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必备(完美打印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答题模板
一. 诗歌答题模式
1. 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
2. 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
3. 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
4. 炼字类: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
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
5. 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
6. 感情类:通过XX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X感情
7. 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X手法+抒发XX感情+评价
8. 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
9. 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
10. 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二. 现代文答题模式
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
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
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
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
5.联想感悟型:A. 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
B. 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
6. 句子的作用:A.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
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B. 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使结构严谨、承
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
7. 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
8. 写X为什么要从丫写起:揭示X与丫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
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
三. 小说独特答题模式
1. 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抓住修饰语逐一举例分析
2. 评价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
3. 小说中插叙的作用:情节角度(上、下文)+主题角度+人物形象角度
4. 小说主题:通过XX人的XX事,歌颂了(批判了)XX的精神(社会现象)
5. 简析人物:人物定位(性格、身份地位)+举例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
象的意义(情节、主题)
6. 小说表现形式: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结构安排+语言特色
7. 人物形象的塑造: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
四. 实用文独特答题模式
1. 访谈提问的艺术:紧扣主题,不蔓不枝+善于引导,环环相扣+适时应和,便于沟通
2. 新闻作品优秀之处:选材+对象+见解+提问技巧
3. 写XX多余吗?:主题+人物+文体特点
五. 积累——现代文
1. 长句:A容量大,气势盛+B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C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
2. 短句:A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B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
急促的气势+C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
3.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推动(或
衬托)情节发展+C象征意义+D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
4.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抒写美
+C抒发作者情感+D作为串时间的线索+E见证历史沧桑
5. 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A具体的风景描写+B生活和社会环境+C社会历史
背景及时代特征
6. 文学作品的形象:A人物的性格特征+B人物的精神风貌+C人物的思想特征
+D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
7. 第一人称:A亲切自然+B自由直接+C真实生动
8. 第二人称:A呼告抒情,动人亲切+B便于感情交流+C充满气势,态度鲜明
+D自由灵活
9. 第三人称:A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B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C显得客观冷静
10. 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11. 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
12. 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13. 心理描写:A揭示人物内心世界+B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
14. 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15. 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
16. 细节描写:A真实精细+B传神鲜明
17. 插叙:A丰富内容+B深化主题+C使事件曲折有致+D使情节更加完整,
结构更加严密+E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
充说明
18. 倒叙:A设置悬念,增加兴趣+B读起来波澜起伏
19. 直接抒情:淋漓尽致
20. 间接抒情:A表达含蓄,含而不露+B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21. 开头段:A提出话题,领起下文+B点明主旨,统摄下文+C设置悬念,吸
引读者+D蓄势(张本(即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E
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F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G与结
尾呼应,强调主旨
22. 过渡段: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B引发议论,揭示主
旨+C衬托作用+D渲染、烘托气氛+E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
析。
23. 结尾段:A照应主题,呼应开头+B收束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卒章
显志+C升华感情,耐人寻味,启人思索
