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课例《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拓展延伸 《小石潭记》是一篇优秀的游记散文,全文仅百来 字,却能抓住景物特点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且达到 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学习体会这篇课文写作 上的成功要领,写一篇游记。
学生尝试写一篇游记。 通过本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结合自身学习体验,提 高学生写作水平。
四、归纳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差互:参差不齐。 凄:使‥‥‥凄凉。 寒:使‥‥‥寒冷。
分组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质 疑。
通过合作交流、疏解文意,学生可进一步走进文本, 为理解作品的思想主旨奠定基础,并能在小组学习过程 中,增强语言交际能力,体验成功。
五、学习基础上,朗读课文。 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再读课文 2 分钟,达到能基本 背诵的目标,并进行背诵展示。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自愿在班级展示背诵,师生 共评,及时给与肯定。 通过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快速背诵。
课文。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文章含蓄地抒发作者被贬
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并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
情感。
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 教学目标
汇。
2.学习抓住特征,鲜明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法。
3.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文言文有了初步的认
识,这就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本 学生学习能
应用的价值,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
江雪。”千山万径都没有人烟鸟迹,茫茫天地间只有孤
独的渔翁在江雪中垂钓。一幅寂寥冷清的画面,一颗孤
寂落寞的灵魂,一个纯洁绝美的世界。这,就是柳宗元
给我们带来的。今天,让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用善感的 心灵走进小石潭,走近柳宗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决不能忽 视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必须重视培养语 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只有学生真正读 懂了课文,才能在学习《小石潭记》这样富有情韵,语 言优美的作品时,能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想象,才会 在脑海里呈现山水的本真性灵。
师生互动交流可使学生收获自信,消减学生对文言 文的畏难情绪,激发学习的热情。
四、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难懂的 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合作学习效果,师生一 起矫正。 3.学习反馈:解释重点字词。 西:向西。 乐:感到高兴。 尤:特别,格外。 冽:寒冷。 近:靠近 络:缠绕。 缀:连结。 披拂:随风飘荡。 空:在空中。 依:依托。 佁然:呆呆的样子。 俶尔:忽然。 翕忽:轻快敏捷。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合作研讨,感悟道理。 1.柳宗元被贬至永州任司马期间借游山玩水来排
遣愁怀,游历中他发现了永州奇特的风景,读完全文后, 说说作者写了小石潭的哪些风景,这些风景奇特在什么 地方。
明确:“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 为堪为岩”
①潭石奇——异石纷呈 “如鸣珮环”“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似 与游者相乐” ②潭水奇——声悦水澈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 可知其源” ③潭源奇——曲折、多姿、神秘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 邃” ④潭境奇——清幽凄凉。 2.作者笔下的小石潭生动细致精美异常,作者是怎 样做到这点的?在写法上对我们作文中的写景有何启 发? 课文写水、写木、写石、写鱼‥‥‥细腻生动,这 得益于作者多角度的描绘。除了多角度的描绘,作者还 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景物。 3.《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之一,
忧的心态变化,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津津乐道作
者高超的写景艺术。 在教学中首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
义,读懂文章内容,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其次在教学 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 形成诵读能力。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深入感受文言语言 的潜在魅力,去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 特质。
从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本文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
着意渲染它的寂静、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作 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愤懑的情感。
小组内合作研讨,推出代表在班上交流,教师巡回 指导。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研讨,进一步深入文本,探究文 本的深层内涵,也可清晰明确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情感、 知识、文化、智慧等,利于生命体验的生成。
以学习过的柳宗元的诗句引出本文课题。
二、预习反馈 1.交流课前预习情况,了解有关作者相关简介。 2.检查、矫正课前预习,正确认读字音。 学生交流作者相关知识及写作背景。 通过本环节的设计,检查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解 答预习中学生的疑惑,锻炼学生的查阅资料和自学能 力。
三、诵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意境。 1.听课文录音,学朗读。 2.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小组内大声自由朗读课文,互读课文,交流展示, 互相评价,教师注重指点朗读方法,如诵读,注意节奏, 对表现好的组给与表扬。 通过学生反复诵读,熟悉课文内容,加强积累,促 进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同时也实现了学生阅读能力的 培养。
写出了“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
写景,实则写情。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被贬居生活的孤
寂和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新教材入选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我认为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
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疏通课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并背诵
堂课的知识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力分析
这就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只有让学生融入课堂、积极
思索,才能学好知识,感受到知识的魅力。
教师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
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策略选
通过自己的探索加上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的探究一 择与设计
步步走向深入,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知识的魅力、
能够激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爱好,陶冶他们的审美情
课例研究综 操。于是我决定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重点体会文章的
述
写景抒情的方法。于是我以导游的身份,以课后练习一
“发现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
气氛”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同游览小石潭。
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本文的课文朗读,让学生听
读。课堂上我激情满怀,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谈乐和
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的收获。 让学生当堂学有所获。
五、作业布置 背诵并用默写课文。
对课堂内容的巩固,目的是让学生增加积累,培养 正确书写的好习惯。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
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
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
情感。我认像这样语言优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语文
教学课例名
《小石潭记》
称
本课位于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本单元
入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它能代表中国山
