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黄冈市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黄冈市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古诗词阅读。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冷露无声湿桂花”中“冷露”写出中秋月夜的氛围。

(2)“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一问,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田园乐
(唐)王维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1)诗的第二句中“夏寒”一词似乎违背季节常理,你是怎么理解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汉①上晚步
(宋)赵长卿
何处一声鸣橹,
惊起满川寒鹭。

一著画难成,
雪霁②乱山无数。

且住,且住,数遍溪南烟树。

【注】①汉:汉江。

②霁:雪后转晴。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A. 忆江南
B. 如梦令
C. 浣溪沙
D. 沁园春
(2)“且住,且住,数遍溪南烟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江上
董颖①
万顷沧江②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③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④。

【注释】①董颖:北宋诗人,作者是一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一生为生计常年奔走异乡。

②沧江:因江水呈青色苍色故称“沧江”。

③摩挲:用手抚摸。

④钓舟:行舟。

(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构思新颖别致,以双鸥相伴来衬托诗人的孤寂。

B. 此诗思路严谨,总体上由近观到远望,由所见到所思。

C. 一二句分别写静景与动景,动静结合,既表现出境界的开阔,又表现出画面的生机活
力。

D. 用“万顷”“一双”数量上的对比,写出了秋景的辽阔澄明,也使形象鲜明突出。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诗的三四句。

5.阅读下列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
(唐)李益
寒山①吹笛唤春归,迁客②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注释]①寒山:地名,在今正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泅流域的战略要地,屡为战场。

②迁客:指遭贬斥放逐之人。

作者此刻被贬滴,也属“迁客”之列。

(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沙似雪”和“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氛围?
(2)这两首诗写的都是夜闻笛声,但笛声所引发的情感并不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晚唐诗人。

台城,就在在家今南京市鸡鸣寺一带,靠近玄武湖。

(1)诗的第二句中一个“________”字写出六个短促的王朝一个接一个地衰败的史实,突出了变换之速;而一个“________”字,则借鸟的欢啼之声,巧妙地表达出诗人面对历史遗址的感慨、怅惘的心情。

(2)诗的三、四两句,颇为后人称道。

请你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

7.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特点的?
(2)“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8.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甲]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①“安史之乱”中长安被攻陷,岑参写作此诗时长安尚未收复。

(1)关于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诗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诗人的漂泊羁旅之情。

B.甲诗颈联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C.乙诗前两句写重阳节诗人遭遇战乱,但依然想要登高、饮酒的愉悦心境。

D.甲乙两诗中都有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但乙诗还寄托了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2)阅读画线诗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在你头脑中呈现的画面。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的特点?
(2)“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10.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沈钦圻
冰霜磨炼后,忽放几枝新。

独立江山暮,能开天地春。

自然空色相,谁与斗精神。

野客闲相对,如逢世外人。

(1)这首诗首联中的“________”字写出了诗人的惊喜之情;颔联中“________”和“能开”两个词赋予了梅花以人的性格和精神。

(2)尾联诗人称自己为“野客”,称梅为“世外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曹操的这首诗以“”字统领全篇,在描写沧海景象时,有动有静,如“水何澹澹”是动景,“”(任选一句即可)则是静景。

诗人还通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想象,抒发了伟大抱负。

(2)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诗人眼中大海、山岛的特点。

1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小题。

行秋
(宋)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1)请写出诗人在前两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歌的艺术手法。

13.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展开合理想象,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2)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来表现思乡之情的?
14.诗歌鉴赏
(甲)西洲曲
南北朝乐府民歌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甲)(乙)两首诗所写的季节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知识卡片,分析两首诗是如何表达诗人的离愁别绪。

1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应傍战场开中“傍”的意思是________。

(2)这首诗写的是中国哪个传统节日?你从诗中哪些词看出来的?
(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6.赏析下面的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田园乐(其四)
(唐)王维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形容松树高大的样子。

