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工作的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工作的调查报告近20年来,**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在区委、区政府
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协调指导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下,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注重总结经验,积极整合、开发
民族民间文化的各种资源,广泛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活动,取得了一定
的成绩。

1985年,**区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率先恢复了沉寂多年的庙会,并将地点选在了皇家坛庙——地坛。

在首届地坛春节文化庙会上,推
出了传统仿清祭地表演、民间花会以及传统民间手工艺和老茶馆中的说拉
弹唱,民族民间优秀文化得到挖掘、保护和弘扬。

1991年又推出“室内
庙会”即文化馆新春游乐会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形式的春节文化大餐。

游乐会期间,广大群众能够亲身感触民间工艺美术、民间民俗表演艺术及
各类别“民字号”的传统文化展示,可谓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集中荟萃。

至2022年,**区文化馆游乐会已举办了14届,深受**市民的喜爱,近年
来也吸引了一些闻讯前来“赶庙会”的外国朋友。

1995年,**区提出了“文化细胞工程”。

目前,社区特色文化细胞已由100个发展到了300个。

其中有一部分细胞是反映民族民间文化内容的,**区把对这些细胞的辅导
和管理纳入到社区文化工作之中,每年还对优秀的文化细胞进行表彰和奖励。

1999年,**区社会文化工作委员会编辑出版了一本介绍全区基层文
化艺术组织的书籍《活跃的文化细胞——记**区群众性文艺组织》,书中
收入了一部分以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为活动内容的文艺组织和民间艺人。

2000年,**区文化文物局编辑出版了《**市**区文化文物志》,对**区
的民间文艺进行了专门介绍。

在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工作中,**区在1987年共搜集整理诗词、谣谚、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歇后语、俗语、民间风俗、地方风物志总计23万多字,并整理出10余万字的定稿送交**市文化局民间文学编辑部选
用。

2001年《**区民间文学作品选》编选出版。

**区灯谜协会于1987年成立,开展灯谜理论研讨、讲座、创作、竞猜等活动,著名谜家翟鸿起还出版了多部灯谜专著。

在民间工艺美术方面,**区有着良好的传承与发展环境,辖区内民间工艺美术资源非常丰富。

区内坐落着全国最大的工艺品商店工美商厦,以及多家民间传统工艺专卖店,而且拥有一大批热心民族民间传统工艺事业的专家、艺人。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发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1987年成立了**市**区风筝爱好者协会,1993年成立了**区鼓楼民间工艺研究会。

在文化馆18支协会团队中,仅民间工艺(风筝)协会就有会员60余人,包括帛雕、沙画、烙画、面人、剪纸、绳结、布艺、内画壶、老**耍货、豆塑、毛猴、石刻、干花画等14个类别。

由于民间工艺协会能够常年坚持活动,吸引了一批身怀绝技的老艺人。

至2022年,年龄最大的艺人77岁,最小的41岁,平均年龄52.32岁。

为了更好地做好民间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区还经常组织开展民间工艺比赛和展示活动。

文化馆设有专门的民间工艺室,供作品展览和协会活动使用。

民间工艺协会有组织地利用春节游乐会、艺术节、文化广场等活动期间,开展民间工艺的交流、展览活动,积极推进民间艺术创作。

2003年,**非典疫情解除后,民间工艺协会参加了“**市政府接待驻京外国使节及夫人”菖蒲河传统民间工艺展示活动。

在**区第17届文化艺术节民间手工艺大赛中,有200人积极参与并展出了1000余件作品。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区相继举办过4次民间手工艺比赛。

2003年,**市文化局在**区文化馆召开了民间工艺研讨会,会上,**区介绍了开展民间工艺活动的经验,并展示了民间工艺的制作成果。

2022年春节期间,在**市文化局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推荐下,**区组织民间艺人随文化部到泰国进行了民间文化交流和传统民间工艺品的展卖,受到泰国人民和中国驻泰使馆人员的欢迎。

在民间舞蹈方面,曾在1987年挖掘整理了雍和宫的宗教舞蹈“打鬼”及民间花会。

和平里小黄庄的“开路”,东四街道的“踩高跷”、“耍狮子”、“大头娃娃”、“小车会”,东华门街道的“跑旱船”,北新桥街
道的“五虎棍”,朝阳门街道的“地秧歌”等。

1996年,在地坛体育馆
成功举办了大型秧歌组舞《江山如画》的演出。

从1996年开始,每年都
要在文化馆举办**稻香村杯秧歌大赛,对具有汉族民间特色的秧歌的发展
起到了促进和引导作用。

在民间器乐方面,智化寺音乐从明代宫中流传至今,是被誉为“中国
古音乐活化石”的京音乐,现正申请**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项目工作。

