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权归农是扩大内需的主要途径
“三权分置”背景下再析农村土地流转模式

“三权分置”背景下再析农村土地流转模式作者:金玉石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22期(长春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吉林长春 130021)[摘要]农村土地流转是优化农村土地资源、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实行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的“两权分离”;现在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再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格局。
在此政策背景下,有必要重新梳理及分析现有的土地流转模式,分析运行成果,并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三权分置;土地流转;承包权;经营权[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识码]A我国的农村土地政策坚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稳定,农民拥有法律赋予的有保障的承包经营权,目前承包经营权分置为承包权、经营权两权,农民可以将土地使用权流转获得地租,土地经营权人对流转土地依法享有在一定期限内占有、耕作并取得相应收益的权利。
“三权分置”赋予经营主体更有保障的土地经营权,是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思想指针。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率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 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模式农地流转主要有转包、转让、互换、出租、入股等5种方式。
转包是承包方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给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其他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多发生在农村内部亲友间。
互换是承包方之间在交换相应的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进行承包地块的交换,农民在自愿前提下采取互换土地方式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
转让是经由原承包方申请,发包方同意,将土地的承包权转让给其他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经营,原承包方的土地承包权不再存续。
出租是承包方将经营权在一定期限租赁给他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流转的目的在于将农民从土地的禁锢中解放,农民可以打工,与此同时还能享有土地带来的固定性的租金收益。
入股是将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作为股权,在土地承包合同规定期限内、在不改变土地原有用途的前提下,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利人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资入股组成股份公司或者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农业生产经营。
乡村振兴中的土地资源整合与集约利用

乡村振兴中的土地资源整合与集约利用
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其中土地资源整合与集约利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
在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科学、合理、高效地整合和利用土地资源,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首先,土地资源整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
我国的土地资源并不是均衡分布的,有些地区土地资源过剩,而有些地区则面临着土地资源短缺的问题。
因此,需要通过整合来调剂这种不平衡状态,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土地整合的方式多样,可以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交易等形式进行,目的是为了让各地的土地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和利用。
其次,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不断减少,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农业的需求。
因此,需要推动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产出率。
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结构,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升级和技术装备的引进,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同时,农村旅游、生态农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也为土地资源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方式,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这些方式能够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转岗,并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农村领域,推动土地资产价值的最大化发挥。
总之,土地资源整合与集约利用是乡村振兴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只有科学、合理、高效地整合和利用土地资源,才能保障乡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并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
相信在政府部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乡村振兴事业一定会蒸蒸日上,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举措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举措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成为了当下的重要任务。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指在保护农民权益的同时,通过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本文将从土地承包制度、承包经营权流转、土地流转市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方面,探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举措。
一、完善土地承包制度土地承包制度是农村土地制度的基础。
完善土地承包制度,可以增强农民对土地的产权保护,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首先,要明确土地承包期限,确保农民长期稳定地享有土地承包权。
其次,通过建立健全的土地权属登记制度,确保土地承包权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最后,要规范土地承包权的转让和继承,为农民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二、推动承包经营权流转承包经营权流转是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
要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支持,鼓励农民将承包土地流转给专业的农业经营主体。
同时,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为农民提供便利的流转渠道。
此外,还应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监管,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推动土地流转市场化土地流转市场化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要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市场,构建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交易机制。
首先,要建立统一的土地交易平台,提高土地流转交易的效率和便利性。
其次,要完善土地流转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土地流转交易中各方合法权益。
最后,要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土地流转市场,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主体。
要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支持和引导,提升其组织管理水平和经济发展能力。
通过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治理,明确产权关系和利益分配机制,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并且,要积极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土地流转市场,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加强土地承包细则管理为确保土地承包制度改革顺利实施,需要加强对土地承包细则的管理。
浅谈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途径

浅谈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途径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是现代化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实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关键性举措。
但是,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涉及到多方利益,实现难度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逐步推动。
首先,应加强政策引导,完善法规体系。
政策引导是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前提和基础,需要省级和地市级政府负责,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为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提供法律依据和政策保障。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三权”分离的法制教育和宣传普及,提高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知晓率和保障程度。
其次,应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市场化运作。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后,承包地流转市场将逐步形成,需要加强市场监管和规范化,促进土地经营权的流动和延伸。
这需要加强承包方、流转方、监管和服务机构等方面的培训和支持,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市场化运作。
再次,应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权益保障。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村土地改革的核心,也是农民最根本的利益。
在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过程中,应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制保障和市场保护,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机制,提高农民参与管理农村土地的主动性。
最后,应加强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之后,土地利用方式和模式也将发生变化,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划和体系,加强对土地的保护和管理。
特别是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避免产生过度使用、过度砍伐、过度污染等问题,确保农村土地可持续利用。
总之,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农民、企业和相关组织共同参与,加强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市场化运作,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权益保障,加强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村现代化。
从历史视角看土地流转与扩大内需

