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二中2016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意事项:
1.请考生将姓名、班级、考好填写在答题纸指定的位置上;
2.客观题的作答: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纸指定的位置上;
3.主观题的作答:必须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此区域外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的真实含义是什么?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回答是:“羊,甘也。

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王筠则曰:“羊大则肥美。

”段玉裁进一步说:“甘者.五味之一,而五味之美皆曰甘.羊大则肥美。

”.许慎、王筠、段玉裁都试图从人们对羊的味觉感受上谈美的宇源意义。

宋代的徐铉在整理《说文解字》时对许慎关于“美”的解释有个补充,他说:“羊大则美,故从大。

"。

他试图从人们对羊的视觉感受上谈了美字意义的起源.这一解释不应视为对许
慎说的一种否定,应当是对许慎说法的一种补充.从段玉裁的解释中看,他似乎既赞同许镇的味觉说.也赞同徐铉的视觉说。

美的价值取向还来自对羊内在特质的认识。

即人们对羊的精神感受。

在传统文献里。

羊常常被描述为具有各种美德的义畜。

《毛诗注疏·小雅·无羊》里说:“尔羊来思,其角濈濈.”郑玄笺注言:“此者美畜产得其所。

”.这里,羊被郑玄视为美畜.《惠氏易说》云:“尔羊来思,矜矜兢兢,不骞不崩,麾之以肱,毕来既升.”羊在这里,又是坚强和顺从的形象,在西汉大儒董仲舒的眼里,羊有角不触人,杀之而不悲啼,跪享母乳,知仁、知义、知礼,集美德于一身.所以是仁人君子学习的榜样。

总之,羊的美德反映了人们对羊的精神感受和人们对羊秉性的人格化概括,而正是在这种感受和意象概括中,“羊”与“美”产生了联系,并最终导致“羊大为美”观念的生成。

“羊”成为“美“的化身,于是它的美德就具有了人格的意义,而“美”的惫义也随之得到了扩展和引申,有了素质优良、价格贵重、完美淳良、巨大功业、志趣高尚、称赞褒奖等意思。

“羊”与“善”的关系,同样来自人们对羊的味觉感受、视觉感受和精神感受.字关系密切.羊被视为“善”的化身,不仅在于它是人类优秀的生物伙伴和食物来源,更在于它的品格被人类认同.并融人人的价值观中.羊性情温顺、宽厚仁义、知礼有仪,其美德让人景仰,因此,受到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普遍推崇.羊作为人们祭天祭祖的牺牲,而且具有如此众多的优良品德,很自然地,这些品性也
就成了人格化的道德准则。

据文献反映.人们很早已经把“羊”的“道德”视为人的道德准则和榜样.《诗经·召南·羔羊》序曰:“召南之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德如羔羊也。

”为什么说人“德如羔羊”?孔颖达的疏道:“羔取其群,而不失其类,羔取其群而不党,羔取其贽之不鸣.杀之不号,乳必跪而受之,死义生礼者,此羔羊之德也。

”序成于汉代,疏制于唐代,从中看出.羊的品德至迟在汉代已经衍化为人格的道德标准。

《后汉书·王涣传》也有类似的说法,其文云:“故洛阳令王涣,秉清修之节,蹈羔羊之义.寻心奉公,务在惠民,功业未遂,不幸早世。

“所谓“羔羊之义”,说的也是人格化了的羊的优秀的道德品质。

(节选自王保国《羊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诠释》)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美”字真实含义的解释与王筠、段玉裁的解释都是试图从人们对羊的味觉感受上谈“美"的字
源意义。

B.宋代的徐铉在整理《说文解字》时,从羊的视觉感受出发,指出“羊大则美,故从大".这
是对许慎关于“美”的解释的补充。

C.从对“羊大则肥美”的解释中可以看出,段玉裁不仅赞同许
镇“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的味觉说,同时也赞同徐铉的视
觉说。

D.在传统文献里,羊常被描述为具有各种美德的义畜。

郑玄视羊为美畜,董忡舒将集美德集一身的羊归结为仁人君子学习
的榜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人们对羊的精神感受和对羊秉性的人格化的意象概括中,“羊”与“美”产生了联系,从而最终形成了“羊大为美"
的观念。

