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初中升学考试语文总复习06 学会拓展探究-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之说明文阅读
06 学会拓展探究
【阅读点拨】
一、考题形式
①请联系选文内容,探究下面的材料,写出探究结果。

②小宁和爸爸去超市购物,家里有菜篮子,但爸爸嫌麻烦不想带,认为直接从超市买塑料袋装东西更方便。

结合文中的知识,替他写一段话劝说爸爸。

(100字以内)
③为了准备辩论赛,你需要到古籍图书室去查阅下列语句的相关资料。

为提高检索效率,你应该到“经史子集”哪一类去查找?
二、答题方法。

1.材料拓展探究
(1)审清题干。

明确答题范围。

(2)分析材料。

明确说明对象,找出与之相关内容,提取关键词;若是多则材料,需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

(3)找出关联。

将提取出的关键内容与原文进行比较,找关联。

2.主观表达
(1)献策建议类:审清题干围绕什么提建议,解决什么问题;紧扣主题,切合实际,要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2)感悟启示类:抓文中关键句段、提炼作者观点;深入挖掘事物、事理隐含的意义;联系生活实际和时代热点。

三、答题举例。

“气候对人类具有两面性,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

”请根据自己掌握的气候方面的知识,各举一个气候造福于人类和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

答案示例:气候造福于人类的例子:新疆某些地区常年多风,当地居民合理利用风能,建立了许多风力发电站,为当地的农牧业生产服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气候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我国南方某些地区夏秋季节多雨,往往形成洪涝灾害,洪涝灾害给人民生活和当地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

【进阶训练】
一、基础过关。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10分)
网络流行语与思维
徐默凡
①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一种思维的工具;不仅塑造了我们的社交方式,也塑造了我们的认知方式。

当我们在说流行语的时候,流行语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我们的思维活动。

②现在的网络流行语,当然有新鲜、活泼、接地气的优点,但由于网络传播极为快速,因而也存在三个明显的缺点:浮夸化、标签化和浅薄化。

浮夸化就是追求夸张的语义表达,动不动就封“王”称“霸”,说“神”道“仙”,语不惊人死不休。

标签化就是把复杂的社会现实、复杂的人物事件,都粗线条地划分为有限的类别。

浅薄化就是不追求形义配合的深层语言趣味,而只进行形式上的浅加工,能夺人眼球就够了,比如“蓝瘦香菇(难受想哭)”“集美(姐妹)”等谐音梗,究其实质只是换了一个别字记音,和修辞中巧妙的谐音双关不可同日而语。

③网络流行语的这些缺陷肯定会对使用者的思维方式产生影响。

如果长期使用浮夸的流行语,就会养成一种过度夸张的思维习惯,用情感的宣泄来代替理性的明辨。

对习惯使用网络语言的一代人来说,似乎所有的东西都是被放大的,好像说出的任何话语都是加上一个感叹号的,都是以“哇哦”“哇塞”这样的情绪表达出来的,但是对精微细腻的思想感情却缺少了识别和
表达的能力。

④热衷于到处套用网络流行语,也很容易简化思维活动,采用“贴标签”的方式去和对象打交道。

仔细辨析的话,就可以发现标签的类型就那么几组,只不过是换了一个热点事件就换一个新表达,比如“社畜”“996”“打工人”等词流行的时间虽然不同,但都表达了一个核心意思,并没有太多观念上的创新。

在人际交往中,按照这样简单分类的方式去评判对象,我们就不愿意去深入体会一个人身上的复杂性和全面性,而是用“懂王”“直男”一下子就对号入座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网络语言暴力频繁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即使在赞扬别人的时候也不例外,所有和疫情斗争的人都是“逆行者”,不再去思考“逆行”的具体过程和压力,不再去思考不同逆行者的细微差异。

网络流行语里的人物都是扁平的,不是立体的。

显然,这种语言使用方式对我们认识世界和社会,处理人际关系都是有很大危害的。

⑤浅薄化则会带来追求快速反馈、放弃深度思考的习惯。

使用者希望话语一经使用就引发别人的关注,用最低的成本去求取最大的收益。

长此以往,我们的语言就会粗鄙化,我们的思考也会肤浅化。

别字代替双关,搞笑代替幽默,哈哈一笑之余没有可回味的东西,还会对这种快速刺激逐渐上瘾,放弃对精致事物的追求。

就像用鸡精做菜,会带来口感的迅速提升,但久而久之就败坏了味蕾,降低了品位。

⑥流行语的诞生、传播和消亡,是语言正常的新陈代谢。

我们要警惕的是网络流行语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慎重对待语言,就是慎重对待我们的思想。

