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国高考历史(五月)精选模拟测试(3)(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全国高考历史(五月)精选模拟测试(3)(解析版)
一、选择题
1、下表为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中的统计表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A.扩大了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
B.为官僚体制提供了高素质人才
C.为寒门子弟提供了参政机会
D.有利于克服察举制任人唯亲的弊端
解析:选A材料中隋唐、北宋与东晋相比,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有了很大的提高,说明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其最大影响在于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扩大了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有利于封建统治的稳定和巩固,故A项正确;为官僚体制提供了高素质人才是科举制的影响之一,但不是最大影响,故B项错误;为寒门子弟提供了参政机会也是其影响之一但不是最大影响,故C项错误;科举制有利于克服九品中正制而不是察举制任人唯亲的弊端,且不是最大影响,故D项错误。
2、1688年,七位贵族领袖秘密策划,邀请荷兰执政威廉和他的妻子来继承英国的王位。
这样,王权的扩张就会被阻止,而“自由”又不需要再呼唤一个克伦威尔。
这反映了“光荣革命”()
A.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B.使国王“统而不治”
C.实现了权力中心的转移D.建立了责任内阁制
解析:选C1689年《权利法案》标志着君主立宪制政体的确立,光荣革命为君主立宪制政体奠定基础,故A项错误;光荣革命后,国王还保留某些权力,国王“统而不治”的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据材料“王权的扩张就会被阻止,而‘自由’又不需要再呼唤一个克伦威尔”可得光荣革命限制了王权,实现了权力中心的转移(国王→议会),故C项正确;1721年,沃尔波尔担任内阁首相时期,责任内阁制才形成,故D项错误。
3、(2018·苏州调研)某战争后的条约规定,中国派亲王载沣赴德国,以谢公使克林德被
杀之罪;派亲贵那桐赴日本,以谢书记官杉山彬被杀之罪。
并在克林德“遇害处所树立铭志之碑……”。
此战争后()
A.中国“华夷”观开始被打破
B.列强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C.外国公使开始进驻北京
D.革命开始成为中国时代主流
解析:选D鸦片战争中,林则徐、魏源等从“天朝上国”的梦幻里惊醒,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材料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符,故A项错误;B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材料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符,故错误;C项所述内容也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与材料所述不符,可排除。
材料中“派亲王载沣赴德国,以谢公使克林德被杀之罪;派亲贵那桐赴日本”表明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革命开始成为中国时代主流,故D项正确。
4、有人这样描述他们当时的结婚证:除了双方姓名、年龄外,正中央是毛主席像,下面写有“大海航行靠舵手”几个大字。
这体现出()
A.婚姻受阶级斗争的影响
B.国家政治决定婚姻
C.意识形态制约人们的生活
D.个人崇拜已影响人们的生活
解析:选D材料无法体现婚姻受阶级斗争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国家政治决定婚姻,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意识形态制约人们的生活,故C项错误;据材料“正中央是毛主席像,下面写有‘大海航行靠舵手’”可知个人崇拜已影响人们的生活,故D项正确。
5、(2018·安徽皖智教育联考)下图反映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特征。
该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利益的冲突B.大国实力的变化
C.社会制度的矛盾D.意识形态的分歧
解析:选A两图反映了二战以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是美苏冷战对峙,造成美苏冷战对峙的原因有大国实力的变化(美苏实力最为强大,西欧普遍衰落),美苏国家利益的冲突以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对立,国家利益的冲突与题目中的“主要原因”相符,故A项正确;大国实力的变化是原因之一,并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社会制度的矛盾为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意识形态即社会制度同样只是原因之一,并非“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6、“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
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
抱孙带黄犊,但看翠浪舞。
”诗中所咏工具()
A.是农业播种技术的革新B.有利于增加汉代的粮食产量
C.利用水力提高灌溉效率D.适应了不同地区的灌溉要求
解析:选C播种与材料中“救汝旱岁苦……甘泽高下普”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增加粮食产量,材料“看翠浪舞”表明远远未到收获季节,故B项错误;材料“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表明是筒车,筒车能引水上山,对解决岸高水低的灌溉,有着重要意义,“瞬息了千亩”说明效率高,故C项正确;适应了不同地区的灌溉要求与材料“甘泽高下普”不符,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7、(2018·南京学情)“战略目标的冲突和长期海上对抗决定了这场战争的形式——与近四世纪英国所参加的战争相比,它是完完全全的贸易战争。
交战的任何一方几乎都没有入侵对方领土的意图,英国所要求的是至高无上的贸易统治地位……是为了求得海上生存而极力抗争。
”这场发生于17世纪的战争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B.西欧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
C.英国建立起“日不落帝国”D.荷兰的殖民霸权逐渐丧失
解析:选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工业革命的完成,故A项错误;西欧国家工业
化进程加快是在工业革命后,故B项错误;英国建立起“日不落帝国”是在打败法国之后,故C项错误;“英国所要求的是至高无上的贸易统治地位……是为了求得海上生存而极力抗争”表明此次战争是英荷战争,荷兰战败,荷兰殖民霸权逐渐丧失,故D项正确。
8、(2018·宣城模拟)1908年4月,上海公共租界英商电车公司颁布了乘车守则若干条,其中规定:不准在车辆行驶时上下车、不准头和手伸出车外、不准在车厢内吸烟、不得在车上讲污言秽语、不得在车中吐痰,不得醉酒乘车、不得穿着污秽衣衫上车、传染病患者不得乘车、不得带狗等动物上车等等。
该守则()
A.有意贬损中国人道德水准B.只适用于租界内的中国人
C.与中国传统习俗发生抵触D.有利于市民公共意识养成