B.“羊”的美德具有了人格意义之后,“美"的意义也随之得到扩展引申,从而具有了“素质优良、人格贵重、完美淳良”等含
义。

C.“羊”被视为“善"的化身,是因为它是人们优秀的生物伙伴和食物来源,也是因为人们认同其品格并将之融入到人的价值
观中。

D.作为人们祭天祭祖的牺牲,羊还具有“温顺、宽厚仁义、知礼有仪"等许多令人仰慕的美德,这些品性成了人格化的道德
准则。

3.跟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美”与“善”价值观的形成.不仅是来自人们对羊的味觉感受和视觉感受,而且还来自于人们对羊的内在特质认
识的精神感受。

B.《诗经.召南·羔羊》序、孔颖达的疏对“德如羔羊”的解释以及后来“羔羊之义”的记载,说的都是人格化了的羊的
优秀的道德标准。

C.汉代董仲舒认为羊知仁、知义、知礼,唐代孔颖达也认为羊在死的时候有义,活着的时候讲礼.这些都衍化成了人们的
人格道德标准。

D.依据诸多文献中的记载.“羊大为美"的观念早在汉代就已经形成,而人们把“羊”的“道德”视为道德准则和榜样的时
间比这还要旱。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严,幽州人也,初名让坤.严为人明敏多艺能,习骑射,颇知书三年,使于蜀,为王衍陈唐兴复功德之盛,音辞清亮,蜀人而辩。

同光
..
听之皆竦动。

衍枢密使宋光嗣召严置酒,从容问中国
事.严对曰:“前
..
年天子建大号于邺宫,自郓趋汴,定天下不旬日,而梁之降兵犹三十
万,东渐于海,西极甘凉,北慑幽陵,南逾闽岭,四方万里,莫不臣妾。

而淮南杨氏承累世之强凤翔李公恃先朝之旧皆遣子入侍稽首称籓至荆湖吴越修贡赋效珍奇愿自比于列郡者至无虚月.天子方怀之以德,而震之以威,天下之势,不得不一也."光嗣曰:“荆、湖、吴越非吾所知,若凤翔则蜀之姻亲也,其人反覆,其可信乎?又闻契丹日益强盛,大国其可无虑乎?"严曰:“契丹之强,孰与伪梁?"光嗣曰:“比梁差劣尔!"严曰:“唐灭梁如拉朽,况其不及乎!唐兵布天下,发一镇之众,可以灭虏,使无类。

然而天生四夷,不在九州之内,自前古王者,皆存而不论,盖不欲穷兵黩武也。

”蜀人闻严应对,愈益奇之。

是时,蜀之君臣皆庸暗,而恃险自安,穷极奢僭.严自蜀还,具言可取之状.初,庄宗遣严以名马入蜀,市珍奇以充后宫,而蜀法严禁以奇货出剑门,其非奇物而出者,名曰“入草物",由是严无所得而还,惟得金二百两、地衣、毛布之类.庄宗闻之,大怒曰:“物归中国,谓之‘入草’,王衍其能免为‘入草人’乎?”于是决议伐蜀。

冬,魏王继岌西伐,以严为三川招讨使,与康延孝以兵五千先行,所过州县皆迎降。

延孝至汉州,王衍告曰:“得李严来即降.”众皆以伐蜀之谋自严始,而衍怨严深,不宜往.严闻之喜,即驰骑入益州。


见严,以妻母为托,即日以蜀降.严还,明宗以为泗州防御使,客省使如故。

其后孟知祥屈强于蜀,安重诲稍裁抑之,思有以制知祥者,严乃求为西川兵马都监。

将行,其母曰:“汝前启破蜀之谋,今行,其以死报蜀人矣!"严不听.初,严与知祥同事庄宗,时知祥为中门使,严尝有过,庄宗怒甚,命斩之,知祥戒行刑者少缓,入白庄宗曰:“严小过,不宜以喜怒杀人,恐失士大夫心.”庄宗怒稍解,命知祥监笞严二十而释之。