②衣冠:指士大夫的穿戴。

(1)诗句“落落长松夏寒”中的“夏寒”似乎违背了季节常理,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2)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对这首元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枯藤老树昏鸦”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

C.这首曲意在描绘一幅深秋晚景图,人在其中起陪衬作用。

D.“断肠人在天涯”表现了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画龙点睛,直抒胸臆。

(2)“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这首小令,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1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野池
(唐)王建
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植物的景象。

(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19.阅读下面的诗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请解释“次”和“客路”的含义。

(2)尾联抒发作者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

20.古诗阅读
同儿辈赋①未开海棠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②桃李闹春风。

【注释】①赋:吟咏。

②且教:还是让。

(1)诗中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绿肥红瘦”有相似之处的两句是“________,
________。


(2)如果你是花,想做“莫轻吐”的海棠,还是想做“闹春风”的桃李?为什么?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1)凄凉(意思相近即可)(2)“不知秋思落谁家”以委婉的问句表达,言有尽而意无穷,突出自己中秋见月不见人的愁苦,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意思相近即可)2.(1)不违背,这里的“夏寒”不是指气候,而是指松树长得高大、茂盛,给人一种清凉之感。

(2)通过对绿绿的芳草,茂盛的长松,晚归的牛羊,还有可爱的孩童,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谐、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理解,解答时要结合诗句加以理解。

落落长松夏寒的意思是:夏季里高大的松树也带来阴凉。

“夏寒”的意思是夏季感到凉爽,这里是因为松树生长的茂盛,树阴很大给人带来清凉。

⑵本题考查诗歌意境的鉴赏,解答时要在读懂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作答。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的意思是:傍晚牛羊自在地回归村头巷中,村里的儿童不认识官家的服装。

“牛羊”、不是衣冠的“童稚”很显然是描写乡村生活。

牛羊自在的吃草,小孩不识官家衣服,更不识官家人,所以也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写出了田园生活的悠闲、质朴、平淡。

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官场的厌倦之意。

故答案为:⑴不违背,这里的“夏寒”不是指气候,而是指松树长得高大、茂盛,给人一种清凉之感。

⑵通过对绿绿的芳草,茂盛的长松,晚归的牛羊,还有可爱的孩童,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谐、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做好本题要结合诗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平时对王维本人的诗作要多积累,对他的作品特点也要略知一二。

3.B
解析:(1)B
(2)表达了词人无限的留恋之情。

“一声鸣橹”后的满川寒鹭、雪霁乱山,都给人无数惊喜,平添不少江山生趣,使得词人流连忘返。

“数遍溪南烟树”正是这种情感的外在表现。

【解析】【分析】(1)如梦令,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

通体以六言句为主。

故选
B。

(2)考查学生对诗词情感解读能力。

冬日汉江上本极静谧,忽然船桨击水,寒鹭惊飞,与积雪的远山相映,平添不少江山生趣,这景色实难描画,遂使诗人赵长卿留连忘返。

末句“数遍溪南烟树”,状不忍遽去之情宛然。

故答案为:(1)B;
(2)表达了词人无限的留恋之情。

“一声鸣橹”后的满川寒鹭、雪霁乱山,都给人无数惊喜,平添不少江山生趣,使得词人流连忘返。

“数遍溪南烟树”正是这种情感的外在表现。

【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体裁的理解辨析能力。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有时候因为各家叫名不同,同一个格式又有几个词牌。

《忆江南》音节流丽谐婉;《如梦令》一般用以抒情,单调三十三字,七句五仄一叠韵。

另有三十三字六仄韵,三十三字四仄韵一叠韵,三十三字五平韵一叠韵,以及六十六字五仄韵一叠韵的变体。

;《浣溪沙》上半阕急,下半阕缓和;《沁园春》壮阔豪迈。

(2)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数遍烟树,是一种平凡而又夸张的说法,烟树虽然很平常,但是在作者眼里,却代表了汉江的一草一木,作者构思巧妙,用“数”字表达了自己对汉江的留恋和相看永不厌的思想感情。

