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根摸底系统调查全面呈现民族村庄风貌——评何伟军教授主编的《小茅坡营村(苗族)调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8-12-20
作者简介:曾德贤,男,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三峡大学政策研究与法规室,法学博士㊂
2019年3月
第41卷㊀第2期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Mar.2019
Vol.41㊀No.2
DOI:10.13393/ki.1672-6219.2019.02.024
探根摸底系统调查全面呈现民族村庄风貌
评何伟军教授主编的‘小茅坡营村(苗族)调查“
曾德贤
(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宜昌㊀443002)
中图分类号:F 592.7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2-6219(2019)02-0115-02
㊀㊀中国悠久的农业文明和农耕历史造就了乡土社会,也造就了各种形态的村庄㊂其中,众多的具有民族风格的村庄布罗华夏大地㊂村庄是我们走向现代化的立脚点和必须改变相关内容和形式的地方㊂认知中国的现实和历史,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了解村庄,这是构成国家变迁的起点和底色㊂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其重要的方式,就是开展调查,了解村庄的基础条件和发展状况㊂
2008年前后,中央民族大学刘永佶教授计划以村
庄调查作为根基,从全国五十六个民族中每个民族选一㊁二个典型村庄,共一百个左右村,对其深入调查,每村撰写一书,为中国民族经济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决策参考㊂2010年12月,刘永佶教授希望三峡大学何伟军教授课题组在完成‘资丘村(土家族)调查“的基础上,再选取一个苗族村庄进行调查㊂经过多方比对筛选,何伟军教授最终确定了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高罗乡苗族村寨小茅坡营村作为调研对象,‘小茅坡营村(苗族)调查“(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4年版)即为最终研究成果㊂
本书将小茅坡营村作为调研对象,以村庄㊁农户
和农民作为三大调查板块,考察了小茅坡营村的自然状况㊁传统农业㊁打工经济㊁学校教育㊁苗寨文化与艺术,呈现了小茅坡营村的经济发展㊁风土人情㊁民族特色,提出了针对该村资源相对贫乏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改善建议㊂通读全书,感觉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第一,展示出典型的民族风格㊂
该书高度注重立足客观事实,选取典型村庄,充
分利用历史文献以及地方志等原始资料,甄别和借鉴参考前人研究的有关成果,完整叙述了小茅坡营村的前世今生㊂在叙述中,选取的村庄具有典型性㊂典型民族风格的反映,坚持历史第一性,逻辑第二性㊂逻辑是对历史的描述与反映㊂追溯至乾嘉年间,苗家人从湘西迁徙至此高罗乡㊂高罗乡,地处武陵山脉的湖北省宣恩县南部,是一块存在了千百年历史的土庙故地㊂小茅坡营村,目前是湖北省境内唯一保留苗语的苗族村寨㊂三百多年来,小茅坡营村仍然保留着与族源地同形同质的文化特征㊂在村内,使用苗语交流,对外界采用汉语交流㊂苗族先辈为了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他们意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保存苗语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㊂苗语的完整保留,使得小茅坡营村具有了鲜明的民族风格,也加深了苗家儿女对苗文化的高度认同㊂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灵魂㊂今天,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前提就是要认同我们的文化㊁自信我们的文化,这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标识㊂该书通过全面展示小茅坡营村的自然条件㊁苗族来源㊁苗语文化等特征,使读者对于小茅坡营村的人文脉络,以及过去㊁现在与将来的历史传承㊁民族经济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㊂
第二,体现出实地调查的系统性㊂
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调查,是走向真实,了解真情的重要手段和方法㊂学术的研究,一定程度,离不开调查,否则很容易走向自我封闭和 想当然 的自我猜想,陷入迷茫与假设之中㊂该书以小茅坡营村的历史来源为考察起点,系统性地阐述了其地理风貌㊁民族风格㊁资源条件㊁苗家文化㊁农民收入㊁产业样式,将
5
11
