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2025届高考语文必刷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2025届高考语文必刷试卷
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无论是古代的“包公戏”,还是今人创作的《大宋提刑官》等司法题材影视作品,在涉及宋代审讯场面时,原告和被告都得跪在公堂上听审。
这些文艺作品塑造出来的历史想象,甚至影响了历史研究者。
法律史学者潘宇的论文《传统诉讼观念的基本形态与转型》就认为:“在古代司法实践中,涉讼双方一旦受审,不仅要下跪叩首,而且还要受到‘喝堂威’的惊吓。
”
但是,我在阅读宋人笔记时,隐约觉得宋代的诉讼是不需要“下跪叩首”的。
沈括《梦溪笔谈》中《欧阳文忠推挽后学》载,有一书生起诉学生拖欠束脩,官府判书生败诉,“书生不直向判,径持牒以见欧公。
”既然是“径持牒”,应该不会是“跪禀”。
朱熹编著《五朝名臣言行录》载,“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府吏坐门,先收状牒。
公(包拯)开正门,使径至前,自言曲直,吏不敢欺。
”诉讼人“径至前,自言曲直”,也不像是“跪禀”的样子。
这些材料记录的信息比较模糊,不能作为确凿的证据。
我们不妨通过检索宋代司法文献加以验证。
检索《名公书判清明集》《折狱龟鉴》《洗冤录》等官箴书,均找不到任何“跪着受审”的记录。
反倒是在《折狱龟鉴》中可以找到相反的记载。
《葛源书诉》条载,宋人葛源为吉水县令,“猾吏诱民数百讼庭下”,葛源听讼,“立讼者两庑下,取其状视”;《王罕资迁》条载,宋人王罕为潭州知州,“民有与其族人争产者,辩而复诉,前后十余年。
罕一日悉召立庭下。
”从这些材料不难发现,当法官开庭听讼时,诉讼人是立于庭下的。
当然最具直观效果的证据还是宋代的图像材料。
我们能不能找出一张宋人描绘诉讼场景的图像作品呢?《孝经》中的“五刑章”恰好涉及司法诉讼的内容,因此宋人笔下的《孝经图卷》中的“五刑章图”自然也画出了宋代法官审讯的场面。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有一幅北宋李公麟的《孝经图卷》,此卷因保护不善,以致墨迹模糊,甚至可能有图文拼接错误之处,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图中的诉讼人是站立听审,并无下跪之姿。
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一幅南宋《孝经图卷》,其中的“五刑章图”,画上的诉讼人也是站着的。
至此我们可以断定:宋朝平民如果对簿公庭,无须下跪叩首。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包公案》、“包公戏”中的下跪受审场面是胡编乱造。
这类作品发端于元代,而盛行于明清,它们是彼时底层文人按照他们的社会经验想象出来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元明清时期司法状态的镜像。
不管是从文献还是从历史图像来看,我们都可以确信,清代的平民如果上衙门打官司,是必须下跪叩头的。
只有那些取得功名的缙绅,才能获得免跪于公堂的特权。
当时人撰写的官箴书,已经将“跪”列为诉讼人的规定动作了,
或否,又令一人跪下,执状听审。
”很明显,清代审讼场面跟宋代审讼情景,差异非常大。
这个嬗变是如何发生的呢?这又印证了怎么样的时代精神的流变?这是值得历史研究者探究的一个问题。
(摘编自吴钩《被“包公戏”遮蔽的宋朝司法制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人对于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很容易受到《大宋提刑官》等文艺作品的影响。
B.《梦溪笔谈》和《洗冤录》等宋人笔记信息模糊,因此作者又援引其它材料来佐证。
C.大约从明代开始,平民百姓在上公堂参与诉讼时就需要在官员面前下跪受审。
D.清代官箴书《政学录》明确记载:清朝人在上衙门打官司时必须下跪受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潘宇的论文意在证明宋人打官司下跪这一想象影响了历史研究者。
B.文章使用笔记、官箴书、绘画等不同性质材料,从不同角度证明了本文观点。
C.作者引用了很多历史文献,充分扎实的论据增强了文章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D.结尾处作者提出“时代精神流变”的话题,引发读者对更深层次问题的思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平民打官司无须下跪,清代则需要,因此我们可以说宋代审讼制度某种程度上比清代更加平等。