论 是西 欧还是 美 国或者是 世 界其他 地 方 ,都 出现 了萎缩 并在 未来 几年难 有
重 大 突 破 。 只 有 消 费 方 面 , 我 们 可 以
营 ,它把农 村 的集 体 土地 分成 小块 儿 由家庭 个体 经 营 ,农 民享 有土 地 的 占 有权 、使 用权 、收益 权等 权利 。这 种 分散 的个 体经 营效率 较低 ,与 当前 以 规模 化经 营为特 点 的农 业 产业 化不 相 适应 。所 以 ,要 通过 “ 土 地流 转 ”在 不改 变土 地集体 所有 制 的情况 下 ,把 农 村分散 的土 地集 中起来 ,交 给专 业 大 户进行 规模 化经 营 ,提高土 地利 用 率 和农业 生产 效率 。富余 出来 的农 村 劳动力进入 城镇就业 ,通 过户籍制度 、 社会 保 障制度 的改革 逐渐 与城 镇融 为
赖 于 土 地集 中
时也扩大 了国内需求 。
社 会 主义 的苏 联也 是靠 土地 集 中 实现 了工业 化 。为 了巩 固政 权 ,处 在 资本 主义 围困 中的苏联 必须 尽快 实 现 工业化 ,为积累资金 ,加快工业 建设 , 斯大林 建立 了高 度集 中 的 “ 计 划经 济
腥 ,但在 客观 上为英 国工业革 命提 供
了资本 、劳动 力和 国 内市 场 ,l 9 世 纪
4 O 年 代英 国第 一个 完 成 了工 业 革 命 ,
1 8 5 1 年英 国成 为历 史上 第一个 城 市人 口超过农村人 口的国家。 由于地理 位置 接 近 ,法 国是最 早 受 到英 国工业 革命 影响 的 国家 ,但 法 国 工 业 革 命 的进 程 与 质 量 远 不 如 英
浅谈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途径

浅谈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途径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是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
通过“三权”分置,可以实现土地使用权、收益权和流转权的明确分开,更好地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那么,要想有效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需要有哪些途径呢?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浅谈。
要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为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提供法律保障。
我们知道,法律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保障,没有法律法规的支持,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将无法有效实施。
需要加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土地流转、权利保障、收益分配等方面的规定,为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
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在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过程中,农民是一个重要的主体,因此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保障,确保他们在土地“三权”分置中能够享有应有的权益。
政府也应加大对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工作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到这一政策,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和信心。
要建立健全的土地流转市场,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流转渠道和方式。
土地流转市场是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重要途径之一。
要想实现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就必须有一个健全的土地流转市场,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流转渠道和方式,让农民能够更加便利地实现土地流转。
政府也应加大对土地流转市场的监管力度,保障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
要加强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宣传和培训工作,增强农民的意识和能力。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是一个新的制度安排,需要农民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培训工作,增强他们的意识和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一新的制度安排,实现提高增收的目标。
要加大对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督促和考核力度,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在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过程中,政府应加大对各地工作的督促和考核力度,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只有通过督促和考核,才能够有效地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工作的有序开展,让政策更好地惠及广大农民,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浅谈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的改革方向

浅谈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的改革方向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是指对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经营收益权和农村土地的所有权进行分离和确权的制度。
该制度的改革方向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完善土地权属确权制度。
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是保障农民权益的重要基础。
在土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中,应加强对农村土地所有权的确权,建立更加完善的土地权属登记制度,依法确保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得到保护。
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的改革。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民生产经营的基础,也是解决农民土地流转问题的关键。
当前,应继续深化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改革,鼓励农民依法有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增加土地流转的灵活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要通过政策手段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长期稳定性,确保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受侵害。
健全农民经营收益权保护机制。
农民经营收益权是农民劳动成果的体现,也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
在土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中,要加强对农民经营收益权的保护,建立健全的农民收益分配机制,保障农民在土地利用中合理分享经济效益。
第四,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农村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在土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中,要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优化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促进土地资本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发展,提高农村土地的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
第五,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村环境质量的重要途径。
在土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中,要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通过整合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建设合理的农业生产体系和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推动农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方向应包括完善土地权属确权制度、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改革、健全农民经营收益权保护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方面。
只有推进这些改革方向,才能更好地保护农民土地权益,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浅谈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途径

