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山玉雕大师群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山出名玉名师竞风流
——浅析南阳独山玉雕刻队伍结构特点
郝文生名山韫毓名玉,名玉成就名师。

南阳独山玉雕工艺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在一代代玉雕艺人的雕刻风格基础上,综合了扬帮、苏帮、南帮以及宫廷玉雕的工艺特点,继承了中国明清玉雕精华,博采众长,独辟蹊径,自成一派,形成了“熔铸古今,承前拓新”的中原流派。

这也同时成就了一大批名家大师,新秀新星。

他们在传承古代玉器文化的同时,加入新的文化因素,以新的表现方法,极富创意和活力地诠释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借鉴他家之长,将各种风格融会贯通,于张扬中蕴含内敛,大气豪放中留存几分细腻婉约,活力四射,焕发出新时代的气息。

通观南阳独山玉雕大师群,不难发现这支人才队伍呈现出如下的特点:
1、独山玉雕刻队伍年龄结构成熟,老中青三代人才阶梯格局明显,各擅绝艺,长袖善舞。

说到当代独玉雕刻人才队伍,就不能不提到镇平的鲁明均大师。

玉雕艺人自清末民初仵永甲名噪玉坛以来,出现了一大批名匠巧手,他们为玉雕题材的遴选、类别的界定划分和技艺的精益求精形成了一套模式和一个样板,最大限度地把传统工艺的精髓延续下来。

特别是上世纪中叶,经过十年文革,中国玉雕界万马齐喑,而鲁大师却一枝独秀,在矢志不移地去粗求精,扬弃着传承着玉文化精要。

70年代,鲁大师就以独山玉作品《银球传友谊》,进军并入驻外交部“美国文化展”;其80年代的《山菊》、90年代的《华夏瑰宝》和2000年初的巨形山子《四大名著》轰动很大。

如果说独玉文化史的顺延,创新是本,创意是用,那么其首倡和发韧者当推鲁大师了。

鲁大师已经作古,当今硕果仅存的老一辈以仵金满、吴元全、仵景林、魏玉中、王玉敬、柴德学、吕玉堂、董富顺、王三照等为代表,他们是玉坛元老,从事玉雕艺术事业时间相当长,有的已经长达60年,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过硬的技术本领。

虽然他们年事已高,却老当益壮,老而弥坚,依然保持着一种年轻的心态,钟情于艺术,或课子授徒,或刀耕不辍,启迪、引领着传统玉雕工艺的薪火传承,总结、归纳着从艺一生的心得睿智,以他们独具的艺德、玉品和技艺深深地影响着后来居上的新人。

中年一代以仵海洲、仵应汶、李杰、张保国、张春明等为代表,他们大多数都是生于五、六十年,在独山玉雕领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起着不可替代的榜样和示范效应。

他们曾以各自的刻苦砥砺和神乎其技长时期地影响整个独玉雕刻行业的创作方向,辐射并形成一种合力,为当今的青年一代有序地整合品牌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他们开始尝试艺术风格的升华,探究地域文化的体现,在艺术和工艺上都强烈的突出着自己的个性,在独山玉坛雄霸一方,并驾齐驱,争奇竞妍,各领风骚。

青年一代以刘晓强、张克钊、刘晓波、刘国皓、喻朝光、王东光、李海奇、董学清等为代表,他们中有生于70年代的中流砥柱,更有生于80年代的后起之秀,这一创作艺术群体在独山玉雕刻
团队中阵容庞大,群英荟萃。

青年一代的大师新秀们在长期的刻苦钻研和不断的探索中,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理论修养、广博的知识兴趣爱好、扎实的雕塑绘画基础和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能较好地展示当代多元化、人文化、个性化时代的审美观念和情感。

他们思路敏捷,不拘一格,功底扎实,设计的作品给独山玉雕注入了一股全新的风,并逐渐形成了一种风格,正在对我国玉雕产品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这种结构的人才队伍是稳定成熟的,格局是配置合理的,它为南阳独山玉雕的可持续发展储蕴着力量,积蓄着后劲,酝酿着划时代的巨变。

