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2019-2020学年中考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贵阳市2019-2020学年中考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__________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
__________,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述求告的__________,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__________,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A.圆滑沉着大度宽厚B.圆润从容大气厚实
C.圆滑从容大度厚实D.圆润沉着大气宽厚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圆滑”的意思是:形容人善于敷衍讨好,不负责任。
“圆润”意思是:饱满而润泽。
据此第一空应填“圆润”。
“沉着”意思是:镇静;不慌不忙。
“从容”意思是:不慌不忙;镇静;沉着。
据此第二空应为“从容”。
“大度”意思是:气量宽宏,能容人。
“大气”意思是:大的气度;大的气势。
据此第三空填“大气”。
“宽厚”意思是:宽而厚。
“厚实”意思是:宽厚结实。
据此第四空应填“厚实”。
故选B。
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北宋司马迁编写的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望”即望日,指农历每月十六;“既望”,农历十五。
C.《骆驼祥子》记叙了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的一生,祥子最大的梦想是拥有一辆自己的洋车,能自己养活自己,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让他从一个老实,坚忍,健壮的青年变成了一个麻木、潦倒、狡猾、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D.《木兰诗》出自于南北朝时期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集》,它与《孔雀东南飞》并成为“乐府双璧”。
【答案】C
【解析】
【详解】
A.《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编写的纪传体通史;B.“望”即望日,指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十六;
D.《木兰诗》出自于北宋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集》。
二、名句名篇默写
3.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煜《相见欢》)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登飞来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恒亡。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有两句诗,既写出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又表现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将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默写完整。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答案】(1)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2)自缘身在最高层。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解析】
【详解】
考查学生对名篇名句的背诵、默写能力。
在背诵默写诗词时不仅要注意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
一些易错字可以结合词义背诵。
此题中注意“拂、篱、弊、衰、朽”的书写。
三、现代文阅读
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生活像座山,关键在登攀
鲁平
①生活就像攀山越岭,没有坦途,奋斗才有机会迎来云开雾散。
②清晨醒来,大多数居民看到的是上班的人群,是晨曦中的城市。
而这座城市的凌晨三四点钟,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和风景,却鲜为人知。
最近,一部微型纪录片《沈阳,凌晨四点》在沈阳火了,刚上线点击量就破了10万。
它记录了城市不为人所熟悉的时刻,记录了忙碌在这一时间里的人。
③没有一位“大腕”,更没有明星,纪录片把镜头投向了普普通通的人,卖废品的老汉、外卖小哥、清洁工人、早餐铺老板、搬运工、出租车司机,一线劳动者。
片子制作谈不上精良,也没有去刻意表达深刻道理,而是尽量自然地呈现一个个真实的生活片段、一段段每天上演的故事、一张张为了生活和梦想而拼搏的面孔,也许正因为这样,反而触动了观看视频的每一个人的心扉。
④为什么?因为他们既陌生,又熟悉。
他们何尝只是“他们”,也是“我们”。
从他们身上,我们能看见在城市里打工的亲戚,为孩子的未来努力攒钱的邻居,甚至为了改变命运而奋力打拼的自己。
很多人评价:虽然具体场景不同,可是,这样的状态多么相似,这样的活法多么熟悉!
⑤我在早市就认识一位摊主,父亲半身不遂,妻子没有劳动能力,儿子在读高中,生活的压力可想而知,可他不屈服,早上4点能就从菜行进菜摆摊,收摊后回去伺候老人,晚上做代驾,一个人做两份工作。
你觉得他不堪其忧?不,人家乐呵呵的。
“有活干,日子就过不瞎!”是啊,生活像座山,关键在登攀。
没有坦途,荆棘密布,那就踏平坎坷、披荆斩棘呗。
只有肯奋斗,才有机会迎得苦尽甘来、云开雾散。
⑥再细想一想,这样的场景在中国随处可见。
人们不屈于命运、不甘于贫穷、不安于平庸,希望通过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
而事实上,正是通过勤劳、智慧、坚持,无数个体改变了命运、实现了梦想,许多创业者成为财富自由的企业家,不少山里娃成了成绩斐然的科学家。
而千千万万个人的梦想、家庭的梦想汇集起来,便托起了民族的梦想。
⑦应该看一眼凌晨4点的城市,记住一个个奋斗的身影和动人的故事。
《人民日报》(2019年03月26日 14 版)
1.文章论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引用微型纪录片《沈阳,凌晨四点》有什么作用?
