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湖南省永州市龚家坪镇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湖南省永州市龚家坪镇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
[法]莫泊桑
普鲁士大兵瓦尔特·施那夫斯觉得自己处处背时不顺。

自从随军入侵法国以来,因身体肥胖,他走起路来很费劲,老是喘气,他那双又肥又厚的平脚板,痛得他苦不堪言。

何况,他这个人生性爱好和平,心地厚道,他有四个孩子,对他们甚为钟爱,每当夜幕降临,他裹着大衣躺在地上睡觉时,总要久久地思念着留在家乡的妻子儿女,想着想着,有时禁不住就哭了。

碰到好吃的东西,他总是细嚼慢咽,仔细品尝。

他常想,人一死,世上一切良辰美景、欢快幸福岂不立即就化为乌有。

因此,他打心眼里对大炮、步枪、手枪与军刀,怀着一种强烈的憎恨。

他所属的那个兵团向诺曼底进发。

田野里一切似乎都毫无动静,这些普鲁士人放心大胆走进一个沟壑纵横的小山谷。

突然,枪声大作,猛烈的火力阻挡了他们的去路,他们队伍中立即有二十来人被撂倒。

施那夫斯起初愣在那里没动,他一时不知所措,竟忘了赶快逃命。

随后他拔腿就逃,但立即又意识到自己慢得像一只乌龟。

这时他看见,在他前方六步开外有一道宽宽的地沟,上面长满荆棘并有枝叶掩盖,他猛然双脚一并,纵身往沟里一跳,正如从桥上往河里一跳那样。

有一段时间,枪声、叫喊声与呻吟声仍清晰可闻。

后来,一切归于平静,寂寥无声。

这个普鲁士大兵开始盘算起来:我该怎么办呢?如果回部队的话,那又要去过开战以来那种苦不堪言的生活,每天忧心忡忡,惊恐不安,疲劳难耐!
可是,到底怎么办呢?总不能老待在这条沟里到战争结束吧?一个人每天都需要吃东西呀!
他突发奇想:“如果我当上俘虏就好了。

”关在看管严密的牢狱里,有吃有住,枪弹打不着,刺刀碰不上,什么都不用害怕了。

此一奇想既出,他的心就兴奋地跳动起来。

他站起身来,决定刻不容缓去实施这个计划。

但刚一站起来,他又呆立着不动了,心里又突然冒出令人烦恼的念头与新的顾虑。

他上哪儿才能当上俘虏呢?怎么去当呢?奔哪个方向去?一瞬间,一幅幅可怕的画面,一幕幕死亡的情景,全涌入了他的脑海。

如果碰到当地的农民呢,他们看见他这么一个掉队的没有自卫能力普鲁士大兵,肯定会把他弄死。

如果碰到法国的游击队呢?那批家伙可都是些无法无天、胡作非为的疯子。

如果碰到法国正规军呢?他们的先头部队会把他当做对方一个胆大包天、狡诈非常的老油子侦察兵,肯定要把他射杀掉。

这么想着想着,他感到绝望极了,处境险恶,毫无出路,他无可奈何,又一屁股坐在地上。

夜幕突然降临,一片晦暗,万籁无声。

他待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夜色中只要有一点轻微的陌生的声响,他都要吓得打哆嗦。