知祥虽与严有旧恩,而恶其来.蜀人闻严来,亦皆恶之.严至,知祥置酒从容问严曰:“朝廷以公来邪?公意自欲来邪?”严曰:“君
皆无监军,安得尔独来此?此乃孺子命也。

”知祥发怒曰:“天下籓镇
..
荧惑朝廷尔!”即擒斩之,明宗不能诘也,知祥由此遂反。

(选自《新五代史·唐臣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淮南杨氏承累世之强/凤翔李公恃先朝之旧/皆遣子入侍/稽首称籓至/荆湖吴越修贡赋/效珍奇/愿自比于列郡者/至无
虚月
B.而淮南杨氏承累世之强/凤翔李公恃先朝之旧/皆遣子入侍/稽首称籓/至荆湖吴越/修贡赋/效珍奇/愿自比于列郡者/至无
虚月
C.而淮南杨氏承累世之强/凤翔李公恃先朝之旧/皆遣子入侍稽首/称籓至荆湖吴越/修贡赋/效珍奇/愿自比于列郡者至/无
虚月
D.而淮南杨氏承累世之强/凤翔李公恃先朝之旧/皆遣子入侍/稽首称籓至/荆湖吴越/修贡赋/效珍奇/愿自比于列郡者至/
无虚月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夷,我国古代对南部各民族的统称,古代有“东羌、南夷、西狄、北蛮"的说法,后来用“夷”蔑指中原以外的各族。

B.中国,古代指中原。

中原地区和中原王朝被称为“中国”,不仅由于地域亦源于文化传统,因为中原王朝建立之时间较
早,经济与文化具有较高水平,是所谓礼义之邦的华夏文化。

C.同光,是年号。

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遇到大事、要
事,往往要更改一下年号.
D.籓镇,即藩镇,亦称方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

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唐代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
安全,唐玄宗为防止边陲各异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严文武双全,能言善辩。

同光三年,他出使蜀国,慷慨陈词,大谈庄宗兴复的盛况,回国后又劝庄宗伐蜀,并亲自领兵出征,
功劳卓著。

B.王衍庸碌无为,狂妄自大。

他严禁奇货出蜀,使李严的采购珍奇充实后宫之行空手而还;他甚至称可以出蜀的货物为
“入草物”,因此惹怒了庄宗。

C.李严忠心为国,不避危险。

伐蜀时,王衍指名要他来谈投降之事,大家认为伐蜀之谋出自他手,王衍会怨恨他,但他还是不
顾危险,欣然前往。

D.李严刚愎自用,独断专行。

孟知祥在蜀称霸,李严不听母亲劝告,主动要求入蜀监视,明宗也不能责怪他,但最后孟知祥
还是造反了.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荆、湖、吴越非吾所知,若凤翔则蜀之姻亲也,其人反覆,其可信乎?(5分)
(2)天下籓镇皆无监军,安得尔独来此?此乃孺子荧惑朝廷尔!(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①别,今听玄蝉我②却回.
五夜飕飗③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④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⑤
[注]:①君:秋风对作者的称谓。

②我:秋风自称.③飕飗:形容遒劲、清爽。

④拳毛:卷曲的马毛。

⑤本诗当时是刘禹锡晚年所作.沈德潜曾评价此诗:“下半首英气勃发,少陵操管,不过如是.”8.本诗的前两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5分)
9.与杜甫《登高》诗中的颈联相比,本诗尾联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江面美景,和王勃《膝王阁序》中的“秋水共长天一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
“, .”
(2)李贺《雁门太守行》中,描写将士们出其不意袭击敌人,于苦寒中不惮危难的诗句是:“, 。


(3)古人曾说过,“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其实,在学习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荀子在《劝学》中也说
“,”,用来阐明这个道理。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班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大题号下方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在甲板的天篷下面
杰克·伦敦
卡鲁塞尔斯小姐简直是美得惊人,她迷住了周围的每一个男人。