浅谈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途径近年来,中国已开展了大规模的农村土地流转,其中“三权”分置被视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的核心内容。
“三权”分置是指所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的分离。
经过多年的实践,已证明“三权”分置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是,由于历史、文化、经济、地理等方方面面的原因,中国各地的土地制度和流转难度不一。
如何推动“三权”分置,使其适应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推进“三权”分置,需要首先建立一个完善的土地市场机制。
在这个机制下,农民可以自主选择流转土地或出售土地的方式来实现经济增长。
同时,政府应该加强土地流转管理,建立严格的审批机制,防止恶性竞争和土地非法占有。
此外,政府还应该完善流转土地合同的法律保障机制,保障农民的权益。
其次,需要推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详情可以参考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新政策(2019年)。
土地所有权应该清晰明确,并且可以分割,这样可以使农民把土地进行分割、转移和流转。
在土地流转中,经营权和使用权也应该由行政管理权分开,这样农民能够自主决定流转土地的经营方式。
推进“三权”分置,也需要加强对土地的管理和优化土地资源。
政府需要优化土地的利用方式,通过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最后,农村土地“三权”分置需要民主化决策和市场化运作。
在推进土地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政府应该为农民提供广泛的咨询、交流和意见征询服务,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以确保当地农民在农村土地流转中受益并能够参与和分享到流转发展的机会。
政府和土地经纪人还应该加强宣传和推广土地的价值,鼓励农民妥善利用土地资源,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总的来说,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途径需要在政策制定、土地管理、市场机制建立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
而推动“三权”分置的关键是政府领导、市场供需共享、法制保障等,以便让农村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
开拓农村市场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

摘 自《河 北 新 闻 》
增 长 为经 济社 会又 好又 快发展 继 续提供有力保 .
障。
摘 自《人 民 日 报 》
据测算
农
,
民消费每人 增加 10 0 0 元
全
,
国
碧 誊羞嚣掣:絮勰 妻磊篓耋鬣 就 能增 加 内需9 0 0 0 亿元 。 专 家指 出 , 只有 多方 —+
一
努力把农 民 的潜在消费需求转化为有效需 0 }
产
,
增
加
淡
季储
备
保
,
障市场
供应
。
支持供销
合作社
、
邮政
商 贸企
、
业
和农
民专业
合作社
等
J乞
7C
t l {h
l区 l量l 牧 区 经 济 体 制 更 加 健 全 城 乡 经 济 社 会 ,
加 快 发 展 农 资 连 锁 经 营 , 推 行 农 资 信 用 销 售 。 l,Y
黼 袭显主篓裴籍嚣銎呈惹糍 瑟答奎 为 了进一 步改 善农村消费环 安全工 程建设 Z Z
规
划
把
,
农
村学
校
、
国有
农
(林
)场
纳入
建设
范
甘Y
舌 围
;扩
大
电
网供
电人
lZ l
覆盖
率
加快推进城
,
乡
同 网 同 价 ;2 0 1 0 年 底 基 本 实 现 全 国 乡 镇 和 东 三警
中 部 地 区 具 备 条 件 的 建 制 村 通 油 ( 水 泥 ) 路 , 与莹
匾画圜 晶 花 全 面 贯 彻 党 十 七 届 三 中全 会 精 神 ,
浅谈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途径

浅谈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途径中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是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分置后,农民可以享有自己土地的经济权,使用权和处置权,这无疑可以提高农民的土地经营效率和土地的利用效益,也有助于解决土地产权转化和农村土地流转问题。
但是,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并不容易,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首先,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土地“三权”分置涉及土地的经济、使用和处置三个方面,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因此,需要加快制订土地“三权”分置的各项规章制度,并通过强有力的法律手段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其次,加强优质土地的保护。
土地“三权”分置后,农民可以享有土地经济权,但这也可能导致部分好土地面临转租和流转的局面,从而影响农村生产生活。
因此,应采取措施加强优质土地的保护和利用,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三,加强土地流转市场培育和规范。
土地“三权”分置后,农民有了土地经济权,土地流转市场存在更大的潜力和空间。
但是,在土地流转市场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问题,如土地流转协议不规范、合同违约等。
因此,应加强土地流转市场的规范,制定相应法律制度以保护农民利益,同时进一步培育土地流转市场,使其更加规范化、科学化、规模化。
第四,推进农地规模经营。
土地“三权”分置是实现农地规模经营的前提和基础,农村土地必须通过分权来实现规模化经营。
因此,政府应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农村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等发展规模化经营模式,使农民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规模经营中。
最后,加强土地流转领域的信息公开和宣传。
在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的过程中,有些农民对于土地的流转和合同的签订并不了解。
因此,应加强土地流转领域的信息公开和宣传,让农民充分认识到土地流转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自身利益的重要性,增强其参与土地流转的意识和积极性。
总之,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需要政府、农民和各相关机构的共同努力。
在实践中,应充分认识到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和政策,推进土地流转市场的规范化、科学化、规模化。
浅谈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途径

