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所名校】2018-2019学年重庆市江津中学校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10月)地理试题(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重庆市江津中学校高一上学期 第一次阶段考试(10月)地理试题 地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 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双星伴月又称“金木合月”,是指金星、木星和月球同时出现在夜空中。
下图为双星伴月奇观图,金星、木星与月球组成了一张笑脸。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组成这张笑脸的天体类型包括( ) A . 恒星和卫星 B . 彗星和卫星 C . 恒星和行星 D . 行星和卫星 2.金星和木星分别属于( ) A . 类地行星和巨行星 B . 类地行星和远日行星 C . 巨行星和类地行星 D . 远日行星和巨行星 2017年2月23日,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宣布,在距离地球40光年的一颗恒星(TRAPPIST-1)周围发现了7颗与地球大小相当的类地行星,其中e 、f 、g 位于宜居带内。
下图 为“TRAPPKT-1系统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与“TRAPPIST-1系统”级别相同的天体系统是( ) A . 地月系 B . 太阳系 C . 银河系 D . 总星系 4.推测位于“宜居带”内的行星“宜居”,最可能是因为( ) A . 与TRAPPIST-1距离适中 B . 天体表面平坦 C . 有富含二氧化碳的大气 D . 有肥沃的土壤 2016年7月18日至7月24日,国家天文台在日面上观测到4个活动区,共发生过7次M 级耀斑,其中最大的一次为M7.6级。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5.该耀斑爆发会使( ) A . 全球各地普降暴雨 B . 地球上无线电各波段通信中断 C . 全球各地大幅度升温 D . 罗盘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6.以下地区较易观看到太阳活动产生的绚丽极光的是( ) A . 北冰洋沿岸地区 B . 青藏高原 C . 赤道附近地区 D . 撒哈拉沙漠地区 7.人类活动需要密切关注太阳活动的是( ) A . 煤炭采掘 B . 水产养殖 C . 道路施工 D . 航天发射 上海市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能源供应一直比较紧张。
有专家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把上海市两亿平方米的屋顶安装上光伏发电设备,打造屋顶太阳能发电站,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发电。
下图示意的是屋顶太阳能发电站。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8.从太阳能资源的分布看,下面四座城市最适合推广光伏发电的是( )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
名
准
考
证
号
考
场
号
座
位
号
A . 广州
B . 乌鲁木齐
C . 成都
D . 哈尔滨
9.与上海市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发电站”无关的是( )
A . 上海缺乏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
B . 上海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C . 太阳能资源清洁、可再生
D . 上海人口密集,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
读下表,完成下列各题。
10.下列关于甲、乙两地时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乙地地方时比甲地晚16分钟
B . 乙地区时比甲地区时早1小时
C . 甲、乙两地区时均为105°E 的地方时
D . 甲、乙两地区时均为120°
E 的地方时
11.甲、乙、丙三地自转线速度( )
A . 甲
>乙>丙 B . 乙>丙>甲 C . 丙>甲>乙 D . 乙>
甲>丙
12.下表为M 和N 地1月10日的日出日落时刻表(北京时间)。
下列关于M 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位于南半球
B .
