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的深层解读——基于原型理论视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卷第2期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Vol.28 N〇.2 2018 年4 月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A p r i l2018《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的深层解读
—基于原型理论视域1
赵宜飞
(喀什大学人文学院,新疆喀什84000)
摘要:荣格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分析学家,他的原型批评理论为文学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

文章主要运用荣格的人格面 具和阴影的原型理论,对《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进行深人解读,找出其反抗封建礼教,大胆追求自由爱情的深层原因;并运 用心理分析方法,通过对“惊梦、寻梦、圆梦”这一历程的细读,揭示杜丽娘的深层人格特征。

关键词:人格面具;阴影;杜丽娘;梦
中图分类号: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2562(2018)02 -0047 -03
荣格在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无意识细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他认为,除了我们 的直接意识和与之相补充的个人无意识之外,还存在着第二个精神系统,它存在于所有的个人之中,荣格 把它称作集体无意识,它是集体的、普遍的、非个人的。

“它不是从个人那里发展而来,而是通过继承与遗 传而来,是由原型这种先存的形式所构成的。

”[1]95荣格认为,个人无意识主要由各种情结构成,集体无意 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原型”指出了精神中各种确定形式的存在,它对于形成我们的人格特别重 要,主要有人格面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阴影和自性。

人格面具是指一个人为了更好地融入集体,而展示 给其他人看的一面。

它是一种适应机制,其作用是双面的,运用得好的话,它可以促进一个人与其他人的 和睦相处,反之如果过分沉溺于此,则会导致人的异化,限制个人其他天性的发展,最终不利于人格的健康 发展。

阴影是指一个人身上最接近于动物本能的天性,“那阴影是一条狭路,是一道窄门,任何走下深井 的人都逃脱不掉那痛苦的挤压……因为那门后涌出的是些令人惊异不已的东西,那是一片充满着前所未 有的不确定性的无边之域,没有任何内外、上下、彼此、我你以及好坏之分[1]72”。

荣格认为阴影是人身上 最好的和最坏的发源地,它既是强烈的自然本性,又是软弱的自然本性,它可以是超出善恶的英雄也可以 是疯狂的魔鬼,它充满了自然活力与创造精神,但也充满了贪婪,“它的存在是不会因为人们对它有所争 辩就能够加以排除的,它的危害也不会因为把它理性化就可以消减掉[1]71”。

如果阴影受到压抑,那么人 就会失去自然活力,失去生命力和创造性,如行尸走肉一般,但是,阴影的力量是顽强的,当阴影一直处于 过度压抑状态时,它就会爆发,寻找各种宣泄途径。

只有自我与阴影和谐共处的时候,阴影中的动物本性 才会有节制地慢慢释放出来,才会使个人充满生命的活力、富有朝气和创造性。

集体无意识的发现是荣格对心理学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在心理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它揭开了艺术创作中的非逻辑性、非理性的秘密,形成对马克思主义艺术反映论的有益补充。

”[]荣格将 原型理论运用到文学、人类学、心理学和神话学中,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为文本解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这种研究方法从人类精神的角度出发,揭示出艺术的本质。

杜丽娘为情而死又为情而生的生命历程、大胆 追求自由的爱情婚姻的行为背后,到底是什么在影响着她?本文将运用心理分析方法,通过重点分析“惊 梦、寻梦、圆梦”这三个阶段,从人格面具和阴影这两个理论出发来揭示杜丽娘身上的人格魅力与生命的 本真体验。

收稿日期:018-03 -16;修回日期:2018 -03 -20
作者简介:赵宜飞(192—)女,河南洛阳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

48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8 年1 惊梦
杜丽娘生于宦官人家,从小父母管束严格,父母想把杜丽娘教导成为知书达理的有教养的淑女,为此,还延师课女,教女儿学习《诗经》中的“后妃之德”。

可以说,杜丽娘从一出生,就被剥夺了人生自由,她按 照父母的意愿活着,没有自己的独立意志,作为女儿,她的角色扮演得很好,女儿这副人格面具,深深地限 制了她自己生命的活力,从本质上说,杜丽娘没有“生存”,她的生命被异化了。