正好有只兔子屁股擦到窝边发出了响声,险些吓得施那夫斯拔腿就逃。

猫头鹰的叫声,更是把他的心撕碎了,使他感到一阵阵突如其来的恐惧。

晨光又重新照临他头上。

他又开始进行守望。

一直又到了夜幕降临大地的时候,他不失时机悄悄地爬出地沟,猫着腰,胆战心惊地朝远处的城堡走去。

城堡底层的窗户都透出灯光,其中有一扇窗还大大地敞开着;一阵浓浓的烧肉香从里面冲出来,钻进了他的五脏六腑,使得他呼吸急促,勇气骤增。

于是,他不假思索,戴着尖顶盔就冒冒失失出现在那个窗口。

屋里的人正围着一张大桌子吃晚饭。

突然,他们瞧见了敌人!老天爷啊!普鲁士大兵攻进城堡了!在场的人争先恐后站起来,转眼间,人就跑空了,只剩下那张堆满了食物的桌子。

施那夫斯则对眼前的这一幕感到莫名其妙。

他迟疑了一会儿,就爬过窗台,朝那一桌食物走去。

当一群武装到头发的士兵迅速抢占了整幢房子的时候,施那夫斯正在那里呼呼大睡。

五十枝上膛待发的枪一齐对准了他的胸,接着,把他从头到脚捆个结结实实。

一位军服上镶着金线的胖军官,大喝一声:“你被俘虏了!投降吧!”
施那夫斯脸上露出了微笑,他,现在的确是面带微笑,因为他确认自己终于当上了俘虏!
(选自《莫泊桑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普鲁士侵略法国为创作背景,独具匠心地塑造了一个想当俘虏的德国士兵的形象,以喜剧的外壳包裹严肃的讽刺。

B. 施那夫斯想当俘虏却犹豫不决,不敢行动;后来饥寒交迫的他潜入城堡饱餐一顿,却意外地成为俘虏。

小说情节体现了“摇摆”的特点。

C. 小说通过对人物的肖像、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表现了主人公贪恋安逸、胸无大志的性格特征。

作者对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D. 施那夫斯的奇遇故事,将生活的真实与遭遇的怪诞交织起来,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产生一种滑稽可笑却又无比真切的悲凉感。

5. 小说三次写到夜幕降临的场景,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6. 小说结尾划线句说“施那夫斯脸上露出了微笑”,联系小说情节与人物形象,分析他“微笑”的原因。

参考答案:
4. C
5. ①前后三次写夜幕降临时的情形,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严谨;后两次还体现了时间的推移。

②第一次写夜幕降临时,施那夫斯和衣而睡,眼前的寒冷与他所向往的温馨家庭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

③第二次夜幕降临时,施那夫斯当了逃兵,夜晚晦暗的环境、动物的响声,渲染了紧张气氛,衬托他内心的恐惧担心。

④第三次夜幕降临时,饥饿难耐的施那夫斯终于鼓起勇气走向了城堡,这个场景推动情节的发展。

6. ①施那夫斯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他当上俘虏就不必担心自己生命的安全,战后也能够回家,与家人团聚;②施那夫斯厌恶战争,主张和平;他当上俘虏就不必再去经历战争的苦难了;③施那夫斯逃跑后一直想做俘虏,却又犹豫不决,陷入绝望和恐惧;当他饱餐一顿后当了俘虏,再也不用担惊受怕,终于梦想成真。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项,“表现了主人公贪恋安逸、胸无大志的性格品质,作者对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表述错误,小说表现的是人民爱好和平、厌恶战争的主题,作者没有批判主人公。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环境描写作用能力。

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⑤奠定情感基调;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等。

本题考生可按照上述思路对照原文进行分析即可。

本题要求结合作品简要赏析小说三次写到夜幕降临的场景,有何作用。

解答本题,首先通读全文,圈画出文中三次写夜景的场景,仔细阅读,明确每处环境描写的内容,然后分析其余全文的关系以及环境描写本身作用。

比如第一处写夜幕降临时,在文章第一自然段,写施那夫每当夜幕降临,裹着大衣躺在地上睡觉时,就会思念远在家乡的妻儿,想着想着,有时禁不住就哭了。

此时施那夫的生活情境与文章介绍的他“生性爱好和平,心地厚道”,向往的温馨家庭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

第二次写夜幕降临时在文章第十一段,此处是施那夫所在的兵团遭到埋伏,施那夫做了逃兵,躲在一条沟里,夜幕降临,“一片晦暗,万籁无声”,“夜色中只要有一点轻微的陌生的声响,他都要吓得打哆嗦。

