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单元测试 新人教版选修4-新人教版高二选修4历史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综合检测(二)
[学生用书P115(单独成册)]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提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
”我们现在要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首先要参阅( )
A.《春秋》B.《尚书》
C.《论语》 D.《道德经》
解析:选C。
孔子的言论,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2.下列反映孔子中庸思想的是( )
①“过犹不及”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③“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④“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A.②④B.②③
C.①③D.①④
解析:选C。
②体现了孔子的等级尊卑的思想,④体现了孔子礼的思想,故排除。
3.“孔子奖”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主要奖励世界上在教育等方
面有突出贡献的人。
右图说明孔子的教学理念是( )
A.“有教无类”
B.启发式教学
C.温故而知新
D.当仁不让于师
解析:选B。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能力。
题中漫画表明孔子在教学中提倡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
4.法国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家伏尔泰对孔子推崇至极,被誉为“欧洲孔门第一弟子”。
他极力推崇儒家文化是因为( )
A.两人都主X维护“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
B.孔子最早提出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
C.孔子的仁政民本思想与伏尔泰的自由平等思想相吻合
D.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解析:选C。
伏尔泰主X自由平等,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因此A、B两项均不符合史实。
伏尔泰之所以推崇儒家学说,是因为儒家学说的有关内容与伏尔泰主X的启蒙思想有相通之处,可以为启蒙运动服务,因此C项为正确答案。
5.古希腊文明在哲学上的贡献,体现在“探索人的理性”。
柏拉图认为构成理性世界的是( )
A.道B.理
C.理念D.物质
解析:选C。
道家学派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故A项错误;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故B项错误;柏拉图认为构成理性世界的是理念,故C项正确;马克思主义认为构成世界的是物质,故D项错误。
6.“理念”在古希腊文中的本义是“我们看到的东西”。
柏拉图却认为“理念”不应该是人们“感觉之眼”看到的事物的外观,而应是人们的“灵魂之眼”,即理智所看到的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唯有“理念”才是事物的“原型”。
这种观点( )
A.正确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将“感觉之眼”看到的事物与“灵魂之眼”看到的事物统一起来
C.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唯心论观点
D.揭示了肉眼看不到的“精神世界”的存在
解析:选C。
柏拉图认为真实完美的世界并不是“感觉之眼”而是“灵魂之眼”看到的,“理念”是事物的原型,而肉眼见到的只是对事物虚假、片面的反映,这是一种唯心论观点。
7.柏拉图设想的理想国家由三个阶级的人构成:护国者、卫国者、生产者。
他认为如果三个阶级各具其德,各守其位,国家必然处于和谐状态。
他认为护国者应具备( ) A.正义之德B.智慧之德
C.勇敢之德D.节制之德
解析:选B。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柏拉图代表性著作《国家篇》的认识和掌握情况,柏拉图目睹了雅典某某政治的衰落和无能,政治上主X积极改造国家,要求护国者应具备智慧之德。
故正确答案为B项。
8.莫格在《他说的仍在实行》一文中指出:“和柏拉图一样,孔子认为‘明君’治国可以创造一个好的社会。
”“他们都是成功的教育家,但在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上,也都是失败的政治家。
”柏拉图和孔子成为“失败的政治家”的根本原因在于二人的思想( ) A.与当时的现实政治脱节
B.支离破碎,缺乏系统性理论化
C.体现出治国理念的落后
D.在各自的治国实践中遭致失败
解析:选A。
孔子学说强调“仁”和“德治”等,但在诸侯称霸的时代不被诸侯国君采纳,说明其脱离现实;而柏拉图的《国家篇》提出的按照智慧、品德来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在奴隶制时代具有理想主义色彩。
因此,二者都脱离现实,故选A项,其他三项说法均不符合题意。
9.柏拉图建议的理想公民人数是5040人,他特别指出:“共同体的领土应当足以维持一定数量的最有节制的人的生活,但不要再大了,共同体的人口应当能够足以保护自己,反对侵略。
”亚里士多德也强调城邦人口不宜太多或太少。
他们这种构思的主要依据是( ) A.雅典生产力水平低下
B.雅典土地与资源匮乏
C.殖民扩X会带来灾难
D.政治运作的客观需要
解析:选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题干材料体现的中心议题——共同体的人口应当能够足以保护自己,反对侵略,从而判断D最符合题意。
10.大前提:柏拉图主X知识是人先天固有的。
小前提: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
结论:亚里士多德也认为知识是人先天固有的。
该推论( )
A.大前提错误,小前提、结论正确
B.大前提、小前提、结论都正确
C.大前提、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D.大前提、小前提、结论都错误
解析:选C。
亚里士多德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对老师的思想主X并不盲从,亚里士多德认为知识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不是先天就有的。
