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湖北省黄石市肖铺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湖北省黄石市肖铺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黑白
刘浪
还有两天就要开庭了。

李清荷躺在床上,灯光刺眼,辗转难眠。

要不要提出在开庭前染个发?突然产生的这个念头让李清荷很快又暗骂了自己一声蠢,当自己还是汉东市的副市长吗?头发黑还是白又有啥关系,自己的形象随着受贿案发早就坍塌了。

想到这,李清荷一声长叹,五味杂陈。

李清荷来自汉东偏远的西川县马口镇,那里的孩子很多是“少年白”,据说这和当地的水土有关。

可是也不尽然,李清荷的父亲和几个哥哥就都是一头黑发。

李清荷上初中的时候,不知哪天起,就开始出现了白头发,先是这里一根,那里一根,接着后脑勺和头顶聚集了两小撮白,最后几乎满头是白发。

这让他非常苦恼,甚至怨恨父亲的基因为什么只传给了兄长,而没有传给他。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这是后来李清荷在县城上高中时,同学们常拿来调侃他的话。

李清荷好像也真的被这句话刺激了,学习成绩一直独占鳌头。

在以往从没有应届生考取过大学,复读生也最多考三五个的西川县,他高考应届就考取了省城的一所重点大学,算是破天荒,名噪一时。

上大学了,李清荷不想别人对他的头发指指点点,好在那时已经可以染发了。

于是他便悄悄跑到离学校很远的理发店,从自已可怜的生活费中挤出几元钱将白发染黑,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当白发即将从黑发中“脱颖而出”的时候,他便又去染一次,周而复始。

李清荷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脖子上系着块黑白混杂的肮脏围布,头顶着一个大罩子烘头发的情景。

二十多年前,世上多了一个人知道李清荷头发的秘密,这个人便是他的妻子。

那时候,李清荷已经是西川县政府办公室的一支笔,可谓前途无量。

妻子对他常去染发有些顾虑,那些染发剂都有副作用的,你别去染了,白发就白发,有什么要紧。

李清荷说,没事的,那么多人在用的,现在干部讲究的是年轻化,你顶着一头白发,还怎么往上走。

妻子还是不放心,于是她辗转托人从国外带回来一个假发套。

想着妻子的好意,李清荷听话地将头发剪短,戴上了这个时髦玩意。

还真不错,即便两个人面对面,也根本看不出异样来。

可是,一次外出调研,李清荷低头弯腰上车时,一不小心发套掉落地上,惹得大家一阵哄笑。

李清荷气得将假发套扔到路边的沟里,回家后便将妻子劈头盖脸说了一通,又一如既往地继续他的染
发进行史。

当了西川县委书记后,李清荷对形象就更加讲究了。

那时,他已经用上了市面上流行的生态焗油染发霜。

两只牙膏状的染剂,分别挤出若干到特别配置的梳子上,然后在头发上来来回回地梳上几遍,约半个小时后,用温水洗净即可。

李清荷洗过头后,总是会叫妻子看下有没有哪里没染匀,有没有在额头或耳根不小心留下黑渍什么的。

妻子心情好的时候,就会走过来按头捏耳地看上一回,说,可以啦,没什么问题。

假如她正忙着做其他事,就会不耐烦地说,别那么讲究啦,白就白,黑就黑啦,年纪一把,别扮嫩啊!
三年前,李清荷升任汉东市副市长。

他开始隐隐发现,官员染发似乎不流行了。

每次开会都会遇到几个不染发的领导,甚至有些熟悉的人,前段时间开会才见过,头发还黑漆漆的,现在再相见,已经是白发横生,俨然另一个人。

李清荷捕捉到了这种悄然的变化,这几年,官场的一些明的、暗的规则在不断改变。

那天去开会,他突然发现主席台上那位省主要领导不知何时也不染发了。

一次,他遇到一位邻市的领导,因为曾经共过事,就没有顾忌地开了句玩笑,怎么不染发了?
这下可原形毕露了。

那领导一笑,新时代最讲究的是勤政廉政,形象上不必刻意。

工作上花心思、下功夫就行,这个敏感性要有。

那天,难得和妻子在一起吃饭。

妻子突然说,咦,你怎么不染发了。

这么多白头发。

李清荷说,染了啊,一半是黑,一半是白而已。

妻子说,染就染彻底嘛,以前一两根没染到,你都要重染的。

李清荷说,与时俱进,留一半纯真,留一半青春啊!妻子说,不懂。

李清荷笑,你不必懂……
和妻子的对话言犹在耳,他却成了阶下囚。

李清荷想到这时,痛彻心扉,不由得轻声啜泣起来。

人生犹如头发,也有黑白,白发可以染黑,但真相不会被永远掩饰。

一直困扰他的法庭个人陈述要说些什么,此时已经有了答案。

李清荷感到一阵释然,于是擦去眼角的泪痕,安然睡去。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运用倒叙手法,开头两段即交代了主人公李清荷的结局,从而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同时也巧妙地照应了标题“黑白”。

