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提线木偶的发展
泉州提线木偶

静态和动态保护相结合:
①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对兴国提线木偶戏进行研究、搜集与整理,并 出版相关书籍,拍摄电视专题片以及相关音像资料,并深入调研论证, 从选题、表演技巧、传承发展等环节,分别制定有关标准。 ②建立健全了培训基地,举办提线木偶民间传统戏剧培训班,建立以师 带徒的人才培养机制,现已举办提线木偶传统戏剧培训班3期。 ③继续举办提线木偶民间传统戏剧比赛和民俗调演,投入10万多元举行 了首届全县提线木偶民间传统戏剧比赛。 ④成立由县文化局领导、企业负责人、专家组成的提线木偶民间传统戏 剧保护领导小组,组建了提线木偶传统戏剧协会,制定了兴国提线木偶 传统戏剧协会章程。现已投入6万余元组建了高溪、石溪、泮溪等提线 木偶戏班6个。
陈平利用冒顿的弱点,摸透了阏氏的心理状 态,令工匠制作了好多木偶美女,每尊木偶人装 置几根丝线,再令士兵每天提线引木偶美女在城 堞孔穴之处走动,手舞足蹈,木偶美女绰约多姿。 阏氏误以为城里美女如云,提心攻下平城之后, 冒顿选美纳妾,便下令退军。这样,便解了平城 之围。
刘邦登基以后,感念 “木偶美女”于国有 功,赐每尊“偶人” 以贵妃、贵嫔、贵人 等封号,并将这些木 偶作为国宝珍藏在御 库中,到汉文帝时, 乐府仿造傀儡,在宫 廷演出,还作为迎宾 嘉会和敬神驱邪仪式。
传承价值:
由于泉州与台湾及东南亚地区特殊的地理、历史、 人文等关系,泉州傀儡戏于明末清初即开始向台湾及东南 亚华侨聚居地流播,并在当地生根开花。为传播闽南方言、 文化,延续民族文化传承,沟通海峡两岸同胞及东南亚各 国侨胞感情,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困境:
看提线木偶戏曾经是兴国人民十分喜爱的文化娱乐活 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文化生活的丰富以及审美情 趣的变化,观赏兴国提线木偶戏的人越来越少。由于受众 的萎缩,最近10多年来,各提线木偶戏班的经济效益差, 演出次数越来越少,愿意学习这门手艺的人更是难找,从 而使提线木偶演员年龄结构出现断层。现有的线戏艺人逐 渐步入古稀之年,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尤其是一些木偶 制作技艺和演出技法濒临失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以泉州木偶为例

1 、 传统 泉州木偶 的艺术特点 第一 , 木偶造型人物具有类 型化特征 。 中国古代戏 曲人物 的性格特征具有很 高的概 括性 ,因而传统戏 曲的人物基本上 属于“ 扁平人物 ” 。这种“ 扁平人物 ” 形象在木偶造型 ( 雕刻 ) 上 提供 了极大的方便 , 人物 的行为动作宜于让 木偶表演得充分 。 第二 , 木偶造型具有滑稽感的美学特征。 滑稽是木偶戏 最 基本 的美学特征 。特别是具有 3 6条线的泉州提线木偶 , 在表
时, 在数 字图书 、 数字广播影视 、 网络 影视博 客等方面加 大对 泉州木 偶的宣传 , 同时大力 发展 电子 商务 , 借助现代 物流 , 让
泉州木偶文化品牌走 向全 国乃至世 界。 参考文献 :
【 1 】 黄少 龙 , 王景 贤 . 泉 州提 线木 偶 [ M] . 杭 州: 浙 江 人 民 出版 社
现提壶 、 斟酒 、 拔剑出鞘 、 插剑 人鞘等等细腻动作时 , 那 一顿一
挫、 一抑一扬的动作描绘 , 实在令人忍俊不禁 。
第 , 木偶造型具有 闽南地方特色 。 从 泉州现存 明清时代
的木偶 头来看 , 其所呈现出的“ 雍容 丰腴 、 神韵含蓄 ” 的艺术格
调, 是全 国其它地 区的木偶造型所望尘莫及 的。及 至近现代 ,
和开发的基础 。建议政府相关部 门进一步 出台泉州木偶传承 扶持办法政策 , 改善 泉州 木偶 从业人员就业环境与条件 , 加大 青年学徒拜师学艺 的力度 ,组织工艺大师悉心传授技 艺。 2 、 加强对泉州木偶 的旅游 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 特殊 的文化旅游资 源 ,旅游 开发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 和可持续 发展 的有效途径 。 一方面 , 泉州提线木偶 的旅游开发 应利用 自身优势 ,让泉州提线木偶作为 民俗表演 的节 目内容 之一 ,让旅游者边 品尝美食边欣赏提线木偶表演等 。另一 方
古艺薪传未有竟时——泉州提线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报告