4.B
解析:(1)B
(2)运用拟人修辞,用“摩挲”与“汝” 将柳树拟人化,用手抚摸着数尺的柳树,希望它快快长大,等你枝条成阴时能系住我漂泊的扁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对柳大长大的期和等待,同时又表达了自己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解析】【分析】(1)B“总体上由近观到远望”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

总体上应该是由远望到近观。

(2)“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我抚摸着岸边仅数尺高的小柳树,期盼盼你快快长大,等到你枝条成荫的时候能够系住我垂钓的扁舟。

用“摩挲”与“汝” 将柳树拟人化,写出了诗人对柳树长大的期盼和等待。

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也许明天又要登舟出发,因而诗人期待枝条成荫时,系住我垂钓的扁舟,这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又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故答案为:⑴ B
⑵运用拟人修辞,用“摩挲”与“汝” 将柳树拟人化,用手抚摸着数尺的柳树,希望它快快长大,等你枝条成阴时能系住我漂泊的扁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对柳大长大的期和等待,同时又表达了自己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⑵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注意首先名著修辞方法,然后分析写出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感情。

5.(1)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营造出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2)《夜上受降城闻笛》引发的是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春夜闻笛》引发的是贬滴之人盼归的急切、无奈和惆怅之情。

【解析】【分析】(1)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

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
“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

“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2)《夜上受降城闻笛》前两句用“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

后两句用“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本诗表现的是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和不得归的哀愁。

《春夜闻笛》作者通过从眼前景物到想象传说,从寒山笛声到迁客,到洞庭群雁夜飞,在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叠现之中,表现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它以人唤春归始,而以雁尽北飞结,人留雁归,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间,有不尽的无奈,难言的惆怅。

故答案为:⑴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营造出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⑵《夜上受降城闻笛》引发的是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春夜闻笛》引发的是贬滴之人盼归的急切、无奈和惆怅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

三要理解情感。

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6.(1)梦;空
(2)运用拟人手法,用台城柳不管王朝兴衰,不解诗人感慨,写出了历史衰败的无奈,角度巧妙,耐人寻味。

【解析】【分析】(1)本六朝繁华,但却很快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消失在历史的舞台,就像是一场梦一样。

所以“梦”字写出了六个短促的王朝相继衰败之快。

作者漫步六朝遗迹,看到昔日繁华都被风吹雨打去,心中若有所失,空落落。

所以“空”字表达出诗人面对历史遗迹而生出的感慨、怅惘的心情。

(2)杨柳非人,当然不会有人的感情,但作者却说杨柳“无情”,所以这是拟人的修辞,由诗意可知,无情的不仅是杨柳,还是自然,还是历史。

台城堤柳,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他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

我行我素的按照自然规律生长,所以说它无情,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和感伤怅惘。

故答案为:⑴梦;空
⑵运用拟人手法,用台城柳不管王朝兴衰,不解诗人感慨,写出了历史衰败的无奈,角度巧妙,耐人寻味。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注意结合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语句提示,明确所涉及的字。

⑵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注意首先明确诗的三、四两句句意,然后分析修辞手法,理解写出的内容以及表达的感情
7.(1)梅子、芭蕉、柳花。

(2)“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呼应了诗题。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意象的能力。

把握诗歌内容,根据题目进行作答即可。

(2)所谓“炼字”,指某一字在写景表意上有独特的效果,这类字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往往用“以动写静”和“比喻拟人”等方法,来突出景物的奇特之处,表达作者情感。

“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呼应了诗题。

故答案为:(1)梅子、芭蕉、柳花。

(2)“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呼应了诗题。

【点评】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分析诗歌的切入点,分析诗歌的意象首先注意表面的特征,然后注意经多年流传形成的固定意义,然后分析在首歌中的具体的指向意义,这几种意义往往相互关联。