B. 第四段写李清荷高中时因“少年白”遭同学调侃,却激发了他的斗志,应届考上重点大学,说明他对自己的白发很是介意。

C. 小说以第三人称视角,客观而又具体地叙述了李清荷考上大学,娶妻生子,步入官场并一路高升,最终却成为阶下囚的故事。

D. 李清荷把头发染成一半白一半黑,并言这是“与时俱进”,既和前文形成照应,同时讽刺了他热衷于钻研官场潜规则。

2.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3. 作者在文中多处对李清荷“染发”进行了细致描写,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风是父亲的苦难
朱玉成
①起风了。

我与风并无恩怨,只是,它的每一次到来,都会吹落我心头的泪水。

我的泪水为父亲而流,我一生的泪水中,给父亲的,是最大的一颗。

②风,对着一棵树推来搡去,像推搡一个人的命运。

那棵树像父亲,看着瘦削,却苍劲有力,我们是他的儿女,一根根枝条,健康地成长,向着不同的方向。

记忆中,父亲从来都是不惧怕风的,再大的风都没阻挡过他回家。

③起风了,炊烟醉了酒一般东倒西歪。

邻居家的菜肴香味飘进来,父亲咂咂嘴,似乎就着这香味就可以下饭了。

别人家的好味道可以刮进来,可别人家的好日子却刮不进来,别人家的好味道只会让父亲碗里的咸菜更咸。

④风像鞭子,抽打着父亲这个陀螺,一生都无法停止劳作。

因为决策失误,我和哥哥一起经营的公司倒闭,还欠下很多债务。

退休在家的父亲不得不重新披挂上阵,开了一个汽车修理铺,要赚钱替我们还债。

我们这些不争气的儿女,不仅没能让父母过上好日子,还给他增添了沉重的负担。

那日回老家,看到父亲顶着花白的头发,在修补一个个轮胎,充斥风中的是父亲的汗味和满身的油渍味道,呛出了我们的泪水。

我们劝父亲不要干了,他挣的钱对于我们的债务来说,是杯水车薪。

可父亲执拗得很,他说,欠下的就要还,还一点是一点,你们后背上扛着大山,我没办法替你们搬掉,就替你们卸几块石头吧。

⑤就为了替我们卸几块石头,父亲把本该安享的晚年抛给了风。

后来,我们的公司在朋友的资助下重新运营起来,所有的债务都还清了。

只是,欠父亲的那份债,我们怕是一生都无法偿还的。

⑥一个叫杨康的大学生诗人写过一首关于父亲的诗《我不喜欢有风的日子》,我很是喜欢。

“……风吹散了父亲刚刚倒出来的水泥,风又把水泥吹到老板身上,吹到父亲眼里。

这可恶的风,就这样白白吹走父亲的半斤汗水……”这诗句读来让人心酸。

因为那诗中的父亲与我的父亲极为相似——为了一家老小,在风中挥汗如雨。

那是个当民工的父亲,在工地上辛苦劳作,吃不饱睡不好,恶劣的环境总是雪上加霜,就像顽皮的老鼠,在冬天的夜里啃碎了穷人唯一的棉衣。

做儿子的,唯一的企盼,就是让风吹得轻一点,再轻一点,别让那水泥和白灰迷了父亲的眼;别让风吹凉了他碗里的白菜汤,因为馒头是冷硬的;别让风吹得脚手架晃动不停,因为父亲年龄大了,腿脚不再灵便,也经常会头晕;别让风把雨带来,那样工棚里就到处湿漉漉的,父亲的风湿病就会发作;别让风声大过了他口袋里那个破半导体的声响,因为他时刻关注着自己的
儿子所在城市的消息,那里发生的每一次流感都会令他忐忑不安,那里发生的每一起事故都会令他胆战心惊……
⑦父亲曾经不止一次对我们说,起风的时候,就想想家,回来看看吧。

