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记叙文的阅读理解解析(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记叙文的阅读理解解析(全)
记叙文的阅读理解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

*掌握六要素技巧: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什么?
*文章的线索:物线,事线,人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感情线。

(线索是连贯文章的脉络,是文章的纲。

一般是文章的标题、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我”的所见所闻。

作用:是文章调理清楚,结构清晰。

)*记叙顺序类型
顺序,按时间发展有条有理。

插叙:强调,制造悬念,情节富于变化,吸引读者。

倒叙:补充内容,丰富情节。

照应上文或为下文做铺垫。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1)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2)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3)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阅读理解第一大题诗歌鉴赏第二问也可借鉴)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
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或者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

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

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
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题时应该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瞻前顾后,结合语境,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把句子的深层含义表达出来,哲理性的句子要注意句子的双关的意思。

7、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第一、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

刄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刞或:不行,刕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刚凖
第二、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一句话中的某几个词语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一:(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

比如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
答题二:不能。

判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処环环相扣,凷表达了…… 凐
第三、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7 、修辞方法总结
(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对象的XX特性。

(2)拟人:划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对象的XX特性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强烈的形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感染力,说服力。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思想,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强化内容的作用。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意:在答题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语句分析
8、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抑扬结合、以小见大、虚实结合、设置悬念、运用第二人称抒情、首尾呼应、对比(详见三年中考两年模拟135页)
9、记叙文中议论抒情的作用
(1)记叙文中议论句段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10、语言特色:
(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
(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4)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5)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
(6)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11、阅读技法
抓“文眼”——识“线索”——品语言——明主旨
12、答题技巧
(1)看分值答题法
如果一道题给的分值是三分,则我们的答案一般就是三个要点。

这样我们在答题的过程中就会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2)用原文答题法
做题要牢牢记住:“答案不是在你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

”无论在任何条件下作答,既要体现自己的独特见解,又要忠实于作者的主张。

(注意使用原文语句,摘取原文内容。

尽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
13、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使人感到亲切自然,与读者没有距离
第二人称最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但用的不多
第三是以他叙事,运用第三人称叙事,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叙述的角度比较灵活自如。

14、抓住六种重要的句子
(1)首句。

一个语段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承转的作用。

(2)中心句和点睛句。

(3)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4)描写句。

那些刻画人物和环境的句子往往有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

(5)修辞句。

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运用一些修辞手法。

(6)尾句。

语段的尾句或概括全文,或照应开头,或留下思考的余地,或抒发感情,表达效果上有升华主题,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
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