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荣昌区生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果菜
China Fruit &Vegetable
第40卷,第7期
2020年7月
产业发展
Industry Development
生姜(Roscoe )是姜科、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新鲜根茎,别名有姜根、百辣云、勾装指、因地辛、炎凉小子、鲜生姜、蜜炙姜[1-2]。
姜的根茎(干姜)、栓皮(姜皮)、叶(姜叶)均可入药。
生姜含有辛辣和芳香成分,
辛辣成分为一种芳香性挥发油脂中的“姜油酮”,其中主要为姜油萜、水茴香、樟脑萜、姜酚、桉叶油精、淀粉、粘液等[3-4]。
适当食用生姜对人体有益,因此近年来受到各地人们青睐。
重庆市荣昌区生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张引1,王春燕2
(1.重庆市荣昌区农业农村委,重庆402460;2.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济南果品研究院,
山东济南250014)摘要:生姜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调味品,也能作为药品使用,近年来栽培面积逐渐增加。
荣昌是重庆市的三大生姜主产区之一,该区生姜种植历史悠久,种植水平较高。
本文就荣昌区生姜产业现状、优势特点、制约因素、对策建议进行了探究,以期为当地生姜栽培提供指导,助力生姜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生姜;产业发展;对策中图分类号:F2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1038(2020)07-0089-04
DOI :10.19590/ki.1008-1038.2020.07.021
Study 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Ginger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Rongchang District of Chongqing City
ZHANG Yin 1,WANG Chun-yan 2
(1.Chongqing Rongchang District Agricultural and Rural Committee,Chongqing 402460,China;2.Jinan Fruit
Research Institute,All China Federation of Supply &Marketing Co-operatives,Jinan 250014,China)
Abstract:Ginger is a common condiment in people ’s life and can also be used as medicine.In recent years,
the cultivation area has gradually increased.Rongchang district one of the three main ginger producing areas in Chongqing city.Ginger planting in this area has a long history and high planting level.This paper explored
the current situation,advantages,constraint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ginger industry,in order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local ginger cultivation and help the development of ginger industry in similar areas.
Key words:Ginger;industrial 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s
收稿日期:2019-10-30
第一作者简介:张引(1981—),男,农艺师,本科,主要从事农作物栽培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中国果菜
荣昌区隶属中国重庆市,介于东经105°17′~105°44′、北纬29°15′~29°41′,位于重庆市西部,以浅丘为主,地势起伏平缓,平均海拔300~400m,属中亚热带湿润东南季风气候。
荣昌区是重庆市的三大生姜主产区之一。
全区生姜种植面积2400hm2,占全市的20%左右。
总产量6万t,总产值接近6亿元,占全区蔬菜总产值的60%左右。