一直不明白父亲为何如此说,现在我明白了,诗人杨康也明白了,他的诗句替我的心做了解答:“我不喜欢有风的日子,风是父亲的苦难。

我怕什么时候风一吹,就把我的父亲,从这个世界,吹到另一个世界。


4. 第②段划线句的比喻生动形象,请具体加以分析。

5. 第⑥段用大量笔墨引用“诗中的父亲”的内容,其作用是__________。

6. 本文构思巧妙,试加以分析。

7. 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爱情
苏童
我这里说的爱情故事也许会让一些读者失望,但是当我说完这个故事后,相信也有一些读者会受到一丝震动。

话说20世纪70年代,我们香椿树街有一对老夫妇,当时是六七十岁的样子,妻子身材高挑,白皮肤,大眼睛,看得出来年轻的时候是个美人;丈夫虽然长得不丑,但是一个矮子。

他们出现在街上,乍一看,不配,仔细一看,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对老夫妻彼此之间是镜子,除了性别不同,他们的眼神相似,表情相似,甚至两人脸上的黑痣,一个在左脸颊,一个在右脸颊,也是配合得天衣无缝。

他们到煤店买煤,一只箩筐,一根扁担,丈夫在前面,妻子在后面,这与别人家夫妇扛煤的位置不同,没有办法,不是他们别出心栽,是因为那丈夫矮、力气小,做妻子的反串了男角。

他们有个女儿,嫁出去了。

女儿把自己的孩子丢在父母那里,也不知是为了父母,还是为了自己。

她自己大概一个星期回一次娘家。

这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女儿在外面“嘭嘭嘭”敲门,里面立即响起一阵杂番的脚步声,老夫妇同时出现在门边,两张苍老而欢乐的笑脸,笑起来两个人的嘴角居然都向右边歪着。

但女儿回家不是来向父母微笑的,她的任务似乎是为埋怨和教训她的双亲。

她高声地列举出父母所干的糊涂事,包括拖把在地板上留下太多的积水,包括他们对孩子的溺爱,给他吃太多,穿得也太多。

她一边喝着老人给她做的红枣汤,一边说:“唉,对你们说了多少遍也没用,我看你们是老糊涂了。


老夫妻一听,忙走过去给外孙脱去多余的衣服,他们面带愧色,不敢争辩,似乎默认这么一个事实:他们是老了,是有点老糊涂了。

过一会儿,那老妇人给女儿收拾着汤碗,突然捂着胸口,猝然倒了下来,死了,据说死因是心肌梗塞。

死者人缘好,邻居们听说了都去吊唁。

他们看见平日不太孝顺的女儿这会儿哭成了泪人儿了,都不觉得奇怪,这么好的母亲死了,她不哭才奇怪呢!他们奇怪的是那老头,他面无表情,坐在亡妻的身边,看上去很平静。

外孙不懂事,就问:“外公,你怎么不哭?”
老人说:“外公不会哭。

外婆死了,外公也死的,外公今天也死的。


孩子说:“你骗人,你什么病也没有,不会死的。


老人摇摇头,说:“外公不骗人,外公今天也要死了。

你看外婆临死不肯闭眼,她丢不下我,我也丢不下她。

我要陪着你外婆哩。


大人们听见老人的话,都多了心眼,小心地看着他。

但老人并没有任何自寻短见的端倪,他一直静静地守在亡妻的身边,坐在一张椅子上。

他一直坐在椅子上。

夜深了,守夜的人们听见老人喉咙里响起一阵痰声,未及人们做出反应,老人就歪倒在亡妻的灵床下面了。

这时就听见堂屋里自鸣钟“当当当”连着响了起来,人们一看,正是夜里12点!
正如他宣布的那样,那矮个子的老人心想事成,陪着妻子一起去了。

如果不是人们亲眼看见,谁会相信这样的事情?但这个故事是真实的,那对生死相守的老人确有其人,他们是我的邻居,死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同一天。

那座老自鸣钟后来就定格在12点,犹如上了锈一样,任人们怎么拔转就是一动也不动。

这个故事叙述起来就这么简单,不知道你怎么看,我一直认为这是我一生能说的最动人的爱情故事。

(节选自《现代青年》)
8.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择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事,如老夫妻到煤店买煤,一起给女儿开门,一起给外孙脱去多余的衣服等,用以表现老夫妻在生活中总是相依相随。

