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2 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
学案2 阅读指导
一、了解古代诗歌的分类
二、明晰古代诗歌一般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1.结构章法
诗
词
2。
基本特点:情景结合
①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对乐情,哀景对哀情。
②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
了解了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读诗歌时,我们的思路才可能与作者吻合,这对把握诗歌的层次内容、诗歌大意以及诗歌主旨有着重要作用。
如:
诗歌层次及内容
姑苏①怀古
姜夔
夜暗归云绕柁牙②,
江涵星影鹭眠沙。
行人怅望苏台③柳,
曾与吴王扫落花。
[注]①姑苏:苏州西南有姑苏山,因而苏州也别称姑苏。
②
柁牙:船柁.柁,同“舵”.牙,牙樯。
杜甫《秋兴八首》
诗:“锦缆牙樯起白鸥.”仇注引《埤苍》:“樯尾锐如牙
也。
”樯即桅杆.③苏台:姑苏台,即吴宫。
故址在苏州
西南灵岩山。
前两句
为第一
个层次
刻画了夜云缭绕,星光明灿,江水清
澄,白鹭自适的幽静之境,以夜景
之永恒暗寓人事变迁之沧桑。
后两句
为第二
个层次
由今天道旁柳条,想到昔日吴宫落
花。
借不变的姑苏夜景,暗寓变化的
人事,抒兴亡盛衰之感慨,并借古讽
今,给偏安一隅的小朝廷以冷嘲。
运用“六看法”真正读懂诗歌
解答古诗鉴赏题,分两步走,一是读懂;二是根据题干要求规范作答.读懂诗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要明白诗句写了什么;二要体悟出全诗是怎么写的;三要把握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下面,我们将标题、作者、意象、注释、题干和题材为读懂诗歌的“抓手”,分别作一些引导。
1.一看标题,挖掘标题蕴含的信息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解读诗歌的第一把钥匙。
从创作动机上讲,标题往往是触发作者情思的端点,展开诗歌内容的引子.不同的标题所蕴含的信息也有所不同:
(1)提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2)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
(4)表明诗歌的题材;
(5)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例1]阅读下面的诗(词)题,分析其包含了哪些重要信息.
(1)《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2017·全国Ⅰ卷)
(2)《题许道宁画》(2019·全国Ⅰ卷)
(3)《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2015·全国Ⅰ卷)
(4)《残春旅舍》(2015·全国Ⅱ卷)
答案:(1)①交代了写作针对的地点(礼部贡院);②表明了事件(阅进士就试);③暗示了诗歌题材(即事抒怀);④暗示了诗人情感(愉快喜悦).
(2)①“许道宁画”点明诗歌内容“绘画”;②“题许道宁画”点明诗的内容是题画。
(3)①点明了“留别”的出发地、目的地;②“留别"暗示了诗的类别—-送别怀人诗;③“临洮"“北庭”两个边塞地名,暗示了诗中将写边塞风景。
(4)①交代了写作的季节、地点;②“残”字可透露出心情可能也“惨”;③“旅舍”暗示此诗可能是一首羁旅行役诗,诗中要写的可能是一种思念、牵挂之情。
2.二看作者,知人论世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歌,应该知人论世。
同样的景物,因作者遭遇、心境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
阅读诗歌时,需要注意作者的遭遇如何、境况如何,注意作者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朝政如何.联系这些背景,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漫兴
辛弃疾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
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1)作者提示了哪些信息?
(2)作者信息与本词内容有哪些对应之处?
(3)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概括分析。
答案:(1)①作者是南宋人.②作者是一位爱国词人。
③作者的抗金抱负得不到实现,屡次被贬。
(2)①李将军与李蔡的对比,突出李广悲惨的命运,也暗示了作者自己的处境.②“舍我其谁也”抒发了作者心中的强烈情感。
(3)这首词以李广自喻,指出像李广那样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却总是被排斥、迫害,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懑之情。
3。
三看意象,领悟意象的内涵及营造的意境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诗人内在情思与生活外在景象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的融合与表现。
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
第一,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象就能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和意境,读者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在古代诗歌创作中,诗人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表白,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读者含英咀华,自然也受到了艺术上的熏陶感染,获得精神上的审美快感。
此时,意象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渗透着诗人的情感.