3.第⑤自然段主要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文中划线“也许正因为这样,反而触动了观看视频的每一个人的心扉”,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触动了每个人的心扉的是什么?读完此文,你有什么启发?
【答案】1.生活像座山,关键在登攀
2.通过微型纪录片《沈阳,凌晨四点》引出论题。
具有针对性,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和共鸣。
同时也作为事实论据支撑本文的论点。
3.文中举了早市一位摊主为了美好生活而不辞辛苦,一个人做着很多事情。
但是他却积极乐观的事例。
真实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生活像座山,关键在登攀”论点。
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4.触动他们的不仅是影视作品中一个个真实的生活片段,一段段每天上演的故事,一张张为了生活和梦想而拼搏的面孔。
更是我们从他们的身上也能看到我们自己的影子。
这样的状态多么相似,这样的活法多么熟悉。
.只有肯奋斗,才有机会迎得苦尽甘来、云开雾散。
我们虽然平凡,但要不屈于命运、不甘于贫穷、不安于平庸,通过奋斗、勤劳、智慧、坚持,改变自己的命运。
实现梦想。
而千千万万个人的梦想、家庭的梦想汇集起来,便托起了民族的梦想。
【解析】
【分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提炼或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的能力。
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
有的文章题目就是论点;有的则含在第一段中或最后一段中;少量的在文中;还有的论点则需要结合论题、论据等内容进行概括。
作答时,要在理解文章的论证层次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题目(或论题),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进行分析和提炼。
本文的标题“生活像座山,关键在登攀”就是论点。
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用奋斗战胜生活的困难,就会有机会迎得苦尽甘来。
据此理解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
解答作用类试题要结合文章特点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议论文开头段一般有引出论点或者论题的作用;有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作用;如果是引用了名人名言或事例,还能起到论证论点的作用。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即可。
文章的开头引用微型纪录片《沈阳,凌晨四点》,引出话题——平凡人的生活;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同时,从生活实际出发,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3.试题分析: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
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文章第5段列举了早市一位摊主为了美好生活而不辞辛苦,一个人做着很多事情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生活像座山,关键在登攀”论点。
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据此理解作答。
