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优质抗病芝麻新品种周芝13号的选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产优质抗病芝麻新品种周芝13号的选育
王瑞霞;高树广;李伟峰;张辉;杨光宇;张春花;徐东阳
【摘要】周芝13号是周口市农业科学院以豫芝4号为母本、郑芝13号为父本,利用有性杂交与混合系谱法选育出的芝麻新品种.2016—2017年参加国家黄淮区芝麻新品种区域试验,2年平均产量1606.7 kg·hm-2,比豫芝4号(ck)增产
9.3%;2018年参加国家黄淮区新品种展示试验,平均产量1096.1 kg·hm-2,较ck增产4.2%.粗脂肪含量54.4%,粗蛋白质含量18.1%.2018年11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适宜在黄淮及相似生态区推广种植.
【期刊名称】《种子》
【年(卷),期】2019(038)005
【总页数】3页(P124-126)
【关键词】芝麻;周芝13号;选育
【作者】王瑞霞;高树广;李伟峰;张辉;杨光宇;张春花;徐东阳
【作者单位】周口市农业科学院 , 河南周口 466601;周口市农业科学院 , 河南周口 466601;周口市农业科学院 , 河南周口 466601;周口市农业科学院 , 河南周口466601;周口市农业科学院 , 河南周口 466601;周口市农业科学院 , 河南周口466601;周口市农业科学院 , 河南周口 4666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65.3
芝麻是我国重要的优质油料作物之一,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卵磷脂、亚油酸、蛋白质、维生素和抗氧化物质,具有软化血管、养血护肤、延年益寿及促进骨骼发育等功效[1]。
芝麻是周口市传统经济作物之一,生产基础条件较好,近年来,随着种植
业结构的调整和人们对芝麻功效认识的提高,芝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单产水平不断提高[2-4]。
周口市常年芝麻播种面积维持在2.9万~3.0万hm2,平均产量为
1 125~1 425 kg·hm-2,总产量维持在3.2万~4.3万t[2,4]。
近几年,周口市农业科学院先后选育出了周10 J 5[5],周芝5号[6],周芝9号[7]等芝麻新品种,但优质早熟芝麻新品种比较缺乏,不适宜机械化收割。
针对生产上存在的问题,周口市农业科学院经过多年努力,利用有性杂交、混合系谱法选择结合多元病圃筛选,并在多点联合鉴定的基础上,选育出高产、早熟、优质、抗病芝麻新品种周芝13号[8-11]。
该品种茎秆粗壮,抗倒伏,落黄性好,成熟时蒴果微裂,抗逆性强,较适宜机械化收获。
周芝13号2018年11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
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鉴定编号为豫品鉴芝2018004。
1 亲本来源和选育过程
2009年以豫芝4号[12]作母本、郑芝13号[13]作父本配制杂交组合,组合田间
编号为09-25;2010—2011年结合南繁加代在多元病圃中种植进行抗病性筛选,对该组合连续4代混合选择,以最大程度保留优良基因型[8,11];2012年结合抗
性进行农艺性状单株选择(F5);2013年继续进行综合农艺性状优良单株选择
(F6)[5,8];2014年获得优良株系(F7),并在海南繁殖种子;2015 年开始进行多点鉴定试验;2016—2017年参加国家黄淮区芝麻新品种区域试验,命名为周芝13号;2018年参加国家黄淮区芝麻新品种展示试验,2018年11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见图1)。
2 性状表现
2.1 产量表现
2016—2017年参加国家黄淮区芝麻新品种区域试验,2年平均产量为1 606.7 kg·hm-2,比豫芝4号(ck)增产 9.3%。
2年10 个点有9个点比ck增产,增产点次占90.0%。
其中,2016年周芝13号平均产量为1 501.7 kg·hm-2,比ck 增
产4.0%,5个试点中4个试点增产,增产点次占80.0%(表1);2017年平均产量为1 711.7 kg·hm-2,比ck 增产14.5%,5个试点全部增产,增产点次占
100%(表2);2018年在国家黄淮区新品种展示试验中,平均产量为1 096.1 kg·hm-2,2个试验点均增产,较ck增产4.2%(表3)。
图1 周芝13号选育过程图
表1 周芝13号在2016年国家黄淮区芝麻新品种区域试验中的产量表现
试验地点产量/(kg·hm-2)周芝13号豫芝4号(ck)比ck±/%信阳1136.11056.97.5南阳1458.31377.55.9阜阳1577.71483.26.4驻马店1464.91389.35.5宿州1871.61915.7-2.3平均1501.71444.54.0
表2 周芝13号在2017年国家黄淮区芝麻新品种区域试验中的产量表现
试验地点产量/(kg·hm-2)周芝13号豫芝4号(ck)比ck±/%信阳1255.5970.529.4南阳2106.52032.83.6阜阳2070.21825.513.4驻马店1204.11073.112.2宿州1922.31575.222.0平均1711.71495.414.5
2.2 抗性表现
2016—2017年国家黄淮区芝麻新品种区域试验品种抗病性鉴定由河南省农业科
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完成。
2016—2017年抗病性鉴定结果:周芝13号枯萎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8.40%和7.36,茎点枯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13.77%和8.73。
2年试验结果表明:周芝13号高抗芝麻枯萎病和抗芝麻茎点枯病。
表3 周芝13号在2018年国家黄淮区芝麻新品中展示试验中的产量表现
试验地点产量/(kg·hm-2)周芝13号豫芝4号(ck)比ck±/%驻马店
