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中的工业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代文化中的工业文化
作者:熊伟
来源:《中国信息化》2024年第07期
我們观察、思考、建构新时代文化,会意识到工业文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文化有时间属性,工业文化早已有之,进入新时代,又增加了意义重大的内容。
我们在探讨处于新历史方位的中国工业文化之前,先要仔细分析工业文化的含义,看看这个概念究竟是什么意思。
先说定义。
本文认为:工业文化是人们运用工业事业的场所、过程、成果等因素创造的精神财富。
再来看看这个定义是怎样得出的。
《现代汉语词典》最新版(即第7版)“工业”词条释义为:采取自然物质资源,制造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或对各种原材料进行加工的生产事业。
我们从中可以读到两个要点:第一,工业是一类事业,是通过制造、加工的方式来进行生产的事业;第二,工业的定义没有时间限定,不专指现代工业。
我们查同一《词典》“手工业”词条,释义为:只靠手工或只用简单工具从事生产的工业。
果然,白马亦马,工业包含手工业。
厘清工业一词的时间性并非无关紧要。
手工业属于工业,意味着手工业文化是工业文化的一部分,这就为我们在工业文化范畴中讨论“工匠精神”等话题时提供了可贵的贯穿性视角。
如何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归纳积累工业文化,发挥工业文化的积极作用,正是这种努力的一部分。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文化”词条有3个义项,考古学术语如“仰韶文化”以及表示文字能力、一般知识如“文化水平”和我们讨论的工业文化无关。
有关的释义为:人类在社会历
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把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归入文化,是因为现代汉语中的文化一词,用来翻译Culture,而Culture和Civilization又有含义上的重叠。
于是,Culture译为文化、文明,中文词文化也就“染上”了文明的意思,包括物质、精神乃至社会制度诸多层面。
回头看文化一词的考古学术语义项,就能明白它使用的正是文明的内涵。
回到中文的园地来看文和化两个字。
文是文字、文籍,引申为文字、文籍传承的礼乐典章制度等精神财富。
化则是改变、教化。
合起来理解,文化即以文化人,用文字、文籍所传承的礼乐典章制度等精神财富引领和教化人民——文化中的教化含义展示了精神财富的社会功能。
按照中文思维,我们看到文化两个字,可能想起“风行草偃”,却不会想到物质财富。
是什么让词典编撰者接受了文化对应的Culture包含的Civilization里的物质财富意涵?很可能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传播和接受相关。
中国学者们注意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化”一词出现并不多,如陈飞龙《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思想》一文统计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仅有58处直接使用“文化”,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体量达到50卷3200多万字。
尽管如此,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当代中国的学术影响巨大。
当马克思、恩格斯使用文化的广义时,这个词基本等同于文明,指某地的某个社会发展阶段,如“希腊文化”,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同时涵盖了物质和精神两类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也会使用文化的狭义,侧重科学、艺术、人们的互动方式(其中一部分通过制度来固化),主要指人类或人群拥有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现代汉语语境中的文化属于社会学、人类学范畴。
经过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接受和中国化,文化概念逐渐清晰,却仍保有此概念在社会学、人类学建立发展之初被赋予的含义。
此处并无矛盾,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社会学大厦”的三大支柱之一(另外两大支柱是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和埃米尔·涂尔干的社会学)。
人类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的著作《原始文化》对文化的定义为:文化或文明是一种复合体(或译为“复杂的整体”——引按),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从社会上学得的能力与习惯。
泰勒对文化的定义是较早的定义,《原始文化》出版于1871年。
作为参照,恩格斯的社会学、人类学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首次出版于1884年。
泰勒对文化的定义有两个要点:一是混用文化(Culture)和文明(Civilization),二是只涉及文化的精神层面。
那么,物质文化是何时纳入文化范畴的?司马云杰著《文化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一章“绪论”指出:“……后来(指爱德华·伯内特·泰勒之后——引按)美国的一些社会学家、文化人类学家,如奥格本(W.F.Ogbum)、亨根斯(F.H. Hankins)以及维莱(M.M.Willey)等人,对泰勒的定义进行修正,补充进了‘实物’的文化现象,把泰勒的文化定义修正为:‘文化是复合体,包括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从社会上学得的能力与习惯。
’”
再后来,学者们把物质文化之外的文化现象,进一步细分为智能文化、规范文化、精神文化。
其中,智能文化指科学、技术知识等,规范文化包括制度、法律、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语言、教育等,精神文化则窄化为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
这种分类法可以参考,但它明显有不完善的地方,难以分析精神世界的“混合物”,如一部讨论佛教伦理的大学教科书的内容,究竟以其宗教属性归入精神文化,还是以其伦理属性归入规范文化,抑或是以其教育属性归入规范文化?所谓智能文化、规范文化、精神文化的边界,其实模糊不清。
此时我们再看《现代汉语词典》的文化定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就能体会到其中物质、精神两分法的简洁之美,类似原子、比特两分法。
说到比特,确实有人用信息来定义文化。
文化的一种定义是:人群共有的信息。
这个定义字数很少,却包括人群、共有、信息三个关键词,极富压缩性和洞察力。
用信息定义文化,也是“特指精神财富”的。
特指精神财富的方式,用于定义工业文化尤为恰当。
一旦考虑由“实物”承载的物质文化,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实物如原材料、零部件、产品、废料等等,都将成为工业文化的组成部分。
这样一来,我们会推导出令人生疑的观点,例如:“工业制备硫酸的催化剂五氧化二钒属于工业文化”。
不加区别地引入实物,将使工业文化成为一个包罗万象、失去焦点的概念。
中国学术界已有这样的尝试。
王新哲、孙星、罗民著《工业文化》(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年出版)第二章“工业文化释义”引述学者王正林的观点:“工业文化不仅指工业社会的精神生产,也不只是工业社会的物质生产,而是包括了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方方面面,以及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水平。
”分析王正林定义的工业文化,我们发现其中包含“工业社会的精神生产”“工业社会的物质生产”“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方方面面”“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水平”等观念单元,其中可以挑战的颇有几处:工业文化只在工业社会才有吗?物质和精神财富方方面面,不就是广义文化本身吗,那么“工业文化”和“文化”的区别何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水平,是文化的一部分,还是对文化的评估呢?
