2. 在操作软件时,需按照软件的操作规范进行,注意保护好个人设备和信息的安全。
3. 在进行色彩调整时,需注意整体色彩的协调性和层次感,避免过度调整导致图片失真。
4. 创意应用部分需有明确的主题和表达,避免随意调整。
5. 作品需按照规定格式保存,并注明文件名及学号等信息。
四、作业评价
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操作规范性:评价学生在软件操作中的规范性及安全性。
2. 色彩调整能力:评价学生调整色彩平衡的技巧和效果。
3. 创意表达能力:评价学生在创意应用部分的表达能力和主题明确程度。
4. 作品质量:综合评价图片的整体效果、清晰度、色彩协调性等。
五、作业反馈
作业反馈将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1. 教师批改:教师将对每份作业进行批改,指出优点和不足。
2. 课堂讲解:教师将在课堂上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并展示优秀作品。
3. 网络平台:通过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网络平台,学生可查看教师的批改意见和优秀作品,进行互评和学习。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
一、作业目标
本节信息技术课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色彩调整技巧,能够熟练运用软件工具调整图片的色彩平衡,并培养其审美和创新能力。
通过实践操作,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敏感度和运用能力。
二、作业内容
作业主题
学生需选择一幅自己喜爱的图片,运用所学色彩平衡调整技巧,对图片进行色彩调整。
操作步骤
1. 选择合适的图片素材,确保图片清晰、色彩丰富。
2. 打开图片编辑软件,导入所选图片。
3. 学习并运用色彩平衡调整工具,对图片中的色彩进行微调或大幅度改变。
4. 注意调整后的色彩要自然、和谐,保持图片原有的主题和风格。
5. 保存调整后的图片,并为其添加一个有创意的标题或备注。
拓展任务
尝试使用不同的色彩搭配方案,探索多种风格的图片效果,如复古、清新、浓烈等。
三、作业要求
1. 保证作业的原创性,严禁抄袭他人作品。
2. 色彩调整要合理,保持图片的整体协调性。
3. 图片处理过程中注意保护原图,不得过度修改或损坏原图。
4. 作业成果需按照规定时间提交,并附上简要的调整说明。
5. 拓展任务需至少尝试两种不同的色彩搭配方案,并说明各自的特色。
四、作业评价
1. 评价标准:根据色彩调整的自然度、和谐度、创意性以及作业的完成度进行评价。
2. 互评与自评: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评价作业,提出改进意见;同时进行自评,反思自己的作品及学习过程。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给出评价和反馈,并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五、作业反馈
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逐一评价,并在课堂上公布优秀作品,分享其优点及可改进之处。
2. 对于存在问题的作业,教师将指出具体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
3. 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心得。
4. 教师将根据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给予相应的平时成绩或奖励。
通过本次作业设计,期望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色彩调整技巧,培养审美和创新能力,同时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对色彩的敏感度和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