(选自“咬文嚼字”公众号,有删改)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图表。

(4分)
【参考答案】(1)对精微细腻的思想感情缺少了识别和表达的能力(2)标签化(3)浅薄化(4)带来追求快速反馈、放弃深度思考的习惯
【解析】先通读全文,根据表格中的信息确定答题区间;然后从中提取关键语句,概括作答。

根据题干中的“浮夸化”“养成过度夸张的思维习惯”可定位至第③段,根据第③段中的“如果长期使用浮夸的流行语,就会养成一种过度夸张的思维习惯,用情感的宣泄来代替理性的明辨……对精微细腻的思想感情却缺少了识别和表达的能力”可知,第(1)空可填写“对精微细腻的思想感情缺少了识别和表达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的“简化思维活动”“对我们认识世界和社会、处理人际关系产生很大危害”可定位至第④段,根据第④段中的“热衷于到处套用网络流行语,也很客易简化思维活动,采用‘贴标签’的方式去和对象打交道”可知,第(2)空可填写“标签化”。

根据题干中的“降低了语言的品位”可定位至第⑤段,根据第⑤段中的“浅薄化则会带来追求快速反馈、放弃深度思考的习惯”可知,第(3)空可填写“浅薄化”,第(4)空可填写“带来追求快速反馈、放弃深度思考的习惯”。

2.根据文章推断,作者所认为的优秀的语言应具有的特点不包括(2分)()
A. 细腻
B. 准确
C. 华丽
D. 精致
【参考答案】C
【解析】先阅读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从文中找出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分析作者认为优秀的语言应具有的特点。

通读文章,根据第②段中的“浮夸化就是追求夸张的语义表达,动不动就封‘王’称‘霸’,说‘神’道‘仙’,语不惊人死不休”和第③段中的“如果长期使用浮夸的流行语,就会养成一种过度夸张的思维习惯,用情感的宣泄来代替理性的明辨”“对精微细腻的思想感情却缺少了识别和表达的能力”可知,语言应细腻,不能追求浮夸化;根据第②段中的“标签化就是把复杂的社会现实、复杂的人物事件,都粗线条地划分为有限的类别”和第④段中的“在人际交往中,按照这样简单分类的方式去评判对象,我们就不愿意去深入体会一个人身上的复杂性和全面性”“这种语言使用方式对我们认识世界和社会、处理人际关系都是有很大危害的”可知,语言不能简单地划分类别;根据第②段中的“浅薄化就是不追求形义配合的深层语言趣味,而只进行形式上的浅加工,能夺人眼球就够了”和第⑤段中的“长此以往,我们的语言就会粗鄙化,我们的思考也会肤浅化”“还会对这种快速刺激逐渐上瘾,放弃对精致事物的追求”可知,语言应精致,不能不追求形义配合的深层趣味。

据此可知,作者认为语言应具有的特点为“细腻”“准确”“精致”。

故本题选C。

★3.以下句子都有谐音现象,请依据文章观点分析哪一项更令人回味,并说明理由。

(4分)
A.这件事“雨女无瓜”。

(注:“雨女无瓜”谐音“与你无关”)
B.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参考答案】B句更令人回味(1分)。

B句以多变的天气寓意情感,诗中的“晴”字一语双关(1分),既指天气晴朗,又可以理解为“感情”,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含蓄复杂的感情,有形义配合的深层趣味(1分);A句以谐音来夺人眼球,缺乏语义相关,只是形式上的浅加工(1分)。

【解析】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找出文中有关“谐音”的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最后判断
两个选项,哪一项符合作者的观点。

阅读文章,根据第②段中的“浅薄化就是不追求形义配合的深层语言趣味,而只进行形式上的浅加工,能夺人眼球就够了。

比如‘蓝瘦香菇(难受想哭)’‘集美(姐妹)’等谐音梗,究其实质只是换了一个别字记音,和修辞中巧妙的谐音双关不可同日而语”可知,语言不应只进行形式上的浅加工,应追求形义配合的深层趣味。

“雨女无瓜”谐音“与你无关”,“只是换了一个别字记音”,没有追求形义配合的深层语言趣味,语言表达浅薄化。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睛”的表面意思是“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这既是写天气情况的,又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义双关的手法,“晴”和“情”谐音,“有睛”“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追求形义配合的深层语言趣味,更令人回味。

二、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19分)
古人梳刘海儿吗
郑昭昕
①近年来,古装剧中的男女主角常梳着各式各样的刘海儿。

