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读书笔记
历史回顾辛亥革命读后感

历史回顾辛亥革命读后感历史回顾《辛亥革命》读后感辛亥革命是我们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变化,推翻了几千年来的帝国的封建主义,而被称为“中华民国之父”的孙中山就是这次战役的重要人物。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原名孙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的时候曾用名中山樵,孙中山之名便由此而来。
他诞生于1866年11月12日,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没有鞋穿,没有饭吃。
童年时代的艰苦生活使孙中山对农民的悲惨遭遇感触很深,也使他萌发了自由、和平、博爱的思想。
小时侯看到姐姐缠小脚的痛苦,开始产生了对社会制度的怀疑和不满,也渐渐认识到封建社会的没落和腐朽;青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战斗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
1911年10月10日晚7点左右,金兆龙、熊秉坤的第一枪揭开了武昌起义的序幕。
起义发动以之后熊秉坤等率众直奔楚望台军械局,把守军械局的工程营士兵顿时纷纷加入到起义队伍,起义士兵的战斗力和信心越发得到加强。
经过一夜的战斗,到11日拂晓,武昌早就被革命军全部占领了。
11日晚和12日早,汉口和汉阳新军也发动了起义。
武汉三镇全部为革命军所占领。
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很快传遍全国。
湖南、陕西、山西、江西、上海等10多个省市一个接一个的发起起义,成立军政府,宣布独立。
清王朝在各地迅速瓦解。
因为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所以这次革命被称为辛亥革命。
在武昌起义前的黄花岗起义虽然没有成功,但也同样惊心动魄年初,孙中山亲自去欧美各国华侨中募集起义经费,购买武器。
黄兴组织了一支800人的敢死队,做为黄花岗起义的中坚力量,并在广州设立了40处秘密机关。
4月27日下午5点30分,黄兴在广州小东营起义指挥部召集军队,做好起义部署,然后率130余人直扑两广总督衙门。
起义军一把火烧了总督衙门。
敢死队冲出后与清军大队人马相遇,展开了激烈的战争。
黄兴右手负伤断了两根手指,仍旧坚持指挥战斗,用左手打枪。
辛亥革命读后感5篇(优秀版)

《辛亥革命读后感》辛亥革命读后感(一):这几天来,我看了一篇文章叫做《辛亥革命》。
看完这篇文章,我明白了: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
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看完这本书,我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退缩于西方列强手中,帮忙西方列强欺压中国民众感到无比的愤怒,正是这种无能,才会造成中国史上这巨大的耻辱和损失。
他们只为了保住自己性命,而背叛了祖国,背叛了人民,这样的人,活着还有什么好处?是啊,正如毛主席的一句话:落后了就要挨打。
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振兴中华,让我们为昔日的祖国的辉煌而努力奋斗吧!辛亥革命读后感(二):百年激荡,回首辛亥。
在辛亥革命中,后被誉为国父的孙中山同志,在那个乱世之中,呐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汇集各方力量,创立下了同盟会。
这些拥有着满腔热血的爱国同志以驱逐鞑虏。
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把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作为革命目标。
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这也成为他领导革命的旗帜。
同盟会在孙中山的带领下发动了一次次的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大多失败,但扩大了革命影响,振奋全国人心!在武昌起义胜利后,近一个多月的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构成了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
这年是辛亥年,此革命也因此称为辛亥革命。
后在孙中山等爱国同志的不懈艰难的努力下,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结束了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
这是后人为了表达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佩之情而挥毫写下的诗歌:百年辛亥,革命万岁,把平生血泪都耗尽。
天下为公,十三年流离颠沛,制良策,功盖三民。
抱负救国,殚精竭虑,反封建,一生伟绩,万人仰止,谁人问,发白双鬓,犹未悔,国魂不死在这辛亥革命中孙中山的正确领导也是这次革命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他看到中国那时因为清政府的固执、封建、无能而受尽了仅略者的践踏,任凭着侵略者破坏着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整个中国处于被列强宰割和瓜分的危机中。
辛亥革命读后感5篇

《辛亥革命读后感》辛亥革命读后感(一):这几天来,我看了一篇文章叫做《辛亥革命》。
看完这篇文章,我明白了: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
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看完这本书,我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退缩于西方列强手中,帮忙西方列强欺压中国民众感到无比的愤怒,正是这种无能,才会造成中国史上这巨大的耻辱和损失。
他们只为了保住自己性命,而背叛了祖国,背叛了人民,这样的人,活着还有什么好处?是啊,正如毛主席的一句话:落后了就要挨打。
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振兴中华,让我们为昔日的祖国的辉煌而努力奋斗吧!辛亥革命读后感(二):百年激荡,回首辛亥。
在辛亥革命中,后被誉为国父的孙中山同志,在那个乱世之中,呐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汇集各方力量,创立下了同盟会。
这些拥有着满腔热血的爱国同志以驱逐鞑虏。
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把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作为革命目标。
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这也成为他领导革命的旗帜。
同盟会在孙中山的带领下发动了一次次的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大多失败,但扩大了革命影响,振奋全国人心!在武昌起义胜利后,近一个多月的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构成了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
这年是辛亥年,此革命也因此称为辛亥革命。
后在孙中山等爱国同志的不懈艰难的努力下,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结束了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
这是后人为了表达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佩之情而挥毫写下的诗歌:百年辛亥,革命万岁,把平生血泪都耗尽。
天下为公,十三年流离颠沛,制良策,功盖三民。
抱负救国,殚精竭虑,反封建,一生伟绩,万人仰止,谁人问,发白双鬓,犹未悔,国魂不死在这辛亥革命中孙中山的正确领导也是这次革命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他看到中国那时因为清政府的固执、封建、无能而受尽了仅略者的践踏,任凭着侵略者破坏着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整个中国处于被列强宰割和瓜分的危机中。
2022年推荐的辛亥革命的读后感五篇