古艺薪传未有竟时泉州提线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报告王景贤洪世键2012年12月“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优 秀实践名册”。
本计划包含泉州提线木偶戏、南派 布袋戏、北派布袋戏等三个福建木偶戏品种。
泉州 市提线木偶戏传承保护中心(泉州市木偶剧团)是 本计划的主要实施主体单位之一。
一、项目基本情况中国的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约产生 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早在一千年前的唐末五代,即在泉州及周边地区流行,是中国不间断传承时间 最长的木偶戏品种。
它至今保存数百出传统剧目和 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特剧种音乐“傀儡调”,并传承一整套“压脚鼓”等特色乐器的独特演奏技 法;同时也形成一整套精湛规范的操线表演技艺和 独具特色的木偶头像雕刻及木偶造型制作工艺。
因而成为中国提线木偶戏艺术的珍稀范本和不争代表。
2006年,泉州提线木偶戏被中国国务院公布为“首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泉州提线木偶戏的传 承载体,逐渐完成从家班、民间班社向国有剧团的 转变。
如今泉州木偶剧团已成为这一重要“非遗”项目唯一的国有集体性传承单位。
泉州提线木偶戏的传承是集体性的传承。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团便把“保护传承古稀剧种艺 术”定为剧团工作的“第一要务”。
为了使全体演 职员都竖立起保护传承剧种艺术的责任意识和担当 意识,我团坚持不懈地对全体新老演职员进行剧种 历史和剧种艺术内涵的普及教育。
1996年,我团提 出48字的《同仁共勉》:“不因贫弱自卑,不因艰 难自弃。
不为狭域自限,不为小成自满。
坚守精神 家园,珍爱文化遗产。
不懈精益求精,持续创新发 展。
”以此凝聚全团演职员的集体意志。
同时,搜 集整理剧种史料、文物,开辟了 “泉州嘉礼馆”“艺 术发展陈列室”“对外(对台)交流陈列室”,既 向包括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参访者开放,也使之成为 全体演职员日常学习、自我教育的有效手段。
略谈福建泉州提线木偶戏的形象结构的沿革

论坛略谈福建泉州提线木偶戏的形象结构的沿革文/王毅雄福建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又叫做“嘉礼戏”。
它以独特的操线表演技艺、精美的造型艺术,蜚声海内外,2012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优秀实践名册”。
说到泉州提线木偶戏,首先提到的是“四美班”的表演形式。
“四美班”是旧时泉州地区民间提线木偶戏由四名演员分别表演生、旦、北(净)、杂四大行当的各种名色。
搬演先辈们传承下来的传统剧目。
这些剧目谓之“落笼簿”,即写戏文的本子。
随之置放在用竹篾编织的笼担里,笼担里装有泉州提线木偶戏的戏神相公爷、魁星和花童,以及三十六尊提线木偶戏的形象、表演道具等。
以前,泉州提线木偶戏的偶头、身躯结构(笼腹)制作、手脚等都是依附在当地神像雕刻作坊做成的。
据泉州提线木偶戏建团元老之一的老艺师陈天恩生前讲述,泉州提线木偶戏的头像和结构是仿照民间神像雕刻作坊的一种雕刻形式称作“五缕”的雕刻手法变化而来的(俗称软身神像)。
旧时泉州提线木偶戏的形象结构,称作“笼腹”,它是依据落笼簿的戏文行当的人物造型、规格设定要求用竹皮编制的。
一九五二年,泉州木偶实验剧团和泉州木偶艺术剧团相继成立。
标志着提线木偶戏旧四美班的表演形式,由解放前的“酬神”、“贺寿”“还愿”等民俗活动,转为贯彻党的“两为”方针,配合政府宣传政令、法规、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教育和觉悟水平。
木偶戏也从原来的草台、厅堂、寺庙场所表演,过渡到礼堂、剧场表演。
由于当时的木偶形象结构还是采用原来的(笼腹)传统形式,配上现代的衣服演现代剧,使人感觉到有点不伦不类。
一九五二年年底,泉州提线木偶戏剧团,应华东“中苏友好月”大会邀请,到上海与苏联木偶专家奥布拉兹卓夫,以及捷克等国家的木偶剧团进行观摩表演、艺术交流。
泉州提线木偶剧团老艺术师们到北京拍摄《闽南傀儡戏》时再次与他们进行深刻交流。
从他们的舞台表演形式和木偶的关节结构制作形式中得到了启发,同时也得了首都文艺界的重视和指导。
介绍泉州非遗木偶的文章