24. 线索:环环相扣,结构紧凑
25. 照应:A构成一条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使文章结构紧凑+B呼应文题
26 .举例:A具体实在,易于接受+B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C丰富文章内容+D表明XX观点
27 .多方面对比的作用:A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B使主旨的内涵更加丰富
+C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28 .侧面烘托:A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B从侧面烘托XX的XX 特征
29 .引用:A 具有文学味+B 丰富文章内涵+C 引起读者兴趣+D 表明XX 观点
30.长短句间杂:读起来错落有致
31 .叠词:A强调XX+B读来琅琅上口,有音乐美
32.记叙文中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
33.说明文中的描写、文艺性笔调:点染作品,使之生动形象
34 .人物对话描写:A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B促进故事情节发展
35 .引用传说故事:A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B丰富文章内容+C引起读者兴趣+D含蓄地引出、表明XX观点
36 .引用诗歌:A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B丰富文章内容+C引起读者兴趣+D含蓄地引出、表明XX观点
37 .引用名言:A 增强说服力+B 丰富文章内容+C 引起读者兴趣+D 表明XX 观点
38 .描写方法包括:A正、侧面B工笔、白描C多角度描写D动静结合E点面结合F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G一些修辞、表现手法记忆口诀为:正侧工白多点面,动静景情修表现
六. 修辞手法的作用
1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
2 .借代:A引人联想+B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C在表情达意上更得体、含蓄、别致
3 •比拟:A语言生动形象,蕴涵丰富+B色彩鲜明,描绘形象,印象深刻+C感情强烈,引起共鸣
4•夸张:A突出本质、特征,引人联想+B烘托气氛,语言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C 感情强烈,引起共鸣
5•对偶:A便于吟诵,易于记忆+B表意凝练,抒情酣畅+C对比强烈,褒贬分明6. 排比:A句式整齐,节奏匀称+B文章贯通,语势强劲+C集中内容,加重感情+D 条分缕析,说理严密透彻,抒情酣畅淋漓
7. 设问:A提醒注意,引起思考+B突出内容,变化波澜+C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D
增强说服力和表达效果
8. 反问:A强化语气,强调内容+B增强表达效果,表达强烈感情+C引起思考,余音
回荡
9 .反复:A写景抒情感染力强+B承上启下,层次清晰+C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
印象
10 .起兴:A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B统摄全诗,引出故事+C 激发读者想象+D
化实为虚,形象生动
11. 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
七. 表现手法的作用
1.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象征、用典、烘托、虚实结合(记忆
口诀为:比用对象烘虚实)
2 .象征:A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B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3. 衬托:突出事物特点
4. 先抑后扬:在变化和反差中突出事物特点
5 .借景抒情:A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B营造氛围+C
委婉含蓄地表达XX 思想感情
6.融情于景:A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B营造氛围,
创造意境+C表达XX思想感情+D含而不露,韵味悠长,使人想象于无穷之境界
7.反讽:突出强调,深化主题
8 •托物言志:A富有暗示性、朦胧性,意在言外+B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9•虚实相生:A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B 丰富诗
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10.化用典故:A 赋予文章语言的雅趣+B 赋予文章铺垫和仿拟对象,增
强古今对照的效果+C丰富文章内涵
11 •意象组合:A最大限度地增强了诗歌意象的密度和诗歌的力度+B 使诗中的意
象鲜明突出+C 为读者提供了联想与想象的广阔天地和咀嚼回味的余地。
八.结构安排的特点有:
27.照应、层层深入、烘托铺垫、对比、承上启下、悬念、伏笔(记忆口诀:层
承对照烘悬伏)
九.积累——诗歌
1 •对仗:A显示语言的对称美+B达到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
合
2.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韵律美
3.拟声词:A 使诗文更生动形象+B 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4 •表颜色的词:A表现心情+B增加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C渲染气氛
5.语言特色的类型包括: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
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6.景物描写角度:空间变化(远近高低)、时间变化,动静,视、听、嗅觉,虚实,正、侧面,色彩、形状、声音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分析意境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怎样一种意境?或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O 景:此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C 2境:渲染了(孤寂,凄清,喜悦)
… 的氛围;
◎情: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例如: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月 杜甫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答:①此诗描绘了春夜的月下景色,
②渲染了冷清、凄凉的氛围,
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安的凄凉伤感之情。
.分析诗眼
提问方式:某一句诗中哪个字用得好 ?为什么?
答: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还原到句中描述景象;O 例如:第三句诗中哪两个字用得好 ?为什么?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 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 答:“咽”和“冷”字用的好。
O 1山中的泉水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鸣、呜咽之声;照在 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而显得阴冷;O 2 “咽”和“冷”运用了拟人,通感的修辞,烘 托了中幽深孤寂的景象。
三.表现手法
提问方式: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①点明表现手法;O 2阐释手法在句中是怎样运用的?
