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五石之瓠》 教案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 5.2 五石之瓠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等相关的文言基础知识,理解文章大意。

2、
3、体会庄子借助寓言,曲达旨意的写作手法。

了解这则小故事的寓意。

4、
5、领略庄子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思辨性,恰当评价庄子的说理散文及其思想。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本文借助寓言所论述的深刻哲理。

审美鉴赏与创造:在比较中品味本课两篇文章不同的论辩风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领略庄子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思辨性,恰当评价庄子的说理散文及其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厘清文章文章的主旨。

难点:体会庄子借助寓言,曲达旨意的写作手法。

了解这则小故事的寓意。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一、导入新课
庄周梦蝶,知鱼之乐,一个个寓言故事陪伴着我们长大。

今天,让我们从表面向深层次进行探讨,一起来学习庄子的哲学智慧。

让我们一起学习《五石之瓠》。

二、写作背景
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彼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

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正在形成。

庄子就生活在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

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社会的变动带来了人们思想的变动和活跃,各种思想派别应运而生。

经济的发展又给文人学士提供了物质保证,社会变革则为他们提供了社会实践论题。

大批文人墨客议论社会局面,阐述政治理想,畅谈人生追求。

惠子“五石之瓠”和庄子“不龟手之药”的辩论就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一个真实写照。

三、作者介绍
庄子生于战国中期,名周,宋国蒙人。

据史家推算,庄子约生于公元前369年,卒于公元前286年,与孟子同时而稍晚。

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庄子曾做过蒙地的漆园吏。

关于庄子的历史记载颇少,其生前默默无闻,死后也长时间少人问津,家世渊源、师承关系、准确生卒年月均不甚明了。

后世了解庄子,主要是通过《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及《庄子》一书。

现存的《庄子》为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一般说来,内篇为庄子自著,外篇除庄子自著外,也有部分为庄子后学所作,至于杂篇又要复杂一些。

四、题目解说
“石”是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

瓠,葫芦。

《五石之瓠》节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惠子的困惑:五石之瓠大而无用
第二部分:运用言说理:宋人——不免于洴澼絖;客——裂地而封之。

(所用之异)
第三部分:得出结论:大樽浮江湖——超出常规思维。

六、全文分析
1.惠子讲述“五石之瓠”的事例,有何用意?
惠子用“五石之瓠”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

2.简要分析惠子和庄子在文中的形象特点。

庄子在文中是放旷豁达、无欲无求、顺其自然,不凝滞于物的形象;患子则是内心受到世俗经验的束缚,拘泥于成见,因而见识不够通达的形象。

3.惠子和庄子在对话时,各自引用了“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的事例,分别有什么用意?
惠子用“五石之弧”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4.本文中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人们要更善于去发现这个事物的最大价值,从而完美地利用它。

七、中心思想
本文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五石之瓠”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了“五石之瓠”的独特价值。

本文运用寓意深刻的故事,表现出庄子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八、写作特点
1、运用寓言故事说理,形象生动,说服力强。

庄子讲述了一个“不龟手药”的故事,同样的药方,不同的用途,得到了“或以封,或不免子浒避线”悬殊的结果,生动地阐明了事物价值的大小取决于“所用之异”的道理。

2、夸张、对比手法的运用。

庄子笔下的大瓠能装得下五石的东西,五石就是五十斗,相当于五百升,体现了庄子丰富的想象力:“客”凭着不龟手药,大败敌手,获封土地,极富夸张色彩,增强了故事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同样的不龟手药,宋人不免于迸避缆,“客”却被君王封赏,结局对比鲜明,突出了用途决定价值的道理。

3、论点鲜明,论述思路清晰。

文章开头先写惠子的问题,庄子指出“夫子固拙于用大”。

接着运用寓言故事说理,得出“所用之异”的结论,然后再回到惠子的大瓠上,说,“何不虑以为大梯而浮乎江湖”,指出了正确做法,同时指出惠子思想的局限“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论述首尾照应,深刻透彻。

九、补充资料
道家思想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

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但用“道”来概括由老子开创的这个学派是由汉初开始的。

从广义上来说,它是古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体系中以“道”为核心观念,强调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应天道的一个流派。

一般来说,老子所说的“道”有三个方面的含义:①“道”是先于天地的混成之物②“道”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法则;③“道”无形无象。

在先秦各学派中,道家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的门徒多,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十、总结全文
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五石之瓠”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了“五石之瓠”的独特价值。

本文运用寓意深刻的故事,表现出庄子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布置作业
庄子的《五石之瓠》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请运用这一论证方法,以“读书养气”为话题写一个议论文段,不少于200字。

课后训练
作业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②小年不及大年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客得之,以说吴王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⑥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⑥
C.②③④⑥
D.①③⑤⑥
2.下列句子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自见者不明
不者,若属且为所虏
B.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
D.彷徨乎无为其侧
逍遥乎寝卧其下
3.下列对原文内容或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

B.对于“不龟手之药”,有的只能世世代代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有的却能用它为官做宰,庄子用这个故事说明惠子“拙于用大”。

C.在文章中,庄子指出只有道家思想才能发挥人的聪明智能,指导人们善于运用巧妙的方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D.这篇文章形象地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本来就没有大小和好坏之分,一个人智量大,见地高,境界应该就高。

4.下列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越,是吴国与越国的并称,两国时相攻伐,积怨殊深,因以比喻仇敌。

但“吴越同舟”这个成语,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

B.子,在古文中是对对方的敬称,如果是面对面地交谈,就相当于“您”;如果不是面对面,就相当于“先生”,也用来称呼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C.罟,用网捕捉鱼或鸟兽。

在水里面用的叫网,在陆地上抓野兽的叫罟。

D.绳墨:木工打直线的墨线,比喻规矩或法度。

屈原《离骚》“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中的“绳墨”是前者义。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①虑:古义,用绳结缀;今义,思考。

②小年:古义,寿命短的;今义,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③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⑤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识渊博。

④说:古义,游说;今义,说话。

⑥无古今异义。

2.答案:D
解析:A.代词,指“……的人/代词,用于否定词后,表示“……的话”。

B.介词,因为/介词,表被动。

C.介词,在/介词,从。

D.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3.答案:C
解析:C项中“只有道家思想才能发挥人的聪明智能,指导人们善于运用巧妙的方法”说法不当,文中无据。

4.答案:D
解析:D项中的“前者义”错,应为后者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