正好有只兔子屁股擦到窝边发出了响声,险些吓得施那夫斯拔腿就逃。

猫头鹰的叫声,更是把他的心撕碎了,使他感到一阵阵突如其来的恐惧”,这里的夜晚晦暗的环境、动物的响声,渲染了紧张气氛,写出了施那夫的恐惧担心。

第三处环境描写在文章第十三自然段,这一段写施那夫做了逃兵藏在沟里几天,饥饿难耐,在夜幕降临大地的时候,施那夫悄悄地爬出地沟,胆战心惊地朝城堡走去。

因为是夜幕降临,施那夫才敢走出藏身的地沟,才会最后被俘虏。

所以此处的夜幕降临推动了情节向前发展。

再来合起来看三次夜幕降临的环境描写,这三次夜幕降临的环境描写,后两次体现了时间的推移,同时三次夜幕降临的环境描写互相之间形成呼应,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分析文章内容要点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梳理文章的结构,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到文中圈画相关涉题信息,分析把握文章内容要点。

本题,题目问的是“小说结尾划线句说‘施那夫斯脸上露出了微笑’,联系小说情节与人物形象,分析他‘微笑’的原因”。

答题时,先在文中结尾找到“施那夫斯脸上露出了微笑”这句话。

然后在文中筛选有关施那夫笑原因的内容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文章的结尾写施那夫做了逃兵之后,躲在一个地沟里。

最后饥饿难耐,终于在一个夜幕降临的夜晚走出地沟,走向城。

循着肉的香味来到了一扇窗口,窗内人发现了施那夫,以为普鲁士大兵进攻城堡,都跑了。

施那夫就爬进屋子,大吃了一顿,然后睡着了。

然后一群士兵拿枪对准了施那夫,把施那夫捆了起来,一位军官对施那夫说:“你被俘虏了!投降吧!”施那夫脸上露出了微笑。

紧接着文章说“他,现在的确是面带微笑,因为他确认自己终于当上了俘虏”,然后再结合文章开头对施那夫介绍“生性爱好和平,心地厚道,他有四个孩子,对他们甚为钟爱”“每当夜幕降临,他裹着大衣躺在地上睡觉时,总要久久地思念着留在家乡的妻子儿女,想着想着,有时禁不住就哭”“他常想,人一死,世上一切良辰美景、欢快幸福岂不立即就化为乌有。

因此,他打心眼里对大炮、步枪、手枪与军刀,怀着一种强烈的憎恨”,以及文章写施那夫做了逃兵之后,就想俘虏,“他突发奇想:‘如果我当上俘虏就好了。

’关在看管严密的牢狱里,有吃有住,枪弹打不着,刺刀碰不上,什么都不用害怕了。

此一奇想既出,他的心就兴奋地跳动起来了。

此一奇想既出,他的心就兴奋地跳动起来。

他站起身来,决定刻不容缓去实施这个计划。

但刚一站起来,他又呆立着不动了,心里又突然冒出令人烦恼的念头与新的顾虑。

他上哪儿才能当上俘虏呢?怎么去当呢?奔哪个方向去?一瞬间,一幅幅可怕的画面,一幕幕死亡的情景,全涌入了他的脑海”“如果碰到当地的农民呢,他们看见他这么一个掉队的没有自卫能力普鲁士大兵,肯定会把他弄死。

如果碰到法国的游击队呢?那批家伙可都是些无法无天、胡作非为的疯子。

如果碰到法国正规军呢?他们的先头部队会把他当做对方一个胆大包天、狡诈非常的老油子侦察兵,肯定要把他射杀掉”等信息,即可分析出施那夫“微笑”的原因。

【点睛】解答环境描写作用题,我们要从环境本身的特点、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综合考虑。

第一步,分析环境本身的特点。

自然环境描写答题时,要紧扣其表现了怎样的地域风格,提示了什么时间、季节,渲染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等。

第二步,分析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

分析环境描写要看它对刻画人物起到什么作用,具体如下:衬托人物……心理;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

