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情节和人物刻画艺术[解少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10下
8传统文艺著作如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等正是由于生动地描述了属于感觉而有限的和属于精神而无限的两个层面,显示了独特而强大的生命力。
中、西会通不能长期局限于以西学为体,双方都应有对等的话语权力,不仅要让概念术语兼容,还应实现内在精神的贯通,《阐释》于此作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
另外,作者擅长运用数学和几何学的方法对许多复杂的文艺理论问题进行层次分析和结构定位,全书共有8幅图6张表,通过这些简洁的图表,作者将许多艰深晦涩的理论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简要明确地展示在我们面前,条理清晰,逻辑性强,便于理解。
这就是作者“祈求对文艺现象作立体式的解析”的思
《三国演义》的情节和人物刻画艺术
文/解少华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小说艺术上的一座高峰。
而善于组织故事情节,特别是对重大的历史事件,宏大的斗争场面,作者的安排、布局从容有序,曲折多变,惊心动魄,引人入胜,成为其最突出特色。
《三国演义》在人物刻画方面,已经初步注意到多角度、多层次地刻画性格,从而使人物血肉饱满,有声有色。
想的具体落实。
如作者把人类心灵解析成一个历史地形成和展开的具有三个层面和两大系列的结构的图示,对人与世界的复杂而有序的关系的图示等,都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文艺的心理阐释》一书不仅具有以上特点,而且观点鲜明,材料充实,论证严密,结论公允,是一本难得的深入浅出。
雅俗共赏的文学和艺术理论著作。
一
《三国演义》是在民间传说和宋元“讲史”的基础上,吸取和发展了说书人讲故事的艺术传统,所以善于组织故事情节,特别是对重大的历史事件,宏大的斗争场面,作者的安排、布局从容有序,曲折多变,惊心动魄,引人入胜,成为其最突出特色。
以赤壁之战为例。
这是一次三国都参加的大战役,三方面的风云人物都集中在一个舞台上,人物众多,矛盾斗争十分尖锐复杂,内容丰富,场面宏伟,作者以八回书的篇幅来着力描写这场重大战役。
开战以前,矛盾的发展就曲折多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步步逼近高潮。
中间既张弛有间,又环环相扣,始终吸引着读者。
曹操乘胜挥师南下,声势浩大,锐不可挡。
在强敌压境的情况下,东吴内部两派主战主和意见不一,决策人物孙权却犹豫不决,令人担心。
孙刘结盟是这场战役能否取胜的关键,而孙刘联盟的过程,又充满了复杂的斗争。
孙吴内部矛盾与孙刘之间的矛盾交织在一起,更为错综复杂,引出许多热闹紧张的文字,精彩纷呈。
写诸葛亮和周瑜矛盾的部分,似乎是将主要矛盾暂时搁下,气氛稍微缓和一点。
但从一开始读者就已经感到;孙刘联盟是否巩固,就令读者十分担心。
因此,草船借箭,作者把诸葛亮写得那么安闲镇静,而读者却始终为他的安全捏着一把汗,心情跟坐在船上的鲁肃一样紧张。
此后,以火攻计为线索,一个情节引出另一个情节:苦肉计、阚泽献书、庞统授连环计等,眼看着孙刘一方一步步走向胜利,而曹操一方一步步走向失败,环环紧扣,十分紧张,然而又不是直趋高潮,而是险象迭生。
如阚泽献书几乎被曹操识破;随后曹操二次派蒋干过江而二次中计;庞统授连环计以后,周瑜火攻的部署已经完成,作者此时又故作惊人之笔,插入徐庶扯住庞统,道破火攻计的一段情节,使读者意外地感到紧张,担心孙刘一方即将到手的胜利变成泡影。
作者这样写,并不单纯为了追求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而是为了通过这一情节,将联军会战部署完毕而促成了矛盾的转化作一个总结,使读者对矛盾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战争胜败的必然结局看得清清楚楚,为下文两军的决战做了充分的铺垫。
作者在故事发展的节奏上也是颇富匠心的。
第四十七回庞统巧授连环计成功,已是决战前夜,一片“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
可是,意想不到的,作者在第四十八回却以悠闲的笔墨写长江风平浪静,皓月东升的优美景色,使紧张的气氛暂时松弛下来。
《三国演义》较少写景文字,但这里有一段写景非常出色:“天色向晚,东山月上,皎皎如同白日。
长江一带,如横作者简介: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
