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科技课教学实践与探索(创造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信息科技学科教学实践与探索
----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复旦二附中方永胜
摘要: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是培养青少年具有能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信息素养的主渠道,信息素养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整个信息科技学科的教学过程之中。
本文阐述了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信息技术教师应如何科学、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信息素养合作学习
一、背景资料
随着社会信息化不断推进,信息素养水平对个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2002年11月出版的《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指出:“信息科技学科是以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过程为主线,通过对信息科技的学习、实践、应用和探究,掌握信息科技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能够正确选择并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研究、交流的效率,发展思维、学会学习,培养对信息科技和在信息化社会中生活的正确态度、情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
何谓信息素养,存在多种表述。
1974 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 首次提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
我认为,信息科技学科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青少年具有能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信息素养,所以对信息素养必须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它一般应包括三方面的要求:
第一,信息素养应包括必要的信息科技知识、技能和能力。
这不单是指有关信息科技的基本知识和信息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对信息收集、判断、筛选、整理、处理、传输、表达的技能;对运用信息技术工具所完成的作品能进行有主见的正确评价等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信息素养应包括对学生终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能力。
这些能力主要是指运用信息技术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即能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批判性和创造性地思考,提出并分析问题,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
和进行决策;能主动探索、研究新知识和新技术,在实践和体验中建构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认知结构;能与他人沟通交流,共同分工合作,创作、发表成果。
第三,信息素养应包括重要的德育教育因素。
能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法律准则进行个人自律;明确在信息社会中个人对社会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等。
三、教学实践
近年来的教育实践,我体会到信息素养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整个信息科技学科教学过程之中。
在课堂上,采用任务驱动、开放式、资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让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以学生学习为本,使学生带着任务去操作,在操作中学习。
教学中采用以下环节,实践与尝试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学生对知识信息的探求与兴趣密切相关。
教师通过多媒体资料的展示,创设情境,让学生具有真实的情景体验,使同学们在这些情景中进行思考、发现,激发探究兴趣,并由此引出活动的主题。
比如让学生完成《清代服饰》这个主题作品时,我这样引入:“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又被称为“衣冠王国”。
几千年来,中国人民以其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创造出许多精美绝伦的服装款式,给中华民族的文化增添了灿烂的光辉。
清代服饰,是中国文化史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于人们了解当时的政治、思想、军事、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然后放映一段相关影片和展示一组图片,使同学们身临其境,增强了感性认识。
接着提问:“时光倒流,让我们回到那个年代,试想如果你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身穿怎样的龙袍或朝服?皇后呢?如果你是皇帝次下的文武百官之一,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如何穿着?富家子女、民间百姓又是如何呢?……”。
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过来,随着兴趣的提升,学生很快投身于活动中,形成开始自主探索的冲动,在探索的过程中会主动研究信息技术的新知识和新技术,直接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
2、适时引导,学会评价
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批判性地评价信息。
在学习中仅简单的粘贴、组合资料,缺乏思考和主见,是一种“简单的技术操作,低认知水平的表现”,这种方式离
我们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在教学中,精选有一定代表性的范例作品进行展示、分析、评价、比较,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评价、分析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深入、细致的思考,在分析的基础上加工处理信息,批判地评价信息。
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介绍幻灯片页面中各元素的色彩搭配、构图等知识。
在进行《太空移民》主题活动时,凭借机房安装的苏亚星电子教室平台,将平时收集的往届学生典型作品展示给学生看,引导学生对范例进行分析。
得出劣质作品是简单的粘贴、组合资料,对收集到的火星资料根本没有进行取舍,缺乏思考,没有自己的主见和思想。
引导学生否定这种低认知水平的简单操作;优秀的作品,它展现了作者为实现将“人类移居火星”的设想而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如人类的生存条件、如火星的现状、如食物的生产和垃圾的回收等,对信息进行了很好评价、思考后,提出实现设想方案,并且将自己的思考充分地进行了表达。
在这里要对学生强调作品的第一要旨就是对信息进行评价思考,强调内容是作品的灵魂。
通过启发引导,学生一起参与讨论,使学生从对范例比较分析中懂得如何评判信息,培养和提高学生评价信息的能力。
3、协同学习,承担任务
通过活动,不断强化学生对自己所在学习小组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的意识,顾全大局。
活动中,学生主要以小组形式协作完成探究主题。
学生通过自由结合的方式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他们的学习由组内成员间的合作完成,当然有时也需要组与组间的协作来实现。
这些合作通过对话、沟通、协商、讨论活动等形式进行。
通常情况下,组员都能积极完成自己在组内承担的任务。
因为,他们大多都能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是全组工作的一部分,能意识到自己工作的成效和质量将直接影响全组工作的进度和质量。
但也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有的同学觉得自己收集文字和图片资料很辛苦,但在最后制作作品阶段,因自认为最精彩的资料没有被选入最终作品,而觉得不服气,甚至与小组其他成员闹别扭。
这时,其实是一个很好地对个别学生进行加强全局观和责任感教育的好机会,让他意识到资料是否精彩因根据最终作品内容而定,是否被选上要根据最终作品安排来决定,不能一味要求用上自己的资料而影响最终作品的整体结构。
同时,也建议与同组其他成
员一起商议,看能否对最终作品进行适当调整,使作品体现每个组员的劳动成果和表达每个组员的看法。
通过协商,这样的问题一般都会得到满意的解决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一起经历的每个人都受到了教育,通过亲身体验,明白了如何相互协作学习,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兼顾组内组员的不同观点,如何才能顾全大局,最终解决矛盾。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对学习小组做出积极贡献,激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小组的主题活动,形成全局观念和成就感。
这种全局观念将有助于增强对社会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的意识,从而有助于提升个人信息素养。
4、交流展示,取长补短
学生在此环节中,通过交流展示,相互取长补短,提高鉴赏能力。
这个展示过程,对全体接受者来说是一个观摩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对展示者来说也是一个接受评议的过程。
在《清代服饰》作品展示活动中,对于作品评价有:“所展示作品的资料详实、丰富,看得出他们小组成员是花了一番功夫的,我建议能否把作品结构顺序调整为……”;“作品版面简洁,值得我们学习”;“……,作品的色彩基调灰暗,能否增添一些鲜艳的元素,……”;“谢谢大家的点评,我们会进一步完善作品。
”等等。
通过这些评语发现,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会肯定他人取得的成绩,会发现他人的优点和对他人的不足之处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被评议者也会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这也正是交流展示作品的目的所在。
正确、恰当地点评作品能力的不断提高,实际上也使一个人的信息素养水平得到提升。
通过实践发现,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很具有灵活性,让学生参与进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开展小组协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并懂得负责地使用信息,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也提升个人综合素养。
这种新的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信息科技学科已经成为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大舞台。
四、思考
在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主线的教学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很多方面还存在着有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客观、有效地评价学生作品,在网络环境
下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等等,这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事实上,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已将计算机和网络作为学习工具广泛应用于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中了,因此,从更大层面上讲,其他各学科教师如何都应将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和培养理念整合到各学科课程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也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2000年
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指导纲要》200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