前不久,区委副书记杨艺文同志带领有关部门就智化寺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进行了调研,并提出具体要求。

2022年,在辖区艺术节期间,积极吸纳
智化寺音乐参加演出,以提升和推进其传承与发展。

活跃在安定门地区的
民乐队对弘扬民族文化、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1990
年除夕之夜,沉睡了66年的永乐报时铜钟被重新敲响;2001年12月31日,沉寂了78年的“报时鼓”和“24节令鼓”,也被重新敲响。

此举使
传统的钟鼓时令文化得以恢复和展示,受到广大市民的好评和积极参与。

在民间说唱方面,**区注重利用各种曲艺形式,创作反映时代风貌的
作品,相继创作演出的曲艺演唱《金街王府井》、京韵大鼓《八年一梦奥
运情》,在第11届群星奖曲艺评奖中获得优秀奖。

此外,还创作了西河
大鼓《北新桥镇孽龙》,群口快板《平安大街拆迁情》,相声《当心》、《溺爱是害》,牌子曲联唱《北新桥的传说》等经典节目。

在**区景山街
道的景东社区,有一个远近闻名的老年乐呵队,他们以自编自演京东大鼓、天津快板为主要活动内容,80多名队员每天早晨在景山后山活动,成了
公园的一景。

在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于2003年10月推出的“周末相声俱乐部”。

在**市文化局和**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和关怀下,由**区文化馆和**市曲艺家协会联合举办的“周末相声俱乐部”,每周六晚都要在文化馆剧场进行专场演出,马季先生亲自为“周末相声俱乐部”提了字。

参加演出的人员,既有苏文茂、赵世忠、侯耀文、李金斗等相声界前辈名家,又有杨议、贾伦、宋德全、甄齐等年轻新秀。

此外,还有其他民间传统曲艺形式的演出,其中,作为唯一传人的牛骨数来宝演员孟新已成为相声俱乐部的骨干,对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做出积极贡献。

周末相声俱乐部的推出,既为曲艺(相声)演员搭建了一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平台,又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提供了很好的场所。

演员们的精彩表演吸引了京城甚至外埠的众多相声爱好者,演出场场爆满,门票供不应求。

这项活动还得到了市委宣传部有关领导的亲切关怀和京城媒体的广泛关注。

为了进一步发展和弘扬相声这种传统曲艺形式,还开设(举办)了相声欣赏、相声创作、相声点评及相声沙龙等讲座和交流活动。

在民间戏曲方面,文化馆京剧名家票友俱乐部每周举办彩唱、清唱,已坚持了近10年。

在街道社区也活跃着大大小小的京剧队。

皮影戏在**区也颇具特色,中国皮影网站就是交道口街道的居民开办的。

2003年,由交道口街道选送的皮影戏《生命因你而精彩》获“第十一届中国人口文化奖”银奖(此活动由文化部、国家广电局、国家计生委等七部门共同举办)。

为了展现皮影艺术的独特风采,**区文化馆在2022年新春游乐会期间,举办了皮影戏表演活动。

**皮影戏艺术家路联达和弟子们表演了寓言故事《东郭先生与狼》、《龟与鹤》、《鹬蚌相争》,以及反映新**新奥运的《小猴子学外语》,反映保护动物的《熊猫咪咪》,反映民间艺术的节目《耍狮子》、《走高跷》、《耍中幡》等,由于在表演时观众可以
到后台观摩,表演结束后又可一试身手,现场互动效果好,寓教于乐,吸
引了许多不同年龄的观众。

在民间游戏娱乐方面,老**特色的游戏娱乐在**区也具有普遍性,特
别是在每年一度的文化馆新春游乐会上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其中,儿童游戏,包括跳房子、跳皮筋、踢毽子、推铁环、抓羊拐、抓子儿、七
巧扳、九连环、放风筝、老鹰捉小鸡、抽陀螺、过家家、数手指等。