B.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北宋李公麟《孝经图卷》,虽然墨迹模糊,但画面主体应该还是可以辨识的。
C.《包公案》《孝经图卷》及《大宋提刑官》中的审讼场景,都是作者按自己时代的司法现实进行的历史想象。
D.文章指出了宋、清两代审讼制度差异巨大的现象,但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尚需历史研究者深入思考。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用“传世之心”创作经世之文
艾斐
社会生活的无限丰富性,决定了文艺创作的多姿多彩。
但不论作者写什么和怎样写,都必须具有真体验、真感悟、真情韵、真心境。
也只有这样,才能以艺术的方式和美学的韵律还原社会生活的无限丰富性,并使原状的粗粝生活升华为纯正的思想,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和情感依托,乃至世代奉为经典,遂成“传世之文”!不过,这需要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真情实感的投入,对社会生活进行深度洞悉与深刻理解,即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及的作者必须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心境与情愫。
因为任何的文艺创作,本质上都是创作者在深刻体验和深切领悟社会生活的内涵之后,所形成的艺术化了的精神产物,而绝非只是对社会生活的表象化描摹与单纯的素材堆砌。
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黄帝内经》原本是一部医学著作。
可就是在这样一部医书中,对“心”的解释却是:心者,情志、意欲也。
这种解释,显然超出了生理和物理意义,上升到精神层面了。
由此可见,历来的文艺创作,虽然表面看来往往都只是对客观的人、事、物、象的叙说,但实质上却都是创作者之“心”的流露和“情”的抒发,只不过是
事实上,但凡能够传世的文学名著与艺术佳构,就无一不是作者之心与历史之脉的交融、与社会之潮的共振、与大众之愿的耦合。
没有这个前提条件和基本要素,作品就无法扣人心弦。
唯以心志与情愫之真诚,方能淬炼出文艺佳构与艺术杰作,这是铁定规律,具有普遍性,不仅广泛地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文艺创作,而且也成为创作主体在艺术实践中所必须遵奉和恪守的精神圭臬与美学法则。
举凡真切而艺术地反映生活变迁、描画时代风貌、表现历史律动和社会变革的文艺作品,都是通过作者感情燃烧、心志沸腾所形成的。
对于任何真诚的文艺创作而言,其创作者必定都会捧出一颗真诚的心来结构每一篇作品,并因此而每每耽溺于其中、陶醉于其中、融化于其中,乃至完全与作品中的情境和人物一体化了。
像柳青之于改霞、梁生宝和梁三老汉,赵树理之于小芹和小二黑,周立波之于亭面糊、邓秀梅、刘雨生,路遥之于孙少平和孙少安,陈忠实之于白鹿原上的众乡亲,早已是心融意契、情深似海了。
古往今来,文艺魅力无不是内在充实的显现。
凡是传世之作,必然是倾注心血的作品。
对于作家艺术家来说,笃定恒心、倾注心血,自当是“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的题中之义。
因为文艺作品中的传世之心,主要是通过创作主体对生活、对时代、对社会、对祖国的真诚与忠诚来实现的。
没有这个前提,那就无法对事态人心有深切的认知和深邃的发掘,当然就更不可能掐准时代的脉动、滤出生活的本质、切中人心的向度,而是只能停留在事物的表层,仅仅捞取和表现一些生活的“渣滓”与人性的“浮层”,而其在本质上却远离生活、时代、历史和人的内蕴。
(选自2016.10.10《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以艺术的方式和美学的韵律还原社会生活的无限丰富性,创作者就不得不要有真体验、真感悟、真情韵、真心境。
B.《黄帝内经》虽然只是一部医学著作,但对“心”的解释却与一般的词典解释不同,不仅仅只是生理和物理意义的解释。
C.能传世的文学名著与艺术佳构,都是作者之心与历史之脉的交融、与社会之潮的共振、与大众之愿的耦合,这已被事实证明。
D.作者若对生活、对时代、对社会、对祖国无真诚与忠诚,其创作必会远离生活、时代、历史和人的内蕴,停留在事物的表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真正的文艺作品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深刻体验和深切领悟之后的艺术化了的精神产物,并不是表象化的描摹社会生活。