浅谈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途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是指将农村土地的承包权、经营权和流转权分割开来,并赋予农户明确的使用、收益和流转权利。
这一改革举措对于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潜力、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将从政策创新、法律保障和社会支持等方面浅谈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途径。
政策创新是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当制定鼓励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配套政策,为农民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和激励机制。
可以通过给予农户流转土地的奖励补贴,降低土地流转的手续和交易成本,增加土地流转的便利性。
政府还应当加大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力度,确保农民的承包权和经营权不受侵犯。
法律保障是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重要途径。
应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立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和流转权,明确权利和义务,规范土地的流转和交易行为。
要健全土地流转的登记和管理制度,加强对土地流转市场的监管,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还要加强土地纠纷的解决机制建设,确保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和土地交易的顺利进行。
社会支持是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重要途径。
社会各界应当积极支持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改革,在政策宣传、技术指导、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农户更多的支持。
政府可以采取宣传教育的方式,让农民了解到土地“三权”分置的好处和意义,增加他们的认同感和积极性。
还可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他们的土地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
还可以通过设立土地流转基金,为农民提供资金支持,扩大土地流转规模,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需要政府的政策创新、法律的保障和社会的支持。
只有通过多方合力的努力,才能实现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目标,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
浅谈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途径

浅谈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途径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途径,下面就浅谈一些可能的途径。
政府引导推动。
政府在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可以制定出相关的法规政策,为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提供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
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土地流转政策,鼓励农民将土地流转出去,形成规模效应,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政府还可以加大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力度,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益。
政府还要加大对土地承包合作社的支持力度,帮助农民合理有序地进行土地流转和合作经营,推动土地“三权”分置的顺利进行。
完善法律制度。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涉及到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所有权和土地流转权的变更与划分,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来规范和保护各方的权益。
要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明确承包期限和承包权益,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受侵犯。
要建立健全土地所有权的登记制度,明确土地所有权归属和界定,保护土地所有者的权益。
要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规范土地流转市场,加强对土地流转信息的公示和监管,维护土地流转市场秩序。
加强产权交易市场建设。
建设一个健全规范的产权交易市场,可以为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易平台。
在产权交易市场中,农民可以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使土地流转更加便捷高效,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也可以促进土地的由农户所有权到经济主体所有权的转变,实现土地资产的流动化与资本化。
加强农民的素质培训和宣传教育。
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需要农民对相关政策法规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需要农民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意识。
政府可以组织开展一系列的培训和宣传教育活动,向农民普及相关政策法规知识,提高农民对土地“三权”分置的认识和理解。
还要加强对农民的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的职业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土地流转和合作经营。
浅谈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途径

浅谈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途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是指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所有权和有偿使用权拆开,让农民自主支配土地。
这是推进农村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有助于提高农民土地利用效率和创造财富。
然而,在如何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问题上,仍然存在着困难和问题。
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破除旧有的土地制度,顺利进行“三权”分置。
同时,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涉及到庞大的社会、政治、经济三方面的复杂关系,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来解决。
首先,政府应该不断改进全国性的法律制度,通过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变为农民可以流转的有价物资产,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此外,加强基层组织和农村居民委员会建设,充分发挥它们在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中的作用,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所有权和土地有偿使用权的实际分离。
其次,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民的政策扶持力度,提供土地流转的金融服务和信息服务,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建设,提高农民的土地流转能力。
同时,加强对农民的土地经营技能培训,并且提高农民的市场化转型,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最后,政府应该加强边际化和全球化战略。
开展更广泛的国际合作,通过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和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通过吸引国外资本和技术,加快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进程,并通过扶持农民、建设农业产业,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这不仅能够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也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总之,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需要政府、农村居民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
只有各方协作、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农村土地三权分置,让农民真正得到地上的东西,切实提高自身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最终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
国家地权新探

都 比地权归官更有利于农 民” 。
平 均土 地所有 权 , 此说 似 是 而非 , 均地 权 之 真 义 , 平 实
孙 我们认 为 , 权 问题 不仅 仅 是 私法 上 的土 地权 属 远 超此 范 围 以上 ” 。沈 守 愚 先 生认 为 , 中山 先 生 地
问题 , 国家土地管理权 的合法性与合 理性问题 , 实质 所述的地权不等于土地所有权 , 地权 的性质是 国家领
土地所 有权 ” 意义 上界 定 “ 权 ” , 地 的 于建 嵘和 陈 志武 而政府土地管理职权 的行使在理论 和实践上存在积 “ “ 把 极 和 消极 的评 价 。如 学 者 对 中 国 现行 的 征 地 制 度 的 提 出 : 农 民应 该 拥 有 土 地 的 所 有 权 , 地 权 还 给 农 这 农 也 批评 , 认为“ 公共利益 ” 缺乏严格清晰的界定 、 征地程 民 , 是所 有解决 农 村 、 地 问题 的起 点 , 是农 村 其 ” 序不完善的两大缺 陷直接导致地方政府在征地过程 它制度 设计 与 演 变 的起 点 。 以上 观 点 的共 同之 处 地 界 平 中 的 自由裁 量权 过 大 ] 。在农 村 土 地权 利 方 面 , 多数 是 将 “ 权 ” 定在 私法 上 的权 利 。而孙 中山先 生 “ 思想 中显然 是更 广义 的层 面上 理解 “ 权 ” 地 范 学 者都 主张 赋予农 民“ 真正 ” 的地权 , 晖教 授 认 为地 均 地权 ” 秦 “ 就 从 权 问题 的关 键不 在 于 “ 私 ” 而在 于 “ 民 ” 在 地权 畴 的 ,平均 地权 ” 是 要 通 过 土地 国有 政 策 , 根 本 公 , 官 ; 一 问题上如今 的根本症结在 于我们 的许多机构权力不 上消灭 封 建 剥 削 , 方 面 促 进 资 本 主义 工 商 业 的 发 一 耕 ,平 受制约, 主张“ 在逻辑上可能的一切情况下 , 地权归农 展 , 方面实行 “ 者有其 田” “ 均地产权 权 能 , 这是 由于 长期 以来 片 面追求 土地 国有
专家称扩大内需重点在农村