B. 小说的情节可谓一波三折,老夫妻外貌上的巨大差距让邻居们都觉得他们不般配,经过他们的努力,终于改变了人们的看法。

C. 作者在开篇就说“我这里说的爱情故事也许会让一些读者失望”,结尾说“这个故事叙述起来就这么简单”,突出了这个故事的大众性,强调平凡更能打动人心。

D. 老妇人因心肌梗塞离开了人世,大家都奇怪老人为什么不哭,其实老人是把生死之事看开了,认为人都是会死的,自己也一样。

9. 小说安排“女儿”这个人物有何作用?
10. 小说结尾说老人夜里12点陪着老妻去了,那座老自鸣钟后来就定格在12点不再转动了。

有人说这个情节太过离奇,不符合常理,应该删掉。

你认为这个结尾是否应该删掉?请结合全文谈谈自已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公冶长》)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①。

观过,斯知仁②矣。

”(《里仁》)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卫灵公》)
注释:①党:类。

②仁:同“人”。

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对“知人”的认识,并选择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三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纵笔三首①
苏轼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父老争看乌角巾②,应缘曾现宰官身。

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③吾。

[注]①元符二年(1099年),已经64岁的苏轼被贬州(今属海南省),于岁末作《纵笔三首》。

②乌角巾:古代隐士常戴的头巾。

③膰(fán):祭祀用的熟肉,这里作动词“馈”,进食于人。

12. 下列对这组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第一首次句以白发申述衰老,“霜”字既显须白之色,又略带凄寒之气。

B. 第二首从寂寞写到热闹,用恬淡的笔触,不露痕迹地来体现闲适之情。

C. 第三首“米如珠”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被贬之地儋州米价之贵。

D. 第三首的成功之处在于诗人以直截之笔写率真之怀,突出一个“真”字。

13. 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表现的人生旷达之情,这三首诗中亦有所体现,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宋荣子之所以能做到不被外界的赞誉或非议所动,是因为他能“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谷粒”作为比较对象,从细微之处突出阿房宫耗费之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陆游在《游山西村》中通过写农家在丰年殷勤待客的情谊,间接表现自己对农村淳朴民风赞赏的诗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5.下面是某校一则倡议书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不规范,请指出并修改。

亲爱的同学们:
生命重于天。

暑假将至,溺水事故进入高发期,溺水已成当务之急大事。

校学生会倡议:全体同学要充分认识溺水事故的危害,率先垂范,拒绝野泳,并号召家人亲朋远离危险水域。

大家可以通过跑步、打球等安全方式锻炼身体,避免溺水事故不再发生。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6.很多场合,沟通语言的确很重要。

如果你发微信邀请朋友来自己家里做客,该怎样说?下面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A. 我家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欢迎你随时叨扰,请千万不要客气啊。

B. 诚挚地欢迎你,你的到来定会让我家蓬荜生辉,你还是不要爽约。

C. 欢迎你来我家做客,我今天特意买了你最爱吃的零食,不见不散。

D. 你到我府上共叙同窗之谊,正好拜访一下令堂,以表达尊敬之情。

四、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
厚以责已,薄以责人。

——蔡元培
最难忍受的孤独莫过于缺少真正的友谊。

——培根
23岁的青岛某女孩被确诊患有白血病后,在微博中记录抗癌故事。

然而,一些网友怀疑她是网络炒作的虚拟人物;甚至有媒体和网友宣称,介绍这个故事的人在炒作中获利。

最后经媒体实地探访,确有其人,相关质疑无中生有。

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经常在一起玩要。

小男孩收集了很多贝壳,小女孩拥有很多雨花石。

小男孩想用所有的贝壳与小女孩的雨花石做个交换,小女孩同意了。

但是小男孩却把最大最好看的贝壳藏了起来,仅把剩下的给了小女孩,而小女孩则如她允诺的那样,把所有的雨花石都给了小男孩。

那天晚上,小女孩睡得很香,而小男孩却彻夜难眠,他始终在想:小女孩是不是也跟自己一样,藏起了很多雨花石。

人际交往对于个体的成长有重要作用,你在与人交往中有怎样的困惑与收获?你对人际交往有怎样的认识或思考?结合上面的格言、时事与故事,以“如何处理当今时代的人际关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考查的角度较多:有鉴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领悟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分析作品的题材特征和表现手法。