编辑:豫 民
【文学 WENXUE】
素练。
”但读完这节文字,读者的心情却更加紧张。
因为作者写了曹操横槊赋诗,还举槊刺死了刘馥,使读者感到已经十分被动、处于不利地位的曹操,却表现得那样的盲目自满和轻敌麻痹,他最后全军覆没的命运显然是不可避免的。
这一情节写得好,好在它看似旁枝侧出,实际上却紧紧地与主要矛盾的发展相结合;它似闲笔而实非闲笔,似轻松而实紧张,从容不迫地将矛盾的发展推向高潮。
而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情况下,围绕着“风”的问题,却又生出一层波澜来。
这就是周瑜在山顶观察曹操战船排合江上,连成一片最易着火,因而感到稳操胜券而志得意满的时候,突然一阵风刮来,将旗角卷起从他脸上拂过,猛地使他想到,如果没有东风将使全部计划落空,因而急得大叫一声,口吐鲜血,不省人事。
这又引出诸葛亮借东风的情节来。
这样写,也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情节的曲折紧张,而更重要的是与前面写曹操横槊赋诗的轻敌麻痹思想作对比,表现周瑜在稳操胜券的情况下,仍然那样的谨慎和精细,对这样很容易被忽略的问题也不放过,其最终获胜的结局也就是必然的了。
《三国演义》故事情节的安排,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波澜层叠,张弛相间,巧妙曲折,自然紧凑。
这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在民间“说话”艺术的基础上形成的艺术传统,《三国演义》在这方面是最具代表性的。
二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
《三国演义》也显示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三国演义》全书写了四百多个人物,给读者留下鲜明印象的就有几十个之多,许多都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人物形象。
除了能抓住人物主要性格特征,通过典型情节加以突出以外,《三国演义》的作者已经初步注意到多角度、多层次地刻画人物。
比如对曹操这个人物,作者从拥刘反曹的总体思想倾向出发,是把曹操当作一个反面人物来描写的,强调他的不忠不义、奸诈阴险、凶暴残忍等,但在书中他毕竟还是一个英雄人物,不失他的英雄本色。
作者没有把他简单化、没有把他写得一无是处,而是一个反面的英雄人物。
第一回,写曹操自己跑去见善于“知人”的许劭,问他:“我何许人?”许劭回答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曹操闻言大喜,一点也不生气。
他身处汉末乱世,终于如许劭所言,成了一个“奸雄”。
作者在描写他奸诈残忍的同时,又生动地展现了他思想性格的另一面,即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一面。
首先,是写他的雄才大略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
他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曾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他确是胸怀大志,以实现天下的统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在不少问题上以此为考虑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
特别在讨董过程中,作者处处将他同那些各怀异志、坚持分裂割据的军阀作对比,写他政治上的卓见和谋略。
如第四回,写董卓欺君弄权,王允宴请旧臣商议讨伐,但大家慑于董卓的威势,毫无办法,“众官皆哭”。
这时作者写:“坐中一人抚掌大笑曰:‘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他对那些面对董卓专权而只有哭鼻子的公卿大臣投以轻蔑和嘲笑,并主动提出担任谋刺董卓的重任。
后来盟军内部互相勾心斗角,各谋私利,袁绍身为盟主,却按兵不动,不下令乘胜追击董卓。
这时这样描写曹操:“操
曰:‘董贼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
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
诸公何疑而不进?’众诸侯皆言不
可轻动。
操大怒曰:‘竖子不足与谋!’遂自引兵万余,
领夏侯
BEAUTY&TIMES83
按着他的布置和指挥在活动着和发展着。
作者对周瑜是正面写,而对诸葛亮是侧面写;写周瑜是实多虚少,写诸葛亮是虚多实少。