202x年推荐的辛亥革命的读后感五篇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把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作为革命目标。
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这也成为他领导革命的旗帜下面是学习啦为大家整理的辛亥革命的,供大家参考。
辛亥革命的一还记得初次看到电影《辛亥革命》的时候,感慨良多。
刚开始的时候,并不能了解含义。
自己梳理了一下,最后终于以影像史记替观众梳理清晰了关于辛亥革命这件事的前因后果。
也明白了这部电影所讲述的内容,并为之而感慨。
辛亥革命主要讲述的是1911年到1912年旧历辛亥年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先与清廷、后与北洋袁世凯完整的斗争经过。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影片的第一段落有壮烈的出场,他留下的那篇着名的《与妻书》100年来一直被广为传诵,我曾有幸见过这位福建青年的手书,笔迹神采飞扬之至。
然而内容确实让人不禁潸然泪下,与妻吾至爱汝而又不能不忍舍汝而死矛盾复杂的感情,对妻子的深情、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的责任忍受着悲伤,忍受着无限的不舍,与爱妻永别,献身于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革命事业。
其爱情之伟大,其革命情操之高尚,可歌可泣!如此优美的散文家书,情韵浓厚,富泽,怎能令人不怆然涕下!正如孙中山所说,参加黄花岗起义的尽是才华横溢的中国少年英雄;电影至最后也落在林觉民夫人陈意映和孩子身上,父辈们流血牺牲只为换得下一代人能够过上自由阳光的新生活,这是电影作品里少有的能将大时代、大事件归一为小家庭、小悲欢的一部,也是意图用百年前的这宗大事件感化当代人的一种努力。
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
整部电影的起首,鉴湖女侠秋瑾毅然赴死的过程已经彰显创作者的意图,即想用朴实的生活道理概括那个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革命历程。
这两个孩子就要失去母亲!我的死是为所有的孩子。
她昂起头,坚决地拒绝官吏的最后通牒,毅然决然走向刑场。
沉重的枷锁根本无力使她低头,握紧的双手决不会再向恶势力松拳,黑压压的脚链拖在泥泞的石板路上,步伐含恨,却是义无返顾的。
《辛亥革命》读后感读书笔记15篇

《辛亥革命》读后感读书笔记15篇《辛亥革命》读后感1看了电影《辛亥革命》。
看完后有许多话想说。
遂将话语付之于纸上。
一、林觉民,少年。
年幼时,就曾看过林觉民写的《与妻书》。
彼时不知这书信的背景,故而无法深会其意。
而今看过此电影,又翻出此文细细品读,读至一段便已满面泪流。
他有自己可爱的孩子他有深爱着的妻子。
他与他的妻子如此相爱却不得不生死相别。
只是因为他心中的理想与信仰。
我们现在的幸福美满的日子是我们的祖先用血与生命换来的。
广州起义,除却他,还有许许多多个革命烈士。
他们有些家境优越,有些满腹才华,他们大可以选择安逸的生活,他们可以对革命置之不理。
可他们没有,他们不能,他们不愿苟且偷生地活着,他们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为他们的后人创造一个幸福的坏境。
片头秋瑾说,我死是为了所有的孩子。
是啊,她是为了所有的孩子而死。
林觉民也是为所有的孩子而死。
所有的革命烈士都是为了孩子。
孩子,孩子。
他们口中的孩子便是我们。
他们为我们而死。
电影里林觉民说,我虽然死了,可是我依旧是少年;你虽然苟活,但你已经是腐朽不堪。
记得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有一段话,“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 是啊,我们的国家都靠少年。
从前的少年为了救治自己的民族,他们革命,他们流血,他们牺牲。
他们有勇气与决心。
有理想与信仰。
哪怕明知是一死也无所畏惧。
我想他们死时一定笑了,因为他们已经尽力了。
如今的少年呢。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整日忧伤颓废。
心中空白无信仰,只会捱日度过此生。
试问我们的国家如何兴?何如盛?我们的名族如何强?如何大?二、革命是什么?无私。
革命究竟是什么。
一百年以后还会有人问革命是什么。
孙中山说,革命是许多年轻人用生命的代价换取让活的人活得更好。
林觉民说,革命是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
暑假读书笔记:《辛亥革命》读后感