1268.31209.84.8郑州924.0893.93.4平均1096.11051.84.2
2.3 品质
该品种籽粒较大,皮薄,纯白干净,千粒重较高,商品性优良。
根据2017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测定结果,周芝13号粗脂肪含量54.4%,粗蛋白质含量18.1%。
3 主要特征特性
周芝13号属单杆型,三花四棱,茎杆绿色,茸毛中等,花色为白色,籽粒纯白,蒴果四棱,结蒴较密,成熟时蒴果轻裂;平均株高172.9 cm,腿位69.4 cm,黄稍尖较短4.5 cm,果轴99.0 cm;单株成蒴数82.6个,蒴粒数57.0粒,千粒重3.1 g;平均生育期85 d,属于中早熟品种;具有高抗枯萎病、抗茎点枯病,抗逆性好等特点。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适期早播
一般黄淮区春播应在5月上旬,夏播应在5月下旬至6月初,最迟不超过6 月10日[14-16]。
在适播期内,播种越早越好[17]。
4.2 种植密度
一般春播条件下适宜密度为15.0万~18.0万株·hm-2,夏播密度为22.5万~25.5万株·hm-2[8];晚播、肥力较差地块适当加大种植密度[18-19]。
4.3 合理施肥
芝麻生育期短,对肥料需要比较集中,应施足基肥。
底肥以农家肥、复合肥为宜。
初花期视生长情况追施尿素,配施一定量磷钾肥效果更好[20]。
4.4 病虫害防治
芝麻常见病害主要有枯萎病、茎点枯病等,在花期结合叶面喷肥进行防治,一般选用多菌灵、百菌清和甲基托布津等药剂预防病害[5]。
主要害虫有地老虎、蚜虫、
棉铃虫、芝麻天蛾和盲椿象等,一般选用高效氯氟氰菊酯、辛硫磷、乐斯本等药剂防治虫害。
4.5 及时打顶
在芝麻封顶时及时打顶,摘去顶芽生长点1~2 cm,促进养分向籽粒的转移,提高芝麻的产量和品质[21-22]。
4.6 适时收获
以芝麻植株下部有1~2个蒴果开裂时为适宜收割期。
收后应小捆晾晒,严禁闷垛致霉变,确保商品品质。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张体德,杜振伟,梅鸿献,等.不同芝麻品种生长发育规律研究[J].种子,2018,37(07):71-73.
[2]李伟峰,杨光宇,韩玉林,等.周口市芝麻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09(8):13-14,15.
[3]檀传发,李群慧.芝麻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5):106-107.
[4]李伟峰,杨光宇,王瑞霞.芝麻新品种98 N 09适宜播期与密度试验[J].农业科技通讯,2010(4):66-67,202.
[5]李伟峰,张辉,王瑞霞,等.芝麻新品种周10 J 5的选育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种
业,2016(12):67-68.
[6]高树广,李伟峰,王瑞霞,等.芝麻新品种周芝5号[J].中国种业,2016(3):62.
[7]张春花,孙玉霞,王瑞霞,等.芝麻新品种周芝9号的选育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
刊,2017(6):12-13.
[8]张体德,张海洋,苗红梅.高产、多抗、优质芝麻新品种豫芝24号的选育及应用[J].种
子,2017,36(01):117-118.
[9]张体德,张海洋,苗红梅.高产优质多抗芝麻新品种豫芝21号的选育与应用[J].作物研
究,2016,30(5):555-556,568.
[10]孙梅英,崔向华,阚跃峰,等.芝麻新品种驻芝11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
学,2006(5):42-43.
[11]张体德,张海洋,卫双玲,等.芝麻新品种郑芝14号的选育及应用[J].农业科技通讯,2010(12):178-180.
[12]奉卫国,任清文.豫芝4号芝麻增产潜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1991(4):382.
[13]张海洋,张体德,卫双玲,等.优质高产芝麻新品种郑芝13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9):81-82.
[14]王瑞霞,徐博涵,张春花,等.芝麻新品种周10 J 5适宜播期与密度试验研究[J].陕西农业科
学,2017,63(08):27-29,45.
[15]赵莉,汪强,徐桂珍,等.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芝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J].作物杂
志,2010(5):111-113.
[16]刘焱,谢富欣,王飞雪,等.夏芝麻不同播种期和种植密度研究初报[J].农业科技通讯,2010(10):71-73.
[17]汪强,史敏,王本超,等.芝麻增效栽培[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12.
[18]卫双玲,高桐梅,张海洋,等.优质高产芝麻新品种郑太芝1号的选育[J].河南农业科
学,2016,45(12):49-51.
[19]饶月亮,乐美旺,颜廷献,等.黑芝麻新品种赣芝9号的选育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6):28-29.
[20]卫双玲,李春明,高桐梅,等.芝麻氮、磷、钾肥的效应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
报,2012,19(3):644-649.
[21]高桐梅,卫双玲,张海洋,等.打顶对芝麻不同叶位光合特性的影响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
报,2009,31(4):492-498.
[22]卫双玲,高桐梅,张海洋,等.不同时期打顶对不同地点夏芝麻产量、品质及光合特性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0,25(4):17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