8.C
解析:(1)C
(2)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

和风吹拂,波平浪静,一叶白帆迎风飘扬,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解析】【分析】(1)乙诗前两句“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的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C项理解有误,故选C。

(2)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为: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船行江中,和风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

故答案为:⑴C
⑵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

和风吹拂,波平浪静,一叶白帆迎风飘扬,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点评】⑴鉴赏古诗首先要着眼全篇,理解诗句的表层意义;其次,要概括内容,分析诗句的深层含义;再者,要注意句式特点(倒装、省略、互文等),解释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篇章结构等);最后,要分析作用,点明艺术效果。

⑵描绘诗歌画面不该等同于一般的扩写,诗歌更不应该翻译。

画面描绘时应该结合题干的提示:从人物后面拍摄,此外还要结合写作背景、作者的情感态度。

要注意不是所有的句子都适合描绘,描绘的画面也必须带有作者的情感着眼点
9.(1)梅子,芭蕉,柳花。

(2)“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呼应了诗题。

【解析】【分析】⑴首二句点明初夏季节,后二句表明夏日昼长,百无聊赖之意。

这首诗选用了梅子、芭蕉、柳花等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

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

⑵这首诗写芭蕉分绿,柳花戏舞,诗人情怀也同有景物一样清新闲适,童趣横生。

儿童捉柳花,柳花似也有了无限童心,在风中与孩童们捉迷藏。

不时有笑声漾起,诗人该是从睡梦中被它叫醒的。

“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故答案为:⑴梅子,芭蕉,柳花。

⑵“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呼应了诗题。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

答题时应注意,步骤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10.(1)忽放;独立
(2)诗人称自己为“野客”,称梅为“世外人”,表明自己无意功名,与梅意气相投的情感。

【解析】【分析】(1)“忽放”写出了作者对冰雪过后梅花突然绽放的惊讶和喜悦之情。

“独立江山暮,能开天地春”写的是傍晚时梅花独自立在天地之间,说它的开放能开辟出一片春天。

这里“独立”是拟人的修辞,赋予了梅花以人的品格,写出了梅花如人一样傲然独立,高大伟岸,形象传神。

(2)“野客”指的是诗人自己,“如逢世外人”意思是诗人遇见梅,仿佛遇见了世外高人,突出了梅花的高尚脱俗,一种对梅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诗人在这里借赞美梅花表现了自己无意功名利禄,与世无争的情怀。

故答案为:⑴忽放;独立;
⑵诗人称自己为“野客”,称梅为“世外人”,表明自己无意功名,与梅意气相投的情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11.(1)观;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统一天下建功立业(2)示例:(大海)汹涌澎湃,(山岛)高耸挺拔
12.(1)秋蝉、柳树(2)诗歌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用鸣蝉、飞叶来衬托环境的恬静安谧,从而表现出诗人的闲适之情。

13.(1)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

顺风中,船帆端端直直地高挂着。

(2)颈联中诗人通过写景物的时序交替,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久别思乡之愁。

尾联中借“归雁”寄托自己身处异乡、有家难归的思乡之情。

全诗写景壮阔,抒情自然,情景交融。

14.(1)夏季;暮春(2)两首诗都是用了“移情于物”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离愁别绪。

【甲】诗将自己的离愁移到南风身上,希望南风将自己的梦吹到西洲;【乙】将诗人的离愁寄给明月,希望明月伴随朋友王昌龄到夜郎西部。

15.(1)靠近(2)重阳节,“九日”“登高”(3)寄托着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对国事的忧患、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或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的渴望。

16.(1)不违背季节常理。

这里的“夏寒”不是指气候,而是指松树长得高大、茂盛,给人一种阴凉之感。

(2)通过对绿绿的芳草、茂盛的长松、晚归的牛羊、可爱的孩童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谐、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17.C
解析:(1)C(2)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及对家乡亲人的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