暑假读书笔记:《辛亥革命》读后感
暑假里,我翻阅了一本有意义的书,叫做《辛亥革命》。
令我难以忘怀。
在清末时有一位伟大的老先生,老革命家,他叫孙中山,令我非常敬佩的一位革命前辈。
他一手建立了革命党,也是中国同盟会,一手还要反清,真不简单呀! 还有许许多多的类似孙老先生的革命者,他们是黄兴,喻培伦,胡汉民等每每自己遇到了困难时,脑子里就浮现出他们对我们后代说过的话。
没有他们,今日的中国有可能还是帝制国家,因我们不得不佩服我们的前辈们。
当起义时,每一个革命党人都要随时做好牺牲的准备。
如广州起义的喻培伦让我记忆深刻,他独自一人拿着炸弹直冲总督衙门署,炸死他们,还有一些革命志士在广州起义时牺牲,有些被捕了但他们一字也没吐,有些人还家里有儿子和妻子,但他们知道为了革命必须牺牲才会换取胜利,广州的起义军只有一百多人打得清军翻天地覆,清军一想起革命党就怕,虽然失败了,但是他们的精神还在每一个革命党人心里和魂里。
像清朝这样昏庸无能的帝国必须推翻它,有帝制国家的地方就有奴隶,所以要革命。
这一句是孙老先生说的。
革命会失败,如果不失败那还叫什么革命呢?
终于1919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了,武昌首战胜利,给起
第 1 页共2 页
义军提高了不少的士气,有些清军害怕到不战而退的地步,可想这些人是软软软骨头,照理来说,这些枪毙了我也不觉得可惜,我看了这本书,越看越起劲儿。
说实话,没有前辈们的革命,今日的中国还是受列强的欺负,作为中学生的我一定好好学习,珍惜每一天的生活,将来报效祖国。
第 2 页共2 页。
读《辛亥革命》有感_读书笔记

读《辛亥革命》有感_读书笔记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该革命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第1篇】今天我们班全体同学观看电一影《辛亥革命》。
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革命,在中国历史舞台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天,我们去回顾它、铭记它,并必将把它给我们传递的一种一精一神和历史使命延续到以后的无止尽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去。
时光流逝,历史远去。
岁月可以改变沧海桑田,但是永远无法抹去历史在此间留下的烙印,那震耳欲聋的槍声将永远定格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
可以这样说,随着硝烟散去的那一刻起,人们就一直在探究这段历史以期从中吸取有益的借鉴。
电一影一精一心塑造了以孙中山、黄兴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形象。
同时它也把那个时代的一批知识界的风云人物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今天的观众面前,展示出一幅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一精一神历史,这对我们今天是极富启示意义的。
电一影用辛亥革命那批志士仁人的一精一神写辛亥革命,同时这部剧的这批演员,确实是在屏幕上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艺术享受。
我们今天要肯定和发扬的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一种对待历史,尤其是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重要历史的敬畏态度。
这些电一影创作人员可以说是在我们一党一史专家、文献专家的带领下、启发下,认认真真地学一习一历史,小心翼翼地走近历史,感悟创造了符合历史人物的心灵,一精一益求一精一地塑造好历史人物的艺术形象。
为今天的观众提供历史营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地对待历史的传统,跟那种借历史去展示明星的做法大相径庭。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古人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我们,这些生活在安乐世界里的人们,怎该忘记这段历史?如今的我们要做的已不是追寻梦境中童话般的天真,而是在现实世界里脚踏实地的去践行一党一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要将孙中山先生“博一爱一”的思想发扬光大,即使道路崎岖、布满荆棘,也该微笑着握紧拳头,因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第2篇】五月的花海,炫青春之华章。
辛亥革命读后感

