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城乡居民消费行为比较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城乡居民消费行为比较分析
作者:薛贺香
来源:《商业时代》2010年第06期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河南省1992-2007年统计资料, 对河南省城乡居民的消费行为进行比较分析,并得出结论:在所选择的样本期内,收入水平是影响河南省城乡居民消费最主要的因素,但从两者的消费函数来看,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基本符合生命周期理论和预期理论,而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则基本符合绝对收入理论和持久收入理论。

关键词:城乡居民消费行为消费函数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

根据经济学知识,研究消费的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内容,而消费的数量研究方法就是消费函数,由于在现成的统计资料中缺乏某些消费函数涉及到的变量的统计数据,如持久收入函数中的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合理预期函数中的预期收入等,以至于在现有研究中,这些数据的获得一般通过对现有资料进行估计,或者对于消费函数的研究不完整。

本文通过数学推导,将6种消费函数转化为容易获得数据的变量的函数形式,然后根据河南省1992-2007年的统计资料,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河南省城乡居民消费函数进行回归分析,以期对河南省城乡居民的消费行为作全面比较,为区域宏观经济系统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消费行为研究的相关理论概述
自1936年凯恩斯提出绝对收入理论来研究消费行为以后,经济学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来解释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这些理论就构成了消费函数理论。

本文涉及的消费函数具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但是,如果对其作相应的改进,这些消费函数模型的最终形式是趋同的。

(一)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
凯恩斯认为,消费由收入唯一确定,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也在增加,但消费的增长低于收入的增长,由此得到消费函数:Ct=b0+b1Yt+μt(1)
(二)杜生伯利的相对收入理论
杜生伯利认为,消费具有示范性,即受周围人的消费行为的影响;同时,消费又具有不可逆性,即受自己过去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影响,根据这一理论,消费函数形式为:
Y0为消费者曾达到的最高收入水平,一般来讲,收入随时间递增,Y0=Yt-1,从而有:
Ct=(1-b0)Yt-b1(1+GY)2Yt-1+μt (2)
(三)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
弗里德曼把消费分为持久性的消费CtP和瞬时消费,持久消费由持久收入YtP决定,瞬时消费由瞬时收入决定。

即CtP=b1YtP。

持久收入和即期收入用关系式表示为:YtP-Yt-1P=γ(Yt-Yt-1P)
从而有:YtP-(1-γ)Yt-1P=γYt
代入上式,得到:CtP-(1-γ)Ct-1P=b1γYt
用实际消费代替持久消费,于是有:Ct=b1γYt+(1-γ)Ct-1+μt (3)
(四)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理论
莫迪利亚尼等人把影响消费的因素归结为收入水平和t时期财富。

即Ct=bbYt+b2At。

At 为t时期的财富,它来源于上一时期的财富和当期的储蓄,从而有:At=At-1+St=At-1+Yt-Ct,可得:
At-At-1=Yt-Ct
对消费函数做滞后一期的差分,再利用上式,可以得到:
(4)
(五)合理预期理论
合理预期理论认为,消费者按收入预期决定自己的消费计划和实现消费。

即Ct=b0+b1Yte。

而收入预期值是现期实际收入与前一期预期收入的加权和:
Yte=(1-λ)Yt+λYt-1e =(1-λ)(Yt+λYt-1+λ2Yt-2+…)
于是合理预期的消费函数模型为:
Ct=b0(1-λ)+λCt-1+b1(1-λ)Yt+μt (5)
(六)适应预期理论
适应预期理论认为,消费者按收入决定自己的消费预期,即Cte=b0+b1Y。

假设Ct-Ct-
1=λ(Cte-Ct-1),于是得到消费函数模型:
Ct=λb0+(1-λ)Ct-1+λb1Yt+μt(6)
从上面的推导过程可以看出,以上6种消费函数模型最终都可以将即期消费表示为即期收入、上期收入、上期消费三个变量中某几个的线性组合,所以很容易估计上述6种模型。

由于合理预期理论和适应预期理论对应的消费函数模型具有相同的统计形式,所以选择一种模型进行估计。

河南省城乡居民消费函数回归分析
本文采用1992-2007年统计资料作为样本数据,其中1992-2006年数据取自2007年《河南统计年鉴》,2007年数据来自河南省统计网的《2007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对模型中的变量作如下定义:CY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CC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NY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NC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根据河南省城乡居民相关的统计资料,对上述6种消费函数模型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Eviews输出结果(见表1、表2)。

河南省城乡居民消费行为分析
根据计量经济学知识,计量经济模型能否客观揭示经济现象中各种因素的关系,需要进行检验。

一般的检验包括经济意义检验、统计检验和计量经济检验。

如果能够通过检验,模型就能被应用;否则就需要重新修正。

下面对两类消费函数的回归结果进行检验。

(一)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分析
根据表1中的数据,从经济意义来看,5种模型都通过检验,具有明确的经济意义。