4.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1)本题可依据“因为他们既陌生,又熟悉。
他们何尝只是‘他们’,也是‘我们’。
从他们身上,我们能看见在城市里打工的亲戚,为孩子的未来努力攒钱的邻
居,甚至为了改变命运而奋力打拼的自己。
很多人评价:虽然具体场景不同,可是,这样的状态多么相似,这样的活法多么熟悉!”来概括作答。
其核心在于从这些场景中展现了每个人为生活而打拚的情景,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所以才触动了每个人的心扉。
(2)至于得到的启发,可以从不屈从于命运,要通过奋斗、拼搏来改变人生的命运的角度来谈。
答案是多元的,言之有理即可。
5.阅读《沙海一苗树》,完成下列小题。
沙海一苗树
梁衡
①别看只这么一点绿,它点燃了不知多少远行人生的希望。
这是茫茫沙海中的唯一坐标,这里就称为“一苗树壕”。
②没有在沙漠里生活过的人,不知道绿色就是生命的火种。
③世界排行第九的库布其大沙漠浩瀚无垠。
沙漠中的达拉特旗(县)如海中一叶,官井村就是这叶上的一痕。
但只这一痕,就有一百六十一平方公里,相当于欧洲小国列支敦士的国土,在中国也堪比一个中等城市。
四十年前这里曾是飞沙走石一片混沌。
村民住房一律门朝里开,如果向外,早晨起来沙拥半门高,你根本推不开门,人将被堵在屋子里。
村里所有院子都没有院墙,如有墙,一夜狂风满院沙,墙有多高沙有多深。
苏东坡形容月光下的院子,竹柏交影,如积水空明。
而风沙过后的院子,沙与墙平,月照明沙静无声。
我曾有在沙漠边生活的经历,风起时帽檐朝后戴,走路要倒行。
就是进了村也分不清房子、行人。
过去像达旗这样的地方,不用说庄稼难有收成,风沙起时,人们赶车出门,就如船在海里遇到台风,车仰马翻,淹没沙海。
平时小孩子出门玩耍,也有被风卷沙埋而失踪的。
人在这样的地方怎么生存?乡民渐渐逃亡殆尽。
④村里有个汉子名叫高林树,一个名字中有三个木,也该他命中有树。
全家人实在过不下去了,就逃到三十里开外一处低沙壕处。
一次赶车外出他向人家要了棵柳树苗,就势插在沙窝子里。
为了防止羊和驴啃树皮,他用绳子把树干包得严严实实。
借着低处一点水汽,这树竟奇迹般地成活了。
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柳树长到一房高。
外来的人站在沙丘上,手搭凉棚四处一望,直到天边也就只能看到这么一点绿,别看只这么一点绿,它点燃了不知多少远行人生的希望。
能在这树荫下、沙壕里,喝口水,喘喘气,比空中加油还宝贵。
这是茫茫沙海中的唯一坐标,这里就称为“一苗树壕”。
这苗绿色的生命启发了高老汉,他想有一就有十,就有百,栽树成瘾,几近发狂。
凡外出碰到合适的树苗,不管是买、是要,总要弄一点回来。
平时低头走路捡树籽,雨后到低洼处寻树苗。
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这条老沙壕染上一层新绿。
有树就有草,草下的土也有了点潮气。
1990年,当地人永远记住了这个年份。
高林树在树荫下试种了一片籽麻,当年卖油料竟得了一万两千元。
那年头,国家兴起改革,允许有人先富,一个万元户在城里也是让人眼热心跳,更不用说在寸草不生的沙窝子里淘出这么大一个宝。
远近的村民纷纷效仿,进壕栽树,种树种草种庄稼。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过去快三十年。
三十年后是什么样子呢?
⑤2018年8月底,塞上暑气初消,秋风乍起,我有缘来造访这个远近闻名的一苗树壕官井村。
高老汉已八十多岁,不再见客。
村主任和老人的二儿子领我登上全村最高处,天高云淡,浩浩乎绿盖四野。
一
物降一物,原来这沙子也有能制服它的宝贝。
杨、榆、柳等高大乔木如巨人托天,而柠条、沙柳、花棒、苜蓿等灌草则铺开一张硕大的地毯。
正是羊柴、柠条的开花季节,那红白相间的小花朵,就如小姑娘身上的碎花衣裳。
羊最爱吃的沙打旺草,挺着一条圆滚滚的绛紫色花棒,如孩子的小手举着一大块巧克力。
黄沙早已被逼到遥远的天边,成了绿洲上一条金色项链。
这时一丝风也没有,天地静得出奇。
黑黝黝的玉米地密不透风,十里、八里地绵延开去,浓得化不开。