介绍泉州非遗木偶的文章泉州木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相传是当时一位名叫杜宇的医生所创,因此又被称为“宇偶”。
其传承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泉州木偶在宋元时期开始走向繁荣,成为了当时红极一时的艺术形式。
其精湛的艺术表现和独特的魅力,使得其在中国戏曲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泉州木偶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木偶舞、木偶戏、木偶杂技等,无论是台上的表演还是街头的演出,都能吸引无数观众的瞩目。
泉州木偶的制作工艺也极为精湛,并且经过了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艺。
泉州木偶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制偶、刻偶、彩绘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经过严格的选材和精细的工艺,才能完成一件栩栩如生的木偶。
因此,泉州木偶制作技艺也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国家的保护和传承。
泉州木偶主要表现的是中国丰富的民间文化和生活场景,其表演内容众多,包括戏曲、传统节日、民间故事等等,而木偶表演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使得其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泉州木偶通过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手法,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生活场景,而木偶的艺术表现和音乐韵律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除了走向国内舞台,泉州木偶还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大家熟知的京剧木偶、水浒戏木偶、婺剧木偶、福建本地的木偶戏等,这些都是泉州木偶的代表。
泉州木偶的国际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它不仅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成为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泉州木偶的传承和发展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不断推出有益的政策和措施,为泉州木偶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泉州木偶文化,积极加入到泉州木偶的传承和发展中来,为推广泉州木偶艺术贡献自己的力量。
泉州木偶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困难,因此我们更需要加强相关部门的支持和推动,挖掘和总结泉州木偶的艺术特点和内涵,更好地向社会和世界介绍泉州木偶,推广泉州木偶文化,增强泉州木偶的生命力和社会影响力。
浅谈中国提线木偶剧的演变与发展

为国家一级重点文物 。它 的发现 , 一则 体现了木偶 自丧葬而娱人 的过渡 ; 者表明 , 偶 制作 已达 到与 真人无 二 、 动 自如 的水 再 木 活 平 , 为 木 偶 剧 的 萌 芽 奠 定 了 坚 实 的 物 质 基 础 。在 近 几 年 历 史 文 这 化资源普查 中, 对其艺术价值 又有新 发现 。经 考证 , 国最 早具 我 有 表演功能 的戏剧是 木偶剧 , 梨 园业 所供 奉 的” 神” 是 戏 。千年
出现提线 、 头、 杖 布袋等几个木偶 品种 , 黑 丝绒木偶 ” “ 的使 用 , 多 景区的空间调度 , 大舞台手段 的运用 , 一例外 地深化 着木偶艺 无 术的独立品格 , 同时也 极大地吸 引了观众 的注 意力。传统 戏《 金 鳞记》 《 闹天宫 》 《 娥 奔月》, 代戏 《 雄小八 路》 儿童 、大 、嫦 现 英 和 剧《 马兰花》, 均属木偶 舞美 的 上乘之作 。 木偶艺术精 美绝 伦 , 人 叹 为观止 。除 了艺人 的精彩 表演 令
根 据记 载 , 国最早 的木偶 起 源于殷 商时期 东夷 的祭 祀歌 中 舞 , 种搭配人偶的祭祀表演中华文 明史上第 一次有记 载 的“ 这 类
“ 偶性” 为观念 更新 和探 索 的焦点 。强 调动作 的假 定性 , 成 打破
框 式 结 构 , 去遮 挡 物 , 偶 同 台甚 至走 出 舞 台 , 个 作建人 称它 “ 礼戏” , 嘉 。我 国最 早 具 有表 演 功 能 的戏 剧 就 是 木 偶 , 历 史 悠 久 , 远 流长 , 中 国古 它 源 是 代一种重要 的戏剧形式 , 在中华大地尤其是沿海地区有着深远 的 历史 与影响 。是我们 中华 民族 祖先 留下极 为宝贵 的非物质 : 艾化
泉州提线木偶戏表演艺术的革新思考

2020-1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民族文艺泉州提线木偶戏表演艺术的革新思考张薇(福建省艺术馆,福建福州350000)摘要:悬丝傀儡,传承千年。
作为我国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提线木偶戏不管是在发展历史还是在艺术造诣方面,都可以堪称是中华木偶艺术的集大成者。
尤其是自从被纳入非遗之后,我们更可以明显的看到泉州提线木偶戏迎来了极大关注,获得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但是从目前来看木偶戏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例如木偶戏当前的内容缺少创新、宣传渠道较窄,发展制约因素多等现实问题,而想要让这些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则更加需要从木偶戏本身入手,从表演内容和表演形式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加大对年轻人才的培养工作,使得木偶戏表演艺术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关键词:木偶戏;创新;发展;市场需求中图分类号:J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36-0147-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6.067一、泉州提线木偶戏的概况泉州提线木偶戏是本身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相关的文献资料及再来看在我国的秦汉时期已经具有了提线木偶的雏形,再加上我国历史上的许多动乱多数发生在北方的缘故,使得不少能工巧匠更是向南方地区大量转移,因此木偶戏也得以来到泉州,并且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和泉州独特的闽南语体系相互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说白念唱。
到了唐末五代时期已经基本成型,在后来的传承中更是历经了多个朝代,传承至今。
从资料记录上来看,当前至少有七百多出传统经典剧目和至少超过三百多支的剧种音乐“傀儡调”,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有着严格流程规范的操线功夫,可以看出泉州提线木偶戏经历了千年演变和传承之后已经是相当成熟和完善的艺术表演。
从表演形式和内容上来看,木偶戏对于艺人的要求极高,需要利用好手指关节,进而通过操控丝线来让木偶完成一系列的动作。
泉州木偶戏能在方寸之地,结合独有的剧种音乐展现更多的人间喜怒哀乐,一些常见的传统剧目中更是展现了古时候人们的民间信仰以及当地民俗,再加上闽南语言体系独特的词汇和读音,使得提线木偶戏更加具有古典韵味。
泉州木偶戏研究报告