杜丽娘生命中代表自然活 力的阴影原型处于压抑状态,但是,阴影是顽强的,它并不是那么容易就会屈服,阴影会寻找各种时机跳出 来。

在第七出《闺塾》中,《诗经》名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3]24,在老师的讲述中 不过是“无邪”的后妃之德,但在杜丽娘听来,却是“为诗章,讲动情肠”[3]24。

因此她发出了“关了的雎鸠,尚然有洲渚之兴,可以人而不如鸟乎?”[3]24的感慨,为此,她要游后花园,散春愁。

杜丽娘的春愁正是阴影 借助诗句在召唤着杜丽娘使她慢慢地开始注意自己内心的情感,在第十出《惊梦》一出中,阴影通过梦境 终于爆发出来。

杜丽娘盛装打扮,仔细梳妆,就像在赴一场约会一样,来后花园游赏,她发出了“不到园 林,怎知春色如许?”[3]27的感叹,这一声感叹不仅是对发现春光美好的感概,更是对发现生命如此灿烂的 赞美。

她来到后花园,就像生命开启了一片新的天地一般,但随之而来的炽热难遣的春情,又使她感到 “这园子,委是观之不足”[3]28,想到自己“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28就悲从中来。

杜 丽娘对异性的思慕,对自己生命中另一半的渴望,已不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本能,而是代表着对人生完 满的向往。

《惊梦》这一出,正是这一“惊”字,使杜丽娘不再压抑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正视内心真实的呼 声,通过对异性的渴望,表达自己期待生命完整的诉求。

这时杜丽娘内心深处的阴影原型已经开始复苏,“杜丽娘因情成梦,她便进入到了生命的永恒状态”[4]337在梦中没有现实的束缚,在书生柳梦梅的温存下,杜丽娘品尝到了爱情的完美以及生命的价值。

“梦即生存,梦者即生存者”[4]337,邹元江先生在他的论著 里将杜丽娘的“梦”理解为生存的意义,可以说是深刻理解到了杜丽娘生存的困境。

2寻梦
由于现实世界没有生存,杜丽娘便开始了“寻梦”,她怀着一颗纯真、执着的少女之心,在这冷落的花 园里四处寻觅,幻想着能重温旧梦,谁知愈寻觅便愈伤心。

杜丽娘百感交集,悲从中来,发出了“这般花花 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3]281的誓言。

杜丽娘敢于发出这样的誓言,说明其敢于承担巨大的痛苦,有向死而生的决心,她宁可拼死去“寻 梦”,“开启虽虚幻、却是肯定她的生命价值的梦的世界,在梦中生存。

”[4]337在梦里,杜丽娘作为自由的个 体生命才是真实存在的。

杜丽娘因情而梦,又因情而逝,杜丽娘这种对“天授之性”不惜以死而坚守的独 绝意识,在封建礼教森严的晚明时代,可谓是惊天动地。

作为鬼魂的杜丽娘可以说是完全摆脱了人格面具 的压抑,阴影原型完全爆发,这时的她,充满了战斗力量,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她无拘无束,独立自由。

在冥 府中,面对声色倶厉的胡判官,她毫不畏惧,大胆申诉自己的怨情。

在花神的帮助下,她终于获得胡判官的 应允;“出了枉死城,随风游戏”[3]435,去追寻梦中情人。

杜丽娘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与意中人相会。

作为 鬼魂的杜丽娘大胆热情,封建礼教已不能束缚她,她与柳梦梅的几度幽会,感情愈加融合,难舍难分,于是 二人拈香立誓,同拜天地,愿永世为夫妻。

作为鬼魂的杜丽娘更是理智果敢,她把实情告诉柳梦梅,最后在 柳梦梅的帮助下她又重新返回人间,重返人间的杜丽娘已脱胎换骨。

但是有了现实世界的束缚,杜丽娘的 阴影相对减弱,她开始注意到现实社会的一些礼法制度,当柳梦梅想与其亲热时,她却拒绝说:鬼可虚 情,人需实礼。

”[3]395可见杜丽娘这时又带上了人格面具,不过她已能游刃有余地处理人格面具与阴影之间 的关系,能使人性中的自我与阴影亲密配合,这时候杜丽娘的自我不是阻止而是引导着生命力从本能中释 放出来。

