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课件:专题总结10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模式、斯大林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比较
二、主观题第 41 题研究——解题技巧及答题规范 [典例] (2016·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 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 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 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 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 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 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 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 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 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 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 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 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 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 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二)析清材料 材料虽未对西方现代福利制度作阐释,但英国近代济贫制度 的措施为思考提供了方向,从而减少了思维偏差。 (三)联准教材 战后发达国家的福利与以往不同,已经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 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这些福利种类繁 多,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等。其 特点为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2.“政府不是我们的问题解决者,政府本身就是问题。” 这是美国总统里根在 1981 年就职典礼上说的一句话。下列解读 正确的是( B )
A.源于政府缺位引发经济危机 B.体现小政府大市场施政理念 C.基于对政府和公权力的信任 D.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兴起
解析:根据材料“政府不是我们的问题解决者,政府本身 就是问题”,表明里根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自由主义,故 B 项正确。
(二)析清材料
1.共同目的
关键语句
获取信息
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社会不安定 缓和矛盾,稳定社
因素急剧增加
会
明“收孤苦无靠者”;清“高龄老人养
赡”“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 救济老、孤、贫、
苦者”“贫穷读书人”;英国“年老及 穷等弱势群体
丧失劳动力者”“贫穷儿童”“流浪
者”
2.方式异同
(1)明清:
A.经济发展出现衰退迹象 B.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 C.经济政策推行遇到阻力 D.国家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
解析:据材料可知新经济政策在一定限度内恢复了资本主 义,有些人不能理解,说明新经济政策推行时遇到阻力,故 C 项正确。
4.1933 年,苏联开始推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规定集体农 庄和个体农户按固定价格给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农产品。赫鲁晓 夫上台后取消了义务交售制,代之以国家采购制,即利用商业系 统对农户剩余农产品实行统一采购。这一制度的转变( D )
模块二
经济成长历程
专题十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专题总结
一、单元提能——关注主干知识
一、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三大经济政策
1.(2018·河南八市联考)1933 年,德国推行“四年计划”, 挪威社会民主党派开始采用“计划”一词,英国政府部分官员组 织了一个不分党派的智囊团体,称作“政经计划会”。这表明
3.斯大林的主张:斯大林时期主张利用行政手段建立高度 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通过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1936 年建立 起社会主义制度,形成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 对东欧、中国产生重要的影响。
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保持斯大林体制的基 础上,给予企业一定的自主权利,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这种 做法实际上是对斯大林经济体制进行修修补补,并没有从根本上 消除弊端,注定难逃改革失败的命运。
二、世界历史上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理论与实践 自社会主义运动诞生以来,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由理 想到现实,由一国到多国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到底怎 样走,世界近现代史上出现过许多主张,也进行了不同的实践探 索。对此,应当采用归纳法全面掌握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在分析归纳时,既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也要注意国内外的 层面。
(四)形成答案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 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 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答题示范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 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一)审准题目 答题限定语→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 实施的共同目的,救济方式的异同。(回答“目的”要上高度,因 为二者均属于国家行为;“异同”为两方面内容,归纳时切忌漏 点) 答题提示语→概括(语言精练,体现思维升华);指出(需概括 比较,从对比中寻找“异同”)
5.戈尔巴乔夫对社会主义的新做法:彻底放弃斯大林模式, 急于求成的激进改革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提出“人道的、民主 的社会主义”的“新思维”指导思想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用经 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但是缺乏坚强的领导和配套措 施,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6.毛泽东的主张:新中国成立后,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逐渐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 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1958 年后过分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发 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
1.马克思的设想: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推翻资 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按需分 配的社会主义。这种理想化的主张并没有真正实践和实现过。
2.列宁的主张:俄国十月革命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 一个落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理论和实践;十月革命后列宁 在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设想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结果 是不成功的;1921 年,列宁又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 货币关系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 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
7.邓小平的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改革开放,探 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邓小 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出改革和革命的本质 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市场和计划都是发展经济的手 段,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就非凡。
3.一名老俄共(布)党员曾说,之前所建立起来的那种制度是 美好的。但当听到要把石油以及其他许多企业都要租让给外国资 本家去经营的时候,觉得十月革命的“大厦”正在摇摇欲坠。这 反映出当时的苏俄( C )
“1601 年,英国颁布济贫
法”“1834 年,新济贫法规 法律保障,政府主导
定”
在家接受救济,寄养,教养院 救济方式因人群而异
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 救济和惩戒并行
“贫民习艺所”
(三)形成答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 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一)审准题目 答题限定语→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 的发展。(首先要调动教材“西方现代福利制度”的内容,然后形 成条目再作对比) 答题提示语→指出(即“概括归纳”,注意从措施内容上总 结)
A.为工业化提供更多资金 B.完全突破斯大林体制 C.注重了调整工农业比例 D.部分承认市场的作用
解析:利用国家采购制并非是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是解决 因农业集体化造成的农民积极性低的问题,故 A 项错误;赫鲁 晓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体制,是对其进行的小修小补,故 B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仅是农业方面的措施,并未牵涉工业方面 或者工农业比例问题,故 C 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利用商业系 统对农户剩余农产品实行统一采购”可知这一制度部分承认了 市场的作用,故 D 项正确。
(B ) A.计划经济体制成为共识 B.国家干预经济渐成为共识 C.经济危机逐渐得到缓解 D.各国陆续推行法西斯体制
解析:计划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苏联的经济体制,材料中 各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实行经济计划,但没有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故 A 项错误;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中实行计划指导,反映出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 B 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各国在 1933 年制 定经济计划,没有介绍其效果,故 C 项错误;对经济实行计划 指导不属于句
获取信息
“依赖于政府财政”
以政府为主导
明设“养济院”、清设“栖流所” 国家设置救济机构
“明律规定”“清代的法律规 法律保障,政府主导
定”
“灾荒,老人……贫穷读书人救济 救济方式因人群而
等”
异
社会救济是实施“仁政”的重要 传统儒家文化的影
内容
响
(2)英国:
关键语句
获取信息
“教养院”“贫民习艺所” 国家设置救济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