她又是一个骄傲的女人。

种族的骄傲,门第的骄傲,性别的骄傲,权利的骄傲-—她都占全了,这是一种又奇怪、又任性、又可怕的骄傲。

在科伦坡的一天早上,在甲板的天蓬下面,卡鲁赛尔斯小姐召来船长本特利,叫那群给游客表演泅水的当地小孩都到上层甲板上
来比赛。

她把我们的零钱全收罗过去,亲自把它们一个一个或者一把一把地扔下海,并且规定捞不着的要挨骂,捞得巧妙的会得到额外赏赐。

有个小家伙最出色,他对天鹅入水式非常在行,我从没见过比他跳得更美的人。

这个孩子一次次地这样跳,我们都很喜欢看,特别是卡鲁赛尔斯小姐。

他至多不过十二三岁,是一个美丽的孩子,好像一个身体柔软的少年神仙的青铜塑像,几乎全身都射出了生命的光辉。

他的皮肤闪烁着生命,眼睛里充满了炽热的生命,我几乎听到了生命从他身体里爆裂的声音。

一瞧见他,就像闻到一股臭氧的气味——他就是这样新鲜,这样身体健康、精神焕发,这样粗野奔放。

突然这些孩子拼命奔向舷门,用他们最快的姿势游水,乱糟糟地、手脚不停地打得水花四溅,脸上充满了恐怖,一蹿一跳地爬出水面。

“怎么回事?”卡鲁赛尔斯小姐问道.
“大概是鲨鱼。

”船长本特利回答道。

“他们怕鲨鱼吗?"她问道。

“难道你不怕吗?"他反问道。

她耸耸肩膀,噘了一下嘴。

“无论给我什么,我也不敢到可能有鲨鱼的地方去冒险,”她说完又耸了下肩,“它们太可怕了!”
这时,那些小孩全走上了甲板,表演结束了,船长本特利就叫他们下船。

可是,她拦住了他,“等一会儿,船长.我一向听说这儿的土人不怕鲨鱼。

"
她把那个会天鹅入水式的小孩喊到身边,要他再跳水。

他摇摇头,那群孩子笑了起来,觉得好像是在开玩笑。

“有鲨鱼."他指着水面说。

“不,”她说,“没有鲨鱼。

"
可是,他肯定地点着头,站在他后面的那些小孩子也同样肯定地点着头。

“没有,没有,没有。

”她叫道.接着她就对我们说,“谁愿意借给我半个克朗和一个金镑?”
我们立刻掏出了许多克朗和金镑,她从邓尼森手里接过了两个硬币。

她举起那个半克朗给孩子们瞧。

可是谁也没有准备跳下去.她把这个半克朗扔下了海.他们望着这个银币飞下去,脸上都带着惋惜渴望的神气,不过谁也没有跟着一块下去。

“千万别用那个金镑来引诱他们.”邓尼森低声对她说.
她一点也不理睬,反而用这个金币在那个会天鹅入水式的小孩子眼前晃来晃去.
“不能这样。

”船长本特利说道。

可是她却笑了起来,仍然引诱着那个孩子。

“别引诱他。

”邓尼森坚决地劝她。

“这对于他是一笔大钱,他可能跳下去的。


她转过身来对着那个孩子,又把那枚金镑举到他眼前。

接着,她做了一个要扔出去的样子,这时,那个孩子好像不由自主似地向栏杆跑去,可是伙伴们的大声责备又把他拦住了,他们的声音还带着愤怒。

“我知道你不过是在逗着玩,"邓尼森说道,“你愿意怎么逗他就怎么逗他好了,不过,看在老天面上,千万别扔出去。

"
话音未落,那个金币一下就从天篷的影子下飞到了耀眼的太阳光里,在半空中划了一道亮晶晶的弧形.大家还没来得及把那个小孩抓住,他就翻过了栏杆,非常美妙地弯着身体随着那个钱下去了。