这不禁让人好奇,古人梳刘海儿吗?
②头发在中国古代社会与社会风俗、道德规范等密切相关。

譬如中国古代素有成人礼的传统,男子二十岁要将头发梳成大人模样,扎个髻再戴冠即为“冠礼”;而女孩则是十五岁盘发配笄,便为“笄礼”。

③这种束发传统为古代冠服制度的一部分。

自周代起,中国便有相当完整的冠服制度,对不同礼俗中对应的服饰、发式都有明确规定。

④周代男子的发型多为“椎髻”,也就是把头发在头顶束成直立状的发髻,梳成椎髻后,再用冠帽将发髻套住,防止头发散乱。

⑤秦汉时期形成了较固定的发式。

看看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便可知道当时流行的男子
发型。

这八千余名士兵中,一般步兵的发髻多向上梳并略偏某一侧,他们有的用发带裹发定型,有的戴有冠帽。

据考古研究成果显示,自先秦起,男子普遍流行“帻(zé)”这种冠饰。

它实际上是一种包头布,即用一块巾布从脑后向前把发髻捆住,在前额处打结,使巾布的两角翘在前额作为装饰。

这种冠饰在当时可是公认的“时尚单品”。

⑥南北朝时期,受鲜卑胡服影响而出现了“幞(fú)头”——一种包裹头部的纱罗软巾,其特征是脑后披有两条长巾。

后来,幞头逐渐成为贵族男子的日常冠饰,而“卑贱执事低微者”仍戴帻。

⑦无论戴幞头还是帻,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男子发型基本上都是长发且束发为髻,鲜少有额前短发这种刘海儿造型。

⑧那么,刘海儿是否出现在女子发型中呢?
⑨古代女性的发型十分丰富,她们将乌黑的长发分股挽束成各式各样的髻、鬟(huán),用笄固定后,配以各种华丽的冠饰。

自周代起,妇女便流行梳高髻,至秦汉时期仍旧盛行。

⑩纵览先秦至汉代的男女发型,似乎都不见刘海儿的踪影,那刘海儿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⑪隋唐时期的男女发式基本承继了前朝的形制样式,同时还发展出大量丰富多姿的造型,唐代社会上普遍流行“高冠峨髻”。

⑫以“高冠”为时尚的男性发式仍以束发成髻为主,只在冠饰上做了许多创新,出现了进贤冠、笼冠、武弁、纱帽等新冠饰。

另一方面,唐代女性的发式更为丰富。

当时发型以巍峨华丽为美,继承了先秦以来高髻的造型,同时还发展出翻荷髻、反绾髻、风髻、交心髻等。

⑬除了发髻,唐代还流行以鬟和鬓做造型。

鬟与髻不同,历代流行的髻都是实心的发盘,而鬟是一种中空的束发造型。

除此之外还有鬓,鬓是两耳旁的发。

唐代女子根据发髻式样设计出各类鬓式,如松鬓、蝉鬓、雪鬓等,有些妇女也会在发鬓上饰以花钿等装饰,更显华贵俏丽。

⑭然而,幼女的发式并无髻、鬟、鬓之分,大都垂于额前。

少女发式则是四垂短发,以发覆眉目,这不正是刘海儿的原型吗?李白在《长干行》中也曾描绘:“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邮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这说的便是小男孩和小女孩天真烂漫、青梅竹马的情韵。

古代的刘海儿造型起初是在幼儿、孩童身上出现的。

⑮实际上,古代孩童在未成年之前,发型都是自然下垂且有修剪的,自周代起孩童的发型多为小丫角,男孩子剪发后留下额上左右两角的胎发;女孩子则留的是垂于额头中央的胎发,而这种孩童时代所留的头发,被称为“留孩发”。

⑯“刘海儿”与“留孩发”发音相近,有一种说法认为“留孩发”为民间口语,“刘海儿”是其书面用语。

除此之外,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关于“刘海儿”的传说。

相传唐代有个名叫刘海的仙童,他的前额上有一排整齐的短发,模样童稚可爱。

此后,人们便习惯将前额上的短发,称为“刘海儿”。

(刊载于2022. 3,有删减)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椎髻”是周代男子的主要发型,而周代妇女流行梳高髻,且这一发型盛行至秦汉时期。

B.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椎髻”发型在秦汉时期形成了固定的发式。

C. 隋唐时期,男性发式仍以束发成髻为主,但出现了新冠饰,女性发式则有髻、鬟、鬓之分。

D. 文章以大家喜爱的古装剧开篇,且运用问句,能够引发读者思考,并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参考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意辨析选择。

