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预习作业-21.圆明园的毁灭人教新课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圆明园的毁灭
默读两遍,朗诵三遍,读通、读顺课文。

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点拨:课文范读请扫书中二维码。

1.给下列生字及多音字注音。

生字:损( ) 皇( ) 珑( )
剔( ) 杭( ) 莱( ) 瑶( ) 宏( ) 宋( ) 侵( ) 统( ) 销( )
瑰( ) 烬( )
多音字:测量.( ) 仿佛.( )
注意:“瑰”的写法和笔顺。

2.在文中圈出下列词语,加点的词语重点理解。

损失殿堂灰烬宏伟
..瑰宝销毁
不可估量
....举世闻名
....众星拱月
....
玲珑剔透
....亭台楼阁诗情画意
天南海北奇珍异宝
....金碧辉煌
....点拨:
见“字词详解析”。

1.搜集关于圆明园的资料。

2.搜集资料,积累关于“爱国”的名言警句。

点拨:
1.见“写作背景”。

2.见“学考拓展”。

1.课文描述了的景观和
的景象,表达了作者。

2.文章介绍了哪些内容,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 点拨:
1.见“概括主题”。

2.
见“文段分
析”。

1.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2.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点拨:
1.见“教材习题答案”。

2.见“重难讲解”。

通过预习,一定有收获和疑惑吧,写下来吧。

1.收获: 。

2.疑惑: 。

22.狼牙山五壮士
默读两遍,朗诵三遍,读通、读顺课文。

背诵课文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点拨:课文范读请扫书中二维码。

1.给下列生字及多音字注音。

生字:庙( ) 务( ) 葛( )
吼( ) 腔( ) 崎( ) 岖( ) 尸( ) 斩( ) 坠( ) 雹( ) 仇( )
恨( ) 眺( ) 寇( ) 抡( ) 绷( ) 嗖( ) 多音字:仇.( )恨磨.( )坊
沉着.( ) 着.( )急
注意:“葛、岖”的写法和笔顺。

2.在文中圈出下列词语,加点的词语重点理解。

任务崎岖
..尸体坠落雹点拨:
见“字词详解析”。


仇恨龙王庙满腔怒火横七竖八
斩钉截铁
....居高临下
....粉身碎骨
....
昂首挺
...胸.壮烈豪迈坚强不屈
1.搜集“狼牙山”的有关资料。

2.背诵古诗《过零丁洋》。

点拨:
1.见“写作背景”。

2.见“学考拓展”。

1.本文讲了,为了,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的故事。

表现了。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记叙了哪几部分的内容? 点拨:
1.见“概括主题”。

2.见“文段分析”。

1.课文中两次讲到完成掩护任务,哪一次是作为重点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2.摆在五壮士面前的是哪两条路?他们选择了哪一条?他们为什么这么做? 点拨:
1.见“教材习题答案”。

2.见“重难讲解”。

通过预习,一定有收获和疑惑吧,写下来吧。

1.收获: 。

2.疑惑: 。

23.难忘的一课
默读两遍,朗诵三遍,读通、读顺课文。

点拨:课文范读请扫书中二维码。

1.给下列生字及多音字注音。

生字:闽( ) 诸( ) 多音字:强.( )大 停泊.( )
血泊.( ) 2.在文中圈出下列词语,加点的词语重点理解。

港口.. 崇高.. 闽南 点拨: 见“字词详解析”。

搜集关于爱国的名言。

点拨:
见“学考拓展”。

1.本文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作者在 ,见到 的动人情景,以及 的深切感受,表达了 。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点拨: 1.见“概括主题”。

2.见“文段分析”。

文章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
么好处?
点拨: 见“重难讲解”。

通过预习,一定有收获和疑惑吧,写下来吧。

1.收获
: 。

2.疑惑: 。

24.最后一分钟
默读两遍,朗诵三遍,读通、读顺课文。

点拨:课文范读
请扫书中二维码。

1.给下列生字及多音字注音。

生字:叩( ) 刹( ) 硝( ) 髓( ) 铸( )
点拨: 见“字词详解析”。

多音字:悄.( )然 静悄.悄( )
2.在文中圈出下列词语,加点的词语重点理解。

叩问.. 脊梁.. 硝烟 崭新 倾听
悄然.. 沸腾..
搜集关于保卫祖国、奉献祖国的格言。

点拨:
见“学考拓展”。

1.作者描述了2019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前的 ,表达了 情感和对 的衷心祝福。

2.如何理解第一节最后一句话?
点拨: 1.见“概括主题”。

2.见“文段分析”。

“最后一分钟”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点拨:
见“重难讲解”。

通过预习,一定有收获和疑惑吧,写下来吧。

1.收获: 。

2.疑惑: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