该日以后昼渐短夜渐长
C . 该日昼长夜短
D . 该日正午日影朝北
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局部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地壳在陆地上的平均厚度大约17千米 B . ②是软流层 C . 横波在②层传播速度比③层快 D . ①层和②层都属于岩石圈 14.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 A . ①圈层 B . ②圈层 C . ③圈层 D . 无法确定 15.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地面称为震中。
我国青藏高原某地某日发生较强地震,震源深度约为20千米。
这次地震震中的人们会感觉到( ) A . 只有上下颠簸,没有水平晃动 B . 只有水平晃动,没有上下颠簸 C . 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 D . 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 2018年10月3日,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上的索普坦火山爆发,火山灰直冲4千米高空。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6.这些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 .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 .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 . 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 .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17.上右图数码所示辐射中,直接受弥漫在大气中的火山灰影响而减弱的是( ) A . ① B . ② C . ③ D . ④
18.火山灰漫天飞扬,对地球的外部圈层产生了很大影响。
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
B.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底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与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9.若此图为“北极俯视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判断甲地的地方时为()
A. 7:20 B. 11:20 C. 13:20 D. 12:00
20.若此图为“侧视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判断甲地的地方时为()
A. 8:00 B. 9:00 C. 12:00 D. 16:00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可看到太阳在黄道上运行。
图甲是“天赤道与黄道的示意图”,图乙是“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行轨迹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1.6月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2.太阳处于甲、乙位置时()
A.地球公转速度相同 B.同一地点昼长变化趋势相同C.日地距离相同 D.同一地点日出方位相同
下图为某河段示意图,箭头表示河流流向。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3.流水冲刷最严重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4.符合①②连线处河流断面的剖面是()
A.
B.
C.
D.
下图为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下表为拉萨和广州相关地理信息表。
读图表,回答下列各题。
25.与广州相比,拉萨()
A.①较大 B.②较大 C.③较大 D.④较大
26.拉萨成为“日光城”的最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离太阳较近 B.旅游业发达,大气污染小
C.纬度较高,夏半年白昼时间较长 D.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少
27.“高处不胜寒”说明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8.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会导致()
A.①减弱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减弱
29.北方深秋的夜晚往往用燃烧柴草防御霜冻,这种做法有助于()
A.削弱①辐射,减少对农作物伤害 B.增强②作用,提高近地面大气温度
C.减少③辐射,减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 D.增强④辐射,减少冻害
30.下图是“亚洲东部某区域两个时刻的等压线图”(单位:hPa),在乙图中,上海市的风向是()
A.西北风 B.北风 C.东北风 D.偏南风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
31.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左图中A在C的________方向,C在B的________方向。
(2)左图中C地位于________(东、西)半球,________(高、低、中)纬度,________(热量带)。
(3)将左图所示节气太阳光照图转绘到下图中。
(要求:①在图的右侧用箭头画出三条太阳光线;②画出晨昏线;③用阴影表示黑夜
)
(4)左图中所示的日期对应的节气是________,日期是______________前后,对应右图甲~丁中的________点。
(5)当地球运行至①位置期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北极出现极昼现象 B.海口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
C.北京昼渐短夜渐长 D.新疆葡萄成熟
(6)左图所示,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__,A、B、C三地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依次是____________;昼长由大到小依次是_____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大到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此时北京时间是_________时,世界时是________时。
(7)当地球运行在右图中③段时,太阳直射点在_____(填南或北)半球并向______(填南或北)方向移动;该时间段内,北京的昼长变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角变_____;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是___________。