泉州木偶戏研究报告
泉州木偶戏研究报告
一、引言
泉州木偶戏是中国木偶戏的一种,起源于福建省泉州市,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它是一种通过木偶形象进行表演的传统艺术形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本研究报告旨在对泉州木偶戏进行系统的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其历史、特点和艺术价值。
二、历史渊源
泉州木偶戏起源于唐朝,经过宋、明、清朝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明代,泉州木偶戏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并广泛传播到福建省及其他地区。
三、表演形式
泉州木偶戏以其精湛的木偶造型和细腻的表演技巧而闻名。
表演者通过手指和操纵绳索来控制木偶的动作,使其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各种情感和形象。
木偶戏分为“上方”和“下方”两个层次,上方由悬挂于高处的木偶进行表演,下方由操纵者负责操作“角色”。
四、艺术特点
泉州木偶戏具有丰富的戏剧性和表现力。
木偶形象栩栩如生,服饰精美,能够表达出各种情感和人物特征。
表演者通过精湛的技巧,使木偶栩栩如生地演绎剧情,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愉悦。
五、珍贵性和保护状况
泉州木偶戏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目前,泉州市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传承这一艺术形式,包括成立专门的保护机构、组织演出和培训等。
六、结论
泉州木偶戏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渊源。
通过深入研究和保护,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艺术形式,使其继续为人们所喜爱和欣赏。
浅谈泉州木偶头雕刻艺术特色与创新发展

浅谈泉州木偶头雕刻艺术特色与创新发展泉州木偶头雕刻艺术是中国木偶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造型优美,逼真传神;二是丰富多彩,适应性强。
泉州木偶头雕刻艺术追求造型形象逼真,能够表达人物性格和情感,工艺精湛。
泉州木偶头雕刻的角色通常是戏剧中的各种人物,包括丑角、英雄、恶棍、女性等等,在这些不同的角色中,木偶头的表情、神态和装扮都要根据人物本身来进行处理,制作者需要从多个角度衡量、权衡,使其造型更加逼真传神。
比如,如果是丑角,要突出其喜感和幽默感,眉目要放大,嘴巴要描绘得大而扭曲,使人一看就有无法抑制的快乐感;如果是恶棍,眉头紧皱,脸色阴沉不笑,造型angular,使人一看就感到他的残酷和狠毒。
泉州木偶头雕刻艺术还强调丰富多彩,适应性强。
木偶头的外观需要根据不同的剧目来设计,包括服装、化妆、道具等多个方面。
制作者需要通过色彩的设计,用颜色来表现角色的性格和社会地位,比如用深色来表现恶棍、用亮色来表现英雄,用金色来表现皇帝等等。
不仅如此,对于新的题材和主题,泉州木偶头雕刻艺术还能进行创新发展,使得这种古老的木偶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创意。
未来泉州木偶头雕刻艺术应该向着更加创新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泉州木偶头雕刻艺术也需要跟上步伐,不断扩大其艺术表现形式和类型。
比如可以将木偶头和数字技术相结合,创作出更加生动逼真、多姿多彩的木偶形象;可以将木偶艺术与现代舞美相融合,使得木偶形象在舞台上更加立体、鲜明和大气;可以将木偶艺术与其他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更加具有文化内涵和厚重感的木偶形象。
只有保持创新和变革,才能使泉州木偶头雕刻艺术继续发扬光大,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代表之一。
泉州提线木偶戏旦角表演今昔-文档资料

泉州提线木偶戏旦角表演今昔众所周知,泉州提线木偶戏古时亦称“傀儡戏”、“嘉礼戏”。
据专家考证,清代道光年之前的传统傀儡戏行当分为“生、旦、北(净)、杂”四大行当,古称“四美”。
傀儡戏班社亦称“四美班”。
今存可见的古泉州提线木偶戏古戏台“大眉”(即戏台上的布质帘幕)上,都绣有“顷刻驱驰千里外,古今事业一宵中”的对联和“内帘四美”的横批,其中“内帘四美”指的就是泉州傀儡戏的四大行当,“旦”占据其中的四分之一。
以这四大行当演绎大千世界众生像,可谓幻化万千。
我们了解的是,在民国之前,因为女子不能随便抛头露面,因而在泉州诸多的地方剧种中,是极少有女性演员的。
泉州傀儡戏更是在解放后的上世纪五十年代才招收了第一批女学员。
在此之前所有的行当表演,包括“旦”角,全部是由男演员担任。
男演员要表现女性角色,在先天上就没有优势,在“说”与“唱”方面有着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泉州傀儡戏独有的剧种音乐“傀儡调”,是属高腔体系的剧种音乐,这就对“旦”角行当的演师的要求相较其它行当来讲会更高。
每个剧种都有它的表演规制,在男演师表演“旦”角行当的时代,“旦”行当自有它独特的表现手段与规制。
虽然表演的难度大,但若是演得好了,其演师的名声也相较于其它行当的师傅来讲更响亮。
我的启蒙恩师杨度老先生,在傀儡戏“旦”角行当表演上可是远近闻名的。
但他可不是只专精于“旦”角行当的表演,对其他行当的表演杨度老师也是甚为精通,对浩繁的传统傀儡戏剧本及表演也了如指掌,因此被行内外所尊崇。
说到主演“旦”角行当的杨度老师精通各行当表演,就应该说说傀儡戏演师的“过角”表演规制。
所谓“过角”表演的意思,就是跨越行当而兼演其他行当的角色,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反串”。
也就是说,“四美班”的每位傀儡戏演师,在所有演出剧目中,除了主演本行当的角色外,在一般情况下,还要兼演其他行当的各种角色,才能在傀儡戏台上体现“古今事业一宵中”的魅力。
由于能演好“旦”角的傀儡戏演师本来就少,能从“生”、“北”、“杂”行“过角”到“旦”行并演好的演师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泉州提线木偶