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
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
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
学生尝试写一篇游记。 通过本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结合自身学习体验,提 高学生写作水平。
四、归纳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差互:参差不齐。 凄:使‥‥‥凄凉。 寒:使‥‥‥寒冷。
分组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质 疑。
通过合作交流、疏解文意,学生可进一步走进文本, 为理解作品的思想主旨奠定基础,并能在小组学习过程 中,增强语言交际能力,体验成功。
五、学习基础上,朗读课文。 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再读课文 2 分钟,达到能基本 背诵的目标,并进行背诵展示。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自愿在班级展示背诵,师生 共评,及时给与肯定。 通过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快速背诵。
课文。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文章含蓄地抒发作者被贬
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并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
情感。
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 教学目标
汇。
2.学习抓住特征,鲜明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法。
3.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文言文有了初步的认
识,这就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本 学生学习能
应用的价值,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
江雪。”千山万径都没有人烟鸟迹,茫茫天地间只有孤
独的渔翁在江雪中垂钓。一幅寂寥冷清的画面,一颗孤
寂落寞的灵魂,一个纯洁绝美的世界。这,就是柳宗元
给我们带来的。今天,让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用善感的 心灵走进小石潭,走近柳宗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决不能忽 视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必须重视培养语 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只有学生真正读 懂了课文,才能在学习《小石潭记》这样富有情韵,语 言优美的作品时,能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想象,才会 在脑海里呈现山水的本真性灵。
师生互动交流可使学生收获自信,消减学生对文言 文的畏难情绪,激发学习的热情。
四、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难懂的 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合作学习效果,师生一 起矫正。 3.学习反馈:解释重点字词。 西:向西。 乐:感到高兴。 尤:特别,格外。 冽:寒冷。 近:靠近 络:缠绕。 缀:连结。 披拂:随风飘荡。 空:在空中。 依:依托。 佁然:呆呆的样子。 俶尔:忽然。 翕忽:轻快敏捷。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合作研讨,感悟道理。 1.柳宗元被贬至永州任司马期间借游山玩水来排
遣愁怀,游历中他发现了永州奇特的风景,读完全文后, 说说作者写了小石潭的哪些风景,这些风景奇特在什么 地方。
明确:“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 为堪为岩”
①潭石奇——异石纷呈 “如鸣珮环”“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似 与游者相乐” ②潭水奇——声悦水澈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 可知其源” ③潭源奇——曲折、多姿、神秘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 邃” ④潭境奇——清幽凄凉。 2.作者笔下的小石潭生动细致精美异常,作者是怎 样做到这点的?在写法上对我们作文中的写景有何启 发? 课文写水、写木、写石、写鱼‥‥‥细腻生动,这 得益于作者多角度的描绘。除了多角度的描绘,作者还 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景物。 3.《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之一,
忧的心态变化,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津津乐道作
者高超的写景艺术。 在教学中首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
义,读懂文章内容,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其次在教学 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 形成诵读能力。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深入感受文言语言 的潜在魅力,去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 特质。
从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本文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
着意渲染它的寂静、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作 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愤懑的情感。
小组内合作研讨,推出代表在班上交流,教师巡回 指导。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研讨,进一步深入文本,探究文 本的深层内涵,也可清晰明确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情感、 知识、文化、智慧等,利于生命体验的生成。
以学习过的柳宗元的诗句引出本文课题。
二、预习反馈 1.交流课前预习情况,了解有关作者相关简介。 2.检查、矫正课前预习,正确认读字音。 学生交流作者相关知识及写作背景。 通过本环节的设计,检查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解 答预习中学生的疑惑,锻炼学生的查阅资料和自学能 力。
三、诵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意境。 1.听课文录音,学朗读。 2.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小组内大声自由朗读课文,互读课文,交流展示, 互相评价,教师注重指点朗读方法,如诵读,注意节奏, 对表现好的组给与表扬。 通过学生反复诵读,熟悉课文内容,加强积累,促 进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同时也实现了学生阅读能力的 培养。
写出了“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
写景,实则写情。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被贬居生活的孤
寂和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新教材入选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我认为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
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疏通课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并背诵
堂课的知识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力分析
这就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只有让学生融入课堂、积极
思索,才能学好知识,感受到知识的魅力。
教师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
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策略选
通过自己的探索加上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的探究一 择与设计
步步走向深入,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知识的魅力、
能够激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爱好,陶冶他们的审美情
课例研究综 操。于是我决定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重点体会文章的
述
写景抒情的方法。于是我以导游的身份,以课后练习一
“发现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
气氛”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同游览小石潭。
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本文的课文朗读,让学生听
读。课堂上我激情满怀,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谈乐和
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的收获。 让学生当堂学有所获。
五、作业布置 背诵并用默写课文。
对课堂内容的巩固,目的是让学生增加积累,培养 正确书写的好习惯。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
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
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
情感。我认像这样语言优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语文
教学课例名
《小石潭记》
称
本课位于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本单元
入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它能代表中国山
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
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
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