③写出作用(烘托了或表达了 …)。
(注:此答题模式通用)
〈1〉抒情手法:1,直接抒情一直抒胸臆。
2 ,间接抒情一O 1借景抒情;02托物言志;Q 3托物寓理;
⑷怀古伤今;05寓情于景;O 6以景结情。
〈2〉描写手法:1,衬托一Q 1正衬;
0反衬:以动衬静、乐景衬哀情或反衬人物内心活动。
2 ,虚实结合(联想、想象);
3 ,白描、对比;
4,动静结合;
〈3〉修辞手法:1,用典:含蓄凝练、丰富内容、富于文采;
2,比喻:O 写出本体的相似性;O 2 “形象生动的写出了 ....
”;
3,比拟:含蓄凝练;
4,夸张:强调突出;
5,对偶:含蓄凝练。
四. 分析主旨型
( 1)田园山水诗 :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 宁静平和的归隐③抒发了作者因国难而颠
2点出该字所传达出的意境或感情。
深山何处钟。
安禅制毒龙。
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2)边塞征战诗:①讽刺统治者穷兵黩武、好大喜功和草菅人命;
②讽刺军中苦乐不均,表对战士的同情;
③抒发壮志难酬、怀才不遇;
C5征人念远思归、思乡怀亲;
◎憧憬美好生活、向往和平;O6投笔从戎、建功立业;
⑦奋勇杀敌、以身许国;⑥描写塞外生活艰苦;
( 3) 咏史怀古诗: ◎1 凭吊古迹古人,感慨身世,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苦闷;
◎2追慕古贤,表对古人缅怀之情,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
◎3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怀古伤今,讽刺社会现实;
◎4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常用手法:用典;
(4)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
(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 5) 咏物抒怀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
(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五. 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此诗在语言方面有何特色(风格、艺术)?
答:◎点明语言特色: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练生动;
◎2 写出其表达效果。
〈2〉叠词的作用: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
(3)以景结情的作用
问:这首诗的结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答:①写了什么景?②抒发了什么感情?③分析其表达效果。
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问:尾句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
答: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
①写了暗夜中的风吹着雨,拍打着冰冷的窗户;
②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惋惜和担忧,以及悲愤,感情浓郁而深厚;
③结句以景结情,凄凉的景色与凄凉的心境融恰为一,意犹未尽,耐人寻味。
五.关键词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O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O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例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同意。
①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与折柳的寓意
相符;O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六.比较评价
提问方式:比较这两首诗有何异同点?
答题思路:①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Q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
例:(05年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问: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
答:(1):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2):0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
②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
【不达目的不罢休】: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勤奋好学他的艺术水平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著名的语言专家。
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北京所有的旧书摊也未如愿。
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本书。
时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18 天都跑到图书馆去抄书。
一部10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侯宝林正是凭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强毅力,才成为一代相声艺术宗师的。
【分析】:语言大师侯宝林以他的行动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一要勤奋好学,二要持之以恒。
话题:“成功来自勤奋”“学习成就天才”
【海尔的启发】:在许多国人眼里,海尔这个成功企业已经很强大、很了不起了。
然而,一位跟踪报道海尔多年的记者却说,在他接触到的诸多企业中,海尔的“忧患意识”是最强的。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战
战兢兢,如履薄冰。
”一个16 年平均年增长速度达81.6%、年销售收入已突破400 亿元、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都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能有这样的意识,很值得我们深思。
按照张瑞敏的说法,他们进军中国的战略非常简单:赢家通吃。
他们的目标就是不给你留任何一点市场和地盘。
毋庸讳言,我们的许多企业,不要说弱势企业,就是像海尔这样的佼佼者,与世界500 强相比也还有一段差距,也不敢有丝毫放松和懈怠。
实事求是地正视挑战的严峻性,充分估计到竞争对手的力量和困难的一面,向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这样才较为有益,而较少有害。
【分析】:“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海尔的成功告诉我们,没有忧患意识,不努力进取,就等于自取灭亡.