目前栽培方式有地膜姜、大棚姜、窝子姜等,分布在盘龙、峰高、古昌、龙集、吴家、直升等地。
其中以盘龙地膜埂子姜最具特色,种植面积达1100hm2、产值3.5亿元,平均每667m2产值在2万元以上,成为荣昌区第一个规模在万亩(1亩=667m2,下同)以上、亩纯收入超过万元的特色种植业。
建有盘龙生姜市级农业园区1个、农业部生姜(设施)标准园1个。
1荣昌生姜种植优势及特色
1.1自然条件优越
荣昌区气候温和,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适宜种植生姜。
全区生姜适宜种植面积在6600hm2以上,且多数土壤、灌溉水和空气未受到污染,具有发展无公害生姜的有利条件。
目前已在盘龙镇建立了万亩无公害生姜基地。
1.2种植历史悠久,水平高
荣昌种植生姜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曾在明代向朝廷进贡。
19世纪40年代古昌、峰高等地的种姜就很有名,生姜种植水平也很高。
近年来,科技人员与广大姜农一起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摸索出了一整套栽培技术,生姜种植水平有了全面提高。
采用地膜覆盖提早或冬季大棚反季节设施栽培方式种植生姜,实现了鲜嫩姜产品的周年上市;采用仔姜连作高效配套栽培技术,基本上避开了姜瘟病的危害,创造了示范片90%以上农户连作5年以上,最长连续种植生姜35年,每667m2平均收入为8000~10000元。
1.3知名度高,销路好,效益高
荣昌区盘龙生姜2014年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和绿色食品双认证,以其色白、芽长、脆嫩、味浓等特点深受市场欢迎,已注册“昌州”“盘龙长岭”商标,并获得“重庆市名牌农产品”称号。
在市内外市场享有较高的声誉,每年生产出的鲜姜85%以上都是外销,主要销往云南、新疆、福建、贵州、湖北、浙江等地,出口日本。
冬季大棚生产的姜芽价格为60~80元/kg,每667m2产值达12万~15万元,纯收入数万元。
地膜早姜一般价格为3~10元/kg,每667m2产值达到15000元以上,有的高达4万元,每667m2纯收入1万元以上,每667m2早姜相当于3300m2桑或6700m2水稻的效益。
1.4上市早
当地面有3根姜苗,地下长出2个分枝,长15~20cm,并充分膨大时就可以采收仔姜。
一般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陆续采收上市,7~8月采收完毕。
每株可收仔姜0.15~0.2kg,高产的达到0.3~0.4kg。
此时,仔姜产品洁白脆嫩,粗纤维少,入口化渣,辛香可口,可作为多种菜肴的配料,淹制泡菜、咸菜等,是深受消费者喜爱的上等蔬菜。
“早”有两大好处:一是抢占市场,走在别人前面,经济效益高;二是避免了姜瘟病的危害[5]。
在荣昌区,姜瘟病常年在5月上中旬开始发病,多呈零星分布,一般危害不大;7月中下旬,姜瘟病逐渐进入发病高峰期,而此时的仔姜已进入收获的扫尾阶段,正好可避过姜瘟病发病高峰期。
2生姜生产制约因素
虽然荣昌生姜种植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知名度,经济效益可观,但总体上看尚存在发展速度缓慢、基地规模小、龙头企业还未形成、产业发展不配套、缺乏深加工等问题,其优势和特色还没实现最大化,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品种不够优化,有待提纯复壮
生姜长期采用无性繁殖,导致种性退化,生长势和适应力下降,品质变差,产量降低,严重的减产达20%以上。
其次80%的姜种靠外地供应,品种、价格、质量等均受制于人,有时质量还得不到保障,阻碍了生姜产业的发展壮大。
2.2产业不配套,市场风险大
荣昌生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主要表现为规模小、技术落后、效益差、尚无龙头企业等方面。
目前,生姜产品加工企业较小,且95%以上的生姜用于鲜食和鲜销,无形中增大了种植风险,不利于产业规模的扩大。
2.3投入大,成本高
生姜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量大,技术含量高,每个劳动力每年一般只能完成0.1~0.17hm2的栽培管理工作,因此,研发小型生姜专用农机具,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效率,势在必行。
此外,生姜用种量大,据测算,地
产业发展
90
张引,等:重庆市荣昌区生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膜埂子姜每667m2用种量一般为500~600kg,有的达700kg,仅姜种成本就超过3000元,再加上农膜等其它农资投入,每667m2生产性投入达到5000~6000元[6-8]。
因此,尽管生姜效益好,但有的农户由于缺乏技术、怕担风险等原因,种姜的积极性还是不高。
3对策建议
利用好盘龙生姜双认证品牌,进一步宣传,在技术提炼、产业配套、新型经营体系构建、非物质文化保护及传承等方面进一步探索。