历史
据传,唐末王审知入闽在今福州称王时,大
建宫院,由中州聘请不少名士学子,并携带 傀儡戏具,置于宫中以供娱乐,傀儡戏随之 传入泉州,故“嘉礼戏”的道白有中州音。 到了宋代,“嘉礼戏”已在泉州民间广为流 传。明代的泉州傀儡戏,进一步与民间仪式 结合起来,得到较大发展。明代泉州李廷机 曾为木偶戏撰联:“顷刻驱驰千里外,古今 事业一宵中。”可见当时木偶剧目内容丰富, 题材广泛,具备了表现纵横千里、包容古今 的功力。
艺术特色
历经千年不间断传承与积累,泉州傀儡戏至今保存 七百余出传统剧目和由三百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 特剧种音乐“傀儡调”(包括“压脚鼓”、“钲锣” 等古乐器及相应的演奏技法),并且形成了一整套 精巧成熟的操线功夫“传统基本线规”和精美绝伦 的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 在泉州傀儡戏传统剧目中,保存着大量古代泉州地 区民间婚丧喜庆及民间信仰、习俗的内容。保存着 “古河洛语”与闽南方言俚语的语词、语汇、古读 音。并且也保存着许多宋元南戏的剧目、音乐、演 剧方法、演出形态等珍贵资料。因而,对"闽南文化 学"、"闽南方言学"与"宋元南戏学"等,具有多学科 的研究价值,已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若兰行
小沙弥下山
驯猴
附录1
元宵乐
赵氏孤儿
附录1
附录1
历史渊源
中国的木偶艺术,历史悠久。据许多学者专家研究 考证认为,中国的木偶艺术源于汉代 泉州木偶戏在联合国演出。 相传唐末王审知入闽时,傀儡戏就随之传入泉州。 到了宋代,已在泉州民间广为流传。明代的泉州傀 儡戏已脱离了属于片断、杂技表演的“弄傀儡”形 式,能够演规模宏大的历史戏了。 到了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木偶制作技术大大提高 了,艺人们根据《目连》、《西游》、《封神》等 戏的特点,创造了不少花脸、鬼脸头像。同时改进 了活动头像,把木偶又前推进了一大步。
泉州提线木偶戏的传承、传播与发展

渊 弱 沮 国
煞 屡
撰文/ 王景贤
提 线 木 偶 戏 古 称 悬 丝 傀 儡 . 于 秦 汉 . 于唐 宋 . 迟 唐 末 源 盛 至
五代 已在 泉州 及 周 边 地 区流 行 。2 0 0 6年 6月 , 州 提线 木 偶 戏 泉
统 与 创 新 发 展 ) 道 路 迈 进 ,0 1年 9月 , 团 与 上 海 戏 剧 学 的 21 剧 院联 合 招 生 . 办 了 “ 戏 l 级 提 线 木 偶 表 演 班 ” 该 班 采 用 创 上 1
承。
泉 州 市 木 偶 剧 团 。 目前 . 尚有 2 人 在 职 . 成 长 为 剧 团 艺 术 工 1 并 作 骨 干 力 量 。 19 9 2年 , 团再 次 与 福 建 艺 校 联 合 招 生 , 办 了 剧 创
“ 建艺 校 9 福 2级 提 线木 偶 表 演 班 ” 该 班 招 收 学 员 1 5名 . 历 学
团退 休 演 员 担 任 主 教 老 师 。该 班 招 收 学 员 1 4名 。 历 5年 , 学 大 专 学 历 2 1 年 1 01 0月 . 团 决 定 “ 出” 编 制 . 通 过 公 开 剧 挤 5个 将
招 聘 的办 法 从 中遴 选 5名 品 学兼 优 者 充 实 剧 团 . 建 后 继 人 才 组
( ) 养 传 承 人 才 。 17 一 培 9 8年 . 团 与 福 建 艺 校联 合 招 生 , 剧 创 办 了“ 建 艺 校 7 级 提 线 木 偶 班 ” 该 班 招 收学 员 3 福 8 0名 . 学
制 5年 . 专 学 历 。 1 8 中 9 3年 7月 该 班 学 员 毕 业 后 . 向招 收 进 定
从上世纪 8 0年 代 开 始 .剧 团 自筹 资 金努 力搜 集 整 理 泉 州 傀儡 戏 文 物 史 料 , 集 文 物 、 物 千 余 件 , 继 开 辟 了 “ 州 嘉 征 实 相 泉 礼馆 ” “ 术 发展 陈列 室 ”“ 外 对 台交 流 陈列 室 ” 、艺 、对 ,向 国 内 外 专 家 学 者及 观 众 开 放 参 观 同 时还 与 多 家 国 内外 电视 台合 作 . 拍 摄 《 南 傀 儡 戏 》 多 部 电 视专 题 片 、 术 片 在 国 内外 媒 体 展 闽 等 艺 示 播 放 . 到 传 承 与传 播 的 同步 发 展 。 做 f ) 三 开展 学 术 研 究 18 9 6年 8 在 举 办 “ 一 届 中 国泉 州 月 第 国际 木偶 节 ” 间 , 州 提 线 木偶 戏第 一 部 资料 文集 《 州 木 偶 期 泉 泉 艺术》 由鹭 江 出版 社 正 式 出 版 。19 9 4年 至 19 9 7年 , 泉州 市 木 偶 剧 团与 日本 东 京 国立 文 化 财 研 究 所组 织 的 “ 日本 《 目连 傀儡 》 研 究 会 ” 展 长 达 4年 的 联 合 调 查 研 究 . 形 成 了 由 中 日两 国专 开 并
泉州木偶戏研究报告