但不能说“雏凤清于老凤声”,这种局面的形成,应当是“新竹高过旧竹枝,还得老枝相扶持”,是一种“老枝新篁竞繁荣”的良性循环。

正是由于这一批批玉雕艺人的不懈努力奋斗,铸就了南阳独山玉雕发展的辉煌历程,构筑了中原玉雕产业成功的丰碑,同时也支撑着中国玉雕艺术瑰宝大厦。

2、独山玉雕刻语言体系领异标新,代表性人物和旗帜性人物已经确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独玉雕刻艺术要形成自我语言体系,需要代表人物产生。

一个鲜活的创作群体应有旗帜性人物引领。

同样,独玉雕刻艺术要形成自己语言体系,需要代表性作品。

只有经典代表,才具有优秀的可学习特点,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拼得过文化长河的众浪齐奔,抵得住文化长河的大浪淘沙,最终在整个中华玉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南阳有20万玉雕大军,有着众多的设计、技艺人才,他们的作品在全国、全省历届产品评比中都获得优异的成绩。

其中,部分作品已经形成各自的风格,在各大类属中业已产生了旗帜性人物。

如仵金满的“花鸟鱼虫、瓜果蔬菜”;仵子辉的“神话典故”;李学凯的“松、梅、竹、菊”;董成先的“唐诗宋词”;喻朝光的“乡土民俗”;王东光的“俏色趣人”,张克钊的“黑白丽人”,刘晓波的“名卉灵禽”,王志亚的“写意山子”,董学清的“诗意人生”等等,这些作品在题材、设计、用料、制作方面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在南阳玉坛争奇斗艳,散发着泥土芬芳。

大师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独山玉雕刻的语言体系,注重炼神传韵,讲究“胸有丘壑”,追求精益求精,拓宽题领域,这些都是独山玉雕艺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标志。

3、独山玉创作团队十年磨剑,不断冲击、问鼎国家级大奖。

近二十年来,改革开放给中国玉雕业带来了一片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独山玉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雕刻大师们在题材和工艺方面寻求着一次又一次的突破
当代玉雕题材的突破,真正让当代玉雕艺术才达到了真正的艺术化、生活化、平民化,作品不仅妙趣横生,且更有文化韵味,大大地提高了玉雕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除重新演绎传统题材,当代玉雕突破神话传说、宗教典故的取材范围,注入了大量现代生活的元素。

工艺上,在继承传统玉雕工艺的基础上,借鉴各派的玉雕风格和其他门类的艺术元素以及表现手法,将各种玉雕技法结合,赋予新时代新的主题,创意无限,独创了颇具特色的当代玉雕风格。

当代玉雕大师在对玉料更深刻、更充分地理解、感悟、挖掘新意的基础上,将玉料美与技法工艺完美地结合,借助匠心独运的艺术
手法,汇成虚实统一、情景交融的艺术形式,深刻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近年来,独山玉作品在国家级的大奖中屡屡脱颖而出,破壁腾空。

2009年12月,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专门举办了河南省首届工艺美术大师玉雕精品展,百余件玉雕精品入选,入选作品均设计精巧,制作工艺精美,是近几年顶极作品的集会。

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元全送展的《荷韵》、省工艺美术大师刘晓强送展的《心路》、《梦鼓》和《把酒话桑麻》,雕刻奇巧,精美绝伦。

大型独山玉作品《空山新雨踏歌行》运用原料的天然色彩,组成了一幅巧夺天工的画卷,气势恢弘,让人叹为观止。

张克钊的独山玉《心路》、《梦鼓》,刘晓波的独山玉《把酒话桑麻》、《红装素裹》,仵海州的独山玉《秋硕》六件作品榜上有名,被授予河南省“十大珍品”称号。

2009年的中国玉(石)器百花奖共有 710余件玉(石)雕刻精品在北京亮相参评,共产生96件金奖、135件银奖、156件铜奖,南阳玉雕行业共报送独玉精品41件,获得金奖7件、银奖9件、铜奖12件、优秀奖13件。