第三步,分析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

环境描写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埋伏笔,做铺垫。

第四步,深化文章中心(主题)。

叙事类文章中的景物描写最终
都是为了深化文章的主题,答题时必须要结合文章中心(主题)来表达。

2. 盯着雨靴的人(哲· 仁勤)
多年以来,镇中学数学老师查戈德尔的梦想是拥有一双自己的雨靴。

一到雨天,他就会看到校长夫人,还有土产店老板巴拉丹的妻子,穿着锃亮的雨靴从屋里进进出出。

雨靴是橘黄色的,靴口上印着漂亮的花纹,真是让人羡慕。

每当看到她们穿雨靴,查戈德尔就瞧不起自己。

他想,人家有好几双雨靴换着穿,我却连一双都没有。

如果有一天,我能拥有一双属于自己的,哪怕是一双最普通的雨靴,就能在别人面前昂首挺胸地走路了。

再下雨时,也不会因为怕弄湿鞋子,而在泥泞里蹦来蹦去,找干地方了。

他简直害怕下雨。

每当语文老师带领同学们朗读《雨》这一课时,他就听不下去,总是悄悄溜掉。

去年大旱,人们都在为田里的秧苗就要枯死而着急,他的心里却有种说不出的舒坦。

查戈德尔多年以来的梦想,就是不管什么颜色、什么质地,只要拥有一双自己的雨靴便可。

特别是中午那会儿,黑云密布,就像打开了闸门的水一样蔓延开来时,他的脸色也会跟黑云一样阴沉起来。

他不知如何对付这难熬的雨天。

学校大门口的地面,是条土路,雨天自然就和上稀泥了。

他为此专门去找学校的后勤主任,提供解决的方案。

“抹上水泥或铺些煤灰吧。


“好的,好的。

我会向上面汇报的。


唉,怎么说呢?这么多天过去了,还是老样子……一下雨就……特别是雨后的中午……
又下雨了。

这次查戈德尔不打怵了,希望雨下得越大越好。

他穿着崭新的黑雨靴与同事们有说有笑地走在校园里,学生们看着他的新雨靴,指指点点的样子很让他开心。

一声惊雷,查戈德尔从睡梦中惊醒。

唉!又是雨,他没有忘记叹息。

查戈德尔所在的办公室里,除了一个代课的老头之外,就数他还没有雨靴。

老头身体不好,老伴又常年卧病在床。

如果这老头也穿上雨靴了,就只剩查戈德尔一个人没有雨靴了。

查戈德尔真怕代课老头不知哪天穿着雨靴走进办公室。

自从他那天听说老头已经向学校递交了辞职报告之后,他想,要是再不赶紧买一双雨靴的话,简直没法活下去了。

没过几天,学校放假了。

对于查戈德尔来说似乎可以松口气,但是拥有一双雨靴的想法仍旧不分白昼黑夜地折磨着他。

学校快开学了。

查戈德尔拮据的生活,这时也稍微宽裕了一点。

他决定与妻子商量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买一双雨靴吧。

星期天下雨的话你穿,其他日子下雨,我穿。


两人就这样说好了。

终于,这两个可怜的人拥有了一双属于他们自己的雨靴。

查戈德尔的老婆是一个老实巴交的乡下妇女,找了份给人家看孩子的临时工作,自己还有两个不到十岁的孩子。

从明年起就一个接着一个都要上小学了。

雨靴是买了,雨却没有下。

一周以来,查戈德尔盼望着瓢泼大雨。

他已等不及开学了。

终于开学了。

查戈德尔按捺着激动的心情,等待着雨后穿雨靴上班的情景。

可是老天爷偏偏跟他作对,每天都晴空万里,金灿灿的阳光明媚地照耀着大地。

最终还是下雨了。

这雨浇得查戈德尔心花怒放。

第二天,乌云散去,艳阳高照。

查戈德尔穿上雨靴,急忙往学校走去。

路上,与偶遇的同事攀谈起来。

“这雨下得真好!”
“就是,空气多清新。


“对农作物的生长也有好处啊!”
说话间,查戈德尔不忘观察人们的眼神,他希望大家都能看到自己脚上的变化。

但事实上没有一个人注意到他已经穿上了雨靴。

这一瞬间,查戈德尔心里盘桓多日的苦闷连同刚才的那股喜悦心情,顿时化作泡影,思绪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空瘪了下来……
(选自《意林》2011年第07期)
15.文章多处用了对比的手法,试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3分)
16.分析文中划线句表现了查戈德尔怎样的心理。