太宽泛的概念定义并不好用,还可能有漏洞。
《工业文化》一书梳理王正林、余祖光、赵学通等学者对工业文化的定义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其观点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此书第二章“工业文化释义”认为:“显然,工业社会形成了工业文化。
”如前所述,工业是采取自然物质资源,制造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或对各种原材料进行加工的生产事业;手工业也是工业,因此工业社会之前完全可以有工业文化,如“鲁班工坊”就传承着产生于我国农业社会的工业文化。
《工业文化》给出定义:工业文化是伴随工业化进程而形成的,包含工业发展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这个定义的前半部分,即逗号之前的分句,对工业文化出现的历史阶段限定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必要的;定义的后半部分并未解释文化的含义,因此是未完成的。
本文采用“特指精神财富”的方式,将工业文化定义为“人们运用工业事业的场所、过程、成果等因素创造的精神财富”。
補充探讨一个话题——附着在实物之上的精神。
讨论实物与文化,此前我们例举的陈述“工业制备硫酸的催化剂五氧化二钒属于工业文化”显得荒诞,但如果替换为“苹果iPod属于工业文化”,是不是看起来毫不违和?同样是实物,某些工业制成品为什么具有文化特质?其实,并不是实物直接拥有文化特质,而是附着于实物之上的,实物承载人类智能、审美倾向的科技价值、艺术价值,让实物拥有了文化特质。
科技价值、艺术价值都是精神财富,因此当我们讨论作为工业文化现象的特定商品(工业制成品)时,仍未脱离“人们运用工业事业的场所、过程、成果等因素创造的精神财富”这一工业文化定义。
从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标示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新时代文化建设有哪些要点?工业文化建设有哪些可供探索的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一份新时代行动纲领,共分十五个部分,其中第八部分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报告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求“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6月7日致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的贺信指出:“我们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
“赓续中华文脉、建设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题眼”。
实现赓续中华文脉、建设现代文明的理论工具,则是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
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的“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2023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39.9万亿元,占GDP31.7%,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超过30%,连续14年位列全球第一。
作为正在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工业大国,工业文化建设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用好“两个结合”,在工业文化领域实现赓续中华文脉、建设现代文明?可以沿着时间线,从过去、现在、将来三个视角观察和探索工业文化建设的路径。
——古为今用,用好中华传统工业文化资源。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我们从事工业文化建设工作,要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工业文化资源,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挥中华传统工业文化资源的作用。
前文述及的“鲁班工坊”,正是以鲁班的“大国工匠”形象为依托,运用中华传统工业文化资源开展职业技术和职业文化国际合作的一个例子。
——立足当下,把握已有的工业文化精神财富。
从传说造车的黄帝、铸剑的欧冶子、改进造纸技术的蔡伦,到新中国的石油人、钢铁人、航天人……,我们拥有大量生产者、创造者的光辉形象,积累了宝贵的工业文化精神,如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等等。
我们要梳理好已有的工业文化精神财富,开展研究,建立起一个便于学习和运用的工业文化理论体系,并保持开放。
——推陈出新,为工业文化增添未来属性。
身处数字时代,在努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应该有与之匹配的面向未来的工业文化。
为工业文化增添未来属性的要点,则是充分探究科学技术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文化功能,并面向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建立相应的工业文化细分领域,为积累来自前沿工业部门的精神财富作好准备。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工业文化的重要价值,努力从事新时代文化事业中的工业文化建设,用宝贵的精神财富引领我国工业广大从业者,保障新型工业化的实现,同时加快培育工业文化产业,使其成为践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特色产业,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