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在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价值与实现路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数民族文化在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价值与实现路径
作者:佟有才于佳宾
来源:《理论观察》2024年第06期
摘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承载着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多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意志,对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增强共同体意识维护民族团结统一,促进民族文化融合实现文明进步,涵育爱国情怀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并可增强奋斗意识引导大学生主动实践。
当前,以少数民族文化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诸多挑战,应推动多民族文化的深度融合,充分挖掘和利用少数民族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网络媒介充分解读少数民族的文化精粹,并以民族文化精神激励大学生付诸奋斗实践,从而筑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大学生成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和民族团结统一的捍卫者。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24)06—0151—05
中华民族的璀璨历史是一部各民族团结统一、交融汇聚、多元一体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和不断创新的中国史。
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文化承载着各族人民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智慧,是在新时代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 [1]新时代大学生是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以交相辉映、历久弥新的少数民族文化筑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增强青年一代文化自信的重要一环,更是厚植大学生文化底蕴、促进民族团结统一的必由之路。
当前,在复杂社会思潮的激荡下,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难题,如何有效实现少数民族文化在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价值,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探究的核心命题。
一、少数民族文化在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现实价值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可进一步强化共同体意识维护民族团结统一,促进民族文化融合实现文明进步,涵育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奋斗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实践,对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价值。
(一)强化共同体意识维护民族团结统一
在数千年的历史更迭中,各民族文化深深交融,共同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创造了绵延不绝、底蕴深厚、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
在不同民族文化的交往互鉴中,共同构筑起了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
少数民族文化独具地域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支流,尽管各个民族的文化形式不尽相同,但共同反映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与历史文脉,在传承和发展中实现了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纽带紧扣,使各民族人民不断强化共同体意识,增进了各民族的团结奋斗情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從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
”[2]以少数民族文化筑牢新时代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使大学生群体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传播者,使整体社会的团结意识得到强化,形成尊重文化多样性、维护民族团结统一的广泛思想共识,从而夯实各民族协同发展的精神基础。
(二)促进民族文化融合实现文明进步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对文化的认同和接纳是一个民族壮大文化根系、促进文明多样性发展的重要条件。
只有促进各个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才能凝聚多民族的力量助推整体人类文明的进步。
相较于西方社会以奴役、歧视、隔离、驱赶、灭绝、强迫同化等为主要特征的民族政策,中华民族自古便倡导多元民族文化的融合进步。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来看,西方国家的民族政策并没有充分解决历史上存在的种族冲突和矛盾,并将诸多历史问题遗留给了当代,使西方社会陷入了种族问题的“承认的困境”。
而在我国先秦时期,“五方之民共天下”便受到了人们的推崇,隋唐的“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更体现了多民族和谐共存的美好意愿。
口口相传的“洛阳家家学胡乐”“万里羌人尽汉歌”描述了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和乐奇景,“文成公主进藏”“土尔扈特万里东归”等真实历史案例则充分表明了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
依托少数民族文化筑牢新时代大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使大学生接过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接力棒,与各民族人民共同开辟文明发展的道路,从而实现各数民族文化的交融创新,协力推动人类文明的持续进步。
(三)涵育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人类社会是由无数个民族共同构成的文明世界,在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少数民族人民依托民俗、语言、生产生活等创造了属于自身的特色文化,使多民族文化各绽异彩、交融互鉴,形成了民族共同体和一致的民族观。
民族观是各族人民对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看法,以及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政策,其思想支柱是深挚的爱国情怀;民族观同时也是一个社会整体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民族问题上的真实反映,属于思想意识的范畴。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认为,人类社会的一切民族现象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特征,强调坚持民族平等和团结,尊重民族差异,反对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民族分裂。
马克思将人类社会的民族问题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问题加以研究和论述,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民族融合。
以少数民族文化筑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从“多元”走向“一
体”,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理性驳斥有害民族团结和稳定的消极言论,协力推动各民族文化的百花齐放,引领尊重、包容、共存的社会整体民族观,不断孕育出推进民族伟大复兴所需要的共同文化元素,使正确的民族观引领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更好地维护国家与民族的安全,使多元民族文明迸发出更加持久和饱满的发展动力。
(四)增强奋斗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实践
解决民族问题、化解民族矛盾、推进多民族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
”[3]少数民族地区走向繁荣,需要一代代青年增强民族团结意识,传承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为推动少数民族走向富强而付诸扎实的奋斗,例如2023年5月,《新华每日电讯》发表了题为《逐梦青春“燃”天山——新疆各族青年奋斗身姿素描》的报道,分别讲述了青年们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农业和教育事业中的奋斗事迹;再如2023年4月,湖北高校大学生踊跃赴藏支教,助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水平提升,促进了区域的高质量发展。