3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大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________。
(2)用箭头在图上标出环流模式。
(3)甲、乙两地中气温较高的是____________。
(4)一般情况下,甲乙两地对应的天气状况分别是:甲地__________,乙地__________,两地气温日较差较小的是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假若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则甲、乙之间的风向为___________,丙、丁之间的风向为__________。
(6)假若图示环流为城市热岛环流,则表示郊区的是________地。
从环境效益的角度考虑,不宜在乙地建立的企业是()
A.造纸厂 B.火力发电厂 C.家具厂 D.电子厂
(7)假若图示环流为海陆热力环流,若甲地为陆地,则此时为________(白天/黑夜)。
2018-2019学年重庆市江津中学校高一上学期
第一次阶段考试(10月)地理试题
地理答案
1.D
2.A
【解析】
1.组成这张笑脸的天体为金星、木星和月球,其中,金星、木星为行星,月球为地球的卫星,因此选D。
2.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属于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属于巨行星,据此选A。
【点睛】
行星自身不会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使自己发亮,它们绕恒星运行;围绕行星运行的星体为卫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属于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属于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属于远日行星。
3.B
4.A
【解析】
3.TRAPPIST-1是一颗恒星,和与其绕转的行星构成恒星系。
故B
正确。
4.地球上存在生命的自身条件主要有: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地球的质量、体积适中--起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充足的水分。
读图可知A正确。
B、D不是生命存在的条件;材料未反映出大气状况,且大气层太厚不利于生命的存在。
故B、C、D错误。
5.D
6.A
7.D
【解析】
5.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一种形式,会导致不同地区的降水量会产生变化,故A项错误;耀斑会干扰地球的电离层,从而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故B项错误;耀斑会导致罗盘不能正确指示方向,故D项正确。
6.太阳风轰击高层大气在高纬度地区产生极光现象,故A项正确;青藏高原、赤道附近、撒哈拉沙漠地区位于中低纬度地区,故B、C、D项错误。
7.太阳活动会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使信号传输受到影响,影响宇航器的飞行安全,故D项正确;太阳活动对煤炭采掘、水产养殖、道路施工的影响较小,故A、B、C项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旨在考查太阳活动的类型及影响
8.B
9.B
【解析】
8.利用太阳能发电,需要选择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
乌鲁木齐纬度适中,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因此在四座城市中太阳能资源最丰富。
9.青藏地区、内蒙古、新疆等我国太阳能最丰富地区,因此B项说法与题干无关。
考点:太阳辐射分布的特点、对地球的影响。
10.D
11.B
【解析】
10.乙地经度为120°E,甲地经度为116°E,乙地地方时比甲地地方时早16分钟。
甲、乙两地同属于东八区,区时相同,均为120°E的地方时。
11.三地中,乙地纬度最低,线速度最大;甲、丙两地纬度相同,丙地海拔较高,线速度丙地大于甲地。
三地自转线速度乙>丙>甲,B项正确。
考点:时间计算和自转线速度。
12.D
【解析】
根据日出和日落时间可计算出M地的白昼长小于12小时,说明昼短夜长,位于北半球,故A、C项错误;该日以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北移动,故M地的昼渐长夜渐短,但此时段太阳直射点依然位于南半球,故该日正午日影朝北,选D。
13.D
14.C
15.D
【解析】
13.地壳在陆地上的平均厚度大约33千米;②是硅镁层,属于地壳部分;地震波在经过莫霍面时都会增快,故横波在②层传播速度比③层慢;①层和②层都属于地壳,都属于岩石圈的组成部分(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主要由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据此选D。
14.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软流层,软流层存在于地幔中,地幔位于莫霍界面以下,对应图中的③圈层,选C。
15.该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且震源深度约为20千米,也就是该次地震发生在大陆地壳中,横波、纵波都可以感受得到,由于纵波波速较快,故震中的人们会感觉到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据此分析选D。
【点睛】
地壳是指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固体外壳,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主要由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16.A
17.B
18.B
【解析】
16.由材料中信息可以判断,喷发出来的火山灰物质先进入大气,在进入其他圈层最后降落到地表,因此其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选A。
17.弥漫在大气中的火山灰形成了火山灰云团,增强了大气反射作用,使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增强,从而使得射向地面的太阳辐射②减弱,选B。
18.大气圈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的,系统复杂,A错。
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B对。
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及岩石圈的上部,C错。
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与地球的内部圈层也有密切的关系,D错。
据此选B。