11.《雅典学院》为文艺复兴时拉斐尔的名作,以大哲学家柏拉图及其弟子亚里士多德为中心,将希腊不同时期的大哲学家、思想家和大科学家安排在同一座宽阔的大厅。
亚里士多德之所以能居于中心位置,是因为 ( )
A.他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
B.他提出的中庸思想符合时代潮流
C.他是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
D.他与东方巨人孔子并驾齐驱
解析:选C。
A时间不对;B只阐述了亚里士多德诸多成就中的一点,不能体现其地位;C 概括性地说明了亚里士多德的所有成就,故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12.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是著名的思想家,其思想和经历的共同之处有 ( )
①都提出中庸思想②都博学多才
③都曾经游历各国④都创办过学校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选A。
本题是比较题,要求学生在充分了解东西方两位思想家的经历和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同类比较,得出相似点,①②③④都是两人的共同之处,因而正确答案选A。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6分,第14、15题各18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
——《论语》材料二孔子在两晋时被奉为“先师”;南北朝时被称为“文圣尼父”;唐玄宗则将其
追谥为“文宣王”;宋真宗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材料三“不知自己过失是最大的病痛”;“求知是人类的本性”;“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谦谨是无耻与羞怯之间的中庸”。
——亚里士多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
(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封建统治者为什么尊崇孔子、抬高孔子的地位。
(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追求。
他在伦理学方面与孔子有何相似的观点。
(6分)
解析(1)结合所学孔子的主X分析回答。
(2)要结合孔子主X的内容及其对封建统治所起的作用分析解答。
(3)结合材料以及所学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主X分析解答。
答案(1)主要政治观点:主X维护周“礼”,即贵贱有序的等级观念;提倡“仁”,主X 以德治国。
(2)原因: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维护统一。
(3)思想追求:渴求知识;追求美德(中庸);尊敬老师,并不盲从。
相似观点:两人都提出以“中庸”为道德的最高标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许多美丽的事物以及善的事物存在着;……另一方面我们又说有一个美自身、善自身,相应于每一组我们认为是众多的事物都有一个单一的理念,它是一个统一体,我们把它称为真正的存在。
”
——柏拉图《国家篇》材料二“万物的本性是相近的,灵魂又已经知道了一切,也就没有理由认为我们不能通过回忆某一件事情——这个活动一般叫学习——发现其他的一切,只要我们有勇气,并不倦地研究。
由此可见,所有的学习不过只是回忆而已。
”
——柏拉图《曼诺篇》
(1)上述材料体现的是柏拉图的什么哲学主X?(4分)
(2)请评价这一哲学思想。
(6分)
(3)指出这一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8分)
解析(1)要注意回忆所学基础知识,柏拉图基本的哲学主X是理念论。
(2)可明确这一主X 是唯心论思想,进而分析这一主X的含义。
(3)可从创新的角度分析其现实意义。
答案(1)理念论。
(2)唯心论:理念为先,知识先天固有;理念论触及现象与本质,感性与理性的矛盾,第一次阐述了人的理性对于事物有触动作用,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积极作用。
(3)随着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创新已经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和宝贵财富,柏拉图的理念论在大力倡导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今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道(同“导”,治理、引导)之以政,齐(整治、约束)之以刑,民免(避免犯罪)而无耻(羞耻之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正)。
——《论语》材料二城邦的公民显然彼此是兄弟,但他们的构成和能力各不相同。
因此他们在城邦中的职责和地位也不同。
神用金子创造了具有统治能力的统治者,用银子创造了武士,即统治者的辅助者,用铜和铁创造了农夫和匠人。
——柏拉图《国家篇》材料三假如公正是少数人的意愿,就会出现暴君,假如公正是以数目取胜的多数人的意愿,他们就会行施不公,没收少数富人的财产……人们应该选取中庸,既不过度,也不无及。
——《亚里士多德全集》
(1)依据材料概括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8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三人思想差异的原因。
(4分)
(3)为了传播他们的思想,他们采取的共同方式是什么?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6分)
解析(1)应从材料中找出三人各自的政治思想。
(2)可从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及其个人等方面分析。
(3)应先分别找出各自的方式,然后归纳总结并结合史实说明。
答案(1)孔子:以德治国,以礼来规X人的行为。
柏拉图:国家按能力的不同进行分工,
各司其职。
亚里士多德:公正是在多数人和少数人的意愿之间实现中庸。
(2)社会环境的不同;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个人的学识和经历的不同。
(3)兴办学校,传播思想。
孔子兴办私学;柏拉图创办阿卡德米学园;亚里士多德兴建吕克昂学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