龙源期刊网
专家称扩大内需重点在农村
作者: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09年第04期
4月18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上作主旨演讲时表示,中国把政策的着力点放在全面扩大国内需求上,努力保持投资较快增长和刺激消费,着力调整内需外需结构,加快形成内需为主和积极利用外需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使中国经济向更加均衡的发展方式转变。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建议说,国家在实施扩内需政策时,应该把重点放在农村,在六个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这包括农民消费升级、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提升、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农民和进城农民工康居工程以及农村金融创新等。
韩俊说,不能把农村扩大内需理解为简单的家电下乡。
农村的内需不简单的是农民买彩电、冰箱,更重要的是农村的公共服务。
既要强调家电下乡,又要强调公共服务下乡,金融下乡。
这次扩大内需强调以农村为重点,一方面要实施一大批项目,在短期内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民消费增长,更要注重在长期能够为现代农业的发展,为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
我国农村土地改革的实施方向及发展路径

我国农村土地改革的实施方向及发展路径作者:杜浩波来源:《今日财富》2020年第01期我国农村地区的土地产权制度,是影响其农业生产力的关键性因素,也是改变农村生产关系、经营方式、组织方式的有效措施。
因此,本文在认真梳理当前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现状后,提出我国农村地区土地改革的实施方向和发展路径。
以期促进我国农村地区土地制度的创新发展。
一、引言由于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土地产权制度并不乐观,对我国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力以及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同时,现阶段农村地区土地改革的优势已经逐渐凸显,通过土地改革的顺利推进和实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当前农村的土地规划问题,有利于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二、我国农村土地改革的实施方向当前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与我国当前生产力不发达、地少人多的实际国情有关,如果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完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進行落实,那么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集体和农户的权利得以保护,同时建设集体组织代理人不存在机会主义行为。
那么基于法律角度而言,当前我国土地产权问题是非常清晰明了的。
然而这种假设,与我国农村地区当前的实际情况并不符合,农村地区集体和农户的权利无法得以有效的保护,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仍然是通过集体组织领导作为代理人而实现。
当前,农村土地代理人受到政府的严重影响,农户无法有效的监督集体组织代理人。
继而导致的结果,只能是集体组织领导成为农村土地的总代理人,无法有效的约束政府层面的侵权,甚至可以说是根本没有约束的念头,造成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政府通常会产生影响甚至干涉。
同时,正因为集体内部成员权利的不可剥夺性质,因此,产权主体无法进行土地使用时的机会主义行为形成良好的监督和约束。
种种原因,造成了集体产权的强度较差问题,各方想要获取范围内的权利,仍然需要展开博弈,导致当前农村土地产权关系十分混乱。
通过这些分析能够体现出,在法律意义层面来说,土地的使用权和债权性相对完整,但收益权和物权性缺乏合理性,造成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期不足,机会主义行为普遍存在甚至难以约束,大幅度提高了土地交易成本。
推进农地三权分置 充分释放人地活力