成人
游戏,包括市民阶层的游戏娱乐,如斗蟋蟀、踢球、棋艺、纸牌、拔河等,以及表演性的杂耍娱乐,如冰嬉、射箭、车技、戏法、跳剑、飞刀等。

(二)**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现状
在所调查到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129个主体品种中,一级的3项,二
级42项,三级的73项,未分级的11项。

其中,玻璃画、戏装刺绣、花
纸球、皮影、传统绣花、传统宫灯等有一定价值、特色鲜明的项目濒危程
度较高。

调查到的项目共涉及到传承人117名。

从年龄上看,平均年龄60.2岁。

35岁以下的6人,占5%;35-60岁的54人,占48%;60岁以上的52人,占46%。

从从艺年限上看,35年以下的69人,占73%;35至50年
(不含)的7人,占7%;50年(含)以上的19人,占20%。

从民族上看,共涉及到汉、满、回、蒙古、黎五个民族,其中,汉族占70%,满族占19%,回、蒙古、黎族占1%,满汉皆有10%。

从男女比例上看,男性占52%,女性占48%。

从文化程度上看,未受过正规教育的占1%,小学教育
占6%,初等教育占27%,高中及中专教育占33%,大专程度以上占33%。

民间工艺类在辖区内分布较为均匀,多为手工独立性制作,大部分艺
人从艺的初衷是为了满足个人爱好、充实日常文化生活。

但也有少数艺人
是职业人员,并将民间工艺品推向市场,使之成为商品。

民俗类主要集中
在东直门,以**市东直门普天同乐民间艺术团的南北狮、舞龙、宫廷鼓乐、飞*、中幡、博旗表演为主。

该艺术团还经常参加区内外的表演和演出。

此外,双式文化艺术公司的民俗表演队常年在鼓楼进行民俗表演,每年吸
引5万余名中外游客前来观看,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让世界了解民
族民间文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保护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二是管理机构尚未形成,缺乏上级专业组织的帮助与指导。

缺少自上
而下的规范管理,基层现有的一些组织管理力度不够。

基层协会组织,缺
少本专业干部和专家级人才,对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不够,合理
开发利用的市场意识和政策条件欠缺。

若长此下去,传统的文化资源不仅
会慢慢丢失,出现潜在的断层,而且也将丧失一个弘扬民族工艺的文化市场。

所以,加强民间工艺的保护,有着长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是宣传力度不够,教育工作不到位。

由于近年来,我们对民族民间
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系统教育欠缺,导致一些青少年玩的是韩国游戏、看的是日本动漫、跳的是美国街舞,而对本国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
知之不足。

一些知识分子在出国留学期间与外国友人交流,方感民族文化
的重要和博大精深,回过头来“恶补”的就是民族传统文化这一课。

五是市场意识和规模化生产有待提高。

近年来,**区一些民间艺人积
极整合民间文化资源,在将其产品投入市场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总结了
一些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但是,就整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
展来说,缺少规模性和影响力,还没有进入大市场良性循环领域,仍然满
足不了大批量需求的要求。

三、**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抓住首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新**、新奥运”的机遇,充分发挥**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优势,加快保护、发展、弘扬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步伐,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使中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成为**2022年奥运会文化活动的看点,努力做到“两推动”、“三统一”、“四转变”,逐步构建起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的格局,进一步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两推动”:通过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有力地推动和促进**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力地推动和促进**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三统一”:一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机地统一起来。

二是政府及文化事业机构管理与协会组织管理有机地统一起来。

三是个体性作坊性的传承、经营与产业化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

“四转变”:一是民间工艺的交流由区域化向国际化方向转变。

随着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大,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传统民间工艺与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急需进一步扩大。

以民间文化交流为纽带,带动经济、政治全面发展的对外交往方式收到良好效果。

二是从单纯活动型向系统管理型转变。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工作是政府文化部门和事业机构的一项工作职责,应逐步从单纯组织活动向系统管理转变,特别要尽快建立基础数据库,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三是从分散式无人管理向集中的统一管理转变。

全区有一个组织工作系统,成立保护领导小组,下设保护协会,责任落实,规范管理,真正推进。

将管理工作纳入各级文化部门职能,切实落实到位。

四是从以活动而保护向以保护传承而活动方向转变。

建立长效保护机制,形成常态管理模式,取得长期工作效果。

要对有一定
社会文化价值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应及时纳入搜集、整理范围,加以保护、抢救、改造,使其艺术特色得以保留并健康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工作方向和具体措施
首先,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保护的总体规划。