泉州木偶戏研究报告泉州木偶戏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次研究报告旨在通过对泉州木偶戏的考察和研究,探讨其艺术特点和演变过程。
泉州木偶戏起源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它是一种以木偶为表演媒介的戏曲形式,结合了戏曲、音乐、舞蹈和杂技等元素,通过木偶的动作、表情和声音来表达情感和故事情节。
泉州木偶戏的特点多样,既有快板慢板,又有唱、念、做、打等表演方式,丰富多彩,颇具观赏价值。
泉州木偶戏在其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创新。
早期的泉州木偶戏以传统的宗教故事为主题,代表作有《八仙过海》、《红楼梦》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艺术的进步,泉州木偶戏逐渐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现代化的特点。
现代泉州木偶戏的剧目涵盖了历史、神话、战争、爱情等各个方面,内容丰富,形式独特。
泉州木偶戏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独具匠心。
木偶为泉州木偶戏的核心,其制作精细,栩栩如生。
泉州木偶戏师傅们经过多年的修行和磨砺,将木偶操纵得熟练自如,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观赏乐趣。
除了木偶表演,泉州木偶戏还包括了丰富的音乐、唱腔和舞蹈等元素,使整个表演更加精彩动人。
泉州木偶戏在传承方面面临一些困境。
由于电视、电影等现代娱乐形式的冲击,泉州木偶戏的观众群体逐渐减少,年轻人对其了解和认同度也不高。
加之传统技艺的传承难度较大,导致泉州木偶戏的传承遇到了一定的困境。
然而,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泉州木偶戏的保护力度,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和培训班等形式,积极推动其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泉州木偶戏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特点。
在演变过程中,它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创新,展现了更加多样化和现代化的特点。
尽管面临一些困境,但泉州木偶戏仍然具有观赏价值和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
泉州提线木偶戏新生代人群营销策略

泉州提线木偶戏新生代人群营销策略泉州提线木偶戏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戏剧的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影响,泉州提线木偶戏受众面临着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年轻人群对于木偶戏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较低。
泉州提线木偶戏急需制定一套适合新生代人群的营销策略,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和关注。
一、提高知名度和形象塑造1.加大线上线下宣传力度: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开设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定期发布有关泉州提线木偶戏的新闻、活动、剧目等内容,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
2.与知名品牌合作:与一些知名品牌合作进行联名推广,通过品牌的力量提升泉州提线木偶戏的知名度和形象,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兴趣。
与一些时尚品牌进行合作,设计和推出一系列以泉州提线木偶戏为主题的周边产品,如T恤、手机壳等,增加泉州提线木偶戏的时尚感和潮流属性。
二、创新剧目和艺术表达形式1.推出适合年轻人口味的剧目:根据年轻人的审美偏好和兴趣爱好,创作一些以泉州提线木偶戏为基础,融入现代元素和时尚元素的剧目,增加年轻人的兴趣和参与度。
改编一些热门电影、电视剧或动漫作品,通过提线木偶形式进行表演,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2.多样化的艺术表达形式:除了传统的提线木偶形式,可以尝试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融合,如舞蹈、音乐、戏曲等,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表演形式,使年轻人能够更好地接受和喜爱。
可以在表演中加入现代音乐,或是让木偶进行一些时尚感十足的动作和表演,增加观赏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三、丰富的互动体验和社区建设1.开展互动体验活动:举办一些与泉州提线木偶戏相关的互动体验活动,如给年轻人提供练习提线木偶的机会,或是组织一些木偶表演的观摩和学习活动。
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让年轻人更好地了解和感受泉州提线木偶戏的魅力。
2.建设木偶戏社区:建立一个专门的泉州提线木偶戏社区,提供一个交流和分享的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的交流和互动,让年轻人更好地了解和接触泉州提线木偶戏。
海丝文化

