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英语教案Module 9 Unit 1 How old are you 1外研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odule 9
U nit 1 How old are you?
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听、说、读本单元的单词how old,you’re=you are
2)能听、说、读句型:How old are you? I’m …
3)能听懂并跟读书中对话,鼓励学生学会表演。
2.能力目标
能运用How old are you ? I’m … I’m… too.进行简单的交流,并运用所学句型获得有关年龄的信息。
3.语用目标
培养学生用所学的交际用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4.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语言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及分析
1.How old are you? 的正确发音和运用。
2.能正确理解I’m six,too.和You are nine.的意思,能在恰当的语境中正确运用。
由于一年级学生对句型和语篇的理解能力较弱所以以上两点在设计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对话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1.师生交流
T: How are you today?
Ss: 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T: I’m fine too. Are you happy today?
Ss: Yes, I am.
T: What’s 1 and 5?
Ss: It’s 6.
T: What’s 5 and 2?
Ss: It’s 7.
T: You are so clev er. Let’s play a game, OK?
Ss: Ok!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问答交流,让学生快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复习数字为下一步学习询问年龄做好铺垫。
)
2.游戏导入
(课件出示一个圆圈)
T:What’s this?
S1: Is it a circle?
T: No, it isn’t.
S2: Is it zero?
T: No, it is n’t.
S3: Is it 6?
T: No, it isn’t.
S s: It’s 6.
(课件出示图片的一角)
T: What’s this?
S1: Is it a pen?
T: No, i t isn’t.
S2: Is it a pencil?
T: Yes, it is.
(小组加分)
同法猜图片——desk,cat,hat,cake。
(通过具有竞争性的游戏复习已有知识,以最短的时间调动起学生脑海中的知识储备。
通过这一游戏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同时为下一步课文的学习扫清了词汇的障碍,同时为帮助学生理解年龄牌带反了这一情节打好了基础。
)
3.课文学习
(1)听前预测
T: Oh, it’s a cake. It’s a birthday cake. (课件出示一些蜡烛)
Who’s birthday? (课件出示Daming头像)
Ss: Daming.
T: Yes, today is Daming’s birthday. How old is he?
Ss: 6, 7.
T: Maybe. And Amy, Sam?
Ss: 6, 7…
(设计意图:学生猜测之后,一定急于得到正确答案,此时教师呈现课文音频,学生一定会带着强烈的得到肯定的欲望从文中找到证实自己答案的句子。
)
(2)带着问题初听课文回答问题,同时板书重点句型并强化练习。
T: Let’s watch and listen, ok?
(设计意图:此环节学生听音后回答问题,教师板书,学生跟读。
顺承了上一环节的积极性,学生得到肯定后会非常积极的把本课的重点句型说出了,此时利用头饰在学生中让孩子初步体验角色,来强化答句的练习,并让其他学生一起来问扮演角色的学生来强化问句的练习。
)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
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3)听音跟读,模仿语音语调
(此环节出示年龄的圆形卡片贴在板书的旁边,帮助学生理解I’m 6, too.和You are nine.这两个难点。
)
(4)跟读课文。
(5)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6)学生小组为单位,自由读课文,并展示。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
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
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四、家庭作业
Ask your parents’ age.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回家调查父母的年龄。
(一年级大都对父母的年龄生日等没有关注,通过作业的形式让学生也了解一下这一方面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