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港镇九年级物理上册 11.1 杠杆(3)学案(无答案)(新版)苏科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杠杆(三)
一、课前预习:
1. 叫做力臂。
2. 杠杆平衡条件的内容:
,公式:
3.通常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特点是: ;费力杠杆---特点是: ;以及等臂杠杆---特点是: 。
4.自主学习课本P6例题,并尝试归纳解题注意事项。
5.如图,AB=1m, OB= 3m, F=120N , 则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G= ?
二、课堂教学
1.如图所示,秤砣质量为0.5kg ,秤钩悬挂处A 与秤纽O 间的距离为8cm ,挂上重物后,秤砣移至距O 点32cm 的B 处时,秤杆正好水平。
求: ⑴被称物体的质量;
⑵刻度为3千克的秤星与秤纽O 点间的距离。
教学目标
1. 复习杠杆的五要素、力臂的画法、杠杆平衡条件、杠杆的分类;
2. 通过例题讲评,加深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
3. 能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解题
教学重难点 通过例题讲评,加深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 教学方法 例题讲评 讨论 练习反馈 教具
(秤杆的自重可忽略不计)
2. 扁担长2
l m,前后两端物体的重力分别为G1=500N,G2=300N。
若不考虑扁担的重力。
⑴人的肩头应在什么位置,扁担才平衡? ⑵若扁担两端同时增加△G=100N的重力,杠杆还能平衡吗?为什么?
3.如图所示,互成90°角重量不计的硬棒,在A点挂重为200N的物体,要使棒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在C点作用最小的力是多大?(其中OA=BC=40cm OB=30cm)
4. 有一根均匀木尺AB,放在一个水平桌面上,它的一端伸到桌面的外面,伸到桌面外面的那部分的长度是木尺的三分之一,在木尺末端的B点加一个作用力F(如图12所示),当F=3N时,木尺的另端A开始向上翘起,那么木尺受到的重力为多少?
5. 一根直杆可绕轴O转动,在直杆的中点挂一重物,在杆的另一端施加一个方向始终与杠杆垂直的力F,如图所示,当直杆从竖直位置慢慢抬到水平位置的过程中,力 F的大小变化情况应是( )
A.一直增大
B.一直减小
C.先增大后减小
D.不变
三、课堂检测
1.如图所示,要使杠杆平衡,在A点作用的力分别为F
l 、F
2
、F
3
,则( ).
A.沿竖直方向的力F
l
最小
B.沿垂直于杠杆OA方向的力F
2
最小
C.沿水平方向的力F
3
最小
D.无论什么方向,用的力一样大
2. 画出使杠杆AB在图示位置静止时所用最小力F的作用点和方向。
3.如图所示的杠杆重不计,O为支点,AO=0.2m,当在A点悬吊一重6N的物体,绳子的
拉力F=3N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在图中画出拉力F的力臂l
2,力臂l
2
为多少m?
4.如图所示,一根轻质木杆,A端细线下所挂50N的重物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当在B
端加竖直向下的作用力F=30N时,木杆恰能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此时细线竖直.已
知OA=15cm,OB=5cm,则重物对水平地面的压力为()
A.80N B.60N C.40N D.20N
四、课后巩固
1.如图所示,一轻质杠杆OA在力F
1
、F
2
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l
2
是力F
2
的力臂,请
在图中画出F
1
的力臂l
1
和力F
2
的示意图.
2. 有一半径为R,重为G的均匀滚轮,要使它滚上高为h的台阶,请在上图画出最小动力F的示意图,
3.如图所示,杠杆AOB的A端挂重为G
A
的物体,B端挂重G
B
的物体,杠杆处于平衡状态,AO=BO,杠杆自身重力不计,则 ( )
A.G
A
=G
B
B.G
A
<G
B
C.G
A
>G
B
D.无法判断
4.如图所示,杠杆
OA 的B 点挂着一重物,A端用绳子吊在滑环M下,此时OA 恰好成水平,且A点与圆弧架PQ的圆心重合,那么当滑环M从P点逐渐滑到Q点的过程中,绳子对A端拉力的大小将()A、保持不变B、逐渐增大
C、逐渐减少
D、由大变小再变大
5.一根2m长的粗细不均匀的木棒,若支点在距细端1.5m处木棒恰好平衡,若在距粗端1.5m支持它,则要在细端加98N的力。
求:
(1)木棒重心的位置距粗端多少?
(2)木棒重多少?
6.如图所示,质量不计的光滑木板AB长1.6m,可绕固定点O转动,离O点0.4m的B端挂一重物G,板的A端用一根与水平地面成30°夹角的细绳拉住,木板在水平位置平衡时绳的拉力是8N。
然后在O点的正上方放一质量为0.5kg的小球,若小球以20cm/s的速度由O点沿木板向A端匀速运动,问小球至少运动多长时间细绳的拉力减小到零。
(取g=10N/kg,绳的重力不计)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