根据第⑤段中“据考古研究成果显示,自先秦起,男子普遍流行‘帻’这种冠饰”可知B项对兵马俑这一例子的具体说明的内容表述不正确。

故选B 项。

5.文章第④-⑥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顺序?是如何具体说明的?(3分)
【参考答案】时间顺序。

第④-⑥段按照朝代的先后顺序,依次说明了周代至南北朝时期的男子发型以长发且束发为髻为主。

(说明顺序得1分,分析得2分)
6.文章第⑭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

(3分)
【参考答案】引资料。

引用李白的《长干行》,有力地说明古代的刘海儿造型起初是在幼儿、孩童身上出现的,使说明更具说服力,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

(说明方法得1分,作用得2分)
7.“古人梳刘海儿吗”这一标题有何作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4分)
【参考答案】揭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古人是否梳刘海;运用问句,能够引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每点2分)
【解析】审读题干,抓住关键词“标题”“作用”,明确本题考查标题赏析。

作答本题,可从内容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分析,从内容上看,直接点明了文章的说明对象;从表达效果上看,运用问句,能够引起读者对古人是否梳刘海的猜测,进而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据此思路作答即可。

8.比较下面两个句子,说说哪个句子的表达效果更好,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分)
A. 自周代起,中国便有相当完整的冠服制度。

B. 自周代起,中国便有完整的冠服制度。

【参考答案】A句的表达效果更好。

“相当”表示程度高,B句删去了“相当”,不能表明周代冠服制度的完整程度之高,因此A句更符合实际情况,同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表明选择得1分,分析得2分)
【解析】审读题干,抓住关键词“比较”“表达效果”,明确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

作答本题,首先细读两句话,找出其中的不同之处,然后比较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细读句子可知,A句比B句多了“相当”一词,因此重点分析“相当”一词。

“相当”在句中表示程度高,修饰“完整”,意思是我国的冠服制度从周代开始,完整程度就非常高,准确说明了周代冠服制度的完整程度,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B句去掉“相当”后,不能表明周代冠服制度的完整程度,因此A句表达效果更好。

据此思路作答即可。

★9.结合文章内容推测分析,下面链接材料中描写的人物妆容可能出自哪个朝代?(3分)链接材料:扑蕊添黄子,呵花满翠鬟。

【参考答案】唐代。

因为唐代女性的发式不仅有发髻造型,还流行以鬟和鬓做造型。

(答出朝代得1分,分析得2分)
【解析】审读题干,抓住关键词“链接材料”“推测”,明确本题考查信息推断。

细读诗句,抓住关于发型的字词“翠鬟”,然后联系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当时发型以巍峨华丽为美,继承了先秦以来高髻的造型”“除了发髻,唐代还流行以鬟和鬓做造型”可以推测属于唐代,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三、真题演练。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14分)
植物会说话
丹尼尔·查莫维茨
①五角菟丝子作为一种蔓生植物,因不含叶绿素,需要寄生在其他植物中汲取其营养方可生存。

它幼苗的颈尖以小圆圈的方式探测周围环境,寻找它所偏好的植物,就像我们蒙住眼睛时用手试探周围环境,或是深夜在厨房找灯的开关时的样子。

实验人员不论将番茄放于什么地方,菟丝子的藤始终朝着番茄方向生长。

为了证实菟丝子能够嗅出番茄所在位置这个猜想,孔苏埃洛·德莫拉埃斯将它和番茄分别放入一个密闭的盒子里,两盒之间用管子相连保证空气对流,结果它总是朝着管子方向生长。

又在棉签上涂上番茄提取液,它还真中了圈套,朝着涂有提取液的棉签生长。

此后,她拿成分非常相似的番茄和小麦的提取液做实验,尽管二者都含有一种挥发性化合物β-月桂烯,但因番茄还释放出两种能吸引菟丝子的挥发性物质,而小麦不含这两种挥发性物质,且还会释放一种令菟丝子讨厌的气体,菟丝子当然向着番茄方向生长。

②1983年,戴维·罗德斯发现,一棵柳树被天幕毛毛虫啃噬过,临近柳树的叶子变得不受毛毛虫欢迎,是因为后者的叶子中含有不合毛毛虫口味的酚类和单宁化合物,而那些较远的健康柳树却不含这些化合物。