整个村庄131户㊁469人,尽量访谈调查记录其中㊂这种系统的调查,从中发现了支配和影响村民生活与生产方式背后的缘由,探测了民族村庄的经济状况㊂让人读后,充分认识到了村庄的丰富性㊁特殊性,避免了调查结果的碎片化状态,使得读者联想到了村庄的多样性,愈发意识到民族村庄经济发展的紧迫性㊂第三,记录了丰富的 村庄故事 ㊂
村庄的主体是村民,没有了主体的展现和表达,就不可能体现村庄的发展㊂在该书的第二部分中,通过讲故事的访谈或访谈中讲故事的方式,呈现了在家务农的家庭㊁外出打工的家庭㊁团结和睦的家庭等不同类别的家庭生产㊁生活情况㊂有时还聚焦农户户主的日常生活,有时表达农户儿女的求学发展之梦,有时突出户主的性格特征㊂读着这些故事,村民的朴素情感㊁勤劳本质以及村庄的乡土风情一下子呈现在眼前㊂在该书的第三部分中,记录了小茅坡营村的领路人㊁苗族文化传统的传承者等不同农民的奋斗故事㊁家庭故事㊁文化故事㊂这些故事,既反映出国家宏观政策对于小茅坡营村的农业㊁旅游业和打工经济等所产生的影响,同时又反映了小茅坡营村农户家庭和农户个体在时代背景下的个体发展情况㊂大中见小㊁小中见大㊂阅读这些真实的故事,充分感知到了村民的命运㊁行为和心理所经历的波澜㊁所盼的改变,使民族村庄的外在表征㊁内在仪制和深层观念所构造的特有村庄文化跃然纸上㊂
第四,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㊂
小茅坡营村苗族地区作为少数民族的典型代表,其发展存在交通不便㊁自然资源相对匮乏㊁当地村民大多受教育程度低㊁专业技术缺乏㊁经济发展意识淡薄㊁青壮年劳动力流失等现实问题,针对问题,书中提出了许多建议㊂比如,针对小茅坡营村整体发展,提出因地制宜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㊂发展经济不能只着眼于农业和打工经济,还可通过进行硅矿资源的产业开发,苗族语言和风俗习惯的特色文化旅游村庄打造,大力引进山地农业发展模式,推进无污染绿色农产品的产销等方式寻求村庄新的经济增长点㊂针对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生活问题,提出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关爱体系㊂针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面临断层的隐忧,提出应采取打造品牌等多种形式推广本民族文化㊂
总之,‘小茅坡营村(苗族)调查“一书资料翔实,叙述合理,分析精到,对小茅坡营村进行了全景式扫描,洋溢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质朴情感,读后收益颇多㊂由此,该书有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历史文化,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地区村庄村民勤劳善良㊁努力开拓的精神追求,从而整体上不断推进乡村现代文明建设㊂
[责任编辑:赵秀丽]
(上接第112页)
㊀㊀随着 双一流 建设步伐的加速,国内高校面临学科发展的重大机遇,大多数省份都提出规模宏大的 双一流 规划㊂一些获批入选的高校,其图书馆对自身发展定位和战略也随之进行了积极调整㊂省属高校图书馆亟需重新审视自身在服务学科建设方面所具备的前期基础和广阔空间㊂ 转移一时之风气,示来者以轨则 ,省属高校图书馆应主动适应学科发展需求,对标 双一流 建设条件,正视差距,积极在经费㊁人力资源和服务模式等领域进行探索,通过参与 双一流 建设,在学科建设中有所作为,实现办馆质量和效益双丰收㊂
参考文献:
[1]㊀雷㊀震.‘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前后之比较[J].大学
图书馆学报,2016(2).[2]㊀韦心勤,刘海英. 双一流 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功能转型路径
选择[J].广西社会科学,2017(12).
[3]㊀刘㊀勇. 双一流 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ESI学科建设的
内容与策略[J].图书情报工作,2017(9).
[4]㊀刘晓莉,张㊀雷. 双一流 建设中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协同创新
机理研究:知识转移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6).
[5]㊀肖希明,尹彦力.服务于 双一流 建设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
设[J].图书馆建设,2018(4).
[6]㊀王婧怡,石宏伟,袁㊀润. 双一流 大学建设下的高校图书馆学
科馆员制现状及建设策略[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7(6). [7]㊀黄燕华.近5年我国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经费投入差异性研究
[J].图书馆建设,2014(6).
[8]㊀秦东方,陆晓曦.21世纪我国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述评
[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7(5).
[责任编辑:刘自兵]
6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