而之所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志愿扎根少数民族地区默默奋斗,离不开少数民族文化的浸润,正是由于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才更加激发了青年大学生对少数民族民风民俗的关注,产生了对少数民族人民和土地的热爱,使大学生通过主动的奋斗实践,共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
因而,以少数民族文化筑牢大学生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让更多的大学生加深对少数民族的情感,使大学生将智慧和青春融入少数民族繁荣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从而维护各民族的团结统一,促进多民族的融合共进。
二、以少数民族文化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挑战
在复杂的历史变局之下,我国大学生所处的时代环境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以少数民族文化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着诸多挑战。
复杂的社会思潮对少数民族文化价值认同造成干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少数民族文化缺少深度挖掘,网络新媒体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和推介不到位,并且大学生自身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缺少知识储备,这些挑战对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一)复杂的社会思潮对少数民族文化价值认同造成干扰
随着世界领域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发展,部分西方国家对我频频发起“舆论战”和“信息战”,文化渗透的形式也更加隐蔽,加剧了我国社会思潮的复杂化。
文化是人的观念载体,社会复杂思潮的激荡本质上是文化观念、价值认知及文明素养的对冲。
一些西方媒体与境外势力借助新媒体加紧了对我国民族政策、少数民族文化的抹黑和攻击,不断炮制谎言、大肆对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进行虚假报道,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造成了干扰。
我国学者包心鉴曾在研究中引用著名学者亨廷顿的理论,探讨了文化渗透的危害,认为威胁传统社会稳定的因素“并非来自外国军队和坦克进攻,而是来自外国观念的侵入”[4],表明文化渗透对一个民族的共同体意识而言具有不可忽视的危害性。
筑牢大學生中华民族共同意
识是维护民族统一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前提,是从青年一代发轫,促进各民族团结繁荣的必要措施。
然而,在复杂的社会思潮激荡下,一系列割裂我国各民族团结纽带、否定少数民族文化价值的言论流传于网络上,引起了诸多新媒体话题争端。
因而,以少数民族文化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着复杂社会思潮的挑战,同时,还需应对道德失范等社会现象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冲击,使以少数民族文化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具艰巨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少数民族文化缺少深度挖掘
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学校在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主动作为和课程构建,决定着少数民族文化能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出最大价值。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除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以外,很大一部分高校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应用缺少足够的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与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关联性不足、匹配性不够,少数民族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占比较小,缺少独立性,教师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育人作用认识不到位。
从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应用方法来看,多数高校仍采用的是理论灌输的方法,教育方式单一、内容缺乏特色和个性。
在学校的各类活动中,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活动偏少,活动设计流程简单、内容空泛、活动次数不够,且其他专业课程中也较少融入少数民族文化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导致少数民族文化在大学文化中长期处在边缘地位。
(三)网络新媒体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和推介不到位
近些年来,关于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成就及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受到了公众的更多关注,例如短视频平台中的“人间仙境,美丽甘孜”的话题讨论、“新疆喀什丝路文化胡杨节”的备受关注等等,公众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了美好的向往,同时,也使大学生拥有了更多了解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机会。
然而,在“泛娱乐”的文化环境下,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文化信息推送往往以娱乐内容为主,多数平台通过大数据对大学生兴趣爱好和文化审美进行抓取,为大学生推送更具“流量”属性的明星新闻、“热搜”话题等,内容缺乏深度和文化底蕴。
存在于新媒体中的“流量”怪相也愈演愈烈,各大平台及“网红主播”为吸引流量而不断制造话题热点,而对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却缺少责任感,尽管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了宣传,但整体推介不够,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新媒体少数民族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屈指可数。
此外,部分新媒体平台对涉及少数民族文化的网络内容把关不够、审核不严,导致一些有害民族团结,抹黑少数民族文化的视频、文案流入网络中,致使大学生的民族观出现偏差。
(四)大学生自身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缺少知识储备
知物由学,不断地提升认知境界、增加知识储备是新时代大学生增强自我竞争力、提高能力水平的重要途径。
以少数民族文化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需要来自社会、媒体和学校的主动作为,更需要大学生自身对少数民族文化具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生成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只有如此,才能加深大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
习
近平总书记强调:“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
广大青年要自觉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本领。
”[5]当代大学生多数为“00后”,成长在追求“速食文化”的时代环境下,部分大学生的文化审美更倾向于流行文化,包括娱乐新闻、游戏购物等,而部分大学生则更多地倾向于获取专业知识,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缺少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动力。
整体来看,我国大学生受传统“中原文化”的影响深刻,对少数民族文化往往有着猎奇心理,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生成机理、历史演变、文化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形态等却缺少系统的知识储备,导致大学生对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关联和情感关联理解浅薄,不利于筑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解决民族问题、化解民族矛盾、推进多民族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