[例3]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卖花声·雨花台①
朱彝尊②
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
小长干接大长干。
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鱼竿。
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阑。
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
[注]①雨花台:今南京雨花台。
词中的白门湾、小长干、大长干均在南京。
②朱彝尊(1629-1709):清初词人。
这首词主要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可以是单个的,也可以是多个的。
根据题干中“哪些”的提示,可知要找出的意象不是单个,而是多个。
另外,根据意象的特点,在答题时要尽量采用名词(化)答法。
意象所营造的氛围或意境,是由意象的特点来决定的。
答案:词人选取衰柳、潮水、歌板、酒旗、鱼竿、秋草、燕子、斜阳等(不能少于4个)意象,营造出衰败、冷清的氛围。
4。
四看诗歌注释,破解难点
诗歌“注释”往往交待了一些和诗歌有关的文化常识、文学典故,或作者介绍、写作背景。
因此从诗歌注释中捕捉信息,对我们全面、准确、深入地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情感,领悟诗歌主旨,准确答题等具有很大帮助。
通过对近几年高考真题“注释”的分析,“注释"内容及作用,大体如下:
[例4]阅读下面这首诗,透过诗歌注释,可以获取哪些重要信息?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答案:①点明了作诗时期,由此可推断出大的写作背景,被贬黄州,躬耕自食,过着简单的生活,闲暇时读书作诗,写了这首题名“东坡”的诗;②从中我们可看出诗人对逆境处之泰然的心情,可见其胸襟之开阔。
5.五看题干,得准确答题提示
题干是指对一个问题提问时的语言表述。
其显著特点是答题指向性明确。
高考命题者往往通过题干中的关键词等相关表述,提示考生“答什么”“从哪答”“如何答”,从而引导考生在组织答案时向答案
聚焦。
因此,阅读题干时需要细心、敏锐,以便捕捉有效信息。
通过对高考真题的研读,可知题干主要起到以下作用:
(1)题干提示答题区间
在题干中,命题人往往明示了答题的区间,只要有意识地朝那个方面思考,就向答案接近了一步。
如:征人怨
[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题干:①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②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分析] 题干①中,“结合诗句”提示我们从每一句中找具有“边塞”特征的事物.题干②中,“句句有‘怨情’”,提示我们要到每一句中找“怨”的情感.
(2)题干提示答题方向
细读题干,往往会发现答题的方向。
如:
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
[南宋]韩元吉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
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题干:虚实结合是这首词的特色,请就这一特色赏析“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
[分析] 题干已经明确告诉我们这首词的特色是虚实结合,同样也要求考生就这一特色进行赏析。
因此,只要明确哪句是实写,哪句是虚写,然后说说虚实结合有什么作用就可以了。
(3)题干提示答题方法
答题方法包括答案应采用怎样的句式去表述、用怎样的方法去推求等几个方面,这同样会在试题题干中有所反映。
如:
夜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闇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题干:有人评价白居易的《夜筝》是《琵琶行》的缩本,其间对音乐的侧面描写具有丰富的暗示性,对此,你有同感吗?请结合诗作展开联想,作简要赏析。
[分析]这里要求我们对一些名篇名句熟读成诵,要在比较中唤起记忆,展开联想,相关术语也要烂熟于胸.此题关键要明白“紫袖”“红弦”“弦凝”“指咽”诸词的含义,并联想到《琵琶行》相关诗句,然后抓住写作技巧中侧面描写和艺术空白的特点,理解“睹影知竿”的艺术效果。
6.六看题材,从题材入手读懂诗歌
人们常按题材把古代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大同小异。
因此,若能判定一首诗所属的类型,便可快速把握该诗的感情基调。
如送别抒怀诗,多写离愁别恨和深厚友情;边塞诗多写建功立业,或抒怀才不遇,或描写将士生活艰苦等.
“读懂诗歌”综合体验
(2016·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
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
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按以下步骤把握全诗:
第一步读懂诗歌
对于这首诗,我们大体上可以按照[技法指导]中的“六看法”来进行阅读。
第二步试做真题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解析:此题要求鉴赏的是景物形象,必须联系全诗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为颂扬盛世蓄势,二是为了突出诗的主旨。
答案: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解答此题必须仔细阅读诗下注释④,这样既可了解所用典故的具体内容,又能揣摩诗人联想到任公子的心理状态—-以任公子自况,借以抒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之情。
答案: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
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