话题:“忧患意识”“知己知彼”
【爱迪生的灾难】:1914年12月,爱迪生的实验室在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 万美金,他多年的科研成果也在大火中付之一炬。
大火最凶的当儿,爱迪生24 岁的儿子在浓烟和废墟中发疯似的寻找他的父亲。
他最终找到了:爱迪生平静地看着火势,他的脸在火光摇曳中闪亮,他的白发在寒风中飘动。
爱迪生在灾难面前,表现出了惊人的冷静。
他看着一片废墟说道:“灾难自有它的价值,瞧,这不,我们以前所有的谬误过失都给烧了个一干二净。
感谢上帝,这下我们可以从头再来了。
”火灾刚过去三个星期,爱迪生就开始着手推出他的第一部留声机。
【分析】:①灾难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能给人带来巨大的痛苦,
也能给人带来创新的动力,关键在于你应该怎样对待它。
话题:“挫折与成功”“坚守与放弃”
游向高原的鱼】:水从高原由西向东流着,渤海口的一条鱼逆流而行。
它的游技很精湛,因而游得很精彩,一会儿冲过浅滩,一会儿划过激流,它穿过了湖泊中的层层鱼网,也躲过了无数水鸟的追逐。
它逆行了著名的壶口瀑布,堪称奇迹;又穿过激水奔流的青铜峡谷,博得鱼们的众声喝彩;它不停的游,最后穿过山涧,挤过礁石,游上了高原。
然而它还没来得及发出一声欢呼,瞬间却冻成了冰。
若干年后,一群登山者在唐古拉山上的冰块中发现了它,它还保持着游的姿态,有人认出这是渤海口的鱼。
【分析】:一方面只有伟大的精神却没有伟大的方向,最后得到的只有死亡。
另一方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昭显的是一种奋力追求的信念,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
话题:“成功与方向”“信念”
【身陷囹圄志不移】:尼可洛•帕格尼尼是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被人称为“独弦琴上练出来的小提琴家” 。
他的艺术道路坎坷不平。
他生于一小商人家庭,据说,曾因为政治犯罪坐了20 年牢。
但即使是身陷囹圄,他也不曾灰心,而是坚持狱中学习。
他在狱窗边,用一把只剩下一根弦的提琴,坚持苦练,几十年如一日,终于在演奏技巧方面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他的创作和演奏,奔放不羁,富于激情,对同时代的浪漫派作曲家有较大的影响。
【分析】:身陷囹圄而能最终成才,一方面要有坚强的信念和毅力,另一方面,也有对生命的渴望和对艺术的执著。
话题:“永不放弃”“信念与毅力”
【只有状元学生没有状元先生】:卢嘉锡是我国著名化学家,他在20 世纪30 年代曾兼任福建省立夏中学数学教师。
当时,有个学生故意拿了一道登在外国杂志上悬赏解答的数学题目为难卢嘉锡,但他并不介意,只是说:“我留着做做看,看能否解答出来。
”经过一天多的精密计算,卢嘉锡把题答了出来。
他向那位学生详细地介绍了解题的方法和具体过程,那个学生从心底佩服卢嘉锡的博学多才。
卢嘉锡诚恳地对那位学生说:“我们闽南有句老话,叫做‘只有状元学生,没有状元先生' 。
我现在虽然是你的先生,但还有许多东西自己也不懂,要进一步学习。
【分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永远不要以为自己知道一切,否则你就是无知。
话题:“知与不知”“谦虚”
【黄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诺】:季布,汉朝人,他以真诚守信著称于世。
时人谚云:“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意思是说,季布的一句话,比金子还要贵重。
后来,季布跟随项羽战败,为刘邦通缉,不少人都出来保护他,使他安全地渡过了难关。
最后,季布凭着诚信,还受到汉
王朝的重用。
【分析】:只有诚信待人者,才能被别人诚信相待。
话题:“诚信与人生”“互助”“诚信的价值”
【巴金背书】:著名作家巴金十二三岁时,就背会几部书了,其中包括《古文观止》。
后来他谈到自己的散文创作时说:“现在有200 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了。
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可以使我明白文章并非神秘不可思议,它也是有条有理、顺着我们思路连上来的。
”