辛亥革命读后感辛亥革命读后感篇一:辛亥革命读后感回忆起那段伟大而又历经沧桑的历史,就不禁想到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这段令人扬眉吐气、荡气回肠的故事!今年是武昌首义100周年,想起1911年清宣统三年的时候,中国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这时候的清朝日益腐朽,中国即将面临灭亡的灾难,在东方点燃了一束象征着光明的火苗。
在国内全面的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今天,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些关于辛亥革命的图片。
看到了起义军战士与清军作战,看到了清朝军队在汉口街市四处杀人放火,当清朝即将灭亡的时刻,我看到那些贪官狼狈而逃,而那些旧时被清朝政府压迫的百姓们开始剪辫子,投靠起义军……这一幕幕情景让我感受到革命战士的英勇,令我感受到清朝政府的腐败。
由此,辛亥革命的炮火点燃了。
武昌起义大响的第一枪,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全面爆发,推翻了清朝的专制统治,才慢慢有了现在的中国……看了这些辛亥革命的故事,让我感受到起义军战士们、革命烈士们的英勇,面对很有优势的清军,他们毫不退缩,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们宁可死也不为清朝政府卖命。
可见清朝政府的`腐败,如此遭到老百姓的怨恨和反抗。
正当起义军日益壮大的时候,眼看清朝就要危在旦夕了,朝中的官臣竟然逃走,弃之不顾,更显示出清朝的腐败荒凉,他们收养了这么多贪官奸臣,国企能不败。
这时候,清朝面临的结局就是灭亡!其实在清末晚期,清朝便开始腐败,做了很多对不起平民百姓的事,如果一直这么做,终有一日就会别人推翻。
这就告诉我们好人就会有好报,坏人就会有恶报,邪恶永远战胜不了正义。
同时,也让我们学习起义军的战士们,学习他们不向恶人低头,学习他们坚贞不屈,学习他们勇于反抗,面对错误勇于指出的精神。
在那些坚强的革命者心里,追求着公平、和平、美好的生活,他们反抗那些不平等的规定,他们有着一颗向往美好和单纯的心。
革命烈士们是值得我们佩服和敬仰的英雄,他们用血肉之躯为老百姓出气,他们用血肉之躯挽救了民族的危亡,他们用血肉之躯争取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是他们用鲜血换来了今天的繁华,在他们的身上,令我们懂得了许多……这段令人扬眉吐气、荡气回肠的故事,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辛亥革命读书笔记

最近看的《辛亥风云》一书由任光椿先生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8月第一版。
时间进入2012年,这是辛亥革命胜利一百周年。
赶在这个时间段上,有电影、电视、纪录片等相继问世,这部书也应时而出。
当然,作者并不全是为了应景,同时出版的还有《戊戌喋血记》等书。
这体现了作者对近代史的研究与关注。
与堆砌所谓明星的影片相比,这本书自是厚重了许多。
那部大片堆砌的那些星们,本身没看几本书,对这段历史自然不会了解许多,更不会明白辛亥年的意义何在,只是知道是大片去混个脸熟就是。
但这部书给我的感受却与那些大相径庭。
或许正应了钱钟书在《读〈伊索寓言〉》中所说“譬如一个近三十的女人,对于十八九岁女孩子的相貌,还肯说好,对于二十三四岁的少女们,就批判得不留情面了。
所以小孩子总能讨大人的喜欢,而大孩子跟小孩子之间就免不了时常冲突。
一切人事上的关系,只要涉到年辈资格先后的,全证明了这个分析的正确。
”其实何止是人事关系,对待历史我们也大都同样如此。
对待上古甚至是清代的历史,我们不厌其烦,天天挖掘、热拍,但对待近代以至到民国时期的历史,我们真正探究的并不多。
或许是还有些近代历史的见证者或其子孙还没有去世吧,你要胡吹一气,总怕有吹破的一天。
而更早的历史上的事呢,反正真相永远在猜测之中,你怎么猜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立足点的。
但作者敢于写出这样的一系列的书来,看得出他的研究之深、功力之厚。
辛亥革命,我们虽然通过历史知道不少重大事件,但对于这些重大事件中的具体历史人物,我们一直缺乏具体的了解,我们所知的只是一些概念化的人物。
作者在本书中就是借助事件为纲,来把这些具体人物给我们具体化、形象化,让我们去把握这些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个人。
了解了这些,知道了这些历史伟人的具体形象,并没有影响我们对他们的判断,反而更增添了他们在我们心目中的重量。
本书中着墨最多的是黄兴。
这也与他在辛亥革命中的贡献是相符的。
以往,我们只是更多的知道孙中山先生是近、现代革命史的领袖人物,但对黄兴这一与他在当时并驾齐驱的人物了解并不多。
辛亥革命读后感

辛亥革命读后感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终结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
在这次革命中,中国人民不仅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还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
通过阅读有关辛亥革命的历史资料和文献,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辛亥革命的发生,是由于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不公与不平等。
在满清王朝的统治下,中国人民受尽了压迫和剥削,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先生,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口号,号召全体中国人民一起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权利。
他的思想和行动,激励了无数的革命志士,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胜利。
辛亥革命的成功,不仅结束了满清王朝的统治,还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开辟了新的道路。
在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政治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主制度逐渐取代了封建专制,人民的权利和利益得到了保障。
这一切都离不开辛亥革命的伟大胜利,以及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和奋斗。
通过阅读有关辛亥革命的历史资料和文献,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和顽强拼搏。
他们在历经千辛万苦的斗争中,最终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开辟了新的篇章。
这种精神和力量,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我不断学习进步,为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辛亥革命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进行改革和革命,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人民在辛亥革命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走向繁荣昌盛的明天!。
推荐的辛亥革命的读后感五篇