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项,“生子”分析错误。

原文并没有写李清荷如何生子的情节。

故选C。

【2x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并分析句子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明确,对表达艺术的品味,就是分析语句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

阅读“人生犹如头发,也有黑白,白发可以染黑,但真相不会被永远掩饰”这句话,这里“人生犹如头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文本中“李清荷是‘少白头’,当官之后,为了使自己显得年轻便于‘进步’,便开始染发”“入狱之后,李清荷的思考”等情节可以知道“白发可以染黑”是说人们对自己犯的一些错误往往加以掩饰,让人很难发现,而对于李清河更是如此,将自己的错误掩盖起来;依据文中“李清荷的妻子为其买了假发套,开始挺好,但一次外出调研,李清荷低头弯腰上车时,一不小心发套掉落地上,惹得大家一阵哄笑”“一直困扰他的法庭个人陈述要说些什么,此时已经有了答案”等情节可知:“但真相不会被永远掩饰”暗示李清荷已认识到自己所犯下的罪行;结合本文主人公李清荷上大学之前的“少白头”,到上大学及为官时的“将白发全部染黑”,到后来“一半是黑,一半是白”,以及文章开头狱中的李清荷认识到“头发黑还是白又有啥关系”,这“白”与“黑”的变化,说明了李清荷思想的转变,这句话正是李清荷对自己醒悟的总结,从而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做人要清清白白,为官要坦坦荡荡。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小说情节的作用类试题,考生要注意从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从小说主旨的作用,小说情节内容的作用等角度作答。

考生还要注意一般分析人物形象作用都是使得人物形象饱满,内容情节上都要从推动情节发展角度作答,主题上都是深化或丰富小说的主题。

此题从情节看,“染发”贯穿全文,是全文的线索。

文章从李清荷上大学出于爱面子开始“染发”起到文章开头
“要不要提出在开庭前染个发”至,将李清荷不同的人生阶段串联起来,这样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从人物塑造看,上大学后的李清荷“不想别人对他的头发指指点点”,“悄悄跑到离学校很远的理发店”,“从自已可怜的生活费中挤出几元钱将白发染黑”,由此可见李清荷极好要面子的性格特点。

李清荷开始“几元钱将白发染黑”,后来“将头发剪短,戴上了这个时髦玩意”,再后来“用上了市面上流行的生态焗油染发霜”,最后“一半是黑,一半是白”,通过李清荷染发方法的变化,从侧面暗示了他生活作风的日渐奢靡。

通过对李清荷“染发”的细致描写,使李清荷的形象更加丰满;从文章的主旨看,李清荷的“染发”一开始全部染黑,是因为“现在干部讲究的是年轻化,你顶着一头白发,还怎么往上走”,到后面染一半黑留一半白,是因为要“与时俱进”,得符合“新时代最讲究的是勤政廉政,形象上不必刻意。

工作上花心思、下功夫就行”这一官场规则的变化,这说明李清荷对官场规则的理解,具有政治的“敏感性”,通过李清荷“染发”的细致描写,揭露了一些为官者只知道“察言观色看形势”,搞一些形式主义,而不去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的不良风气,既让读者深思,又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考生据此分析,分点作答即可。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然后结合上下文语境揣摩句子的深层意义或言外之意(包括句子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句子所描述人物的思想、性格,句子本身的丰富意蕴等)。

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分析关键词语,分析句子结构,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分析句子手法,分析句子表达意图等。

题干为“第②段划线句的比喻生动形象,请具体加以分析”,此题侧重对修辞及其表达效果的赏析。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

也叫“譬喻”“打比方”,中国古代称为“比”、或者“譬(辟)”。

可见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

也就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

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通感等。

首先明确答题区间:②风,对着一棵树推来搡去,像推搡一个人的命运。

那棵树像父亲,看着瘦削,却苍劲有力,我们是他的儿女,一根根枝条,健康地成长,向着不同的方向。

记忆中,父亲从来都是不惧怕风的,再大的风都没阻挡过他回家。

然后从比喻修辞的角度赏析,即指出本体、喻体、相似点:
本体为父亲伟岸的形象以及儿女们与父亲的不可割舍的关系,喻体为树和枝条,相似点是紧密的关系。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引用内容作用的能力。

引用在文中的一般性作用: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更能让阅卷者立刻“窥”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给他们留下较佳的第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