眼前这一百六十平方公里的土地早已不是一苗树、一点绿了。
村主任自豪地说,这一带壕里产的沙柳苗抗旱、抗虫,成活率高,全国凡有沙漠的地方都用我们的苗。
我们现在是拿“万”字来说话——现有沙柳苗基地七点六万亩,林地十六点六万亩,还有一万亩甘草、一万亩土豆、一万亩苜蓿、一万头奶牛……全村已人均收入两万元。
我听着他不停地“万”着,笑道:“你现在已算不清,有多少万个‘一苗树’了。
”
⑥他又指着远处的沙丘说,生态平衡,这沙漠也不敢全治完,留一点在那里可以储存水分,发展旅游,也好让下一代知道过去这里曾是什么样子。
⑦我问高老汉的儿子,你爹当年栽的那“一苗树”呢?他说,早已长到两抱粗,可惜后来柳树死了,那年我哥结婚,砍倒做了家具。
我说那是个标志,砍了多可惜。
他说,要是知道现在有这么多人来参观,肯定不会砍。
不过事后又补栽了一棵。
我就急切地跟他去看,这是一棵榆树,也快有两抱粗,枝叶如盖,浓荫覆地。
榆树是个好树种,木硬枝柔,抗风耐旱,特别是到春天时榆钱满树,风吹四方,落地生根,子子孙孙繁衍不息。
我说,这树上一定要挂个牌子:一苗树。
让人们不要忘记当年那百里沙海中一点绿。
⑧世界第九大沙漠的变绿,原来是从这一苗树开始的。
(文章有删改)
1.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从“官井村”的变化中得到感悟的。
2.文章用“苗”来形容高林树栽下的第一棵柳树,绘形传神。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请你结合第⑤段相关内容,提出一个问题,并说说这一问题对你理解文章有怎样的帮助。
【答案】1.变化:40年前,官井村飞沙走石,没有一棵树,人无法生存;老沙壕一棵柳树成活了;老沙壕染上了一层绿;30年前种植籽麻等庄稼;2018年,绿盖四野,并向全国出售树苗。
感悟:只要心中有希望,脚下不停步,在困难面前怀着执着、坚韧、顽强的精神就能创造奇迹。
2.(1)形:“苗”指的是高林树向人要的柳树苗,与它的生存环境,浩瀚无垠沙海形成对比,突出柳苗的弱小。
(2)神:正是“一苗树”染绿了沙海,它是生命的起点,是希望,是顽强不屈的精神。
3.示例:
问题:作者为什么详细描写官井村乔木和灌草?
说明: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一苗树”的意义。
【解析】
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题干要求分析作者是如何从“官井村”的变化中得到感悟的。
答此题可分两步作答。
先谈变化,再谈感悟。
变化前可分析第3段中的相关语句,如第3段“四十年前这里曾是飞沙走
石一片混沌”“早晨起来沙拥半门高,你根本推不开门,人将被堵在屋子里。
村里所有院子都没有院墙,如有墙,一夜狂风满院沙,墙有多高沙有多深”,第4段“高林树在树荫下试种了一片籽麻”等句,变化后可提取第5段“杨、榆、柳等高大乔木如巨人托天,而柠条、沙柳、花棒、苜蓿等灌草则铺开一张硕大的地毯。
正是羊柴、柠条的开花季节,那红白相间的小花朵,就如小姑娘身上的碎花衣裳”“全国凡有沙漠的地方都用我们的苗”等句分析。
感悟:莫要小看生命之初的弱小,用心去呵护它,定能燃气希望之火。
只要怀着执着、坚韧、顽强的精神就能创造奇迹。
2.考查文章绘形传神的艺术效果。
首先要细读第4段,然后分“形”“神”两个方面分析。
“形”可分析“一次赶车外出他向人家要了棵柳树苗,就势插在沙窝子里……这树竟奇迹般地成活了”等句,从柳苗的弱小的角度作答。
“神”可分析“别看只这么一点绿,它点燃了不知多少远行人生的希望”“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这条老沙壕染上一层新绿”等句,从心中要有希望与顽强不屈的精神的角度作答。
3.考查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开放性答案。
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提出一个内容或手法上的问题即可。
如作者为什么详细描写官井村乔木和灌草?说明: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一苗树”的意义:只要心中有希望,在困难面前怀着执着、坚韧、顽强的精神就能创造奇迹。