推进农地三权分置充分释放人地活力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农村经济水平一直落后于城市。
这种情况的存在主要源于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未分离状态,农民没有办法用自己的土地创造更大的收益,从而导致农业生产的短缺和农民的贫困。
而农地三权分置正是一个有效的手段,可以大幅度提高农民的土地利用率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农地三权分置已成为农村增加收入和振兴经济的一条重要路子。
这种分离三权的政策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它旨在使农民掌握土地的三个基本权利,即土地所有权、土地经营权和土地承包权,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首先,农地三权分置将进一步加强农民的地位和保障他们的权益。
在过去,土地资源的分配体系十分不公平。
大多数农民缺乏基本土地资产,他们租借土地以生产,却没有所有权。
这使得他们在土地是一种有限资源的情况下,没有足够的借贷能力和信用记录,这也使他们成为各种经济风险的天然承担者。
通过农地三权分置,农村土地的三个基本权利可以获得平衡,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民的利益保障。
其次,农地三权分置可以释放更多的农业生产力。
在中国,农业生产的问题一直是制约农村发展的一大瓶颈。
农地三权分置可以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活力,有利于引导农民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土地多功能,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例如,农民经营农业土地可以加强土地的精细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很好地满足农村的生产需求,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各种生活需求;同时,农民还可以开发新的农村产业,发展新的经济形态。
这种运用土地多功能的做法,可以充分释放土地资源和农民的创造性和生产力,提高农民自主经营的能力,为农村的生产经营提供强大的动力。
第三,农地三权分置可以促进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安全。
由于农民缺乏土地所有权,他们无法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这往往导致他们的住房和生活水平受限。
安定的容易受到各种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影响,从而对社会的稳定和安全构成威胁。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成为重要议题之一。
如何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优化土地配置农村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之一。
土地所有权归国有,土地使用权归农民。
在保障公共利益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渠道将土地及其权益流转给优质经营者,推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同时,建立健全农户自愿退出机制,让没有耕种能力或者愿意退出耕地的农户获得可靠的退耕补贴。
二、打破城乡土地隔离城乡土地制度的割裂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社会财富的流失。
因此要加快城乡土地流转,打破城乡土地隔离壁垒,进一步扩大农村土地市场化流转的规模和范围,提高土地经营规模和效益。
同时,完善农村财税体系和土地使用税制,保障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和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多渠道助力农村土地流转要完善土地交易服务体系,建立一体化土地交易市场,打通土地流转信息,提高农村土地流转的透明度和信任度。
通过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和集约化经营,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和管理支持,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协调区域农业产业链,进一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收入增长。
四、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加强对农村土地资源环境的保护,推进土地集约利用的方式,促进农业生产的协调发展。
要严格落实土地资源保护法,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土地资源环境治理能力,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总之,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关键。
要加强政策支持,多渠道助力,合理引导农村土地流转,优化土地配置,保护农村资源环境,提高农村经济增长和社会文明进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发展。
地权归农是扩大内需的主要途径