2019年推荐的辛亥革命的读后感五篇辛亥革命的读后感(一)鸦片战争后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湖北也未能逃过列强的魔爪。
自1861年英国在汉口建立租界开始,德、俄、法、日等国也相继在今天汉口江汉关至黄浦路一带建立租界。
列强以租界为据点,对湖北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侵略与渗透;与此同时,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日益深重,在双重压迫之下,广大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孙中山先生领导下的湖北地区革命党人,敢为天下先,勇敢的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成功的发动了武昌起义。
翌日,再次组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宣告废除清朝宣统年号,建立中华民国。
义声所播,全国响应,统治中国长达260余年的清朝顿时瓦解,从而结束了在中国绵延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的进步打开闸门。
武昌因此被誉为“首义之区”,红楼则被尊崇为“民国之门”。
观看结束后,我思绪万千,通过对辛亥革命历史的了解,我深深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而祖国的和平是千千万万个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
那时候的青年认识国家的危机,勇敢的担当改变国家的重任,为国家为人民开创新的世界。
生在如今的和平繁荣的时代,是我们的幸运,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
而身为当代学生,我们不用抛头颅,洒热血,但是国家和社会同时需要着我们奋发图强,肩负起国家的未来建设的重任,继承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努力学习,艰苦奋斗,对工作精益求精,不计较个人得失,同时应深刻体会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热爱祖国,认识到主身为炎黄子孙的无上光荣以及肩负的责任。
辛亥革命的读后感(二)观看主旋律影片,很多人都是抱着“数星星”的态度去的。
我不敢说自己没有这样的心态,但至少我在影片中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每个人对于革命的那种坚定的信念以及他们为了各自的信仰抛头颅洒热血的无畏精神。
纵观革命历史,为了战争,为了正义,为了胜利,被逼死,被迫害死,为了守口如瓶被就地杀害的英雄人物有千千万,还有那数不清的无名烈士。
辛亥革命读后感(2篇)

辛亥革命读后感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让我们把思绪转到那百年前的神州大地上,我们耳边仿佛响起那隆隆的战火声,眼前浮现出革命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献身。
正因为这些烈士们,才让我们赶上了此刻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
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出生在这么一个和平,幸福的年代,所以,我们更要懂得珍惜。
清宣统三年。
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因该年以支计为辛亥年,故名。
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而领导的,领导这次革命的是中国资产阶级的政党同盟会及领袖孙中山。
孙中山先生曾有一句名言"华侨乃革命之母"。
形象的说明了华侨和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的不解之缘,的却如此,在本世纪初年,广大海外华侨用心支持孙中山先生进行革命,他们对孙中山先生忠心耿耿,赤诚一片,而孙中山先生对他们则是推心置腹,热情关怀,勉励有加,所以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的枪声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深的历史好处。
是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又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使辛亥革命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
能够这样说:是辛亥革命开启了新中国的大门。
辛亥革命为民-主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最后,辛亥革命对近亚洲的各国被压迫的解放运动做出了无可厚非的巨大贡献。
xx年的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纪念日,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革命,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勾勒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天,回首过去,展望眼前,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铭记那些革命先驱们,有什么理由不去永远铭记辛亥革命所带给我们一切的一切。
辛亥革命的读后感

辛亥革命的读后感辛亥革命,那可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超级大事儿。
电影里展现出来的那个时代的氛围,就像一股无形的力量,把我直接拉进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当中。
我特别佩服那些革命者,他们那种为了理想,为了国家,为了民众,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真的太让我崇敬了!你想啊,在那个时候,要去推翻一个存在了那么久的封建帝制,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呢?就像电影里的那些场景,革命者们在枪林弹雨里冲锋陷阵,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坚定,我想,他们心里一定是有着对未来中国无比美好的憧憬的。
不过呢,这其中也有让我觉得特别揪心的地方。
比如说,有很多革命者牺牲得特别壮烈,他们可能还没来得及看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呢。
看到那些场景的时候,我心里就在想,他们当时得有多不甘心啊。
而且,这也让我意识到,革命的道路真的是充满了艰辛和坎坷,绝不是一帆风顺的。
我觉得电影里有些情节还挺耐人寻味的。
像有些角色之间的对话,看似简单,其实背后隐藏着很多关于革命理念、关于国家未来走向的思考。
我就一直在琢磨,当时的人们到底是怎么想的呢?他们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选择呢?这可能就是这部电影的魅力所在吧,它让你看完之后还会不断地去思考这些问题。
电影中的孙中山先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那种领袖气质,那种对革命的执着和信念,仿佛能够穿透屏幕感染到我。
他站在那里演讲的时候,那种激情澎湃的样子,真的让我觉得,他就是那个能够带领中国走向光明的人。
但是呢,我也在想,他当时面临的压力得有多大呀?要协调各方力量,要应对各种复杂的局面,这可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
这电影真的很值得一看!你看了这部电影也会有同样的感觉吗?它让我对辛亥革命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真的,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思想上的洗礼!我觉得这个电影里还有好多可以挖掘的东西,我到现在还在回味呢。
不知道大家看的时候是不是也有这么多想法呢?如果还没看,推荐你去体验一下!。
辛亥革命读后感400字

