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历史核心素养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时期历史核心素养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培养
发布时间:2022-06-28T01:48:15.924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第464期作者:吴隆礼[导读] 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全面提高历史知识水平和历史知识技能的一项重要教学实践内容,而要实现全面的历史和新素养提高,教师则需要从历史教学的唯物史观、时空意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五个方面入手,针对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堂学习中的具体情况结合教师的实际教学经验,更好地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新时期历史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吴隆礼黎平县岩洞镇初级中学557303
摘要: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全面提高历史知识水平和历史知识技能的一项重要教学实践内容,而要实现全面的历史和新素养提高,教师则需要从历史教学的唯物史观、时空意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五个方面入手,针对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堂学习中的具体情况结合教师的实际教学经验,更好地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新时期历史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关键词:新时期历史和新素养初中课堂教学
人们常听教学工作者们提起核心素养这个名词,那么核心素养究竟指的是些什么呢?实际上所谓的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生在具体的某一学科学习过程中所形成一项能够在日后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素养与能力。
也就是说核心素养不仅仅作用于当前阶段的学科学习,更能为学生后续的整体学习发展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教师需要不断地从历史核心素养的五大内容入手,通过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创新,来将个人教学感悟与体会进行总结和陈述。
一、在初中课堂教学分析中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素养
唯物史观在历史这门学科中涉及的部分是十分广泛的,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听到的一个名词。
初中历史教师在新时期开展历史教学课程过程中需要充分地利用辩论以及讨论等不同的活动作为引导的工具,带领学生对不同的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进行阅读和学习,从而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全方面分析与评价,更好地将唯物史观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得到展现。
例如:在进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与社会变革》这节课程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在教学之后通过相关信息的引导来引发学生的讨论。
首先,作为讨论的基础,就是需要按照常规课程步骤带领学生对于这部分的重点知识以及难点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在讨论之前拥有良好的知识储备。
然后,教师就可以以课程中所涉及的“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使用对公田转化为私田之间的作用关系”作为学生讨论的重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针对这一主题进行讨论,并要求每个同学都能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发表自己的看法。
如:一名学生通过教材的阅读以及资料的查找提出:“铁农具以及牛坑的技术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的”,而另一名学生就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提出“铁能聚集牛耕技术到战国时期的适用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大”,就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思路,可以让其他学生也不断地分析出“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优势”,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以及社会关系之间的变化。
通过上述这样在初中课堂教学分析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或辩论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将唯物主义历史观点优势发挥出来,在优化历史教学效果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唯物史观基本历史学习素养。
二、在初中课堂教学梳理中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
无论是什么样的历史事件,都有特定的历史时间和空间作为其发生的载体,这也是时空观念概念的重要体现。
时空观念就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通过历史时间轴的创建,来进行历史事件的记忆和比较的过程。
初中历史教师需要在新时期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注重历史发展脉络以及历史发展结构,通过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来提高学生的时空意识。
例如,在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趋势》这个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通过时间轴的创设来为学生历史思路建立奠定基础。
首先,在进行时间轴的创设之前,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对于这个部分知识进行学习,并且对于其相关的知识进行复习,以便于后续时间轴的创设。
然后,教师就需要让学生以春秋、秦、汉、宋、明、清等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作为思考的出发点,一步一步按照时间的顺序分析不同朝代中主流思想重点以及变化。
如:春秋至秦朝间出现的“百家争鸣”,秦朝至西汉间出现的“焚书坑儒”等。
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将其重点在时间轴上进行体现的基础上,利用一定的图形或图画来代替枯燥的文字,以此来提高时间轴的趣味性。
通过上述这样在新时期历史教学梳理中,利用时间轴的思考和构建,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在进行不同历史事件对比、分析以及联系的过程中顺藤摸瓜地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记忆与理解,有助于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提升。
三、在初中课堂教学阅读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
所谓史料实证包括了史料的分类、辨析、运用以及论证等不同步骤,也是学生收集和获取历史资料进行评判的过程。
因此,初中历史教师需要在新时期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更加地突出历史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意识性,帮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所获得的历史资料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例如,在进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这个部分的教学时。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由组合成理想的学习小组,并且在小组内进行成员的具体分工,保证每个小组都能够查阅到与隋炀帝开通运河这个部分相关的历史史料。
接着,在史料的阐述部分,教师需要让每个小组中负责介绍的成员根据本小组所收集到的史料进行自我观点的论证,而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在作为倾听者的同时,也可以寻找其他的资料作为本小组观点论证的补充。
最后,教师在分别根据每个小组论证过程以及结果进行分析,将其不够客观、不够全面的部分进行补充和改正。
通过上述这样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观点论证和阐述的方式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在运用史料的过程中提高表达观点的能力,是史料实证素养等到提高的重要体现。
四、在初中课堂教学阐释中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历史解释素养是以客观历史为基础丰富史料为依据进行历史事件的论述和解释过程,其中涉及的大多是自身的客观看法。
而这个部分的教学重点则是能够让学生通过学习任务的完成来辨别教材中的历史解释,并且对这些不同历史解释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和理解。
例如,再进行相关课堂作业的布置中,教师就可以利用简单的任务设置来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
如:“卢绍稷在《东西两国父》这篇文章中,将孙中山与华盛顿两位并称为“东西两国富父,大家知道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吗?大家能够通过资料的查找以及相互间的讨论,利用简单的原因对此作出解释吗?”接着,学生在教师这些话的引导下,从五个不同的方面对问题进行了阐述。
如:“这两位都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都缔造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等”。
通过上述这样对教师所提出的题目进行解释的过程,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历史解释素养。
五、在初中课堂教学乡土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
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是学生学习历史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学生不断增强文化自信、获得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学习目的。
而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则需要从家国情怀中的“家”与“国”进行全方位的教学,帮助学生在端正价值观念的同时,正确理解世界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在进行《工农武装割据及古田会议》这个部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挖掘上行当地丰富的红色资源,并以此为出发点带领学生深入挖掘其中的重要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让学生能够在了解“古田会议”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背景的学习来体会这个会议确立的重要性以及它所发挥的里程碑意义。
然后,老师还可以根据顺序向学生介绍其他的革命遗址,如:“中兴堂、文昌阁、中共闽西特委机关旧址”等,让学生能够在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的历史知识产生更加亲切的感觉。
通过上述这样在新时代历史教学中从乡土的角度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民族自豪感以及地区自豪感的树立,是学生作为新时代青年,不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基础。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核心素养观念的不断强化现状下,初中历史教师需要通过符合教育趋势的教学方法来不断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效益,更好地在一步一步的教学探索中使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落地深根,为学生未来历史学科学习成长道路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智武核心素养下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71),127-129。
[2]程晨促进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实施[J].试题与研究,2020,(29),5-6。
[3]李定彪关于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实施[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07),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