B.在文艺创作中,作者常会借助人、事、物、象的“壳”来体现其“心”和“情”,这在写作中已经是一条铁定规律。
C.赵树理用一颗真诚的心对小芹和小二黑两个人物进行塑造时,会耽溺于其中,甚至完全与作品中的情境和人物一体化。
世之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我们所处的社会生活是无限丰富的,但这种社会生活是粗粝的,要想使之升华为纯正的思想,就需要创作者有真情实感的投入。
B.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及的作者必须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心境与情愫是作者创作出“传世之文”的必然前提。
C.创作者拥有真诚的心志与情愫这一原则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文艺创作,是包括创作者在内的所有人在生活中必须遵循和恪守的美学法则。
D.好的文艺作品之所以能够感染人,呈现出无穷的魅力,关键在于这些文艺作品有内涵,创作者在这些文艺作品中倾注了自己的一腔心血。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绿灯下
迟子建
①在城市,当你走到十字街头时,往往会与红绿灯相遇。
②说来好笑,我最初来到城市时,最怕的就是过街。
在西安和北京求学期间,只要是有天桥和地下通道,我绝不走十字街。
我对红绿灯不信任,它们闪来闪去的,像是两只鬼眼,变幻太快,常常是绿灯一亮,我起步走,却遭逢侧向驶来的一串汽车,它们占据了半边路,阻断你。
等它们过去后,你再前行,绿灯的心房就颤动了,红灯随之亮起,你被隔在马路中央,身前身后是川流不息的车辆,有被钢铁夹击的感觉。
此时我总会联想起卓别林的《摩登时代》中,那个被卡在机器中的工人,觉得自己是工业化时代的一个可怜虫。
③我喜欢回到故乡,其中的一个缘由是,在乡间路上,我不会为红绿灯左右。
能够阻断我脚步的,有时是一群黄昏中归家的羊,有时是几只正午时通过堤坝,要下河戏耍的鸭子。
④据说在交通事故中,死于红绿灯下的行人占了很大比例。
闯红灯,是肇事的元凶。
有时是汽车闯红灯殃及行人,有时是行人闯红灯自蹈黄泉,这样的行人无疑就是举着阎王爷掷来的招魂牌在过街。
不管责任在哪一方,倒霉的总归是人。
所以家长送孩子上学的路上,在过十字街时,如临虎口,总要拉起孩子的手。
在幼儿教育中,学会通过红绿灯下的街口,也成了必修课。
走到红绿灯下,人的心就会紧张起来,你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稍有不慎,就会酿下惨祸。
在我眼中,十字街就像匍匐在大地的十字架,它主宰着人的生死。
⑤我在哈尔滨生活以后,习惯了走红绿灯。
前些年,每当过十字街时,看见绿灯闪烁了,我会一路飞奔,分秒必争,抢在红灯敲响警钟时到达街对面。
由于年轻,体力充沛,我与绿灯的赛跑很少有输的时候。
当街口的行人集体闯红灯时,我也尾随其后,大摇大摆地招摇过市。
汽车像一支支飞来的箭,刷刷地在我们身旁呼啸而过,可是大家对它们毫无惧色,我也心底泰然。
馨,几枝黄玫瑰。
当我把玫瑰拿在手中的时候,爱人说,别老买黄色的,换点鲜艳的颜色吧。
于是,我挑了两枝娇艳的粉色玫瑰。
他捧着康乃馨,我拿着玫瑰,散步回家。
经由红军街桥下的十字路口时,恰好赶上绿灯眨眼了,我说等下一个绿灯再过吧。
爱人说,你跟着我,能抢过去的!他个子高,步伐大,很快就跑到街对面了。
我呢,一见红灯亮了,腿立刻就软了,向回撤。
这样,我站在街这头,他站在对面,我们中间,是一台连着一台的疾驰的车辆。
车辆就像汪洋大海,把我们分开了。
三天后,爱人在回故乡的山间的公路,上出了车祸故乡的路没有红绿灯,可是他为了早点回到工作的地方,急于赶路,还是出了事故。
他的心中,看来一直亮着一盏颤动的绿灯啊。
他是一个疯狂的旅人,只知道一刻不停地向前赶,赶,赶。
这种“赶”,这种热情的“奔命”,使我们一个在此岸,一个在彼岸,永隔着万水千山。
他像流星,以为自己生命的光华还很漫长,却不知道当他飞速掠过天际的时候,迎接他的却是永恒的寂静。
⑦爱人离去后,我身边没了陪伴的人,可是路还是要走下去的。
我曾在十字街头为他焚烧纸钱,都说那是灵魂聚集的地方。
再经过那样的路口时,我感觉有无数的灵魂在幽幽地歌唱。
远远地看到绿灯要变幻了,我便会放慢脚步,在路边静心等待;人们蜂拥着闯红灯时,我也会原地不动,气定神凝地候着。
红绿灯下那些步履匆匆、神色慌张的路人,在我眼里是那么的可怜可笑。
⑧我想,人生是可以慢半拍,再慢半拍的。
生命的钟表,不能一味地往前拨,要习惯自己是生活的迟到者。
人是弱的,累了,就要休息;高兴了,就要开怀大笑。
郁闷的时候,何苦要掩饰自己,对着青山绿水呼喊吧。
我们可以与友人畅饮,一醉方休;也可以对那些邪恶的人当面示以唾弃。
我们可以在月夜下多几分缠绵,也可以在旅途中因着美好的风景而多几日的停留。
随遇而安,随缘而行。
随风而舞,随雨而歌!