规划到2025年,全区种姜达到约667hm2,仔姜达到4000hm2,实现产值15亿元,打造“中国生姜之乡”。
3.1做好技术提炼及脱毒种姜研发
申报“仔姜连作高效栽培模式”技术专利,制作盘龙生姜生态栽培技术教学音像资料。
建立和扩大种姜基地,实现姜种的本土化供应,为仔姜产业配套。
加强生姜脱毒繁育技术研发,减少由于病毒在体内积累而导致的生姜叶片皱缩、生长缓慢、产量降低及品质退化等问题,使生姜脱毒苗的繁育能像脱毒马铃薯、草莓一样实现产业化。
3.2大力构建生姜新型经营体系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给予补助、奖励,提供贷款,引导土地流转,加强技术服务,合理引导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投入生姜产业,避免单打独斗的生产经营模式,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大户+基地”的产业化新型农业经营模式[9-10],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生产组织、产品加工、品牌创建、市场对接等方面的作用,掌握盘龙生姜定价权和市场话语权,打造地域品牌。
3.3拓展产品销售平台
充分发挥荣昌区当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双福等蔬菜批发市场的合作平台,实现生姜基地与销售市场的有效链接,提高采后的商品化处理率、贮藏销售率和加工转化率,延伸产业加工链条,大力推广生姜规模化种植,扩大生姜销售渠道。
一方面,搞好深加工企业建设,解决生姜销售问题。
另一方面,在现有销售渠道的基础上,加强产品直销店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扩大本地市场需求销售空间,形成多种形式、多个平台的产品销售网络[11-12]。
3.4加强科技支撑
建立专门的生姜研发和技术推广机构,围绕姜种选育、脱毒快繁、姜瘟防治、耕作机械、连作机理、绿色防控、产品研发等关键问题,与西南大学、重庆市农科院、重庆文理学院等科研院校联合攻关,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3.5做好盘龙生姜非物质文化保护及传承
荣昌区盘龙生姜之所以能够实现连作高效,在pH 值3.5左右的土壤中长势仍然良好,是长期实行生态栽培、夏季高温炕土、秋冬季休耕等一系列耕作措施配套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土壤微生物良性循环系统的结果。
但是,目前个别农户缺乏这方面的认识,为了减轻劳动强度及追求短期效益,盲目使用市场上禁止销售的土壤化学消毒剂等农药,使土壤微生物结构逐渐遭到破坏,而一旦遭到破坏就不可逆转,这对连作高效栽培提出了严峻的考验[13-15]。
因此,需要通过相关部门领导和院校专家的积极呼吁,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在盘龙建立生姜生态栽培保护区并纳入市级保护区,争取纳入国家级保护区,通过政府引导和专家的力量,让盘龙生姜实现可持续发展,让技艺传承下去。
在此基础上,开展盘龙生姜传承人评选、申报盘龙生姜连作栽培时长吉尼斯世界纪录、申报世界遗产等活动,打造舆论声势,提高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3.6加强政策支持力度
继续整合利用市、区两级财政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加大对生姜产业基地建设、品牌宣传、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投入,确保每年投入资金不低于500万元,进一步做大做强荣昌特色生姜产业。
参考文献院
[1]薛汉刚,贾纪明,王志宏,等.生姜高产栽培技术[J].西北园
艺(综合),2018(5):27-28.
[2]王树兵.姜瘟病的发病因素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7(10):125-126.
[3]钟文艳.生姜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7(7):80.
[4]刘帅,陈明均,贺坦,等.2018年我国生姜市场回顾与2019
年行情展望[J].中国蔬菜,2019(2):1-4.
[5]陈安忠,李启波,朱明华,等.创建种源基地助推荣昌县仔
姜产业可持续发展[J].南方农业,2012(5):60-61. [6]邬彬,李启波.荣昌特色生姜产业对策探讨[J].南方农业, 2009(1):70-72.
[7]李启波.突出特色优势打造“渝西生姜之乡”[J].南方农业, 2011(1):88-90.
(下转第110页)
产业发展91
(上接第95页)
[7]张然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如何保障蔬菜正常生产[J].
长江蔬菜,2020(7):1-3.