辛亥革命读后感400字辛亥革命400字(一)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去观看了这部电影——《辛亥革命》。
这是每个不了解《辛亥革命》意义的中国人都应该去看的一部电影。
很多的年轻人不了解历史,不理解革命的意义和价值,就不会懂得,中国人现在的哪怕一点点的幸福和进步,都离不开那些曾经先辈们曾经为整个民族的未来做过什么。
《辛亥革命》以秋瑾就义开始,广州起义的准备、过程与失败,孙中山在美国的募捐演讲,试图回答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革命?为什么一个母亲宁可牺牲要去革命?为什么参加广州起义的20多岁的小伙子们要牺牲生命去革命?为什么海外的华侨要捐款甚至卖掉祖宅赞助革命?孙中山在演讲中回答的非常清楚:因为满清政府已经不可能给中国人生活的尊严,中国要摆脱被世界歧视的命运,只有革命这一条路。
武昌首义后,黎元洪指挥汉口炮台两炮轰走了荫昌的军舰,成为袁世凯出山的导火索。
袁世凯率领北洋军顺利攻克武昌后,停止了进攻,开始在清廷与革命党之间寻找押注的机会。
革命之火在军事上完全可以被扑灭,但袁世凯太明白自己的命运,他不能再给满清权贵一个兔死狗烹的机会。
辛亥革命的最重要成果,就是让这一思想开始中国人心中扎根。
孙中山回国后,力排众议,坚决提出要早定国体,即以民国、共和取代君主专制。
当孙中山被17省代表选举为临时大总统的时候,孙中山指出,大总统的意义不在于谁去做,而是打破了中国几千年专制君主的传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人民选举产生的国家元首。
为此,孙中山将民国大总统一职,作为推动袁世凯造反的诱饵。
《辛亥革命》还未所有的革命者,为革命捐款、奉献生命的所有人进行了感人的辩护:从秋瑾、广州起义烈士、武昌首义将士,以及旧体制内的同情者,清朝驻英大使的女儿唐曼柔,为孙中山游说西方财团停止对清廷贷款勇敢地站在旧体制及父亲的对立面,最后随父亲一起自杀的女性。
林觉民的《与妻书》代表了年轻的革命党人,为什么抛妻弃子、放弃富裕的家庭、个人的前途,去进行看不到前途的革命??因为革命代表了中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即使明知自己看不到胜利,也要为革命奉献的精神中国近现代历史最感人之处,就是很多富裕家庭、包括旧体制家庭的年轻人,甘愿抛弃优越幸福的生活,投身到理想、奉献给革命。
辛亥革命笔记

辛亥革命一、背景: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阶级矛盾空前激化;促进了人们的觉醒;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4、思想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5、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二、准备:1、兴中会:(1)时间:地点:创建人:(2)口号:(3)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中国同盟会:(1)时间:地点:创建人:(2)革命纲领:(3)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4)革命旗帜(主张):(民族、民权、民生)(5)性质:三、经过:1、武昌起义:(1)时间:(2)结果:全国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2、中华民国成立:(高潮)(1)时间:人物:地点:(2)巩固政权:颁布(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3)意义:清朝统治崩溃,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
四、结果: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五、评价(影响):1、辛亥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性质)2、它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3、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实现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
4、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创造了条件;对中国教育的改革和社会习俗的进步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5、它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成为这一时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的推动力量。
(世界影响)6、但辛亥革命又是一次失败的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局限性)六、失败原因:1、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2、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镇压革命。
辛亥革命读后感范文

辛亥革命读后感范文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辛亥革命读后感范文(一)我看完辛亥革命,心潮澎湃。
电影中的烈士一个个鲜活起来:他们为了建立一个新的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为了大我舍弃小我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他们对于革命的解读在今天听来仍然铿锵有力,激动人心。
在我看来,这是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一段,没有这段历史,我们今天可能依然生活在封建社会,受人欺负,卑躬屈膝,一直是别人的奴隶。
但是,我们应该谨记的是创造这段历史的人:孙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还有千千万万为革命献身的同志们,他们格外可敬。
孙文到了日本、欧洲,他知道了清朝和世界的差距,也深切地体会中国人民的痛苦。
他基于对世界的认识,他才萌生去建立一个新国家的想法,顿时全国有志之士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奋斗,为后人创造一个自由、民主、共和的国家。
因此秋瑾革命,愿为天下的孩子造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林觉民革命,是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孙文革命;就是让全国之人无一贫者,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虽然现在新中国建立了,不需要革命了,但是革命的精神却不能忘,我们要认真地继承下来,甚至升华下去,为革命赋予新时代的意义。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清醒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如果我们发现了自己的差距,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就要争分夺秒的大踏步走到前边去,只要你坚定改变自己的信念,谁也挡不住你。
我想,对于革命的解读每个人现在都有自己的认识。
我以为,个人的革命就是要达到自立自强的状态,不再人云亦云,不再懦弱恐惧,不再固步自封。
一个人自己有了主心骨,有了更高的奋斗目标,有了坚韧不拔的信念,他就会建立一个思想上的中华民国,做自己的大总统。
辛亥革命读后感范文(二)《辛亥革命》以秋瑾就义开始,广州起义的准备、过程与失败,孙中山在美国的募捐演讲,试图回答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革命?孙中山在演讲中回答的非常清楚:因为满清政府已经不可能给中国人生活的尊严,中国要摆脱被世界歧视的命运,只有革命这一条路。
读书笔记:辛亥革命中的“排满”宣传及其时代局限