没有什么东西会和人作对到底,最终决定命运的是人的毅力。
所以,我们愈为环境所困,反而更愈加奋勇,加强自己的意志力量。
6.花篱
朱以撒
①宽阔碧绿的草坪中,坐落着一些二层小楼。
草坪与草坪之间,是低矮的花篱,把这个家居和另一个家居区别开来。
花篱是由许多细密的花树构成,绿色叶片中绽放着细碎的白色小花,映衬着宁静与安逸。
过往行人的目光,可以毫无阻隔地穿过花篱,看到小楼的别致,还有晴明下悠悠晃动着的秋千。
②缘于文雅,花篱的美感极大地凸现,它超越了实用。
我们欣赏它的美好,也许它的本意,作为墙的使用初衷已经消失,现在纯是一种象征了。
③“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明史•朱升传》里有这么几句话,当时作为谋略,让明太祖称善。
远在明太祖之前,高筑墙成了抵御外力的一种手段,许多攻略被高墙阻断,打乱了勇猛精进的计划。
墙内的人,安闲地品茶吃酒听戏,看着墙外气急败坏的模样。
年月一长,墙越筑越高,越筑越坚实。
美好的东西隔在墙内,或者排除于墙外,生活变得如此现实,我们由于墙的庇护,安然入睡。
从矮墙到高墙,许多生活的情趣消失了。
④只有在一些远离城市的地方,墙、门、锁还属于象征意味。
墙体长年风侵雨蚀,已经矮到双手一撑可以跳入;门是两扇不太相称的杉木条钉在一起,白日通常大开,夜里拢到一块意味着关门;而锁,老化得不行,像是虎符那般两片拼在一起,任何一个小孩找条铁丝,就可以打开。
贫富大致相等,牲畜不过多一头少一头,居家无太多秘密可言。
日子像秋收后的田野敞开着,没有提防。
外人在村里走,被目光指证着陌生的身份,眼神里没有疑意,一种让人陌生的新鲜在眼前荡漾着。
⑤ 容纳密集的人群的都市肯定有些东西萎缩了、消失了。
人来到一个反省的方位,满腹心事,看到了有些隔膜变得厚重起来——住宅里每一扇铁门都沉重无比。
花上千元购置一扇铁门,让人疑窦重重。
即
便住入顶层,防护的铁栅栏也不可简省。
我们郁积在内心的恐慌,有时就是借助这种坚硬的钢铁,稍稍化解。
每一户的成员进门后,无一不是急促地扣门,“砰”的瞬间与外边切断联系。
⑥许多有象征意味的东西,一旦落入实用,日子就滞重了。
⑦就像夏日满耳的蝉声里,会让我浮现出宋人王沂孙一样,我一直把他和寒蝉连在一起,感受他寒蝉凄切般的遗民之恸和无法把握的生命;在湖汊交织的水乡里,傍晚时分,我看到清瘦的苍鹭,如同一个穿着灰色长衫的老人,一只脚藏于腹下,另一只脚直立,缩着脖颈,我会记起朱耷,想到他晚年的愁苦。
这和看到菩提树就想到释迦牟尼,听到流水声就想起感叹流逝的孔夫子一样——有很多对应物让人迷醉,他们之间的联系已经根深蒂固。
凑巧的是我在一个夏天读完了法布尔的《昆虫记》,我赤足在草丛里走,踢踏着没过脚掌的草茎,许多潜伏者跃然而起,投身到远处。
蟋蟀、蚱蜢、黄蜂……这些自由自在的生灵,都曾是法布尔的朋友,集在他优美的文笔里。
他本人就是“荒石园”中的一只昆虫,怀着昆虫一样的习性,注视人们漠然的那个角落。
⑧人不在了,可是蝉声、鹭影、虫鸣依然不绝,它们成了某些人的化身,永久不灭。
⑨如果不求实用,我想说,许多实物包蕴着灵性。
譬如殷商甲骨,如果不碾为疗伤粉末,捧于掌中,它的字迹娟秀足以让人迷恋;譬如汉代刑徒砖,不是让村夫用来垒猪圈,我们抚摸这些刻痕时,心弦都会随之颤抖。
⑩不知有多少花篱这样的美好化为森然的高墙。
它衡量着人们精神抵达的深处——那样诗意的生活状态,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1.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补全对话。
2.请从用词
..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
日子像秋收后的田野敞开
..着,没有提防。
外人在村里走,被目光指证着陌生的身份,眼神里没有疑意,一
种让人陌生的新鲜在眼前荡漾
..着。
3.有人认为第⑦段写“蝉声”、“鹭影”、“虫鸣”与诗意的生活状态无关,应该删去,你认为呢?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看法。