地权归农是扩大内需的主要途径作者:史啸虎浏览次数:681 发布时间:2008-11-25 文章来源:中国选举与治理网据报道,自中央政府推出四万亿投资刺激经济计划后,国家发改委又开始起草刺激国内消费方案。
方案涉及调高个税起征点,大范围提高社会工资,建立对低收入阶层补贴的长效保障机制以及提高住房货币补贴的标准等数个领域。
我觉得,这些旨在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尽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达致扩大内需的目的,但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这是因为中国的所谓扩大内需恐怕并非仅仅是一个经济政策或措施的问题,而可能是一个足以体现我国政治改革严重滞后现状的大问题。
因此,如果我们仅仅从经济角度看问题,或者说,如果我国的经济发展惟有依赖于推出什么必要的刺激经济政策而不是同步进行必要的体制改革,其实是根本解决不了所谓扩大内需问题的。
过去十年里,我们已经推出过许多有关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如加大低收入阶层的补贴,增加政府对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投资,推出保障性住房和廉租房政策以及增加农业甚至农民的粮食补贴等等亲民性政策措施,但奇怪的是,我国的所谓内需,也即消费率,却始终难以扩大,甚至呈逐年下跌之势。
比如,从2000年以来,我国的消费率逐年降低,其在拉动GDP增长中的作用也随之逐年弱化,分别从2000年的65.1% 和5.5个百分点直落到2006年的39.2%和4.3个百分点,而同期投资率及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则从22.4%和1.9个百分点迅速增加到2006年的41.3%和4.6个百分点。
相比之下,同期世界平均消费率却始终在70%以上,而投资率则只有20%出头。
如果再加上我国这些年净出口率的不断攀升,可以说,我们这么一个大国的经济发展这些年来竟然一直是依靠不断加大的投资和增多的外贸出口而不是依靠提高国民消费所支撑的。
中国消费率长期持续低迷,不仅反映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政策中存在着巨大的缺陷,而且还反映了我国在国民分配制度上存在着巨大的社会不公。
伴随着消费率低下的还有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始终以比GDP增速高一倍或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权归农是扩大内需的主要途径作者:史啸虎浏览次数:681 发布时间:2008-11-25 文章来源:中国选举与治理网据报道,自中央政府推出四万亿投资刺激经济计划后,国家发改委又开始起草刺激国内消费方案。
方案涉及调高个税起征点,大范围提高社会工资,建立对低收入阶层补贴的长效保障机制以及提高住房货币补贴的标准等数个领域。
我觉得,这些旨在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尽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达致扩大内需的目的,但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这是因为中国的所谓扩大内需恐怕并非仅仅是一个经济政策或措施的问题,而可能是一个足以体现我国政治改革严重滞后现状的大问题。
因此,如果我们仅仅从经济角度看问题,或者说,如果我国的经济发展惟有依赖于推出什么必要的刺激经济政策而不是同步进行必要的体制改革,其实是根本解决不了所谓扩大内需问题的。
过去十年里,我们已经推出过许多有关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如加大低收入阶层的补贴,增加政府对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投资,推出保障性住房和廉租房政策以及增加农业甚至农民的粮食补贴等等亲民性政策措施,但奇怪的是,我国的所谓内需,也即消费率,却始终难以扩大,甚至呈逐年下跌之势。
比如,从2000年以来,我国的消费率逐年降低,其在拉动GDP增长中的作用也随之逐年弱化,分别从2000年的65.1% 和5.5个百分点直落到2006年的39.2%和4.3个百分点,而同期投资率及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则从22.4%和1.9个百分点迅速增加到2006年的41.3%和4.6个百分点。
相比之下,同期世界平均消费率却始终在70%以上,而投资率则只有20%出头。
如果再加上我国这些年净出口率的不断攀升,可以说,我们这么一个大国的经济发展这些年来竟然一直是依靠不断加大的投资和增多的外贸出口而不是依靠提高国民消费所支撑的。
中国消费率长期持续低迷,不仅反映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政策中存在着巨大的缺陷,而且还反映了我国在国民分配制度上存在着巨大的社会不公。
伴随着消费率低下的还有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始终以比GDP增速高一倍或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
自1999年的1.14万亿元人民币猛地增长到2007年的5.1万亿元人民币,增长了4.6倍。
同期居民消费水平却只增加一倍略多些,而人口占比近三分之二的农民消费水平的增长甚至连一倍也不到。
一方面,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广大国民,特别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却很少分享到GDP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切实利益和实惠。
这些年里,我国的城乡差距和贫富悬殊程度丝毫没有给我们面子,一直在无情地扩大。
实践已经证明,如果我们仍然依赖于扩大投资来促进经济的发展,结果只能是降低而不是扩大内需。
或者说,如果我们不同时推进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改革,结果也只能是加剧而不是减弱现存的社会不公,而且也消除不了似乎离我们越来越临近的社会危机。
可见,如果这次我们应对是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新经济政策弄得不好,仍然企图依靠扩大投资而不是扩大内需,也真有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巨大政治风险。
那么,我国国民消费水平长期低下的根本原因究竟在哪里呢?不少学者认为,我国消费率低下是由于我国的教育和医疗事业的社会公益性较差而国民的社会保障程度又较低所造成的。
这些观点都是对的。
因为政府提供这些社会公共服务产品越少,国民也就越不敢花钱。
可是,这些年里政府也的确在不断地加大对这些社会福利事业的投资,按说我国的消费应该与之同步走高,但为何我国的消费率却不领情,一再地逐步走低呢?显然,我们应该另寻原因。
据中国年鉴公布的数据,199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854元,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10元,前者是后者的2.6倍。
但到了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加到11759元,而农村人口可支配收入则增加到3587元。
两者之间的差距增大到3.2倍。
如果将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社会福利上的差距也包括进去,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实际上可能远大于5-6倍。
收入水平低下必然导致消费水平低下。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8万亿元,其中,市县零售总额为5.4万亿元,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仅为1.4万亿元。