读书笔记:辛亥革命中的“排满”宣传及其时代局限辛亥革命的迅速成功,当然有诸如晚清政府腐朽无能、帝国主义势力虎视眈眈等多方面主客观的原因。
不过,革命党人社会动员的成功,是不容忽视的事实。
武昌起义社会动员的本质,就是制造社会舆论。
而“排满”,则是早期革命党人宣传的主旋律。
多年以后,国民党元老胡汉民,总结出了两条辛亥革命成功的经验:•策反新军,为“成功革命之重要因素”;•“排满宣传战胜一时之思想者,实为根本之成功”。
胡汉民(1879-1936)在“排满”的舆论宣传上,革命党人通过各种各样方式,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塑造黄帝形象为了加强广大汉族内部凝聚力,革命党人们不仅将处于统治阶层的满族异化为“外族”,还将古老传说中的黄帝,描绘成为中国(汉)人唯一的“始祖公公”。
1903年夏,刘师培发表《黄帝纪年论》,明确宣告:凡一民族,不得不溯其起源。
为吾四百兆汉种之鼻祖者谁乎?是为黄帝轩辕氏。
是则黄帝者,乃制造文明之第一人,而开四千年之化者也。
故欲继黄帝之业,当自用黄帝降生为纪年始。
”他建议,我国应学习日本“神武天皇纪年”方式,用“皇帝纪年”,用以唤醒汉族的民族意识。
刘师培(1884-1919)字申叔,号左盦,汉族,江苏仪征人,经学家在此前后,《江苏》杂志第3期刊登了《中国民族始祖黄帝像》,并公开改用黄帝纪年。
稍后又有《黄帝魂》一书的辑印,和《黄帝传》在《中国白话报》的连载。
•陈天华在《猛回头》、《警世钟》中,热情洋溢的歌颂黄帝“始祖公公”,并刊登了轩昂庄重的黄帝像。
•1905年,宋教仁将此像刊登于《二十世纪之中国》杂志,并撰写《纪年之意义》、《中国新纪年》等文章和书籍。
陈天华著《猛回头》总而言之具有革命倾向的报刊上,关于黄帝纪元的讨论越来越多,已成为不少人关注的热点。
寻求汉族族源要想“排满”,就必须划清满汉两族的族源界限。
邹容在《革命军》“革命必剖清人种”一章中写道:“夫人之爱其种也,必其内有所结,后外有所排”。
辛亥革命读后感范文