(3分)
17.文中插入查戈德尔穿新雨靴的梦境有何作用?(4分)
18.有的版本将此文的题目定为“雨靴”,与“盯着雨靴的人”相比,你觉得哪一个更好,请立足文本,说明理由。

(5分)
参考答案:
15 面对大旱,别人的着急与他的舒坦形成对比,突出人物因为干旱用不着穿雨靴而庆幸的心理。

梦境中别人对他鞋子的关注与现实中没有一个人注意他的鞋子形成对比,更好地突出人物心里的泄气、失落。

有雨靴前他对雨天的害怕与买雨靴后他对下雨的渴盼形成对比,突出人物急于炫耀的心理。

(写出对比的内容给1分,结合对比分析人物心理给2分,写其它对比言之成理亦可)
16. 表现了查戈德尔没有雨靴的自卑以及想买雨靴的急切心理。

(3分答出“自卑”给2分,答出“急切”给1分)
17.写出了查戈德尔对于新雨靴的渴盼;与下文真的穿了雨靴后没有人关注形成对比;使情结局有起伏感。

18.以“雨靴”为题好。

“雨靴”是贯穿情节始终的线索,小说围绕这一线索设计了查戈德尔梦想拥有一双自己的雨靴,查戈德尔终于拥有了一双雨靴,查戈德尔穿上雨靴后却得不到人们的关注心里的失落等情节。

以此为题不仅能突出线索,而且能向读者强烈地提示文章的情节及核心情节内容。

以“盯着雨靴的人”为题好。

首先,以此为题有利于突出人物形象,展现人物心理。

“盯着”二字生动的写出了人物对拥有雨靴的渴望、执着,而渴望度越高最终带来的心理落差也越大。

其次,以此为题可以形成悬念,吸引读者主动去探究人物之所以“盯着”雨靴的原因。

(5分写明观点1分,具体分析4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晚唐时期怀古题材的篇什大量涌现。

诗人们面对昔日繁华一时的古迹,或者那些历史上称雄一时的帝王陵寝,联想到唐王朝盛世不再,都不禁生发出无限的感慨。

当然,中晚唐诗坛上之所以怀古诗发达,其深层的原因更在于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

当年歌舞喧天的繁华城阙,如今却荒草离离。

诗人用自己的眼光、体验,来烛照历史的情境,使历史和现实沟通起来。

在历史中映出现实,在现实中反观历史。

诗的意境都是以时空形式存在,而诗中的时空,又未必是自然客观的,甚至也非纯然心理的,而是将现实时空、心理时空以意象化的方式绾合在一起的审美时空。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语),便是形容诗的时空张力。

怀古诗在时空感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诗人多将现实和历史糅合在一起,两重时空并置叠映,使人们既能穿越于时间的隧道,在眼前呈现出当年的光影;又能感知于当下,创造出身临其境的实感。

刘禹锡的《石头城》尤能体现此种双重时空特征,其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山、城、潮汐,既是眼前之景,也是旧时风物。

当下的时空是前景,过去的时空隐含于其中,深邃的历史感寓含于诗境。

时空并置只是一种分析模式,而如果要在审美上感受到这种张力,并且获得对于历史的感怀、对于当下的省思,必以意象或意境的直击心灵才能生发出强烈的审美效应。

中晚唐的怀古诗,为了表现世事的沧桑陵替,往往以意象为焦点进行转换,绾合古今,使读者往来于古今之间。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通过“堂前燕”的流转,寓含人世之沧桑。

朱雀桥,乌衣巷,在六朝时都是大士族的聚居之地,而今却成了寻常人家。

“堂前燕”作为枢机,联结古今。

如果说,怀古绝句多数是以一个意象来绾合古今,那么,律诗则是以若干意象来联结古今,构成了整体组合式的双重时空。

时空的并置与绾合,通过意象的呈现而获得审美魅力,而诗人的观照方式也起着重要作用。

韩林德先生曾说:“一个民族持何种观照世界的方式,是持直线式的‘焦点透视’,还是持曲线式的‘流观’,归根结底,受该民族的哲学思维和美学思维支配。

”(《境生象外》)“流观”似乎是中国画的观照方式,其实诗中也多用之。

从中晚唐的怀古诗来看,诗人往往从多个视点上来观照古今的迁替,通过几个不同的意象表现盛衰之感。

中晚唐怀古诗中的时空是融为一体的,时间的纵深也就是空间的展开。

怀古诗的审美魅力,可以从时空的向度上得以理解。

(摘编自张晶《时间绾合的中晚唐怀古诗》)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 诗人凭吊古迹,遥想往昔的繁华,感叹眼前的衰败,寄托对社会现实的感慨,因此创作了大量怀古诗。