⑨是的,我们要给自己多亮几盏红灯,让生命有所停顿,有所沉吟。
这样的红灯,就是我们生命中不息的火焰!
只有这样,弱的生命才会变成强的生命,暗淡的生命才会变成有光华的生命!当生命的时针有张有弛、疾徐有致地行走的时候,我们的日子,才会随着日升月落,发出流水一样清脆的足音。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中“在我眼中,十字街就像匍匐在大地的十字架”一句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警示自己,也警示世人:十字街口,红绿灯下,很可能成为生与死的分界,行人只有虔诚与敬畏,谨慎慢行,才会安然无恙。
B.第二段详细描写经过十字街的过程和感受,表现了我最初经过城市十字街口的紧张害怕,也与第三段写作者行走在乡间路上的轻松快乐形成对比。
C.文章第六段说丈夫“是一个疯狂的旅人,只知道-刻不停地向前赶,赶,赶”,这里采用反复的手法,写出了丈夫只知道一刻不停地向前“赶”而导致的悲剧,这句话既有作者对丈夫的埋怨和不解,也表达了作者对丈夫的无尽思念。
D.作者在“爱人离去后”,她“曾在十字街头为他焚烧纸钱”,并认为“那是灵魂聚集的地方”因为作者相信宗教,相信灵魂的存在,借以表达自己对丈夫的哀思。
E.丈夫离世,留给作者的只有慢慢长夜的苦思冥想,也促使作者去思考人生的生活方式,在漫漫人生旅途中,我们要给自己多亮红灯,让生命有所停顿,才能让我们生活中的火焰不息,才能让弱的生命变成有光华的生命。
2
3.请分析第四段画线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
4.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红绿灯下”的情感有何变化?对我们的人生有何启示。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字文明,余庆从父
..行也。
幼有奇志,善属文,所交皆天下有名士。
擢进士
..、宏辞高第。
张延赏帅剑南,奏署掌书记。
入为起居郎、翰林学士。
德宗自兴元还,置六军统军视六尚书,以处功臣,除制用白麻付外。
又废宣武军,益左右神策,以监军为中尉。
窦文场恃功,阴讽宰相进拟如统军比。
当作制,奏言:“天子封建,或用宰相,以白麻署制,付中书、门下。
今以命中尉,不识陛下特以宠文场邪?遂著为令也?”帝悟,谓文场曰:“武德、贞观时,中人止内侍,诸卫将军同正赐绯者无几。
自鱼朝恩以来,无复旧制。
朕今用尔不谓无私,若麻制宣告,天下谓尔胁我为之。
”文场叩头谢。
更命中书作诏,并罢统军用麻矣。
明日,帝见曰:“宰相不能拒中人,得卿言乃悟。
”顺宗病,不得语,王叔文与牛美人用事,权震中外,惮广陵王雄睿,欲危之。
帝召草立太子诏,纲不请辄书曰:“立嫡以长。
”跪白之,帝颔乃定。
宪宗即位,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门下侍郎。
始,卢从史阴与王承宗连和,有诏归潞,从史辞潞乏粮。
李吉甫密谮漏言于从史,帝怒,召学士李绛语其故,且曰:“著何而处?”绛曰:“诚如是,罪当族。
然谁以闻陛下者?”曰:“吉甫为我言。
”绛曰:“任宰相,识名节,不当如犬彘枭獍与奸臣外通。
恐吉甫势轧内忌,造为丑辞以怒陛下。
”帝良久曰:“几误我!”先是,杜黄裳方为帝夷削节度,强王室,建议裁可,不关决于,常默默。
居位四年罢为太子宾客久乃检校礼部尚书出为岭南节度使后累迁河中节度入为御史大夫检校尚
书左仆射兼太子少保文宗太和中,年老乞骸骨
..进,守道寡欲,所居不
...,以太子太傅致仕。
卒,年七十八。
本以儒术
为烜赫事,以笃实称。
善名理学,世以耆德推之。
(选自《新唐书·郑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居位四年/罢为太子宾客久/乃检校礼部尚书/出为岭南节度使/后累迁河中节度/入为御史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太子少保
B.居位四年/罢为太子宾客久/乃检校礼部尚书/出为岭南节度/使后累迁河中节度/入为御史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太子少保
C.居位四年/罢为太子宾客/久乃检校礼部尚书/出为岭南节度使/后累迁河中节度/入为御史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太子少保
D.居位四年/罢为太子宾客/久乃检校礼部尚书/出为岭南节度/使后累迁河申节度/入为御史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太子少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父为伯父、叔父的通称。