可见,我国最新的农村人口消费水平也仅为城市的四分之一稍强。
上述这些数据所反映出的事实已经很令人震惊了,但更令人震惊的是具有这些如此低下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农村人口数量却不是少数,而是占到了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七十!换句话说,如果我国广大农民的消费水平即便只提高到城市居民的水准的一半,我国也不再会存在什么扩大内需的问题了。
这表明,造成我国长期内需不振和消费率低下的原因可能有不少,但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广大农民的长期贫困。
那么,造成我国广大农民之所以如此贫困的原因又在哪里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在时下自称早已是市场经济国家的中国还普遍存在着的一个巨大的社会不公:城市人可以拥有所从事产业的资产所有权及自有房产的抵押融资和交易权,而人口数量占比多达近三分之二的农村人却没有。
众所周知,土地是第一产业农业的最主要资产,也应该是第一产业的从业者--农民的最主要的财产。
但长期以来,我们坚持的土地集体所有制却从根本上割裂了农民的财产权。
现有的土地制度试图通过赋予农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来掩饰或缓冲该制度对农民财产权的实际上的剥夺。
但是,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自有宅基地住房的不能抵押融资也不能交易的历史和现实却将我国农民长期以来遭受巨大的经济剥夺和社会歧视的状况暴露无疑。
其实,赋予农民有保障的土地所有权(含宅基地住房的商品交易权),就如同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从业者拥有自有资产的所有权一样,本来就是第一产业农业的从业者--农民天然应该享有的合法权益的题中之意。
可我们却为了一个教条主义的公有制的意识形态理想将其否定了至少五十年之久。
最近,我们试图在不改变现有土地集体所有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允许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方式来达致提振和扩大内需的目的。
这种做法比起原有的只能由政府征用土地才能导致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使用权)转移的规定是要进步一些。
因为它终于承认了土地承包人所拥有的土地使用权不仅仅有使用价值,也还有一定的市场商品价值。
但是,土地所有权的市场商品价值又在哪里呢?所以,这种回避了土地所有权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政策无论在法理上还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许多重大的难以克服的问题。
比如,无视所谓土地集体所有权人权益却允许土地使用权流转或入股合作社(原来也包括入股公司,后被停止)的政策做法是违背法理的。
倘将来土地所有权人对这种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或入股协议提出异议并依据刚颁行的《物权法》去主张自身对所流转土地的所有权益时,我国的现有民法体系必将出现难以想象的也是难以修复的混乱。
再如,在政府主导的土地使用权流转中,饱受诟病的政府既是土地流转市场的交易方又是土地流转市场的监管方的双重身份并没有得以改变。
这不仅违背了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改革宗旨,也违背了土地流转交易的市场公正性原则。
还有,政府不是通过对土地市场加以监管并征收土地交易税的方式来保障国家利益,而是通过改变土地用途和采用所谓招拍挂方式直接从所介入的土地流转交易中来获取巨额级差地租(预算外收入)。
这种税外获取巨量的预算外收入的做法似乎也涉嫌违背了宪法原则。
此类问题很多,不一一足。
但在上述所有问题中还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否认农民土地所有权的土地使用权流转仍然损害了农民应有的土地权益。
在现有土地集体所有制下,即便允许土地使用权流转,但由于只能按照政府单方面拟定的所谓征地补偿标准(虽然一再提高)而不是按照市场供需关系来最终确定所流转土地的商业价值,这种土地流转首先维护的必然是政府的而不会是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人,即农民的利益。
这样做显然有悖于市场公平交易原则,无疑也会损害土地所有权人和土地使用权人双方从土地流转交易中获得合理的土地商业化利益的权益。
在我国,土地的发展权(即土地改变用途后的溢价权益)不按照国际惯例属于土地所有者而却属于本应作为市场监管者的政府以及开发商的做法是明显不合理的。
据中国社会科院一份调查显示,近年来农民从土地变更用途后的增殖溢价中平均只能分享到5-10%的分额,其余绝大部分级差地租都按照不同比例被城乡各级政府和开发商给瓜分掉了。
因此,政府推行该政策虽然可以通过相对提高征地补偿标准给农民以适当补偿,但由于我们仍然不承认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也不承认土地集体所有制下农民宅基地住房的商品性质,实质上还是剥夺了农民应有的土地权益。
不可否认,现有的土地制度及其衍生出来的土地征用制度本身就是我国长期以来存在所谓"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这么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三农"问题的主要成因。
可见,农民对所耕种的土地没有所有权正是造成我国广大农民的消费水平长期持续低下的主要原因。
其实,我国的农村地区并不应该贫穷,因为它天然拥有着异常巨大的存量资产,只不过在现有土地制度下这些巨量资产的商品价值一直处于一种沉睡状态而始终未被承认和开发罢了。
比如,倘我们废除现有的土地集体所有制,将土地所有权还给农民,使这些资产具有了商品价值,那么,按全国1亿亩养殖水面每亩最低市场价值8万元、20亿亩耕地每亩最低5万元和上百亿亩山林每亩最低3万元以及240亿平方米农村宅基地住房每平方米价值1000元计,我国广大农民便将拥有至少420万亿元人民币的可供抵押融资和市场交易的资产。
这将是一笔具有多么巨大市场价值的资产啊!这笔财富平均到8亿农村人身上,每人也将拥有至少50万元人民币被激活起来的资产。
就算这些土地资产中只有10%比例将被抵押融资或交易并且其所得资金被农民用于民间的生产性或生活性消费,也会高达40万亿元以上!这个数字要比时下政府倾力推出的十分庞大的所谓四万亿元投资刺激经济计划还要至少高上十倍。
人们可以想象,倘若此,届时我国的所谓内需将会被扩大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同时也将会拉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啊!可我们呢?这些年来,我们一直紧紧抱着这么一个巨大的聚宝盆去讨饭吃,还天天冥思苦想,看如何才能扩大内需!真有意思。
所以,即使抛开政治和社会意义不说,仅从增加国民财富的角度来说,我们也应该把土地所有权归还农民,让广大农民与所有工商业从业者拥有自有资产的所有权一样,也能拥有所从事农业的土地资产和所住宅基地房产的所有权。
这一土地制度上的改革必将从根本上提高占人口70%的广大农民社会地位,提升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消费水平,实现农村消费的升级和扩张,从而达致扩大内需的目的。
对此,有些人可能担心,如果实行农民土地个人所有制后会否出现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所谓土地兼并等问题。
我觉得,那是大可放心的。
因为这在现代法治社会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
说得不好听,那些危言耸听的说法不过是国内某些既得利益集团及其学界代言人用于惊吓别人和自我惊吓的一种由头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