[8]李晶,吕巡均.贺兰县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气象服务建议
[J].现代农业科技,2020(15):211-212.
[9]任翠君.新冠肺炎疫情对朝阳设施蔬菜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浅析[J].现代农业,2020(4):82.
[10]贺光华,郭芳芳.新冠肺炎疫情对蔬菜、水果产业的影响及
对策建议[J].山西农经,2020(11):58-59. [11]周洁红.新冠肺炎疫情下的蔬菜产业———冲击、机遇与未
来发展建议[J].中国农民合作社,2020(4):36-37. [12]许云麒.全省蔬菜稳产保供情况及问题建议[J].农家参谋, 2020(17):63.
(上接第91页)
[8]刘帅,陈明均,贺坦,等.2018年我国生姜市场回顾与2019
年行情展望[J].中国蔬菜,2019(2):1-4.
[9]游宝杰,周秀风,曹忠杰,等.生姜超高产栽培技术[J].山东
农业科学,2012(8):125-126.
[10]张中华,游宝杰,吴江敏.鲜食嫩姜早春促成栽培技术[J].
中国瓜菜,2016(2):50-51.
[11]静一,雷开荣,陈旭,等.生姜组培快繁技术优化研究[J].
南方农业,2009(3):60-64.
[12]刘辉.海城市生姜产业发展条件及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13(7):344.
[13]张传伟,赵永明,袁永胜,等.潍坊生姜产业现状与创新模
式及发展对策[J].中国蔬菜,2019(12):11-14. [14]李庆芝,李承永,李玲,等.北方地区菜用嫩姜生产技术[J].
中国果菜,2019,39(10):98-101.
[15]沈国顺.生姜高产种植技术[J].河南农业,2011(9):42.
中国果菜
理技术值得大力推广使用[12]。
2.4.3农业防治
农事操作中要注意病虫害的预防,在蔬菜栽培的各个环节都要注意预防病虫害,减少病虫害出现的可能性[13]。
具体措施有选择抗病虫品种,以减少农药使用量;实行换茬轮作,避免病虫害的潜在传染风险;一季蔬菜收获后进行清园,去除附着在蔬菜作物残留物上的病菌,对于易感染根系病害的蔬菜还要将残根清除;科学施肥,合理灌溉,加强肥水管理,提高蔬菜抵抗病虫害能力;收获后进行深耕,深度在40cm左右,以破坏病菌的生存环境;根据病虫害的发生条件调整种植环境以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参考文献院
[1]谢邵文,杨芬,冯含笑,等.中国化肥农药施用总体特征及
减施效果分析[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9,41(4):490-495. [2]王芳.农药对农产品的污染及防控措施[J].节能环保,2019 (1):19-20.
[3]郭利杰.当前农药化肥残留的危害及防止措施[J].农药科
学与管理,2018,34(12):24.
[4]范静波.长治市蔬菜农药残留的现状与对策[J].农业开发
与装备,2018(3):94.
[5]王迎迎.蔬菜中农药残留的现状及治理对策[J].食品安全
导刊,2017(21):60.
[6]吴显鹤.镇沅县蔬菜安全现状与对策[J].云南农业科技, 2018(8):56.
[7]丁灵.蔬菜农药残留现状及对策[J].食品界,2017(3):52-53.
[8]杨和连,张百俊.我国蔬菜生产中的主要污染问题及防治
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5):1431-1433. [9]韩禹.蔬菜中农药残留污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吉林蔬
菜,2010(5):101-102.
[10]宋秀杰,郝国防.生物农药及生物防治[J].环境保护,2002 (6):28-30.
[11]杨智华.浅谈蔬菜农药残留超标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6):83-84.
[12]马立红.蔬菜中农药残留问题的现状和对策[J].江西农业, 2019(14):35.
[13]朱春雨,杨峻,刘西莉,等.蔬菜安全生产过程中农药污染
危害与控制途径分析[J].农药科学与管理,2014,35(2):12-18.
栽培技术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