年长于父者为从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
文中的郑余庆跟郑父亲同辈。
B.进士为唐朝科举考试的一个重要科目,始置于隋朝。
其考试内容、录取方式等与明清时代不尽相同。
C.乞骸骨即让骸骨得以归葬故乡,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
《张衡传》中“上书乞骸骨”亦为此意。
D.儒术指先秦儒家的学说、原则、思想等。
自西汉“独尊儒术”以来,一直被封建君主作为统治的依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幼有大志,颇有才学。
他善写文章,结交天下名士,科举考试成绩优异,不但精通儒术,而且擅长名理之学。
B.郑坚持原则,不阿权贵。
宠宦窦文场任中尉,郑反对以白麻署制;唐顺宗命他起草立太子诏,他主张立嫡长子。
C.郑曾受诬陷,幸得无事。
李吉甫暗中诬陷郑泄密,引得皇帝大怒,幸而李绛仗义执言,使郑免除灭族之罪。
D.郑守道寡欲,忠诚老实。
任宰相时杜黄裳行事独断,他沉默不语;为官期间不做烜赫之事,世人推重他年高有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今用尔不谓无私,若麻制宣告,天下谓尔胁我为之。
(2)始,卢从史阴与王承宗连和,有诏归潞,从史辞潞乏粮。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
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
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
1.词的上阕划画线句化用的典故涉及哪两个历史人物?
(1)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相关词句,简要赏析下阕的表现手法及词人的情感。
6、下面是某报社一则新闻材料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近日,腾讯收到360阿尔法团队漏洞通告。
该漏洞可能会影响腾讯旗下的部分产品。
腾讯第一时间推出业务团队进行修理工作,现已修复漏洞并调动紧急在线更新机制。
目前暂未有用户因这一漏洞导致信息泄露和损失。
在此特别向360阿尔法团队致以诚挚的感激。
7、“成绩排名”,一直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手段。
但近日,我省出台的有关条例明确规定,学校公布按照考试成绩的排名属于“违法”。
对此,有人提出了疑问:不排名,拿什么激励学生?对这个疑问,请你作一回答。
字数在80
8、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主要人物形象鲜明,就是次要人物也生动丰满。
请从《呐喊》《边城》《红岩》《老人与海》四部经典中任选一个次要人物,结合书中的相关内容,写一段抒情文字。
不超过150字。
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埃克哈特·托利认为:一个人之所以会焦虑;是因为他活在未来。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参考答案
1、1.A
2.B
3.C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B项,“《梦溪笔谈》和《洗冤录》等宋人笔记”错误。
《洗冤录》并非宋人笔记。
C项,“大约从明代开始”错误。
结合“宋朝平民如果对簿公庭,无须下跪叩首”“这类作品发端于元代,而盛行于明清,它们是彼时底层文人按照他们的社会经验……实际上就是元明清时期司法状态的镜像”“不管是从文献还是从历史图像来看,我们都可以确信,清代的平民如果上衙门打官司,是必须下跪叩头的”等分析,平民下跪应始于元朝。
D项,“清朝人在上衙门打官司时必须下跪受审”错误。
清朝平民打官司时需下跪,但是取得功名的缙绅,可以享受公堂免跪的特权。
故选A。
2.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B项,本项错误有二:其一,笔记和官箴书同属于文字材料,《孝经图卷》属于图像材料;其二,笔记、官箴书、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