【点睛】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1)大气圈----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
近地面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悬浮物组成,其主要成分是N、O,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
要组成部分。
其垂直分层是:
(2)水圈----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由气态水、固态水和液态水组成,根据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并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其中目前人类利用的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3)生物圈----是渗透于其他圈层的
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顶部,其中生物是这里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19.C
20.C
【解析】
19.若此图为“北极俯视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则根据图中的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推知此时全球昼夜平分,晨线乙处为6点,昏线为18点;因为是北半球,所以甲所在经线与晨线夹角为20+90=110度,即经度差=110度,时差=7小时20分;所以甲地时间=6:00+7小时20分=13:20,选C。
20.若为侧视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由于甲所在经线为太阳直射经线,即12点经线,故甲地的地方时为12:00,选C。
【点睛】
计算两地的经度差:(1)如果已知地和所求地同在东经或同在西经,则:经度差=经度大的度数-经度小的度数。
(2)1.如果已知地和所求地一个在东经另一个在西经,则:经度差=两地经度相加。
2.把经度差转化为两地的地方时差,即:地方时差=经度差÷15°/小时;或经度差X4分钟每度(1小时=15度,1度=4分钟)。
3.计算地方时:根据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西位置关系,加减地方时差,即: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则所求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地方时差;如所求地在已知地的西边,则所求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地方时差。
21.D
22.D
【解析】
21.由图可知,甲点时间是1月初,乙点时间是11月初,丙点时间是7月初,丁点时间是6月初。
故6月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丁地,D项正确。
22.甲地的时间是1月初,地球公转的速度最快,故A项错误;甲乙所在的纬度位置相同,故同一地点昼长相同,B项正确;甲乙所在的位置不同,故日地距离不同,故C项错误;甲地昼长变化趋势是逐渐变短,乙地昼长变化趋势是逐渐变长,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公转特点,公转轨道。
【名师点睛】
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行轨迹图可以参考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规律,这是做此题的突破口。
23.B
24.A
【解析】
23.平直的河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④地冲刷重。
弯曲的河道适用于凹凸岸理论。
根据凹岸凸岸理论,凹岸侵蚀强,凸岸侵蚀较弱,图中①地是凸岸,侵蚀弱;②为凹岸,侵蚀重。
②、④地相比,弯曲度大的地方冲刷力强,则②的冲刷最严重,选B。
24.读图,①②连线处,①是凸岸,河流的沉积岸,坡度较缓。
②是凹岸,河流的侵蚀岸,坡度较陡。
与选项中的C对应,A对。
B、C、D错。
【点睛】
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河漫滩平原一般是在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
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河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
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一般是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25.D
26.D
27.C
28.D
29.D
【解析】
25.拉萨较广州纬度高,太阳高度小,拉萨的太阳辐射②较小;拉萨的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小,拉萨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大;拉萨空气稀薄,大气不能获得地面更多的热量,故温度低,地面辐射③弱;拉萨的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很弱。
既然大气逆辐射弱,那么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就少,射向宇宙空间的就多,射向宇宙空间的④较大,据此选D正确。
26.拉萨成为“日光城”是指拉萨获得的太阳辐射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
这是因为拉萨的海拔高,空气稀薄,从而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太阳辐射强,据此选D。
27.“高处不胜寒”说明欲往海拔高处,距离热源越远,说明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近地面,即地面辐射是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结合图示信息,地面辐射对应③,选C。
28.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会导致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减弱,射向地面的大气逆辐射减弱,大气逆辐射对应图中的④,据此选D。
29.北方深秋的夜晚往往用燃烧柴草防御霜冻,这种做法有助于增加近地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增强大气的逆辐射也就是增强④辐射,使地面降温不致过低,起到减少冻害的作用,选D。
【点睛】
大气的热力作用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其中,大气的保温作用主要是指大气逆辐射,当天空有云或大气中水汽含量较大时,大气逆辐射会增强。
近地面是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与水源。