从统计检验来看,5种模型的F值、R2以及调整后的R2值均特别显著,说明5种模型均能通过F检验和拟合优度检验。

但是,从T检验来看,在给定显著性水平α=5%,自由度为n-k-1(n为样
本个数,k为解释变量个数)时的临界值分别为:tα/2(14)=2.145,tα/2(13)=2.160,tα/2(12)=2.179。

经比较,除了模型4和模型5以外,其它模型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有不同的变量T检验不显著。

这说明绝对收入理论、相对收入理论以及持久收入理论等消费函数模型没有通过统计检验,不能用来说明河南省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

从计量经济检验来看,给定α=5%,样本容量n=15,解释变量(包括常数项)k=3,查DW临界值表得到dU=1.75,dL=0.82。

模型4和模型5的DW值分别为2.2482和1.8722,正好处于dU和4-dU之间,说明不存在一阶自相关,两者都通过计量经济检验。

综上,经过拟合优度检验、F检验和T检验等统计检验以及DW检验,只有模型4和模型5通过所有检验,说明在所选择的样本期内,生命周期理论和理性预期理论恰当地描述了河南省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

将估计模型还原为原模型,得到生命周期理论和预期理论消费函数分别为:
t=0.6548Yt+0.0249At
t=761.9468+0.6610Yte
或te=761.9468+0.6610Yt
生命周期消费函数说明,在所拥有资产不变的情况下,河南省城镇居民每增加1单位的实际收入,便会增加0.6548个单位的消费支出;同样,在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河南省城镇居民每增加1单位的资产拥有量,就会增加0.0249单位的消费支出。

预期理论消费函数说明,若河南省城镇居民的预期收入增加1单位,实际消费就会增加0.6610单位,或者实际收入增加1单位,预期消费就会增加0.6610单位。

(二)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分析
同理,根据表2中的数据,经过上述的检验过程,发现只有模型1和模型3通过所有检验,说明在所选择的样本期内,河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符合绝对收入理论和持久收入理论。

将估计模型还原为原模型,得到绝对收入理论消费函数和持久收入理论消费函数:
t=153.5517+0.6996Yt
Ctp=0.6755Ytp
绝对收入消费函数说明,河南省农村居民绝对收入增加1单位,消费便会增加0.6996单位。

持久收入消费函数说明,持久收入每增加1单位,持久消费就会增加0.6755单位。

总体来看,河南省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意味着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低,满足生活消费依然是最基本需求。

从边际消费倾向的绝对值来看,城乡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都在0.6以上,说明河南省城乡居民都具有一定的消费意愿,符合当前我国以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

要扩大河南省的消费需求,除了要增加居民的实际收入外,同样重要的是要完善如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降低居民的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预期,增加预期收入,进而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利用1992-2007年的统计数据,根据消费函数理论,分别建立了河南省城乡消费函数实证模型,对河南省城乡居民的消费行为进行比较分析。

这些实证模型均具有优良的统计性能和计量经济性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河南省城乡居民的消费特征。

研究表明:在所选择的样本期内,收入水平是影响河南省城乡居民消费最主要的因素,但从两者的消费函数来看,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基本符合生命周期理论和预期理论,而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基本符合绝对收入理论和持久收入理论。

总体上,河南省城镇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同时由于住房、医疗保障、教育等制度的改革,使城镇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也在加强。

理性预期认为,人们是根据原因变量的预期值对结果变量进行预测,也即消费者按收入的预期决定自己的消费计划和实现消费。

所以消费者为了获得一生的最大效用,必须具有对未来收入和支出基本确定的预期,以便于合理安排当前的消费和储蓄。

如果消费者发现未来的收入和支出是不确定的,他们会提高现在的储蓄,以防将来的消费下降。

根据河南省统计公报,2006年和2007年末河南省居民储蓄存款分别为7367.37亿元和7812.24亿元,这表明,河南省城镇居民的家庭预算约束已不再是可支配收入,由于有一定的资产(存款),消费者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提前或延迟消费,以便实现较长时期的效用最大化。

由此看来,消费者为保证一生效用的最大化,有可能依据预期和生命周期来安排消费。

对于河南省农村居民而言,尽管影响其消费水平的因素很多,但目前,相对于全国及其它发达地区的农村居民,河南省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总的来说普遍较低,其收入来源也比较单一,因此,影响消费的最突出因素就是较为稳定的、有保障的收入,也即持久收入。

同时随着农村居民外出打工的机会增多,其收入也逐渐趋向多元化和多样化,外出打工收入作为一种额外收入,也会对消费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农村居民更倾向于把这部分收入用于生活消费之外的其它消费,如购买一些较为高档的生活用品等,以提高生活质量。

所以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基本上符合绝对收入理论和持久收入理论。

参考文献:
1.李子奈.计量经济学(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刘宏杰.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与消费状况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6(8)
3.胡彭辉.2006年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8(2)
4.骆祚炎,刘朝晖.1992年以来中国消费函数实证分析[J].消费经济,2004(3)
5.林江鹏,刘旺霞.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7(4)
6.孙彩梅.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及变化趋势分析[J].天中学刊,2006(4)
作者简介:
薛贺香(1977-),女,河南兰考人,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