海丝文化---木偶戏
木偶戏古称悬丝木偶,1957年定名为线戏,属于傀儡戏。
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宋元以降,流传于泉州地区。
悬丝木偶的每具木偶身上系有16根提线,最多的有30多条。
由艺人在幕后配音、辅于乐具操纵表演,使没有生命的木偶摄入思想感情,从而演出了许多栩栩如生、精彩动人的故事。
正是“顷刻驱驰千里外,古今事业一宵中”。
清人蔡鸿儒在《晋水常谈录》曰“傀儡,木偶也……泉州人最工此技”。
许多年来,泉州提线木偶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发展。
创造了以提线木偶表演为主,综合杖头木偶和掌中木偶于一台的新颖演出形式。
在民间每逢佳节及喜庆日子成为了重要的助兴节目之一,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广受中外观众们喜爱。
泉州提线木偶形象完整,制作精美,尤其是木偶头的月雕刻于粉彩工艺,独具匠心,巧夺天工。
泉州木偶头轮廊清晰,线条洗练,继承了唐宋雕刻,绘画风格。
当代木偶制作在师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更侧重于夸张与变形,尤为强调性格化和表现力,乃驰名中外的传统工艺珍品。
我深信,在泉州广大木偶艺术家和木偶戏艺术爱好者的关心支持下,泉州的木偶戏一定能在继承传统文艺的基础上进行大胆改革创新,从而把这古老的艺术推上新的发展阶段,使这朵艺苑奇葩开得更加鲜艳,香溢人间!
泉州市洛江区马甲第二中心小学:吴莹莹。
泉州提线木偶

泉州提线木偶作者:王景贤来源:《领导文萃》2009年第01期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源于秦汉。
据文献记载,可知其至迟于唐未五代已在泉州及周边地区流行。
此后历经宋、元、明、清以至当代,传承不辍。
至今保存700余出传统剧目和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有剧种音乐"傀儡调"(含"压脚鼓"、"钲锣"等古稀乐器及相应的演奏技法)。
同时形成了一整套精湛规范的操线功夫"传统基本线规",以及独具特色的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
泉州提线木偶戏传统剧目中保存着大量古代闽南语系地区的民间信仰及婚丧喜庆等习俗活动内容。
保存着大量"古河洛语"与闽南方言的语法、语汇及古读音。
保存着许多宋元南戏剧目、音乐、表演形态等方面的珍贵资料,具有多学科研究价值。
千年来,泉州提线木偶戏不但与闽南语系地区民众生、老、病、死,等人生礼俗相伴共生。
而且从明代开始,即向台湾省和东南亚一带华人华侨聚居地流播。
泉州提线木偶戏主要传承者--泉州市木偶剧团创建于1952年。
建团53年来,相继创作排演了大批剧节目,足迹几乎遍及中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所创作演出的神话剧《水漫金山》、儿童剧《庆丰收》,赴罗马尼亚"第二届国际木偶联欢节"获集体二等奖(一等奖缺)和银质奖章;神话剧《火焰山》、童话剧《千桃岩》晋京参加"庆祝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分别荣获演出一等奖、创作演出三等奖;童话剧《谗猫》晋京参加"全国木偶皮影观摩会演",荣获文化部奖励;神话剧《太极图》参加"福建省第十七届戏剧展演"荣获"木偶剧革新奖",并应调赴京参加"第一届中国艺术节";神话剧《劈山救母》,小戏《驯猴》、《钟馗醉酒》、《狮子舞》晋京参加"全国木偶皮影戏汇演",获优秀剧目奖、优秀表演奖等多项奖励。
泉州提线木偶结构线技的变革与创新

