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三小刘可钦:学校的本质,是创建共同学习的场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关村三⼩刘可钦:学校的本质,是创建共同学习的场域
刘可钦(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学校长)
过去20多年中,中⼩学特⾊发展对于破解“千校⼀⾯”弊端发挥了应有的作⽤,但也存在“特⾊泛
化”的情况。

这对于学校的个性发展、特⾊发展意味着什么?学校发展的活⼒在哪⾥?学校发展
如何体现⾃⾝特⾊?特⾊发展的基础、条件以及着⼒点在哪⾥?特⾊发展之路该怎么⾛下
去……
学校定位是获取
⼼智资源的有效路径
学校的特⾊⽂化、特⾊课程、特⾊管理之类的词语已经存在于我们每个教育⼯作者的话语体系
之中,⽽且还有巨⼤的市场需求。

⼀些做学校⽂化的公司也绞尽脑汁为学校提炼特⾊,想⽅设
法让⼈“全⽅位”感知学校与众不同的“特⾊”。

中关村三⼩的空中操场
今天,似乎涌现出成千上万个“某某教育”。

依我看,助推这⽚繁荣景象的主要有三个原因:
⼀是地⽅⾏政部门的要求。

每所学校有特⾊,每个校长都有⾃⼰的思想,所以要总结、提炼、
概括,⽽且⼀定要找到那个独特的“词”,让它与众不同。

⼆是科研部门的推荐。

科研部门的专家和学者也会深⼊到某所学校,为学校的“特⾊”作学理上的
分析和诠释,提出“某某教育”。

从积极的⾓度看,它确实推进了学校的发展,在⼀定时期也汇聚
了校长、教师、学⽣和家长的⼼智和⼒量。

三是学校⾃⾝发展到了⼀定阶段。

⼀个概念,⼀个符号,就是⼀个鲜明的共同愿景,也会成为
学校⾥每个⼈思考问题的核⼼载体,对⼀所学校的持续稳定发展、系统发展有很⼤帮助。


如“童⼼教育”,学校通过这个概念引导⼤家建⽴现代⼉童观。

《定位》⼀书中有⼀句话,说在今天所有的组织都需要“定位”,寻找如何进⼊顾客⼼智以赢得选
择的定位之道。

由此看来,⼀所学校的定位,也是积极获取⼀种“⼼智资源”的有效路径。

通过定
位的概念,学校给社会或社区释放⼀种可见的信号,引起对这所学校的关注。

这也是许多学校
都在积极寻找⼀个能够“定位”的词汇的缘由吧。

所以,对于“特⾊”的追求,我们还是要肯定它的积极意义。

但是,⽤“某某教育”诠释⼀所学校的
特⾊,解读这所学校的个性,⽆论多么有特点,都应该符合三个维度的考量:⼀是尊重⼉童的
特点;⼆是尊重教育的规律;三是要体现这个词汇背后蕴含的核⼼价值观的办学实践表达。

所有⾏动
都是办学理念引领下的选择
我曾经在中关村四⼩⼯作,那时我们确定了“将⼉童置于学校的中央”的办学理念。

当时,也提出
了好⼏个概念,⽐如“同⼼圆”“本真”“原点”等,可我总觉得这些词汇不能涵盖学校发⽣的⼀切,所
以我都没有⽤。

我内⼼最真实的声⾳是——“创建⼀个共同学习的场域”,这是学校的本质所在。

后来,选择了“⼤家三⼩”作为我们共同的愿景,希望以此唤起师⽣对于学校⼤家庭的热爱,激发
每个⼈的进取⼼,成就每个⼈的“⼤家⽓度”和⼤格局、⼤视野。

再后来,我们所有的⾏动都是
在“⼤家三⼩”办学理念之下的选择。

中关村三⼩的学⽣教室
⽐如我们的新校区建设,就按照“⼤家三⼩”的理念,选⽤了福建⼟楼的概念,做了基本的楼型,
但⼜不是全封闭的,⽽是打开的半圆,表达学校的“开放”以及与社区的“相融”。

“⼤家三⼩”包含三个层⾯,⼀是为了每⼀个⼈的学校;⼆是需要每⼀个⼈的学校,需要每⼀个⼈
的进取⼼;三是成就每⼀个⼈的学校,通过学校的课程、活动的设计,让每⼀个⼈拥有⼤视
野、⼤⽓度以及开放的情怀。

变化最⼤的还有学校组织模型。

新校区⼀共有4个“校中校”,每个校中校有16个“班组群”,每个班组群⾥有3个不分年级的班。

每个班组群就是⼀个家庭式的学习⽣活基地,有独⽴的卫⽣间、楼梯间以及共享空间,还有不同学科的七⼋位教师以及上百名学⽣。

我们以此引导师⽣进⾏交往⽅式的变⾰、教学组织形式的变⾰,促进形成新型的伙伴学习关系。

在班组群⾥,经常会看到这样的镜头:⼏个可能不是同班的⼩朋友,在⼀起玩得有滋有味;⽼师不是班主任,但却是这个孩⼦的“导师”,学⽣受惠于更多的⽼师,⽼师眼⾥也有了更多的学⽣……
“办学特⾊”
更应体现在课程特⾊之中
每所学校都应该围绕⾃⼰的办学理念,开启⾃⼰的课程体系建构。

但在今天,学校课程⾃主空间到底有多⼤?
我算了⼀下,每周国家课程26学时,地⽅课程2学时,校本课程2学时。

其实,学校⾃主空间也就校本课程这2学时。

有的学校通过“长短课”编排,巧妙地“偷”⼀些学时⽤于学校的特⾊课程建设。

毕业典礼后的“⼀⽇住家”活动
⽽我们⾛进⼀所学校看到的那些课程、成果,基本上是在这仅有的2个学时⾥⽣发出来的。

我们的孩⼦能够⾃主地做点什么,也是在这个时间内完成的。

⽐如学校各种各样的社团、体育⽐赛、艺术演出等基本上也是利⽤假期和放学以后的时间进⾏的。

⼩学阶段不能让上千名学⽣都去做同⼀件事,⽽应该保持基础教育的全⾯性和基础性。

⽐如某学校是“乒乓球特⾊学校”,如果全体孩⼦不管性格、爱好是什么,都去学乒乓球,或者只能选学乒乓球,未必就是⼀种进步。

26学时的国家课程内容和学习⽅式基本上没有变,普遍采⽤的是国家的教材内容,教师讲解、学⽣练习以及传统的纸笔考试。

这⾥,可以作为的空间很⼤——如何将国家课程的26学时变
成“正餐”,⽽不是“点⼼”?如何让“正餐”全⾯⽽有营养,既好吃⼜健康?这可能是未来学校课程改⾰和质量提升的巨⼤空间。

在中关村三⼩,我们已经开始了⾏动,尽管很艰难。

我们叫作“真实的学习”,就是希望能够将国家课程的“规定性学习内容”与“真实的⽣活”建⽴有机联系。

不是另辟蹊径,⽽是通过真实问题的学习,在语⽂、数学、科学这些课程中寻求最⼤的融合,让孩⼦们有跨学科的学习经历和思维⽅式。

我们每周都有两节90分钟的⼤课,不同学科的教师要在⼀起共同备课,实现学科教学⽬标以及育⼈⽬标最⼤程度的融合与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