解析:选D材料中的乘车规定是符合文明规范的,不是有意贬损中国人道德水准,故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这些乘车规则只适用于租界内的中国人,故B项错误;中国传统习俗也具有讲卫生、讲礼貌的内容,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的乘车文明规范,可知有利于市民公共道德培养,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中国各民族来说……如果没有一个现代的制度支撑,就无法改变落后挨打、蚕食瓜分的命运;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也就无法形成认同、结成一体,凝聚起亿万人民的力量。
——《人民日报》2012年11月30日材料二1967年,刘少奇在中南海一次批判大会后,回到办公室,怒不可遏地从怀里抽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
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
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
”
——王开岭《巍峨与卑微:太阳神坛下的祭牲》材料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
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的“现代的制度支撑”和“坚强的领导”。
(8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刘少奇当时要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作为维护自己权利的依据?刘少奇面临的这种问题何时开始出现重大转机?(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是如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9分)
解析:第(1)问,结合新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作答。
第(2)问,从材料中概括得出依据,重大转机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第(3)问,回答时要从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及政治民主化的角度回答。
答案:(1)“现代的制度支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分)“坚强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4分)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4分)转机: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拨乱反正。
(4分)
(3)恢复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和民族区域自治等政治制度;健全法制,实行依法治国;实行基层民主选举。
(每点3分,共9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英国与清政府制定第一个协定税则,主要进口货的税率比以前粤海关的实征税率降低了一半以上。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提出值百抽五的原则,再次降低税率。
但实征从未达到5%。
1902年修订协议后,进口货平均实征在3.2%左右,成为举世罕见的最低税率。
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一开始就由外国在华的洋行垄断,不但进口全部由洋行经营,即使出口,也是中国将商品卖给口岸的洋行,而非运销国外。
洋行雇用华人做买办,建立买办制度,并通过买办建立了通商口岸到内地城镇的商业网,为洋行推销洋货和汲取出口物资。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除鸦片外,并未能很快在中国打开销路。
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取得内地航运通商和免纳厘金等特权后,市场才逐步扩大。
1895年甲午战争时,进出口总值达3.1亿余海关两(一海关两合1.558银元)。
而入超达2840万海关两。
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已先后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的对华贸易也急速膨胀。
材料二在中华民国时期,经过1924-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群众性的关税自
主运动,国民党政府与列强协商,于1929—1934年四次修订税则,进口货的平均实征税率才逐渐提高到27%左右。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华商国际贸易业日兴,分享部分利益,但未能改变洋行垄断的局面。
1936年,国民党政府应外国政府要求,管制锑、钨等战备物资作为偿还外债之用。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易货偿债范围扩大,国民党政府管制了所有重要出口物资,出口贸易遂大部转入官僚资本之手。
旋因东北市场被日本占领,以及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贸易额锐减,到1936年仅有10.5亿余海关两。
——均摘编自陈晋文《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对外贸易的特征及其原因。
(13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民国时期的对外贸易。
(12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征由材料“实征税率降低了一半以上”“再次降低税率”“成为举世罕见的最低税率”“由外国在华的洋行垄断”“而入超达2 840万海关两”综合信息得出答案。
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时代背景,从中国和西方答出政治、经济的原因即可。
第(2)问应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积极:据材料“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群众性的关税自主运动”“逐渐提高到27%左右”“华商”“进口”“关税”“旋因东北市场被日本占领”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即可;局限性:由材料“出口贸易遂大部转入官僚资本之手”总结得出。
答案:(1)特征:关税主权丧失且税率不断降低;对外贸易由外国洋行垄断;中国逐渐出现入超;半殖民地色彩严重。
(任答三点,7分)
原因:列强侵华;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民族工业不发达;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6分,任答三点即可)
(2)评述:由于人民群众长期斗争的推动和国民政府的努力,关税基本实现自主,提高了进口税率,增加了关税收入;华商和中国政府参与对外贸易,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世界形势的变化和列强之间的矛盾,使日本侵华加剧,在与中国贸易中,日本份额加大。
(8分)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在外贸方面的措施和成果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国际形象的改善;但加速了官僚资本主义的膨胀,且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