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恩怨、名利场:上海滩的洪门传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非、恩怨、名利场:上海滩的洪门传奇
上海位于通江沿海的地理要冲,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自江宁立约,上海开放通商起,这片土地就逐渐成为冒险家的乐园。
在上海滩的百年历史中,各个势力在这里你方唱罢我登场,往来好不热闹。
但有一股力量却始终活跃在上海滩的舞台之上,那就是上海的会党势力。
其中,洪门和青帮,可谓名震天下,江湖上无人不晓。
而两者,一个源于反清复明的天地会,一个是由协助清政府漕运工作的漕帮演变,加上传承方式的不同,素有“青帮一条线、洪门一大片”的称谓,对近代中国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都有重大影响。
在当时的上海,以洪门、青帮为首的众多会党势力,眼看着清军、太平军、革命军攻来打去,眼看着长衫礼帽西服脱来穿去,往来游走于各大政治势力间,穿梭在社会三教九流中。
他们既是国家危亡之时挺身而出的仁人志士,也是鱼肉百姓、背叛革命的市井流氓。
个中复杂,让人捉摸不定。
以至于学术界甚至有了“会党史”这一研究领域。
几十年来虽著述广博,但是亟待挖掘的真相,多已埋葬在了上海的钢铁丛林之中。
缘起反清烽火,兴于十里洋场
上海滩的“洪门”、“青帮”,本都是源于民间会党。
这种不被朝廷允许的结社行为,兴起于清代中期。
在这些会党里,又以洪门的历史最为悠久。
与诸多会党有着不解之缘的孙中山,曾在他的著作中对洪门有着这样的说法:
“洪门者,创设于明朝遗老,起于康熙时代。
盖康熙以前,明朝之忠臣烈士多欲力图恢复,誓不臣清,舍生赴义,屡起屡蹶与虏拼命,然卒不救明朝之亡。
迨至康熙之世,清势已盛而明朝之忠烈亦死亡殆尽,二三遗老见大势已去无可挽回,乃欲以民族主义之根苗流传后代,故以反清复明之宗旨结为团体,以待后有起者可藉为资助也,此殆洪门创设之本意”。
洪门缘起于中国南方的反清秘密组织,因为这一组织实在是太秘密了,所以洪门的起源现在已经难以考证,现代学者对此的研究说法多达十余种,还都有理有据,难以辩驳。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早期的洪门与人们印象中的“黑社会”,关系是不大的。
清朝中后期各地起义造反不断,而这背后往往都有秘密会党的影子。
在上海开埠之后,这片富于机会和风险的土地迅速被会党盯上,借着漕运和码头的巨大需求,开始向上海地区拓展势力。
反朝廷口号渐消,接地气扩充势力
洪门在这一阶段抢占了先机,他们率先在上海立足并站稳脚跟。
1853年,上海地区与洪门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小刀会举起反清大旗,但是由于上海周边局势复杂,重兵云集,起义最终遭到镇压。
上海地区的各种会党,也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洪门的残余势力也在反思过去反朝廷的“大义”,思索着图谋恢复的良方。
就在小刀会起事的同一年,朝廷最重要的输血管道——漕运,受到了太平军的严重威胁。
鉴于传统的漕运已经千疮百孔,朝廷开始将漕运改为海运。
这一决定让大批的漕运水手失业,那些失业后的水手有相当一部分进入到上海去寻找新的工作机会。
一时间上海到处都游荡着失业的水手,这些水手大多还有另一重身份,他们多加入了后来在上海滩闻名的青帮的成员。
青帮与洪门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但是早期二者的理念有别。
青帮与漕运关系紧密,是吃朝廷饭的,没有洪门那样鲜明的反清标签。
青帮在上海迅速做大,不与朝廷作对,朝廷也乐得在这片事实上是洋人做主的地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1886年,一度失势的洪门势力再一次大规模进入上海,原先因小刀会起义潜伏下来的洪门势力也加入了新的各个山头。
与此前高喊反清口号的洪门不同,这次的洪门势力不再处心积虑的想要起事造反,而是走上了落地扎根、垄断产业的道路。
与已成气候的青帮也没有拔
刀相向,而是和气生财,后来甚至有了“合流”的趋势。
但总体来说,洪门和青帮相比,政治色彩仍旧比较浓厚,帮规复杂,等级严密。
即将在2月17日上映的黑帮传奇系列电影《上海王》,讲述的就是这个阶段洪门的历史。
电影里,胡军饰演的第一代上海王常力雄,正是这一阶段洪门特征的典型代表。
这时的洪门,更像是一群传统的江湖人士,走传统帮会的套路,讲究义气。