而被誉为“中国玉雕发展风向标”的“天工奖”同年也吸引了千余件玉石雕精品参加,经过严格评审,共有370件作品入围,其中金奖作品25件,银奖作品41件,铜奖作品53件,最佳工艺奖15件,最佳创意奖10件。

南阳报送的独玉精品15件,张克钊的《梦鼓》获得银奖、《心路》获“最佳创意奖”,其作13件均获“优秀作品奖”。

河南省的历届”陆子冈杯“玉雕精品评选和南阳历届玉雕节,“玉雕大师作品展”展出大师精品85%是南阳名家和独玉精品。

其中仵应汶、仵海洲、魏玉中、王玉敬等的作品圆融成熟、炉火纯青;中青年实力派大师孟庆东、张保国、刘晓强、刘国皓、张宏哲、张克钊等人的作品奇思妙想、巧夺天工;新生代大师如刘晓波、柴艺扬等的作品意境清雅、技艺精湛。

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历届玉雕“天工奖”、“陆子冈杯”的获奖作品,大师们的每一件参展精品都是巧构妙思,将美石、精工、绝艺、厚韵完美结合,将俏色工艺与厚重的中华玉文化巧妙结合,异彩纷呈,令人击节赞叹。

活动中我县玉人们纷纷表示,通过玉雕精品评选这一平台,他们也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为以后的艺术之路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4、创作的学术气氛浓厚,百家争鸣,殊途同归。

南阳的独玉雕刻大师们都明白,要想彰显出独玉雕刻的魅力,形成风格独特、旗帜鲜明的流派,必须形成玉雕评论氛围。

理论和实践本是“两只翅膀”,缺少一个都难以凌空翱翔。

一个艺术派流的形成,一种雕刻技艺成熟,需要理论家去归纳,去升华,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

南阳独玉大师群在这方面领先一步,他们有一个开放的玉雕艺术研究和探索氛围。

大师新星们,没有门户的樊篱,不囿于狭隘的一己之见,他们广开言路,相互切磋交流,以“弘扬中原文化,打响玉乡品牌”为己任,刻苦钻研,孜孜不倦,在这一批大师们的耕耘和带动下,独山玉雕博采南北之长,结合自身实际,不断进行突破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特点和风格,青出于蓝胜于蓝,并以团结协作的精神助推着地方玉雕产业不断做大做强的进程。

首先是定期举行“玉文化高峰论坛”,邀请全国有名的玉文化专家学者来研究独山玉文化,为独山玉的雕刻引航领路;不断加强行业间的沟通与交流,寻求与其他姊妹艺术之间的融合与拓展,生产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精品佳作。

其次是组织“玉人谈艺”走进大自然活动。

在大自然中寻找艺术灵感,永远是艺术家亘古弥新的追求。

再次,对每一次的国家级大奖,南阳的大师们特别是镇平县的大师们都组队参加。

在2008年第七届“天工奖”上,约有2300人次镇平玉人在这里观摩学习。

镇平深居内陆,距北京远达千余公里,如此大规模的集体参展,国内绝无仅有,所以被业内人士戏称为“天工奖镇平现象”。

“去糟留精、学以致用”是玉人们观摩展会的重要目的之一,在每次大展期间,镇平玉人们都组织几场小型座谈会,有效的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巩固了玉人们的学习成果,使大家的行程变的更加丰富多彩。

面对这种独特的“镇平现象”,许多业内人士纷纷表示,通过这种“集体参与、共同提高”的方式,必然会产生一批新的玉雕精英,他们不仅能够使独山玉玉雕产业迅速发展,对整个中国的玉雕产业也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华玉文明的源远流长,成了独山玉文化的源头活水,一代代薪尽火传,一辈辈继往开来,形成了独山玉文化史上大师名家英才辈出、灿若繁星的蔚然大观,大师名家们思路敏捷,不拘一格,功底扎实,妙想天成,给玉雕业注入了一股全新的灵气和风尚,对我国玉雕产品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我相信,他们必将在中华玉文化长河里飞出更多欢乐的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