”[3]少数民族地区走向繁荣,需要一代代青年增强民族团结意识,传承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为推动少数民族走向富强而付诸扎实的奋斗,例如2023年5月,《新华每日电讯》发表了题为《逐梦青春“燃”天山——新疆各族青年奋斗身姿素描》的报道,分别讲述了青年们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农业和教育事业中的奋斗事迹;再如2023年4月,湖北高校大学生踊跃赴藏支教,助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水平提升,促进了区域的高质量发展。
而之所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志愿扎根少数民族地区默默奋斗,离不开少数民族文化的浸润,正是由于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才更加激发了青年大学生对少数民族民风民俗的关注,产生了对少数民族人民和土地的热爱,使大学生通过主动的奋斗实践,共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
因而,以少数民族文化筑牢大学生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让更多的大学生加深对少数民族的情感,使大学生将智慧和青春融入少数民族繁荣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从而维护各民族的团结统一,促进多民族的融合共进。
二、以少数民族文化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挑战
在复杂的历史变局之下,我国大学生所处的时代环境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以少数民族文化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着诸多挑战。
复杂的社会思潮对少数民族文化价值认同造成干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少数民族文化缺少深度挖掘,网络新媒体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和推介不到位,并且大学生自身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缺少知识储备,这些挑战对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一)复杂的社会思潮对少数民族文化价值认同造成干扰
随着世界领域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发展,部分西方国家对我频频发起“舆论战”和“信息战”,文化渗透的形式也更加隐蔽,加剧了我国社会思潮的复杂化。
文化是人的观念载体,社会复杂思潮的激荡本质上是文化观念、价值认知及文明素养的对冲。
一些西方媒体与境外势力借助新媒体加紧了对我国民族政策、少数民族文化的抹黑和攻击,不断炮制谎言、大肆对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进行虚假报道,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造成了干扰。
我国学者包心鉴曾在研究中引用著名学者亨廷顿的理论,探讨了文化渗透的危害,认为威胁传统社会稳定的因素“并非来自外国军队和坦克进攻,而是来自外国观念的侵入”[4],表
明文化渗透对一个民族的共同体意识而言具有不可忽视的危害性。
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是维护民族统一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前提,是从青年一代发轫,促进各民族团结繁荣的必要措施。
然而,在复杂的社会思潮激荡下,一系列割裂我国各民族团结纽带、否定少数民族文化价值的言论流传于网络上,引起了诸多新媒体话题争端。
因而,以少数民族文化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着复杂社会思潮的挑战,同时,还需应对道德失范等社会现象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冲击,使以少数民族文化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具艰巨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少数民族文化缺少深度挖掘
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学校在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主动作为和课程构建,决定着少数民族文化能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出最大价值。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除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以外,很大一部分高校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应用缺少足够的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与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关联性不足、匹配性不够,少数民族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占比较小,缺少独立性,教师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育人作用认识不到位。
从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应用方法来看,多数高校仍采用的是理论灌输的方法,教育方式单一、内容缺乏特色和个性。
在学校的各类活动中,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活动偏少,活动设计流程简单、内容空泛、活动次数不够,且其他专业课程中也较少融入少数民族文化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导致少数民族文化在大学文化中长期处在边缘地位。
(三)网络新媒体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和推介不到位
近些年來,关于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成就及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受到了公众的更多关注,例如短视频平台中的“人间仙境,美丽甘孜”的话题讨论、“新疆喀什丝路文化胡杨节”的备受关注等等,公众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了美好的向往,同时,也使大学生拥有了更多了解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机会。
然而,在“泛娱乐”的文化环境下,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文化信息推送往往以娱乐内容为主,多数平台通过大数据对大学生兴趣爱好和文化审美进行抓取,为大学生推送更具“流量”属性的明星新闻、“热搜”话题等,内容缺乏深度和文化底蕴。
存在于新媒体中的“流量”怪相也愈演愈烈,各大平台及“网红主播”为吸引流量而不断制造话题热点,而对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却缺少责任感,尽管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了宣传,但整体推介不够,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新媒体少数民族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屈指可数。
此外,部分新媒体平台对涉及少数民族文化的网络内容把关不够、审核不严,导致一些有害民族团结,抹黑少数民族文化的视频、文案流入网络中,致使大学生的民族观出现偏差。
(四)大学生自身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缺少知识储备
知物由学,不断地提升认知境界、增加知识储备是新时代大学生增强自我竞争力、提高能力水平的重要途径。
以少数民族文化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需要来自社会、媒体和学校的主动作为,更需要大学生自身对少数民族文化具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并在此基
础上生成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只有如此,才能加深大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
广大青年要自觉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本领。
”[5]当代大学生多数为“00后”,成长在追求“速食文化”的时代环境下,部分大学生的文化审美更倾向于流行文化,包括娱乐新闻、游戏购物等,而部分大学生则更多地倾向于获取专业知识,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缺少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动力。
整体来看,我国大学生受传统“中原文化”的影响深刻,对少数民族文化往往有着猎奇心理,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生成机理、历史演变、文化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形态等却缺少系统的知识储备,导致大学生对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关联和情感关联理解浅薄,不利于筑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