随着上海的发展,老套的洪门规矩,也越来越不适应市井阶层的现状,洪门亟待改变,而大批工人的涌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的崛起,给了洪门转型的契机。
闲看大王旗,洪门变黑帮
清末民初的上海,工商业飞速发展,而快速又不均衡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
上海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的流入。
就在辛亥革命前夜,当时的上海已经成为了百万人口的大都市,数十万的产业工人,也成为上海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标志。
据学者考证,当时仅上海一地的工人数量就占了全国工人总数的34%。
除了产业工人的数量外,这些工人的社会组织,也是当时上海的一个显著特色,很多工人都是洪门、青帮的成员。
徐珂在《清稗类钞》中对当时的上海地区的流氓团体有这样的认识:
“上海之流氓,即地棍也。
其人大抵各戴其魁,横行于市,互相团结,脉络贯通,至少可有八千余人。
平日皆无职业,专事游荡,设阱陷人”
洪门、青帮的成员成分自此日渐复杂化,为了站住脚跟,洪门、青帮与上海的地痞流氓结合,大量从事灰色产业,大量涉及黄、赌、毒等各种地下产业如贩卖私盐、走私鸦片、开设赌馆、开设妓院、拐卖妇女、抢劫绑架。
这些利润丰厚的灰色产业,被上海滩诸如洪门之类的大帮派垄断,利益的纠葛也开始显现。
除了利益纠葛之外,洪门的反清色彩,也让其在清末的历史舞台赚足了眼球。
洪门利用上海的便利条件,将洪门开遍全球,成为海外华人群体里面的重要社会组织。
国外的洪门与同盟会关系密切,孙中山也加入过檀香山的洪门致公堂。
《上海王》里,秦昊饰演的第二代上海王黄佩玉,正是同盟会出身,代表同盟会来跟洪门谈合作,后来
阴差阳错成为洪门山主。
同盟会、洪门两大势力,也让他成为他在上海滩呼风唤雨的依靠。
除了同盟会这层关系,秦昊饰演的第二代上海王黄佩玉,还像历史中的洪门一样,触手伸向实业,将洪门的生意,从灰色地带扩展到当时时髦的实业救国行列,具有很高的头脑和眼光。
地盘分工明确,勾结搭连军政
在当时的上海,为了处理好利益分配,洪门、青帮等帮会势力逐渐有了各自的势力范围:“法租界有黄金荣集团、南市有赵阿宝集团、专门翻江越货的李阿三集团、英租界有沈杏山的大八股党、专事贩卖人口的尤阿根集团、尚武集团;码头地盘有马占魁集团、沈关生集团、范回春集团,以及沪西一条龙身兼红帮首领的刘福彪集团。
他们的触角,也涉及到当时上海经济、文化的各大方面,供市民休闲娱乐的演艺、戏曲、电影等,背后都有洪门等帮会势力的影子。
电影《上海王》、《上海王II》里,余男饰演的申曲名伶筱月桂,是在洪门的支持下,完成申曲的改革,成为上海名角;而她和第一代上海王常力雄的女儿,郭采洁饰演的常荔荔,也是在洪门势力的帮助下,成为当时上海滩当红的电影明星。
也因此,可以说当时能获取暴利的社会行业均被以洪门、青帮为首的帮会势力垄断。
面度高额的利益、大量的真金白银,洪门、青帮原有的帮规如“十条三要”、“十款”、“六条”、“十禁”等老规矩也变得不值一提。
等级分明、帮规森严的帮会,在经济利益的冲击
下,变成了钱权第一的利益团体。
帮会的繁文缛节被删简或废除,昔日庄严肃穆的仪式日益成为象征,帮规对一般会众的约束力日趋减弱。
很多下层帮众更是同时加入多个帮派,脚踏多只船,传统的“义”字当头变成了“利”字当头。
而随着上海成为当时的国内经济中心,帮会的势力,也逐步进入政界和金融领域,像电影《上海王》里的第三代上海王,凤小岳饰演的余其扬,当上上海王后把手伸向金融领域,成了洪门第一个银行家。
也缘于洪门、青帮的合流,这些帮会团体得以直接参与后来国民政府在上海地区的统治。
二十年代末的上海帮会势力,不再是躲着官府的乱臣贼子,反倒成为了公开抛头露面的庞大社会势力,对上海的控制涉及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
在国民政府时期,洪门与青帮等帮会势力发展到最后的顶点,成员遍及军政警宪特。
帮会势力己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角落。
此后帮会势力受政权变动影响,势力渐衰。
帮会大佬们既然卷进了政治,就难免随着政局不断摇摆。
后有投降日寇的张啸林,也有协力抗日的杜月笙,均已成为后人闲话。
围绕着这些大佬,有众多相关的文学影视作品,因为每个头目都是一段传奇,既有兄弟情义、国恨家仇的传奇,也有名利功爵、恶贯满盈的传奇,伴着一个个传奇,工人从小打手变成了老大哥,上海从小渔村变成了大都市,而洪门的黑帮传奇,也逐渐成为历史烟云中的永远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