受损柳树和临近健康柳树之间,没有共同的根,树枝间也没有相互接触。

被啃噬的柳树是通过空气向临近健康柳树发出了一种信息素信号,即通过化学信号对它们说:“当心!保护好自己!”接着,杰克·舒尔茨以杨树和唐枫幼苗为对象进行实验,支持了罗德斯的观点。

③“植物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罗德斯的这一发现,颠覆了我们以往对植物的认识。

然而这些报道大多缺乏正确对照,或结果被夸大,往往受到其他科学家的驳斥。

在过去的10多年里,大量植物通过气味进行交流的现象已被反复证实。

但问题是,植物真的能彼此交流(有意识地发出预警)吗?是否健康植物只是“偷听”到了临近受损植物的自言自语(而非受损植物有意告知它们)?马丁·海尔提出了疑问并展开深入研究。

他知道,利马豆植株被甲虫侵扰时
会有两种反应:被啃噬的叶片会向空气中释放一些挥发性化学物质;而花则会产生花蜜,吸引以甲虫为食的节肢动物。

——那它为什么会释放这些化学物质呢?
④他从三棵利马豆植株中选取了4张叶片做实验:从被啃啮过的同一植株上选择了2张叶片——第1张被甲虫啃啮过,第2张没有;第3张为临近的、未被啃啮过的健康植株;第4张为被隔离的、未被啃啮过的健康植株。

通过气相高端分析技术鉴定,第1、2、3张叶片周围空气中都含有挥发性物质;第4张叶片周围则没有。

这说明受损植株临近的健康植株不易遭受到虫害侵扰,却没有得出他们想要的结果。

⑤海尔调整了实验设计来检测他的假设。

将两株植物放在一起,但用塑料袋将被啃啮过的叶片封闭24小时。

然后按照上一个实验的方法选择4张叶片进行检测,结果发生了变化。

被啃啮过的叶片仍然释放化学物质,但同一植株的同一根藤以及邻近藤上的其他叶片却与对照叶片相似——它们周围空气中没有这些化学物质。

解下密封袋,用小风扇将袋中的气体向两个方向吹:一是向这根利马豆藤上方的临近叶片,二是朝着远离利马豆的空气中。

结果发现,接触到袋中气体的植株叶片自己也开始释放同样的气体,且植株还会分泌花蜜。

那些没有接触到气体的叶片和植株则与以前一样。

⑥几十次实验结果一致,秘密揭开了:被啃啮过的叶片释放气体,是为了保护植株自身的其他叶片不受攻击。

即当一张叶片受到昆虫或细菌的侵害时,会释放出气味,警告同一植株上的其他叶片保护自己,抵御将临的侵袭。

就像中国长城上的烽火台,守卫者们用点燃烽火的方式传递信号,警告其他守卫塔有敌人来袭了。

临近植株则以嗅觉方式“偷听”受损植株自身叶片间的“嗅觉对话”,便做出反应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当然,利马豆这种气味信号只能传播一两米远,但这一发现为人类保护树木和作物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⑦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特殊的气味。

植物和动物也可以利用这些气味进行复杂的交流。

比如花的香气可以吸引授粉者,果实的香气可以吸引采摘者,这些都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植物显然
没有嗅觉神经,不能将气味信号传到大脑进行诠释。

但是像菟丝子、利马豆一样的其他植物,都能够对信息素做出响应,只要觉察到空气中有挥发性化学物质,它就能将气味信号转化成一种生理反应,这当然也是一种嗅觉,且是出于生存的需要。

10.“植物会说话”在文中指什么?(4分)
【参考答案】①被啃噬的柳树通过空气向临近健康柳树发出了一种信息素信号,即通过化学信号对它们说:“当心!保护好自己!”②当一张叶片受到昆虫或细菌的侵害时,会释放出气味,警告同一植株上的其他叶片保护自己,抵御将临的侵袭。

临近植株则以嗅觉方式“偷听”受损植株自身叶片间的“嗅觉对话”,便做出反应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③有些植物能够对信息素做出响应,只要觉察到空气中有挥发性化学物质,它就能将气味信号转化成一种生理反应。

11.简要说明第③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4分)
【参考答案】①结构上,承上启下。

承上总结戴维·罗德斯等人发现的结论、价值及其存在的问题;启下引出因马丁·海尔对戴维·罗德斯等已有观点的质疑而进行的实验。

②内容上,在戴维·罗德斯的观点和马丁·海尔的质疑与实验之间建立起联系。

本段明确了下面的实验是在戴维·罗德斯等人实验基础上的深化和因果关系探索,说明两者实验目的的不同,说明的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

12.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