2020辛亥革命读后感范文辛亥革命读后感1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外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内有腐朽没落的清王朝统治,内忧外患下的祖国满目疮痍,逐渐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
中国人民当然不会就此屈服,于是,实现民族复兴成了几代人的梦想,无论是由农民领导的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还是走上层革新路线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再到打破了两千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几十年间,无数有识之士前仆后继,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反帝反封“浪潮”,共同铸就了一部救亡图存、民族抗争的中国近代史篇章。
辛亥革命这场几乎吸纳了当时所有中国先进分子的民主革命,虽然最终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但它终结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统治,消灭了世代相袭的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而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更是给苦难中的人民注入了民族、民权、民生的新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传统封建礼教对人民的束缚,也为后来各种新思潮在中国的形成和传播扫清了障碍。
可以说,辛亥革命为近代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再回到电影中,当目睹年仅32岁的秋瑾英勇就义时,我动容了;广州起义后,当看到林觉民烈士的遗体被残忍的敌人抛入水中时,我愤怒了;当听着起义的号角,相隔百年见证武昌首义的胜利时,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感人之处,莫过于这些革命者很多都来自富足的家庭,他们甘愿抛弃优越的物质生活,告别自己的亲人,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民主革命中,用自己的生命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今天我们的孩子能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中上课,而我们能够享受现代化带来的幸福生活,试想一下,若没有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今天的中国又将会如何?忘记历史是一种背叛,而辛亥革命,就是一段值得所有中国人铭记的历史。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将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让孩子们明白如今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照顾好祖国未来的“花朵”。
辛亥革命读后感2从秋瑾就义开始,广州起义的准备、过程与失败,孙中山在美国的募捐演讲,试图回答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革命?为什么一个女人、母亲宁可牺牲生命要去革命?为什么参加广州起义的20多岁的小伙子们要牺牲生命去革命?为什么海外的华侨要捐款甚至卖掉祖宅赞助革命?因为满清政府已经不可能给中国人生活的尊严,中国要摆脱被世界歧视的命运,只有革命这一条路!——孙中山先生如是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摇晃的中国》有感
翻看历史,我们的回到了那些尘封的年代。
一百年前,历史上的今天,中国的历史轨迹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一场革命的爆发,使得中国结束了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进入到民主的时代,也许不是完全的民主,但是,它已经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摇晃的中国》讲述的是过去那个摇晃的中国,其主要落脚点在于我们所熟知的辛亥革命。
在对于辛亥革命的定义当中,是这样说的: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
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
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也许对于这样的一些定义或者是说法,我们并不能有很深刻的体会,但是走进历史深处,我们就会深切地体会到着一切。
读到书中的辛亥革命前后,摇晃的中国,有一句话出现了多次——革命给了国人一个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度,但却没法像魔棒一样,给中国带来立竿见影的变化。
这句话是很有深意的,对于辛亥革命带给中国的改变,在历史课本给我们的印象当中,只是一个不彻底的革命,虽然有很积极的一面,但也是不完善的,书中便给了我们比较全面的分析和阐述。
对革命前后的时间段,都有仔细的解析。
还有一点,书地作者对辛亥革命的认定是“说起来,这个革命的发生,多少有点偶然性。
”这样的观点倒是很独特的,我也对此有一定的认同。
不是说我就是如此的人云亦云,而是历史的进程必然是伴随着一定的偶然性的,只是有不同的任务和事件会出现而已。
没有辛亥革命,或许在下一年,就会爆发壬子革命也不一定,或许还来的更加彻底。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都是摇晃的。
书中这样说到“但是,主持变革的当家人,毕竟是一个刚刚犯过大错的集团,而且是一个少数民族集团。
”当时的统治者还在尝试着对社会进行改革,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改变,以求继续自己的政治统治,很显然,这样的改革是徒劳的。
当时的清政府,实际上已经临近崩溃的边缘,军阀们开始在历史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清政府还是我们的革命党人,都对他们有很大的期望,但是后来的历史证明了,无论对于那一边,都是不能依靠的。
我们广大的人民早就对清政府失去了信心,也没有建立起一种民主的意识,这样的时刻,要想进行巨大的变革,甚至是革命那将会是非常艰难的。
而我们的革命党人,做出了艰难的决定,基本成功地完成了革命,当然,我在此说的如此的容易,在实际的施行过程当中,我们还会面临更多的困难,而我们将怎样应对,也就决定了我们未来的命运。
“革命最大的危险,是会带来社会的动荡,甚至导致外国的干涉。
”这一点,是当初革命和立宪两派论辩的主题。
对于此,在历史上面,我们总是会考虑到
这一点,但是不能因为这样的一个原因就放弃我们的革命,革命是大势所趋,是必然的。
当革命和立宪两派都参与到革命当中,革命受到外部和内部干涉的机会就显得很小了。
从这一角度来说,革命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后面发生的事情,让我们始料不及,但是也是唯一的选择,革命派的弱点备暴露出来了。
我们都说革命果实被撺掇了,但是革命党人就没有一点责任吗?革命的果实在我们手中,却要拱手让与他人。
清政府的确倒下去了,覆灭了,但是还有“皇帝”的存在,这是多么的可悲。
辛亥革命的爆发,真正的起源是什么,我们在历史课本当中了解到的是有人打响了第一枪。
在我所读到的书本当中,是这样描述的:1911年10月10日夜里武昌新军工程营发生的起义,之所以发生,虽然此前有革命党的某些安排,但事到临头,实际上只是士兵的自发行为,带有很大的偶然性。
但是这样的偶然性,最终能够成事,其实也是偶然。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此前的9月24日夜里,武昌新军驻扎在南湖的炮队,也发生了一次士兵自发的偶然性起义,但是,枪响了,并没有像后来10月10日一样,引起普遍的响应,因而悄然流产。
再一次提到了偶然性,之前我也已经说过有关偶然性的问题。
1911年10月10日夜,这是让国人永远难以忘怀的一个夜晚。
枪声响起,是一次结束,也是一次全新的开始。
对于书中提到的9月24日,被称为一次未遂的武昌起义,如果能够成功,就会是另外的历史了。
但是,着也仅仅是时间的改变,历史的进程始终都会向前发展,而最终的结果估计还会是一样的。
当涉及到起义的发展过程之时,很有趣的提出了一个说法,那就是“芝麻开门”,这是一个充满了宝物的地方,有足够的钱,以及足够的武器,当然就为武装起义创造了先天的绝佳的条件,随着“芝麻开门”的口号,武汉这座城市就成为了革命党人的理想之选。
随后,相应的立宪派也有动作了,革命的范围变得更加宽广,也更加的全面。
眼看着就要获得胜利的果实了,可是最终的结果是人们所不愿意看得到。
我们不去探究革命的过程了,因为所有的革命都会有相同的历程,只是有相对困难和容易之别。
我们还是追求最现实的,就是我们能够最终看到的结果。
本来应该是进入到民主的时代了,但是我们迎来的是什么呢,不是别的,而是我们已经熟悉了千百年的“皇帝”,革命的本质是为了废除帝制,但是在废除了清王朝的帝制之后,又有“新人”出现了,很显然,革命是失败的,但是,已经引领了成功的开始,新的革命将会继续下去,中国的未来将会是一片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