实际周瑜成了诸葛亮的陪衬,写周瑜聪明,是为了写诸葛亮更聪明。
更突出的例子是第五回的《温酒斩华雄》。
这节文字,是关羽初露头角的一场战斗,集中表现了关羽的英勇和威武。
文字不多,前后不过一千多字,而直接写到关羽与华雄战斗的的文字更少,但写得有声有色,把一个高大威武、生龙活虎的关羽形象突现了出来。
这段文字写关羽,主要是采用虚写的手法,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作者相信读者的艺术想像力,并启发和调动读者的想像力,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作者在未写关羽之前先写其对手华雄。
他把华雄写得很高大、很英勇。
但写华雄不是目的,目的是衬托关羽。
实际上华雄只是一种陪衬、一种铺垫。
写华雄首先写他不平凡的外形:“其人身长九尺,虎体狼腰,豹头猿臂。
”接着,就从实际战斗中具体地描写他的英勇善战。
这又分几层写:先是“手起刀落”斩鲍忠于马下,被董卓提升为都督。
这是第一层。
次写他夜袭孙坚兵寨,杀得孙坚狼狈逃窜,险丧性命,连头上的红头巾也换给别人才得以逃脱。
这是第二层。
再次是写他把孙坚的四员大将之一的祖茂“一刀砍于马下”。
这是第三层。
在上面层层铺垫的基础上,作者才写关羽出场。
从读者的阅读心理来看,这样安排情节也是很吸引人的:面对如此英勇、气焰又如此嚣张的华雄,关羽能战胜他吗?这就造成了一个很大的悬念,使读者不得不非常关心。
就在这种能否取胜事关重大的悬念之下,一般的设想,作者该放开笔墨,有声有色地去描写这场激烈的战斗了。
可是,跟读者的期望和预料相反,作者非常巧妙地避开了很容易流于一般化的正面描写,而是继续采用了从侧面烘托、渲染的手法。
关羽如何英勇善战、华雄如何被斩,没有一句正面的直接描写,一切都让读者从音响、环境气氛,从人们的反应中,自己去想像出来,而效果比直接描写还要好。
作者先从酒上点染。
曹操为他酾酒,是为了预祝他胜利,寄希望于他,也是为了鼓励他,为他壮壮行色胆气。
然而,酒的作用又不止于此。
关羽并不喝,而是说:“某去便来”。
这四个字,平平常常,出于关羽之口,却是掷地有声的响当当的语言,是英雄之口。
如此性命攸关的紧急关头,出语却如此轻松安闲,沉稳镇静,好像不是去跟一个劲敌作殊死的搏斗,而像是日常生活中对朋友说去做一件极普通的事情一样。
这就十分自然又十分有力地表现了关羽对战胜华雄有绝对的把握。
还未上阵,单是那幅形象,那几句平常又不同凡响的话,就已经渲染出关羽的英雄气概,一个高大的英雄形象就已经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了。
下面写战斗本身,只用了63个字:“出帐提刀,飞身上马。
众诸侯听见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
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写得是何等的精练,何等的巧妙,又何等的出色!直接写这场战斗的,连一个字也没有。
但读者从帐外天摧地塌、岳撼山崩的鼓声、喊声,从众诸侯闻声失色的表情,接着又看到了得胜而归的关羽将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关羽的英勇善战,战斗的紧张激烈,就全部在读者的想像中了。
聪明的艺术高手,是充分相信并且会运用多种方法去充分调动读者的艺术想像力的;同时,在不该浪费笔墨的地方也是不能多写一个字的。
这里特别值得玩味的是“其酒尚温”的那个“温”字。
这个“温”字真是画龙点睛之笔。
“温”字说明时间之短,借用华雄的话来说,就是“为探囊取物”那般轻而易举。
那样一个令众诸侯闻风丧胆的华雄,关羽不费吹灰之力就战胜了他,关羽是一个什么样的英雄人物,那还用说吗?读到这里,读者才领悟到,作者花那么多笔墨去写华雄,其实都是在写关羽;同时也领悟到,在艺术表现中,恰当地运用对比、映衬、烘托、渲染等艺术手法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的。
此外,夸张手法的运用,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常用的一种方法。
夸张手法运用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突现人物的本质特征。
突现了,读者明知是夸大其词,却仍然信以为真,而且十分喜欢。
如第四十二回写“张飞大闹长坂桥”,竟将曹操身边的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且“一时弃枪落盔者,不计其数”,就将张飞的勇猛和英雄气概表现得非常突出。
作者简介: 解少华,郑州市委党校副教授
编辑:豫 民
【文学 WENXUE】
2006.10下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