Art Salon
泉州提线木偶结构线技的变革与创新
文/孟素萍
作为一名偶戏演员,对所操纵的偶形角色人物要 有深刻理解与分析才能把人物较好地体现出来。这需 要演员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和高超的表演技巧,才能较 为完整地诠释出所需表现的艺术形象。
由于泉州提线木偶结构的变革带动了线位的变革。 在传统线位基础上大量设置新增线位,目的在于最大 限度地提高木偶表现生活形态的能力.而木偶从传统 到创新变革的过程中所引致的线位增加和线位布局从 简单到复杂化,给原来16—19个线位及勾牌编列带来 了很多新的难题,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木偶自身的艺 术表现力,适当地增加一些线位,如把传统的麻编脚 改成革新的关节脚,在头部增设头姿线等线位布局等。 当然,由于木偶表演功能不尽相同,内部结构情况自 然也就各有差异,有时很难从线位设置的多寡来判断 木偶的表现力,但就一般情况而言,具有较为丰富表 现力的木偶需要较多的线位设置,则是不言而喻的。 现在,有的表演功能较多的木偶,线位已从传统的1压、松、挑、提等各种理线和操弄技巧, 结合木偶肢体头部与手足协调等方面,准确无误地完 成这些富于节奏的特定动作全过程。
实现从传统的基本技法转化为革新的操弄技法, 更加准确地发挥泉州提线木偶戏的艺术特点,以表现 那些较为尖锐的戏剧冲突和比较细腻的情绪变化,尽 量挖掘传统表演艺术和传统技艺当中那些最能反映或 最能体现木偶表演特点的表现因素。譬如在神话剧《火 焰山》中铁扇公主的大段抒情性表演:触景伤情思念 红孩儿而暗自神伤,捋起腋后线,挑起足尖线,指线 依偎前胸,头姿微垂,缓步轻移,思虑万千,满腹惆 怅。见北雁南归,母子紧相随,离愁别绪,悲从心来, 以手撩起衣袖(衣袖线),轻轻擦拭眼泪,这一简单 的线技设计没有丝毫感觉丝线与偶之间涩滞的隔阂, 却又把铁扇公主内心百感交集,肝肠寸断的情绪变化 表露无遗,体现了角色悲情的心理状态,而人物在表 演当中情绪又有幅度性的逐次变化。“提起前因后果, 却是泼猴惹事端。”拳头线结合手肘及脚线,作捶胸 顿足的连续动态表现,而又以双腋线辅以膝关节及头 部的大幅度转动做有力度抑扬顿挫的加强延续,紧扣 人物的情感脉胳来设计表演及线技线位的增置表达, 使人物头部、身躯、步态、双臂的各种动作表演来增 强角色动态与唱腔的完美结合,线及于手,偶弄于心, 嗔怒哀恨,流水行云,信手拈来的感情连续疏理,从 而表达出人物底心深处既悲又哀,既痛且恨的人性特 征。这些可以反映木偶人物形象表演特点,发挥木偶 结构,线技等方面特点特性的,都尽可能在创新的操 演技法上加以体现。
泉州提线木偶戏的渊与流

泉州提线木偶戏的渊与流作者:牛雅茹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24期摘要:泉州提线木偶是历经千年以上的传承与发展而不间断的傀儡戏种,其名声享誉世界海内皆知。
文章从一套馆藏提线木偶出发,梳理泉州提线木偶的渊与流,并结合提线木偶遗产化过程,提出当前的发展状况与问题,以期引起人们对这一传统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泉州提线木偶;源与流;遗产化提线木偶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木偶戏的一种,它以一种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传承下来。
这种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随着大规模的中原移民扎根在福建这片沃土上。
广泛传播于大江南北,海峡两岸,在国际艺坛享有崇高声誉。
2006年5月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艺术魅力不言而喻。
2008年8月8日,提线木偶表演代表着中国戏曲文化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给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是让提线木偶享誉世界,海内皆知。
为了更好地关注研究提线木偶,必须对提线木偶的发源、发展进行分析。
在厦门市博物馆的“闽台民俗”展厅里便展示着一套珍贵的提线木偶。
1 馆藏提线木偶介绍这套提线木偶保存极其完整,共50余件,包括木偶、锣、鼓、木兵器、戏箱等组件。
木偶造型都极其精美,惟妙惟肖、神态各异。
在人物脸部雕刻、色彩描绘、服饰搭配、道具匹配上都体现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色。
每件木偶的头部刻画细腻,轮廓清晰,线条洗练,继承了唐宋雕刻、绘画风格;人物表情尤为夸张,创作出忠、奸、善、恶等类型的脸谱,惟妙惟肖,生动传神。
而当代木偶头制作,在历代的传统技艺基础上,更侧重于夸张与变形,尤为强调性格化和表现力,可谓是驰名中外的传统工艺珍品。
这套提线木偶生动传神地向我们展示着用生、旦、北(净)、杂四种行当表演传统剧目。
单从木偶的礼服上看有身披金线蟒袍的王宫贵族,有穿着靠、剑衣的武官,有镶嵌飘带和璎穗宫衣女子,还有代表忠耿正直、面目狰狞、粗率蟒撞的黑脸侠客,不少花脸、鬼脸头像。
这些无疑不体现出木偶戏班演出剧目题材的多样性,内容的广泛性。
从泉州提线木偶戏看戏剧类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作者: 李丽莉
作者机构: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建漳州363105
出版物刊名: 教育观察
页码: 137-138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11期
主题词: 泉州提线木偶戏 非物质文化 保护 发展
摘要: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又名“线戏”“悬丝木偶”“弦丝傀儡”。
源于汉,晋唐时随中原族南迁入闽。
其先后被列为市级、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高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泉州提线木偶戏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种种问题:木偶戏民间生存土壤丧失弱化了剧种生命力,剧团囊中羞涩导致无力进行泉州傀儡戏的保护传承,艺术表演队伍严重老化导致传承人才青黄不接。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泉州提线木偶戏要传承与发展,需要尝试进入校园,培养青少年的潜在认同感;须改革形式内容,提高新一代的文化关注度;完善木偶戏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优秀的专业表演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