两个同时都在半空里,很好看。

金镑破水而入,那个小孩子也在同一个地方,而且几乎在同一刹那,几乎连声音都没有地钻到水里。

水很清,从上面望下去,什么都清清楚楚。

那条鲨鱼很大,一下子就把那孩子咬成了两半。

第一个开口的是卡鲁塞尔斯小姐。

她的脸白得跟死人一样。

“我……我做梦也没有想到,”她一面说,一面发出一种短促的、神经质的笑声。

她的全部骄傲都在勉力使她能克制自己。

她有气无力地瞧着邓尼森,她眼睛里流露出一种可怕的难过神色,她的嘴唇一直在哆嗦着.
“邓尼森先生,”她说道,“你愿意扶我下去吗?”
他一点也没有改变他凝神注视的方向,他连眼皮也没有动一动。

船上一片沉默。

她转过身子,打算镇静地走下甲板。

走了不过二十尺,她就摇晃起来,用手扶着墙以免栽倒。

后来,她就这样走下去,用手扶着舱板,慢腾腾地走开了。

(节选自《世界十大中短篇小说家-—杰克·伦敦》,人民文
学出版社)(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介绍卡鲁塞尔斯小姐有一种“又奇怪、又任性、又可怕的骄傲”,暗示我们她后来引诱孩子跳水导致其死亡的
行为,就是因为她这种古怪的任性。

B.表演跳水的小孩全身焕发着生命的光辉,作者对他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原始生命力的喜爱和赞美。

C.小说对那群表演泅水的小孩的神态描写非常细致,既有对金钱的渴望,也有对鲨鱼的惧怕,还有对卡鲁塞尔斯小姐的愤怒,非
常生动真实。

D.小孩被鲨鱼咬死后,卡鲁塞尔斯小姐脸色苍白,身体摇晃,显出难过的神色,这说明她为自己犯下的错误感到悔恨和痛
苦,是个良知未泯的人。

E.小说中把跳水的小孩充满生命力的形象与其被鲨鱼吞噬的悲惨遭遇作对比,增添了作品的悲剧色彩,也使作品的主题更
加鲜明突出.
(2)作品中的卡鲁塞尔斯小姐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3)小说开头详细描述了卡鲁塞尔斯小姐的美丽和高傲,结尾却细致描绘其衰弱落寞。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
析.(6分)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批判人性的丑陋,也有人认为小说的主题是揭露金钱的罪恶。

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亦诗亦哲方东美
方东美,名殉(1899~1977),安徽省杰出的乡贤,台湾大学哲学系的名教授,我国现代哲学史上的大哲学家,闻名于世.
方先生受到中国传统诗教的熏陶。

“幼承庭训,深沭经史古典文化熏陶;加之,夙慧天成,秉彝非凡,三岁受诗经,过耳成诵,有神童誉,如以智然。

"方先生对《诗经》素有研习.他读金陵大学哲学系时还怀着浓厚的兴趣选修了《诗经》一课,希冀能有所增益.但“开课不久,一天,教授在台上讲,台下有人低声说‘错了!’教授驶了一下眉,继续讲课;台下又有人说:‘错了!’教授生气了.大声问:‘谁说我讲错了,谁就来讲!'方先生站起来说:‘我们是学生,我们是来听课的。

’教授气更大了:‘你既能说我讲错了,你就应该上来讲!’方先生从容出位,走上讲台,先向教授鞠躬,便将教授讲过的一段诗经,重新讲解,详征博引,既辞义明白,又趣味盎然,人人凝神静听,直到下课钟响了,方先生再向教授鞠躬而退.教授走出了教室,方先生得到全班如雷的掌声。

"
于是,方先生的国学根基深厚之名声,传遍全校,成为大家的共识。

著名的教育家、校教夯长刘伯明博士曾对文学院文史哲各系负责人明言:“你们要请国学老师,有两个学生—-方东美、黄仲苏的关恐怕不容易过,最好先征询他们的意见。

"
方先生既精通英语和德语,又精通西方的诗。

诗人张佛千回忆说道:方先生对西方的诗的“情理神韵”,“能以其大慧",予以“深赏妙解”之.所以,他在自己的哲学专著里往往引用了很多西方的诗.特别是,他能“信、迭、雅”地将西方的诗“译为中国五言诗,辞意兼美,置之古人佳作中,亦无逊色”。