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近地面长波辐射,从而增加大气逆辐射,加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0.D
【解析】
近地面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由高压吹向低压,同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向右偏,据此结合图示,此时上海市为偏南风。
【点睛】
形成风的原动力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在非赤道地区,风向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近地面的风向还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高空及辽阔海洋上一般不考虑摩擦力的影响。
31.(1)东北;西北
(2)东;中;北温
(3)
(4)冬至;12月22日;丙
(5)B
(6)(23︒26`S,180︒);B>C>A;B>C>A;B>C>A;8;0
(7)北;南;短;小;先减小再增大
【解析】
(1)根据逆时针的自转方向可知左图为北半球,自转方向指向东。
图中A比C靠东靠近北极,则A在C的东北方向,C比B靠西且比B接近北极点,则C在B的西北方向。
(2)左图中C地为120°E,30°N,则C位于东半球,中纬度,北温带。
(3)根据逆时针的自转方向可知左图为北半球,左图中北极圈内出现极夜故左图所示节气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据此图示如下:
(4)结合上题,左图中所示的日期对应的节气是冬至,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对应右图甲~丁中的丙点。
(5)当地球运行至①位置期间,也就是从冬至向春分的时段,此时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北极极夜现象范围变小但没有极昼现象;海口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北京昼渐长夜渐短;新疆此时天寒地冻,葡萄不可能成熟,选B。
(6)左图所示,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且图示180°为12点,则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23︒26′S,180︒),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则A、B、C三地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依次是B>C>A;昼长这一天自北向南递增,则A、B、C三地昼长由大到小依次是B>C>A;正午太阳高度角这一天自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则、B、C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依次是B>C>A;此时180°为12点,据时差计算方法,北京时间是8时,世界时是0时。
(7)当地球运行在右图中③段时,也就是从夏至向秋分的时段,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并向南移动;该时间段内,北京的昼长变短,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小;由于中间经过了7月远日点,则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是先减小再增大。
【点睛】
冬至日,全球各地从北向南昼长越来越长。
自转线速度分布规律为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除极点外,地球上各地的角速度处处相等。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90°-纬度差(直射点的纬度与当地纬度的差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的各纬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且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有极夜现象,注意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
32.(1)乙、甲、丁、丙
(2)如图
(3)甲
(4)阴雨天气;晴朗天气;甲;白天阴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晴天少,而夜晚有云,大气的逆辐射较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强。
(5)东北风;西南风
(6)乙;B
(7)白天
【解析】
(1)根据上凸为高下凸为低的原理,图中乙丁为高压,甲丙为低压,高空的气压值低于近地面,据此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乙、甲、丁、丙。
(2)图中乙丁为高压,甲丙为低压,气流总是从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流动,因此,图上环流模式为乙-甲-丁-丙-乙。
(3)甲、乙两地中,甲为上升气流,故甲的气温较高。
(4)一般情况下,甲乙两地对应的天气状况分别是:甲地为上升气流,为低压气旋天气,多阴雨,乙地为下沉气流,难以_成云致雨,一般多晴朗天气,由于甲地多阴雨天气,白天阴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晴天少,而夜晚有云,大气的逆辐射较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强,晴天情况相反。
由于甲多阴雨乙多晴天,故甲地气温日较差较小。
(5)假若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则甲、乙之间的风向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最终风向为东北风,高空与近地面的气压形势相反,则丙、丁之间的风向为西南风。
(6)假若图示环流为城市热岛环流,则由于郊区气温低,应为下沉气流所在地,则乙表示郊区。
从环境效益的角度考虑,由于近地面风从郊区吹往城市,为避免二次污染,不宜在乙地建立的企业是有大气污染的火力发电厂,选B。
(7)假若图示环流为海陆热力环流,若甲地为陆地,则此时风从乙地吹向甲,也就是风从海洋吹向陆地,说明此时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应为白天。
【点睛】
1、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空气运动形成“陆风”。
2、热力环流中气压分布及气流的运动方向:
热力环流示意图中的高低气压是以同一水平面(或说同一海拔高度)来比较的,例如近地面受热的地方形成低压,遇冷的形成高压,这一低一高都是指近地面的气压高低,从近地面往高空,空气越来越稀薄,因此,气压越来越低,到了高空分别形成高压和低压,这里一高一低,都是指同海拔的高空气压值。
气流的运动方向是:垂直方向上,近地面为高压,高空为低压,表明气流下沉;反之,气流上升。
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