3 圆梦
杜丽娘就像一名充满激情的斗士,为自己的幸福争取权力,开启了她的圆梦之旅。

在全剧最后的《圆
第2期赵宜飞:《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的深层解读49
驾》中,事态剑拔弩张,杜丽娘的父亲质疑:“臣女亡已三年,此女酷似,此必花妖狐媚,假托而成[3]493”,并 向皇上建议:愿俺王向金阶一打,立见妖魔。

”[3]493面对父亲一再指斥自己为妖为鬼,杜丽娘为了争取复 生后作为人的现实存在的权力,勇敢无畏,对皇上据实陈述了自己因情而死、又受柳梦梅的再活之恩的事 实,直到皇上亲口裁定“其女重生无疑”[3]4%,降旨支持杜丽娘后“父子夫妻相认,归第成亲”[3]4%,斗争才 趋于平和。

杜丽娘获得了胜利,这一胜利,标志着杜丽娘自我求证,自我实现的胜利,杜丽娘由生到死,再 死而复生,生生死死,演绎了自然人性的复归。

杜丽娘由开始的阴影压抑状态,到阴影爆发,人性苏醒,经 历死而复生之后,杜丽娘的自我与阴影亲密配合,引导着生命力的释放。

在金殿之上,面对父亲的责难,据 理力争,终于争取到属于自己的人格及生命权力,这时的杜丽娘,人格是自足的,生命是完满的。

杜丽娘的整个人生追求可以用“惊梦、寻梦、圆梦”来概括,这一过程,不仅是爱情的胜利,更是人生经 过磨难之后的胜利,人生中的爱情、事业、自我实现全部包含在里面,每个读者,就算身处不同的时代也都 会从中汲取生命的力量,邹元江先生认为“汤显祖以其超凡脱俗的大梦境,超越了庸常的生死之境。

汤显 祖之梦,是对生命的追思。

”[4]32杜丽娘发出了“为人在世,怎生叫做吃饭”[3]277的追问,她是明代后期以来 思想解放运动中第一个追问生命意义的女性。

日本学者厨川白村说:“倘不是将伏藏在潜在意识的海里 的苦闷,即精神底伤害,象征化了的东西,即非大艺术。

”[5]叶长海先生说《牡丹亭》作为一代名剧“它的丰 富性、多值性,往往不是作家主观意图所能限定的。

”[]直到如今,它的魅力仍然大放光彩,它的丰富性往 往是多元的,作家的主观意图并不能限制它,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接受心理。

当我们仔细凝视杜丽娘生 生死死的生命过程,深入到她的内心世界中,会有不一样的发现,而这是情、理之辨所不能涵盖完整的。

荣 格认为经典的作品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降低价值,它就像一坛酒一样,越酿越香,经久不散。

《牡丹亭》中那些原型意象总能触动人们心灵最深处的脆弱,有着原始经验一样的魔力,它超越了民族、国家和意识 形态的界限,被全人类所共同接受,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将会被新的读者阐释出新的时代意义,从而经 久不衰。

[参考文献]
[1]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冯川,苏克,译.北京:生活•新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西方文学理论编写组.西方文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 ]汤显祖.汤显祖戏曲集(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10.
[4 ]邹元江.汤显祖新论[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M].鲁迅,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6 ]叶长海.理无情有说汤翁[J ].戏剧艺术,2006 (3) : 24 - 39.
Deep Interpretation of Du5s Image in Peony Pavilion
------Based on Prototype Theory
ZHAOYifei
(College of Humantities,Kashgar University,Kashgar844000,China )
Abstract : Carl Jung was a famous psychoanalys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whose archetypal criticism theory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literary analysis. This article mainly uses Carl Jung,s personality mask and shadow of the archetype theory to deeply inter­pret the image of Du Liniang in Peony Pavilion,and find out the deep reasons for her resistance to the feudal ethics and of free love. Psychoanalytic method is also used to analyze the whole process of athe sudd and realizing a dream”,and reveal Du ’ s deep personality.
Key w ords: Personality mask; Shadow; Du Liniang; Dream
(责任编辑:贺嫁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