【分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不要奇怪为什么看书多的人文章就是高人一筹,巴金老人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了。
话题:“读书与作文”“积累的重要”
道德修养【把最坏的日子捱过去】:凡•高在成为画家之前,曾
到一个矿区当牧师。
有一次他和工人一起下井,在升降机里,他陷入巨大的恐惧之中。
颤巍巍的铁索轧轧作响,箱板在左右摇晃,所有的人都默不做声,听凭这机器把他们运进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这是一种进地狱的感觉。
事后,凡•咼冋一个神态自若的老工人:
“你们是不是习惯了,不再
感到恐惧了”这位坐了几十年升降机的老工人答道:“不,我们永远不习惯,永远感到害怕,只不过我们学会了克制。
” 【分析】:有些生活,你永远也不会习惯,但只要你活着,这样的日子你还得一天一天过下去,所以你就得学会克制,学会忍耐。
面对日子,把最坏的都捱过去,剩下的也就是好的了。
话题:“学会克制”“习惯” 【“一天变三天”与“一生才三天” 】:俄国著名地理学家奥勃鲁契夫把每个工作日分成“三天” 。
第一天是从早晨到下午两点,他认为是最宝贵的时间,用来安排重要的工作。
第二天是下午两点至晚上六点,在这段时间里他认为做较轻松的工作为宜。
如写书评或各种笔记等。
第三天是从晚上六点到夜
里十二点,用来参加会议、看书。
他说,这是等于把自己的生命延长.美国夏威夷岛上学生们上课时,总是先背诵一段祈祷词:今天已经和你在一起,但很快会过去。
明天就要到来,也会消逝。
抓紧时间吧,一生只有二天。
【分析】:以上两则材料的核心都是要珍惜时间。
把一天的时间合理分配,对时间要有紧迫感,从某种意义上讲,珍惜时间就意味着延长我们的生命。
话题:“对生命的态度”“珍惜时间”
科学家的价值】:美国一位将军在他的《现在可以说了》一书中
是这样评价著名的德国原子物理学家海森堡的:“得到海森堡这样的科学家,足以抵得上德国10个师的军队。
” 20世纪50年代,美国海军次长金波尔阻挠钱学森回祖国,他给美国移民局的电报中称:“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那些对我们来说至为宝贵的情况,他知道得太多了,无论在哪,他都抵得上五个师!”
【分析】掌握了科学技术,就掌握了引领世界潮流的力量。
因为科学是一种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
话题:“人才”“科技的力量”
【“用生命做一次试验” 】:巴斯德,19世纪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
他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把科学的发展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一次,一艘停靠在波尔多的轮船上发现了黄热病人,巴斯德闻讯后立即赶往那里,希望发现引发这种烈性传染病的病菌。
有人问他:“你难道不怕危险” 巴斯德毫不犹豫地问答:“这有什么要紧生命处在危险的境地,这才是真正的生命。
为了能使其他人活得更好,我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做一次试验。
当他来到港口时,检疫人员坚持不让他上船。
巴斯德恳求说:“请宽恕一个学者追求科学的热情吧! ”他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检疫人员。
正是靠着这种执著的精神,巴斯德才在传染病研究上取得了惊人的科学成就。
【分析】对科学的执著超过了对生命的热爱——正是因为有巴斯德这种奋不顾身的精神,才有了今日医学的繁荣景象。
话题:“对事业的执著”“生命的意义”
【鲁迅为国弃医从文】:在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的黑暗年代,鲁迅抱着医学救国的热情东渡日本留学。
当他从电影中看到中国人被日寇砍头示众、周围却挤满了看到同胞被害而麻木不仁的人群的情景后,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他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也不必以为不幸的”。
他毅然弃医从文,立志用手中的笔来唤醒沉睡的中国民众的灵魂。
【分析】:个人的理想重要还是民族的振兴重要?鲁迅选择了后者。
在那“风雨如磐暗故园”的时代,这样的选择又是何等伟大。
话题:“理想和现实”“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