方先生不但热爱中国古典诗,会翻译西方诗,而且还乐意写中国古诗,他一生写了一千多首。

但是,他却不轻易示人。

“我除掉写一点哲学的著作以外,同时也还写了一点诗、一点词,但是这种东西平常不示人的。

所谓诗同词,在中国就是印出来,也是非卖品……所以有许多人就把诗集词集叫做‘待焚稿',是自己预备给烧掉的,这完全是作者自己的真情的寄托。

”所以,人们往往只知道方先生是一位哲学家,而不知道他同时又是一位诗人。

他认为“中国很多哲学思想即充满诗意”.他还主张哲学与诗是会通的。

“本来是兼综先知先觉、诗人、艺术家同圣人的资格,然后才构成完备的哲学家。

"他坦言相告:“我自己的真情感,也许不在我的思想里面表现出来,而冕在我的诗词里面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了。


方先生的诗受到极高评价:史学家黎东方教授谓其诗必传.古典学者兼文艺评论家钱锺书教授,1987年访美经华盛顿时,迳对弟子陈
一川叹曰:“中国古典诗人如方先生者,今后绝矣!”这些评价当然也是我们读方先生诗的最好的导读词。

方先生的长子方天华,在方先生逝世后出版全集中的诗集——《坚白精舍诗集》的《后记》中,开头就追忆说道:“国内外学术界认识先父方东美教授的人士,都知道他是颇有成就的哲学家。

不过时于他诗词造诣熟悉的人,不算很多。

这是因为父亲借用诗词发挥自己私人的情绪观感,除了时于家人和少数知交,他不轻易出示作品。

”我们上中学住在家中,“夜深梦醒,常听见父亲在他的书房兼卧室里吟诗。

他时常利用夜间的宁静,读书写作,要到清晨三四点才就寝。

"但“他如有自己得意的诗词,就等不及向母亲和我们诵读。


方天华也回忆说道:“父素的诗词大部分是在重庆八年抗战期间写作.那时我们全家住在沙坪坝嘉陵江畔中央大学教职员宿舍的
栾家院。

似乎生活愈苦,父亲研读愈勤,诗情愈浓,这大概也就是所谓重庆精神。

"他实话实说,父亲所谓的“坚白精舍”,无非就是“我家的泥墙陋屋”。

他还形象地描绘出他父亲吟诗的动人的情景:“嘉陵江对面磐溪的瀑声,江中石门的急涛声,岸边纤夫的歌唱声,常与相咏相应,极有情趣.”他最后道出了他父亲对诗之所以青睐的原因.“父亲在世常引歌德,说诗的功能在作生命之梦。


(摘编自沈素珍《友情与诗情》)
相关链接:
①方东美是二十世纪具有重大影响的哲学家、美学家,他以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是二十世纪将传统生命蔓学进行现代转型的
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作为一位具有民族责任感和世界眼光的思想家,他一直在努力营造人类理想的生命存在样态。

为着这个目的,他对中西文化以及人类生命中的各种价值形式进行了最大程度的整合,使之一一舍章定位,共同统会于普遍生命这一理想生命本体当中。

“统会"使得方东美的恩想在整体上呈现出了旁通统贯、兼容并包、综合超越的特点,它能够从多面向、多角度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进行辐射,远远超越了学派之限.因此,学术界对他的新儒家、新道家的身份争论并不足以从整体上反映出他的思想面貌。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方东美抛弃了对具体的感性审美经验和艺术创作理法的分析,而是从全新的真善美价值定位切入,把我们的视线引向了人的理想化生存以及人类生命的自我超越.
(摘自李春娟《方东美生命美学研究》)
②方先生曾说自己“三岁读诗经,十二岁就读完了十三经"。

这在当时重视教育的家庭中,是可能做到的.他的国学程度有多好呢?他在《段锡朋先生纪念谈话》一文,说他念金陵大学哲学系时,入学考试的国文成绩特优,得以免修三年国文课.后来有两住教授担心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