B. 怀古诗往往将现实和历史叠加在一起,立足当下,观照历史,深邃的历史感与真切的现实感交织并存。

C. 怀古诗中的意象像联结古今的枢机,能够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使他们在时空转换中获得审美体验。

D. 怀古诗的作者往往借鉴中国画“流观”的表现方法,进行多角度观察,创造了丰富的意象或审美意境。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始终从“时空馆合”的角度论述怀古诗,分析这类诗歌在时空向度上的特点及审美效应营造模式。

B. 文章先分析怀古诗涌现原因,进而分析其时空交错特点及意象作用、观照方式,层次清晰,说理透彻。

C. 作者从现实、心理与审美三个时空的维度论述怀古诗的意象,说明这三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关系。

D. 作者引用陆机和韩林德话,佐证提出的概念或观点,极大增强了说服力,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赋予“馆合”一词以特定含义,即怀古诗对时空、古今的联结,这种联结造就了怀古诗的审美魅力。

B. 作者认为绝句意象单一,绾合力强;律诗组合意象、绾合古今则显松散,多表现为两相对待的双重时空。

C. 诗人的观照方式对民族哲学、美学思维的建立和形成有重要作用,如同绘画一样构造了民族文化风格。

D. 文中所举刘禹锡的两首怀古诗,从现实的时空写到历史的时空,因而具有以古喻今、借古讽今的寓意。

参考答案:
1. D
2. C
3. A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

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

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

”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

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长。

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

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

顷之,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吏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

”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

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

”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县掾吏穷困,乞代同行。

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

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

迁广平令。

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

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

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

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父董昭。

昭犹惮芝,不为通。

芝为教与群下曰:“盖君能设教,不能使吏必不犯也。

吏能犯教,而不能使君必不闻也。

夫设教而犯,君之劣也;犯教而闻,吏之祸也。

君劣于上,吏祸于下,此政事所以不理也。

可不各勉之哉!”于是下吏莫不自励。

后为大司农。

芝奏曰:“王者之治,崇本抑末,务农重谷。

方今二虏未灭,师旅不息,国家之要,惟在谷帛。

专以农桑为务,于国计为便。

”明帝从之。

芝性亮直,不矜廉隅。

与宾客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

卒于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
芝。

(选自《三国志?魏书》)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诡责:要求
B.县掾吏穷困穷困:贫穷
C.师旅不息师旅:战争
D.不矜廉隅廉隅:棱角,比喻品行方正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司马芝“为政有方”的一组是()(3分)
①母老,唯在诸君②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
③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④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⑤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⑥专以农桑为务,于国计为便
A. ①②④
B.②③⑤
C. ①④⑥
D. 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司马芝很孝顺。

当他避乱荆州时,在鲁阳山遇到了贼寇,同行的其他人都撇下亲人逃跑了,只有他守护着老母亲,他的言行使贼寇放弃了对他的伤害。

B. 司马芝不畏豪强。

他担任菅长时,派遣郡主簿刘节的宾客王同等人服兵役,掾吏认为此事必不成,虽然刘节百般阻挠,但最终王同等人还是服了兵役。

C. 司马芝性格耿直,不徇私情。

宫中的太监想托他办事,不敢开口讲,就想通过他妻子的伯父董昭传话,然而董昭也很害怕他,所以就没有帮太监的忙。

D. 司马芝善于教导下属。

他认为君王制定了法令却有人违犯,是君主的不足,官吏触犯法令让君主知道了,就是官吏的灾祸。

他的这一观点对下属很有启发。

1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共7分)
①君为大宗,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

(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