4.有人评价朱以撒的散文“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展现了一位当代儒者的乡野情怀、文化情怀和深邃思考”,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门、锁、蝉声、鹭影、虫鸣、甲骨、砖;对比;简单、淳朴、从容、和谐、自由、有情趣、有情怀
2.日子“敞开”着,新鲜在“荡漾”,陌生化的搭配新颖别致,这两个词生动地写出了乡村生活的简单、淳朴,乡民们的亲切、友善,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诗意的生活状态的喜爱和向往。
3.不能删去。
因为第7段中作者由蝉声想到王沂孙的悲恸,由苍鹭联想到朱耷的愁苦,由昆虫说到法布尔的痴迷,这三者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生物,是有灵性的,而且已经成为了某些人的化身,在此寄托了作者的乡野情怀和文化情怀,而这正是诗意的生活状态所需要的精神追求,深化了文章主旨。
4.第一层级:深入文本,能充分结合文章内容,从文章的选材,作者的情感、情怀、思想等方面全面阐述,并能上升到对生活状态的思考的层面。
示例:朱以撒先生的散文由实实在在的生活出发,从日常中寻求本真。
在《花篱》一文中,作者从生活中的花篱写起,再通过低矮的土墙、洞开的木门、老化的门锁,象征了宁静、质朴、简单、和谐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诗意生活的憧憬。
那来自乡野的蝉声、鹭影、虫鸣,更让作者回归到敏感而深沉的本心中去,让我们领受到他的乡野情怀、文化情怀,和灵动的生命意识。
但当这些都落入实用,质朴、本真的状态被机械、坚硬、冰冷的状态所代替,作者表达出了对于美好消逝的遗憾失落,更是对城市化的今人的精神栖居环境的深沉忧虑。
他的散文,就像一道雅致的篱笆,在坚硬、冰冷的城市中,搭建起了一个细腻、敏感的心灵院落,做精神的守望者。
第二层级:正确理解文本,能结合文章内容,从文章的选材,作者的情感、情怀、思想等方面全面阐述。
示例:朱以撒先生的散文由实实在在的生活出发,从日常中寻求本真。
在《花篱》一文中,作者从生活中的花篱写起,再通过低矮的土墙、洞开的木门、老化的门锁,象征了宁静、质朴、简单、和谐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诗意生活的憧憬。
那来自乡野的蝉声、鹭影、虫鸣,让我们领受到他的乡野情怀、文化情怀。
但当这些都落入实用,质朴、本真的状态被机械、坚硬、冰冷的状态所代替,作者表达出了对于美好消逝的遗憾失落。
他的散文,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展现了一位当代儒者的乡野情怀、文化情怀和对生活环境的深邃思考。
第三层级:正确理解文章内容,从文章的某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示例:朱以撒先生的散文由实实在在的生活出发,从日常中寻求本真。
在《花篱》一文中,作者从生活中的花篱写起,再通过低矮的土墙、洞开的木门、老化的门锁,象征了宁静、质朴、简单、和谐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诗意生活的憧憬。
但当这些都落入实用,质朴、本真的状态被机械、坚硬、冰冷的状态所代替,作者表达出了对于美好消逝的遗憾失落。
第四层级:只是呈现文章一方面的内容。
示例1:在《花篱》一文中,作者从生活中的花篱写起,再通过低矮的土墙、洞开的木门、老化的门锁,象征了宁静、质朴、简单、和谐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诗意生活的憧憬。
示例2:在《花篱》一文中,作者写到那些有象征意味的东西都落入实用,表达出了对于美好消逝的遗憾失落。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
(1)可结合文章第4段“只有在一些远离城市的地方,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