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高职国际结算的亚双语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高职国际结算的亚双语教学
作者:王莺杜丽娅王昆
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第33期
摘要如何在提高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其双语能力,已成为高职教育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国际结算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就如何更好开展本课程的亚双语教学进行论述。

关键词国际结算;亚双语;国际经济与贸易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0)33-0077-02
2003年国务院下达通知,只要注册资本达50万元的企业,皆可申请进出口权,由此引发对精通外贸业务的国际复合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国际贸易+国际结算+外贸英语”三位一体的人才也成了已获得进出口权的企业争夺的目标。

对于高职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而言,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具备双语能力无疑成为一个无法逆转的就业需求趋势。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师资薄弱、生源较差的问题,特别是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双语课程教学的起步阶段可以有所变通,如对一些专业术语给予适当必要的母语解释性提示。

这一阶段称为“亚双语”教学阶段。

1 国际结算“亚双语”教学方式
据数据统计,新生的英语自主学习的目的主要是扩大词汇量的占35%,课外阅读报刊、英文小说、时文的占25%,主动加强课外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训练的只有11%。

可见,直接过渡到用英语进行专业课的学习是非常困难的。

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论述国际结算的亚双语教学方式。

1.1 应用智能结构模式
具体就国际结算这门课来讲,会聚型思维表现在对先导知识商务英语阅读、国际贸易实务等的综合运用;发散型思维则体现在与不同行业、不同国家的贸易伙伴进行交易时,在商业单据和金融单据的使用过程中,理应注重的问题。

这要求教师在执教过程激发学生的会聚型思维,把相关的知识作为导入阶段的内容,以提问的方式串联起来,引出新的问题。

在前期知识铺垫阶段完成以后,教师要转而注重激发学生的发散型思维,由学生自己掌控知识脉络的走向。

1.2 应用循环提问模式
在问题内容的设计上,Christenbury和Kelly(1983)的循环提问系统能够帮助教师将学生个人经验与生动的外部世界联系起来。

循环模式中要设置不同问题,形成环环相扣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做到使学生有话说,愿意说,从而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和结算能力。

例如在讲解L/C的时候,首先导入易货贸易,由此引入常用付款方式L/C,学生产生什么时候使用
L/C的问题。

同时引出L/C的优点和缺点,针对优点和缺点,由学生思索使用L/C的贸易方式。

根据使用的贸易方式,创设相关的贸易情境,鼓励学生在创设的贸易情境的基础之上,进行一系列的国际贸易操作演练。

2 国际结算“亚双语”教学的媒介
2.1 网络教学之课外模式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出:“各高等学校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

”就国际结算课程而言,拟从以下角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

1)专题网站。

课前教师为学生提供有关贸易制单的专题网站,扩充资料内容,如
、、、等。

2)网上写作。

心理学实验表明:用同样的时间学习同样的内容,如果只有听觉的参与,3小时后保持原有内容的70%;如果只有视觉的参与,3小时后保持原有内容的72%;但是如果听觉和视觉结合参与,3小时后保持原有内容的85%。

Web环境中的信息能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将学习目标综合地展现在学习者面前,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从而建立直观的形象。

通过Web环境,学习者可清楚直观地了解掌握国际结算方式的业务流程,培养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弥补无法深入金融部门实践的不足。

例如,教师可以开设专门的国际结算专栏,及时更新内部信息,使用英汉互译的方式提供内容给学生,由学生在网络上作答,教师及时加以修正。

2.2 校本教材之特色教学
在我国高职院校各专业中文资料较丰富,但外文专业资料却比较匮乏,而中英文对照的教材就更难得。

国际结算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课程,在编写校本教材方面要遵循下面的原则:使用中英文对照的方式,结合学生实习中涉及的相关结算业务进行教材编写,同时促使学生更加有效地在课后进行复习,防止课上和课下脱节。

3 结束语
总之,国际结算中有大量的业务流程图、各种单证,只有通过文本、图形、音频或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合理的组合设计,才可能取得更加显著的教学效果,亚双语教学改革才能真正得以实施。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Schunk D H. Learning theories: An educational perspective[M].5th ed. Prentice Hall,2007
[3]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吴平.五年来的双语教学研究综述[J].中国大学教学,2007(1):37-45
[5]杨劲松,雷光和.关于构建双语课程“学·教”评价体系的思考[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33-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