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将张又侠,在太空排兵布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将张又侠,在太空排兵布阵
作者:暂无
来源:《读报参考》 2016年第22期
6月25日20时22分,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张又侠郑重宣布: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次飞
行任务圆满成功!欢呼声从发射前线蔓延全国,而此次飞行任务的总指挥——新组建的中央军
委装备发展部部长张又侠上将,受到各方瞩目。
“航天新兵”挑起重担
张又侠和航天工程打交道的时间并不长。
2012年,他担任总装备部部长,并被任命为载人
航天工程总指挥。
记者了解到,总装备部不仅担负着全军武器装备的发展计划、科研试验、订
购保障等任务,还肩负着我国载人航天、卫星发射和测控的重任。
自1992年启动载人航天工程计划以来,总指挥多由解放军装备部门负责人担任。
在指挥长征七号发射前,张又侠已成功指挥过神舟十号飞船的发射。
英国《卫报》曾把神
舟十号发射任务的成功称为“中国载人航天项目在进入第二个十年后取得的又一个成功”,是“最新里程碑式成就”,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将全面进入载人空间站工程建设阶段”。
而此次发射的长征七号是中国首款货运飞船,能够实现空间实验室物资运输与补给。
“长征七
号成功首飞意味着我国空间站的建设已拉开大幕。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表示。
尽管张又侠不是航天老兵,但自接过指挥棒,他就对载人航天事业投以极大的热情,要求
总装各级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以再次走进大漠的精气神,确保航天发
射任务创造新辉煌。
载人航天工程环节众多、极其严密,对领导者的统筹能力、抗压能力、指
挥能力是全方位的考验和锻炼。
载人航天工程前总指挥李继耐上将曾在《难忘的历史时刻》一
文中写道,“整个工程由七大系统组成"110多个研究院所、学校、基地、工厂直接承担了研制、建设、试验任务”“3000多个单位承担了协作配套任务”,直接参加航天飞行任务的就有“数
万人”“我深感肩上的担子空前沉重”。
如今,这个沉重的担子落到了张又侠的肩头,而纵观
其经历,他对在高压下承担重任并不陌生。
出奇兵成就“战功连长”
1968年,18岁的张又侠进入军队。
从普通士兵做到连长,十余年间他都利用午休时间加练。
当时的团长曾在全团大会上说:“谁能像张又侠这样吃苦耐劳,都会得到重用和提拔。
”但张
又侠真正崭露头角是在残酷的战火中。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
时任第14军40师118团某连连长的张又侠随部队开赴前线。
他作战积极主动,还为团长出谋划策。
在攻打敌人阵地时,上级下令限期拿下,为后续部
队打通道路。
但越军在山上严防死守,依靠地势几次打退了解放军的进攻。
久攻不下,张又侠
向团长建议,出奇兵绕到越军背后,打它个措手不及。
有人反驳,从地图上看没有路,全是原
始森林。
张又侠解释:“我曾听刘伯承元帅跟我父亲(即张宗逊上将)说过‘有山就有梁’。
只要有梁,就能让部队通过。
只要给我一个营,我就能突袭敌阵。
”团长答应了他的请求,让
他带一个营共计4个连穿越密林,但最终只有一个连成功穿越。
张又侠带着这一个连突袭,打
懵了越军,正面部队也趁机发起攻击,一举拿下了阵地。
1984年,中越边境烽烟再起。
当年的“战功连长”张又侠已升任第14军40师119团团长。
他再次开赴前线,投入老山战役,并在攻防两面都有出色表现。
他制定了“经过炮击后,步兵
开始攻击,40分钟拿下主阵地”的进攻计划,是“文革”后第一个完整的步炮协同计划。
张又侠更为关键的角色是在当年7月12日越军发动夺回老山的战斗中,他率团坚守松毛岭。
当时,张又侠的兵力和越军的兵力比是1:7。
越军的计划是主力潜伏松毛岭前,进行奇袭。
战
前张又侠获得准确的情报,命令炮兵对越军埋伏地域进行地毯式炮击,越军一线指挥官几乎全
被打死。
但越军受到炮击后一声不出,导致张又侠以为判断错误,越军并未潜伏在那里。
结果,午夜越军发动突袭。
张又侠率军坚守,并巧妙利用与炮兵的配合,保住了阵地。
最终,他率团
成功击退了越军为期3天的反攻,越军共阵亡3000余人。
不再“问苍茫大地”
战火的淬炼使张又侠成为为数不多的有实战经验的现任高级将领。
从1990年代中后期起,他晋升速度加快,任陆军第13集团军副军长,并被授予少将军衔;2000年晋升第13集团军军长;2005年调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2007年晋升为中将军衔,并升任沈阳军区司令员;2011
年被授予上将军衔;2012年任总装备部部长。
张又侠是“将门之后”,其父是开国上将张宗逊。
父子俩是解放军军史上,继原军委副主
席张震和原二炮政委张海阳后的第二对“父子上将”。
值得一提的是,1973年至1978年,张
宗逊曾担任总后勤部部长,当时解放军尚无总装备部建制,军械装备工作主要由总后勤部承担。
因此,张又侠执掌总装备部被媒体称为“子承父业”。
任沈阳军区司令员期间,张又侠曾在“和平使命-2007”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武装力量联合反恐军事演习中承担陪同指挥的任务。
此后的“和平使命-2009”在沈阳举行。
在结束仪式上,俄方总导演、俄罗斯陆军副总司令斯图杰尼金用中文“很好”来形容中俄参演部队间的协作,
称赞“来自沈阳军区的官兵和俄罗斯远东军区的官兵并肩作战,完成了所有任务,双方的协同
非常成功”。
这种与外军联合军演的工作经历,对高级军官非常宝贵。
从战场走出的张又侠注重实兵操练。
2008年,沈阳军区某连因过于依赖电脑训练,荒废实
弹射击,导致败给其他连队。
他亲自把该连拉出营区,连续演练了18个实战项目。
在和平年代,“实兵”无“实战”,张又侠就为部队寻找新的“战场”。
“1987年大兴安岭扑火”“1998年抗洪抢险”……张又侠和军区领导们发现,由于缺乏专业装备,部队执行抢险救灾等任务时突
击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2011年,沈阳军区与东北三省建成部队抢险救灾装备保障体系,使“锹
镐棍棒”执行任务成为历史。
张又侠的一位少年玩伴曾回忆:“张又侠从小就是铁汉子,掰腕子百战百胜。
他还喜欢打
篮球。
我至今记得他拍着篮球,大呼:‘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们!”’如今,身为航天
工程总指挥的张又侠,直面太空排兵布阵,不再“问苍茫大地”。
(摘自《环球人物》郑心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