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立法工作,明确民族民间
传统文化保护的法律地位。

根据濒危程度和历史文化价值,进行分级保护、合理开发。

同时,发挥各级文化行政和文化事业单位的作用,组织专门力量,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辖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规划,从民
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全局出发,结合“新**、新奥运”战略目标,对民
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充分研究,深入挖掘,有效保护,增强民族民间传统
文化保护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

其次,进一步改革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管理体制,建立一套保护、传承
的有效机制。

做到保护与管理相结合,在健全管理制度、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
管理人员素质上下工夫。

政府应逐步实现“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

要加大对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的培养力度。

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
应努力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良好高效的运营机制。

要加强分类、分
级管理。

对消费性的民间文化艺术,政府应遵照市场规律要求,依法管理,规范运营,使其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充分发挥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作用,实现文化行政和文化政策的职能
转换,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纳入实际工作的总体考核体系。

加速
转换职能,并谦虚地学习和接受那些来自海内外学术界的涉及文化及其保
护的理念和先行经验。

借助专业协会和专家力量,加大调查、普及、宣传
力度,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使保护工作成为市民自觉的行动,成为
文化部门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

特别
是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要将搜集、整理工作纳入日常工作之中,根据遗
产的不同等级,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在搜集整理中应坚持全面搜集、
忠实记录、准确翻译、慎重整理这四个原则。

建立扶持和激励机制。

一是
各级政府应在挖掘、搜集、整理、研究上投入必要的经费进行抢救性保护。

应采取有效的补助、扶持措施,保护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优秀项目、绝技、大师和名作,挖掘培养传承人。

如对确立了师徒传承关系的给予一定
的津贴补助,二是政府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给予必
要的政策倾斜。

对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创作、研究、传播人员
在生产、经营、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等。

三是运用市场机制,拓宽投资渠道,建立科学的筹资机制,大力提倡社会投资办文化。


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创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
护基金会,积极吸引国内外企业、机构和人士的资助。

中央、地方政府的
文化部门、各地方自治实体、民间社团、企业、法人财团、博物馆等事业
单位、基层社区和有关的个人等,都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三,做好宣
传教育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

一是积极搭建民族民间
传统文化的宣传、交流平台,让国内外更多的人知道和喜欢中华民族民间
传统文化。

二是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教育,让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后继
有人。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一方面,把民族民
间传统文化引入正规学校教育,是年轻一代认识、了解和欣赏民间艺术美感,维系民族感情、延续民族信念、参与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途径和长效
措施。

要逐步开设民间文学、民间手工、民俗表演等课程,使其成为学生
素质教育和特长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渗透到教学活动、课外活动之中。

另一方面,利用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室等文化场所,开展民族民间传统
文化知识讲座、培训和鉴赏活动,在全社会特别是在离退休人员和下岗职
工中进行普及和推广。

三是充分挖掘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潜力,广泛开展
群众文化活动。

在传统民俗、节日庆典以及国内国际文化交流等文化活动中,充分整合、利用**区现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努力恢复和开展有
价值的活动。

如在钟鼓楼等文物景点、文博系统的博物馆、东四奥林匹克
社区及传统四合院保护区开展有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力争在2022年**
举办奥运会期间,使之成为外国朋友了解京城绝活和百姓生活,弘扬民族
民间优秀文化的一个窗口。

第四,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与争创品牌。

文化是一个民族
的“身份证”、“护照”,也是该民族对人类的贡献。

保护民族民间传统
文化的多样性,促进其共同发展,是一个共同的课题和历史的任务。

应保
持民族特色、地方特色,避免千篇一律。

品牌包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项目
品牌和文化活动品牌。

对有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项目在保护的同时,
开发其历史文化价值,创造条件,使其成为**区甚至**市和全国的一个品牌。

如天津杨柳青年画、石家大院、山西乔家大院等,都可说是民族民间
传统文化艺术的一个品牌。

而山东潍坊风筝节、甘肃环县皮影节可以说是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品牌。

**区应在打造地坛庙会、文化馆新春游乐
会及相声俱乐部等文化品牌的同时,进一步挖掘特色鲜明的文化艺术形式,推出适当的文化活动、文化宣传、文化旅游的项目,促进品牌的形成,创
造出更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播场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